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本卷是《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基础医学的一个分卷, 只选收解剖学中最基本内容的名词、术语等336条,故未包括临床应用所需的解剖学详细内容。 二、本分卷是按人体的系统选收条目的,另加了总论、局部解剖学和体质人类学的若干条目, 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上述几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 三、为方便查寻和阅读,本卷卷末附有汉英(拉)解剖学词汇、英(拉)汉解剖学词汇及索引,所收词汇仅限于本分卷中使用的。 四、 本分卷在审编过程中,编委姜均本主要负责全卷插图的编辑审修;编委杨枫、沈其卫先后逝世;编委翟允因病,高贤华因出国未能参加最后的审订工作。 为把审订工作做好,最后定稿时邀请了史毓阶、张为龙和罗治寰等参加审稿。 此外,还邀请了李瑞祥、刘怀琛同志协助编辑工作。 五、本分卷撰稿人较多,虽几经编委(扩大)会审修,但限于我们的水平,势必仍存在不当之处,深盼读者指正。解剖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五年七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汉英(拉)解剖学词汇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拉)汉解剖学词汇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分卷是一本参考工具书, 供医药卫生院校毕业或同等水平卫生科技人员参阅之用。 主要内容包括营养学基础知识、食品卫生学基本概念、各类食品营养价值和卫生问题、食物中毒预防、食品毒理学研究试验方法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工作方法等。共收入条目168条。 书末附有汉英和英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词汇、英文略语检索和索引。 本分卷的名词主要参照《英汉医学词汇》、《英汉生物化学词汇》等常用的名词词汇。 度量衡按国际单位制,采用我国国务院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中的单位名称和符号,并根据实际情况于法定单位后括注习惯用单位数值。 本分卷经编委会定稿后又组织有关人员对全部条目进行了内容核对和文字加工, 力求笔调风格一致。 此外,还编排了索引、英汉和汉英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词汇、英文略语检索,对法定计量单位与旧制单位的数值也进行了换算。 在这项工作中除正、副主编和学术秘书外,得到同济医科大学学报编辑室张揆一、邱诰文和刘庚妹同志的大力协助;同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罗运达同志也做了大量工作,对此谨致谢意。 限于我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经验,肯定有不少的缺点和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七年一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索引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文略语检索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现代康复医学发端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这以后, 有了较快的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为了推动这个学科的普及和提高, 特地设置了康复处和康复医学专家委员会。 这门新兴学科, 对功能障碍有独特的康复方法和疗效, 它和预防医学、 临床医学互相结合, 使医学更加密切和社会的联系, 造福于人类, 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为了适应客观的需要, 我们组织编写了这个分卷。 由于我国系统的康复医疗实践, 为时较短, 每一位作者对康复医学的理解和经验也不尽一致, 因此内容难免有一定的局限性, 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受到检验并加以发展。对书中的缺点错误, 诚恳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本分卷大体分为五个部分, 即概论、诊断和评定、康复医疗方法、常见病的康复医疗、康复医学工程。 书末附有按笔划排列的索引、 汉英名词对照和按字母顺序的英汉名词对照, 以便于读者查阅。 本分卷在编写过程中, 张石蒲医师、 汪杰等同志也做了不少工作, 在此一并致谢。康复医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汉英康复医学词汇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康复医学词汇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 这是《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的生物化学分卷, 共选收与医学有关的生物化学大小条目二百余条。 既然以分卷的形式出版, 虽然每一条目各具独立性和完整性, 但条目的归类及排列顺序, 还须从简到繁,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应有一合理的安排, 故本分卷主要内容的排列次序, 除以“生物化学”及“物质代谢”两条目为前导及以现代生物化学常用的一些技术和方法等条目为殿后之外, 其它与普通生物化学教材中的基本相同; 尤其在一类物质中的更是如此。 生物化学近年来发展迅速。 许多生物现象均能在分子水平上, 用生物化学的理论及技术来阐明和探索。 这样, 生物化学就渗透到各个生物学学科; 由于对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有了较多的了解, 所以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不免与本分卷有重复之处。 二、 本分卷中的名词术语多为医学院校生物化学教材所采用者。 三、 本分卷的主编单位为北京医科大学。 四、 本分卷在编写过程中, 编辑委员会选定条目之后, 由各编辑委员分头邀请同道撰稿, 继由主编修改后印发给各编辑委员征求意见, 然后由主编再加工, 学术秘书整理, 即行定稿,因此难免有不当及错误之处, 请同道及读者不吝批评指正。生物化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六年六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索引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生物化学词汇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 本分卷包括组织学和胚胎学两个学科,两者虽关系密切,但又各有不同的性质和研究目的,故分组织学和胚胎学两部分编写。 本分卷的前半部为组织学, 后半部为胚胎学。 但本分卷设一个编辑委员会,两部分的条目、内容和编写要求等均经分卷编辑委员会一起讨论。 二、 本分卷包括组织学条目214条,胚胎学条目108条,共322条。 组织学和胚胎学条目各按惯常顺序分别排列。 三、 本分卷所用名词和术语以两学科已有的统一名词或通用名词为主, 并列为正名。 其余的名词(如简词、别名和旧词)则多写在定义中或其后。 冠有外国人名的名词,除少数惯用的中译词(如高尔基复合体、尼氏体等)仍旧采用外, 其余的这类名词的人名则直写外文, 不译中文。 有少数名词目前尚无通用的中译名,则自拟译名,供今后审订名词时参考。 四、本分卷前有条目目录;卷末附汉英和英汉组织学与胚胎学词汇及中文索引。 五、 本分卷的主编单位为北京医科大学。 六、 本分卷因撰写人较多,用词、写作风格及内容阐述的深度和广度各有不同, 虽经主编和副主 编几次修校,但仍有一定差别,错误或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望读者不吝指正。组织学与胚胎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六年十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索引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组织学与胚胎学词汇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本分卷按《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的统一要求编写, 是供医药院校毕业后有一定工作经验和同等水平的医药卫生人员查阅的参考工具书,也可供各专科医师参考。 二、 本分卷正文按总论、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针灸治疗学、针刺麻醉学和针灸歌赋顺序排列,共750条,涉及针灸学的各个方面,充分体现中医特色。 三、 本分卷正文前面有与正文排列顺序一致的目录, 书末附有中文索引和主要参考书目。 索引以笔画多少为序。 四、 本分卷所列条目的名称,均采用针灸学中常用的名词术语,其它别名则在该条目的正文中加以说明。 腧穴名称旁标有代号和汉字拼音。 五、 本分卷所列条目的释文内容,既有前人学说,又有现代研究的成果,观点要求公允,力求体现全、新、精的特点,以保证《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的权威性和相对稳定性。 六、本分卷由编委集体讨论确定条目后,由55位作者分头编写, 最后经编委会讨论定稿。 在编写过程中, 数次组织专人进行内容核对和文字加工。 肖少卿、 高忻洙等同志协助统稿编委做了大量工作,我们表示感谢。 由于对编写百科全书缺乏经验,加之撰稿人较多,写作风格各异,用词习惯不一,虽经我们几番校修,仍难免疏漏,甚至错误之处,希读者指正。针灸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六年六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索引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附录1 针灸歌赋选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本分卷设置中药学总论(概述)及各类中药条目共1155条。 其中包括传统常用药物、应用较多的地区性药物和民间药物。 关于蒙、维、藏等少数民族药物, 因全书另有民族医学分卷, 故不在本分卷选收之列。 二、药物条目的编写内容, 由下述三个部分构成: ①药物来源部分。包括最早或较早的文献出处(古代本草文献未载的药物, 一律不注出处); 主要品种及其产地、 生态、 采集加工和药用部位等。如属常用药物则兼述其药材性状。 ②临床应用部分。 包括药物性能、功能主治、配伍应用、用法用量、禁忌和副作用等, 部分药物附述了同一植(动)物其他药用部位的功用。③实验研究部分。包括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三、本分卷药物条目, 按主要功用分类系统排列, 各类药物, 再按其应用情况酌分主次排列。 四、本分卷正文后附有主要参考书目,汉英和英汉中药化学成分词汇,中药原植、动物拉丁学名索引和中药名总索引。总索引包括总论条目名称及有关的名词术语、 中药条目名称及中药异名、中药原植(动、矿)物名、药材名及其异名、附药药名等, 均按首字笔画的多少和笔顺(一丨丿丶㇇)顺序排列; 拉丁名及英文名, 均按外文字母顺序排列, 以便检索。 五、本分卷主编单位为南京中医学院,副主编单位为南京医学院。参加审稿定稿的有:北京中医学院颜正华、 南京药学院赵守训和金蓉鸾、陕西中医学院吕兰薰、上海中医学院徐辉光、 山东中医学院周凤梧、 成都中医学院雷载权、 南京中医学院吴考槃。协助编委审修稿件的有:南京中医学院彭怀仁、倪和宪、 洪恂、 臧载阳、项济华。谨向以上诸位专家和教授表示深切的谢意。 六、编写医学百科全书是一项新的工作,在条目筛选、内容取材、 规格统一、 文章结构等各个方面都有很高要求。本分卷编者虽然作了主观上的努力,但错误和不妥之处一定仍然不少, 希读者给以指正。中药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八年六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汉英中药化学成分词汇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中药化学成分词汇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免疫性疾病分卷是根据1978年11月在武汉召开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及以后多次召开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工作会议的精神编写的。 参加编写的有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 北京医科大学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等单位的数十名教授和医师。 本分卷是供医药院校毕业后有一定工作经验和同等水平的卫生科技人员查阅的参考工具书。本分卷内容包括免疫性疾病基础和各类疾病,共设153条目。免疫性疾病涉及到医学临床的各个学科,免疫性疾病或与免疫有关连的疾病种类繁多,本分卷不可能都一一包括。本分卷条目的设立主要是根据我国实际需要,参考国外临床免疫学发展情况,择其要者及与免疫学关系密切的疾病,精选内容,力求反映出免疫性疾病当前的最新概念和最新成就。 疾病按系统分类排列。每个条目基本上按以下顺序叙述: 定义、病原学、 流行病学、 发病机理与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 部分条目附有参考书目, 供读者进一步钻研。 书末附有汉英词汇、英汉词汇、略词检索和中文索引。 本分卷编写过程中,对条目设置和条目内容进行了多次的讨论和修改。 本分卷完稿于《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很多其他分卷,包括免疫学分卷都已出版之后,故参考其他分卷,受益匪浅。 免疫学近一二十年内飞速发展,对免疫性疾病的认识也日新月异。本分卷与读者见面之时,可能有些内容已显陈旧,但希望本分卷的出版仍有助于读者掌握免疫性疾病的基本概念。 由于编写人员知识有限, 错误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更由于写著人较分散,体例文风不尽相同,深望读者指正。 本书编写过程中蒙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编辑部同志大力协助,谨致谢意。免疫性疾病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六年七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索引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风湿病学分卷是根据卫生部1978年11月在武汉召开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及以后多次召开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工作会议的精神编写。参加编写的有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天津医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五个单位。 本分卷是供医药院校毕业后有一定工作经验和同等水平的卫生科技人员查阅的参考工具书。本分卷内容包括风湿病学基础和临床,共设224个条目。每个条目基本上按以下顺序叙述:定义、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与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书末附有中文索引、汉英名词对照及英汉名词对照。 本分卷编写过程中,对条目设置和条目内容进行了多次讨论和修改。本分卷完稿于《医学百科全书》很多其他分卷都已出版之后,故参考其他分卷,受益匪浅。根据我国实际需要,参考国外发展情况、精选内容,力求反映该条目或该疾病的最新概念和最新成就。风湿病学在我国是一新的和年幼的医学专业。 1982年及1985年在我国分别举行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希望本分卷的出版有助于我国风湿病学的发展。 由于编写人员知识有限,错误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 更由于写著人较分散,体例文风不尽相同,深望读者指正。 本书编写过程中蒙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编辑部同志大力协助,谨致谢意风湿病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1987年7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免疫性疾病词汇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 本书是《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的一个分卷,书中阐述了普通外科学范围内的疾病及其检查、诊断和治疗方法。 共有条目351条。 二、 本分卷条目按腹壁、 腹膜、 腹腔、 腹后壁、胃、十二指肠、小肠、结肠、直肠、 肝、 胆囊胆道、脾、胰腺、 颈部、 甲状腺、 甲状旁腺、乳腺、淋巴管及外周血管顺序排列。 为减少与其他分卷重复, 英汉及汉英词汇仅收集与本分卷有关的名词。 书末附有中文索引, 按笔画顺序排列。 三、本分卷名词术语原则上采用惯用名称,冠以外国人名的综合征及试验方法多按原文书写,少数采用通用的译名。 四、本分卷撰稿人较多,写作风格不尽一致,虽经编委会反复校修,错误之处仍难避免,请读者批评指正。普通外科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七年六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汉英普通外科学词汇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分卷本)各卷书名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是供医药院校毕业后有一定工作经验和同等水平的医药卫生人员查阅的参考工具书,包括祖国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军事医学等各学科,用条目形式编写,按学科分卷出版。 《方剂学》是所属分卷之一。 二、 本分卷条目除方剂学的一般内容外,主要以方剂为主,共956条,收集二千多方。方剂条目有正、副之分,正条目包括方名、出处、组成、制法、用法、功能、主治、方解及临床运用等;副条目只列方名、出处、组成、主治等项。 三、 本分卷方剂出处属原始文献记载者,冠以“出”字,出处不确者,冠以“见”字。 四、 本分卷每个方剂的药物剂量均按原书照录,原书无剂量者,不予增补。其剂量单位,清代以前者仍依旧制,清代以后者,则改用公制。 五、 本分卷正文前面有与正文顺序一致的目录。书末附有按笔画多少为序的方剂索引,并有按成书年代先后为序的主要参考书目,以供参考。 六、 本分卷所用简化字,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简化字总表》(1964年第二版)为主要依据。 根据中医学术要求,有些汉字仍用繁体。 七、 本分卷主编单位为河北中医学院,副主编单位为南京中医学院、浙江中医学院,编写单位有广州中医学院、北京中医学院、南通市中医院等。 八、 本分卷虽经编委会几番校修,但由于编写《全书》缺乏经验,加以水平有限,缺点错误在所难免,希读者指正。方剂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七年五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序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分卷本)各卷书名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生物医学工程学》是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分卷之一,按条目形式编写,以高等医药院校毕业或具有同等水平的医药卫生人员及生物医学工程科学技术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并可供其他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二、本分卷共选收条目144条,按生物医学测量与仪器、临床监护技术、医用超声技术、生物医学信息处理及成像、生物控制、生物力学、人工器官和生物医学材料等部分顺序编排。 三、属于生物医学工程学范畴的康复工程和核医学仪器等内容,已分别编入《康复医学》和《核医学》分卷,故本分卷中不予重复。 四、本分卷除正文前面有与正文排列一致的目录外,卷末附有汉英和英汉生物医学工程学词汇,此外还有中文索引。 五、 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尚不成熟,加之本分卷的撰写人较多,编委会水平有限,难免有错误和遗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生物医学工程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八年六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汉英生物医学工程学词汇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生物医学工程学词汇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本分卷共选收本学科条目305条。分别按劳动卫生概论、劳动卫生各论、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 生产性粉尘和尘肺、 物理因素及其危害、 卫生防护措施、 劳动生理和人类工效学以及其他等八个部分进行编排。 二、 本分卷劳动卫生各论部分选收了我国常见的65种行业或生产中的劳动卫生。 由于行业和生产的性质或情况不同, 分别称为某某工业、某某生产或某某作业; 有的则更具体化为开采、炼制、 冶炼、 加工等等, 以示与工业有所区别。但也有综合性的就直接称为某某劳动卫生, 如铁路运输、 公路交通和农业等。这些条目是作者们多年来从事劳动卫生实践工作,进行现场卫生调查研究, 积累宝贵资料所取得的成果。 能够收集到这么多劳动卫生各论的内容, 在我国出版的劳动卫生书籍中还是第一次; 因此, 可以认为这是本分卷的一个特点。 这部分内容, 对于需要了解不同行业或生产中存在的劳动卫生问题以及解决办法的要点, 将是很有帮助的。这不仅对医药卫生人员, 就是对于工程或安全技术人员, 无疑也是有所裨益的。 三、 本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应用预防医学学科, 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有密切的联系,与预防医学的其他学科如毒理学、 环境卫生学、 流行病学等的联系更为密切。 本分卷在选收条目和内容介绍时尽量避免同其他分卷的重复, 注意突出本学科的重点。 例如为了与毒理学分卷在内容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在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这一部分, 着重从职业病临床角度阐述; 而涉及毒理方面的内容, 则主要由毒理学分卷介绍。 至于某些毒物引起环境污染和涉及食品卫生等方面的问题, 则在相应的分卷中阐述。 由于各种化学物质的危害作用不同,有称某某中毒、 有称某某危害; 有些致敏物质所引起的病变则称“病”, 如铍病、 铂病。 一般化学物质均包括其化合物在内, 个别的如硫及其无机化合物, 则因两者经常混同存在,同时本条目又不包括硫的有机化合物, 故特加注明。 四、 本分卷力图反映本学科在国内的应用和进展情况, 同时借鉴国外资料。但由于劳动卫生学的基本内容, 是随着自然科学及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以及医学等生物学科的发展而发展的; 而在自然科学和生产工艺进展变化日新月异的情况下, 新问题、 新理论、 新技术不断涌现, 本分卷还不能及时将其全面收入, 这些只能留待今后重印时再陆续加以补充或重写。 五、 本分卷在编审过程中, 承夏元洵教授、 李寿祺教授、 宓哲伟副主任医师等对复审稿在文字及内容的审阅、 修改上予以大力协助, 谨致谢意。北京医科大学和上海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教研室的领导和有关同志, 对本分卷的抄写、 校对等方面给予了关心、 支持和帮助, 一并表示谢意。 六、 本分卷是在1981~1982年组织编写的, 因为种种原因拖至1985年才最后脱稿, 在此特向作者和读者深表歉意。 出版前对原稿虽反复审阅, 再三修改, 但限于编者的水平, 本分卷的内容肯定还有不少缺点乃至错误, 衷心希望读者给予批评指正。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五年八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汉英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词汇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词汇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 本分卷按药学范围内主要学科,药用植物学、生药学、植物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理学和药剂学等总论;以及防治主要疾病的药物,分为自体活性物质、激素类药、维生素、免疫系统药、中枢神经系统药、血液与造血系统药、呼吸系统药,心血管系统药、消化系统药、利尿药、抗寄生虫药、抗菌药、抗生素、抗病毒药、抗癌药、辐射防护剂、酶制剂、诊断用试剂和生物制剂等顺次介绍,共617个条目。避孕药物见《计划生育》分卷。 二、 本分卷涉及面较广,虽已尽量概括,仍不免遗漏,况药物学和药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近几年发展迅速,新问世的药物也层出不穷。 有不妥和遗漏处,欢迎读者指正。 三、 本分卷的药物结构式主要以“Merck Index”第10版和有关文献资料为准。 虽几经核对, 力求正确,如仍有错误,希读者指正。 四、本分卷各药物条目中介绍的临床应用剂量,仅供参考,不作为临床医生用药的依据。 五、 本分卷的名词和术语,主要依照《英汉医学词汇》(人民卫生出版社)、《英汉医学辞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英汉化学化工词汇》(科学出版社)、《药品集》各分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有的亦沿用了习惯用语。 六、 本分卷附有“汉英名词索引”和“英汉名词索引”,便于读者使用。 七、 本分卷各条目系组织有关专家撰写,撰写人员较多,虽经编委审修,考虑到各条目具体情况、在名词、笔调和内容处理上可有所不同。 八、 本分卷的主编单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药物学与药理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汉英名词索引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名词索引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是供医药卫生工作者及医学院校学生查阅的参考工具书, 按学科分卷出版。《儿科学》是全书的一个分卷。 儿科工作的对象是占人口约1/3的儿童。儿童是未来的成人,儿童的身心健康是成人健康的基础,儿童时期的一些疾病可造成终生缺陷,故预防为主在儿科工作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因此,本分卷除疾病学外,尚包含保健的内容。在临床方面,儿科工作不限于某一器官或系统的疾病,而是涉及不同年龄期儿童全身器官、系统的一切疾病,故本分卷的条目尽量收集小儿内科各系统的疾病,以及眼、耳、鼻、喉、皮肤各科的常见疾病。在一切疾病中,遗传性疾病及先天性畸形当今已成为影响小儿健康和造成小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此类条目在本分卷中也占有相当的篇幅。 《儿科学》分卷共有条目918条,卷后有附录。本分卷按系统分22部分编排;在每部分中一般再按传统方法归类。为了便于临床工作者在鉴别诊断时查阅,有些疾病则按主要症状或病理生理归类,如胎粪吸入与肺透明膜病同归于“呼吸窘迫综合征”类;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归入“肝炎综合征”等。亦有一病见于数处者,则每处叙述各有所侧重或仅提病名而注明参阅条目及页数。 为了方便阅读和节省篇幅,凡属常用的、大家熟悉的医学术语、内分泌激素,本分卷均以惯用的英语简写或符号表示 (如DNA、OT等),并在卷后附有略字检索。维生素名、化学名及药名等的英语或拉丁字母,本分卷也直接采用(如维生素A),不译成甲、乙、丙、丁等。 儿科的综合征较多,故专列为一部分。为了便于查阅,以英文字母次序编排(可意译成中文者,则译成中文),并可于索引“综合征”词目中检索。儿科化验正常值常不同于成人,亦于附录中详细列入。书末附有汉英、英汉儿科学词汇及索引。 为了尽量做到符合读者需要,我们努力使条目在精选中求全,全而不滥;内容上努力在全中求新,新而不僻;文风上在通顺中求精炼,精而不略。但限于我们的知识水平及写作能力,本分卷还一定会存在缺点和错误,希望读者们不吝指正,以便今后改进。 本分卷的编写自始至终得到《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诸福棠教授的指点和鼓励。在定稿阶段又得到黄惟章主任、马恩懿主任、颜子武副教授、俞善昌副教授所组成的工作班子的有力帮助; 这个班子在资料核查、补充和文字修饰加工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工作。分卷的按计划完成与这一切鼓励、支持、帮助是分不开的,我们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儿科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五年十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索引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儿科学词汇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本分卷选收与医学有关的分子生物学基本概念、理论、实验方法及有关内容共136条。 二、本分卷条目主要按各种不同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分类排列。 三、本分卷书末附有汉英医学分子生物学词汇及英汉医学分子生物学词汇,索引。 四、本分卷撰稿人共26人。因人数较多, 各作者的写作风格、用词习惯各不相同,虽经校订,仍不免有文风不一,内容重复,甚至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分子生物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七年六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汉英分子生物学词汇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分子生物学词汇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本分卷按《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要求编写, 以高等医药院校毕业或具有同等水平的医药卫生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 二、本分卷共选收条目102条, 按病理生理学绪论、总论、基本病理过程以及各系统病理生理学的顺序编排。各条目均按病理生理学的内容特点进行撰写。 三、本分卷除正文前面有与正文排列顺序一致的目录外, 卷末还附有索引可供检索, 此外还有汉英及英汉病理生理学词汇。 四、 本分卷各条目正文下均未附参考文献。 五、本分卷撰稿人较多, 各作者的写作风格颇难统一; 在编写过程中,虽经作者多次改写,并经编委会反复校修, 难免仍有不妥或遗漏之处, 敬希读者们批评指正。病理生理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二年五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汉英病理生理学词汇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病理生理学词汇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X线诊断学分卷是一本以条目形式编写,便于读者查阅的参考工具书。读者对象除从事X线诊断的专科医师外, 亦可供其他有关临床各科医师参阅。 本书有355条目, 包括总论、 呼吸、 循环、 消化、 泌尿生殖、 骨关节、 中枢神经和五官等各系统疾病的X线诊断。在编写过程中, 虽几经审修, 但因参加编写人员较多, 以致有的条目仍有不能符合工具书要求之处。 在初期审阅定稿时, 我们曾邀请北京积水潭医院放射科王云钊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首都医院放射科张铁梁医师、 北京宣武医院放射科姜宗衡医师和上海第一医学院眼耳鼻喉科医院放射科叶瑛医师等参加, 颇获效益。最后的抄写等工作上海中山医院放射科陈引璋同志付出了辛勤劳动, 在此一并致谢。XX线诊断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三年九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索引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X线诊断学词汇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本书是《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的一卷,以条目形式编写,共149条,供各科临床医务工作者及医科学生参考之用。 内容按造血器官(骨髓、淋巴系统、脾脏)的结构和功能,红细胞系、白细胞系、血小板系、出血和凝血疾病以及血型、输血、骨髓移植等的先后次序排列,重点在于血液病的临床知识。 书末附有汉英、英汉血液病学词汇及索引。 内容力求精简扼要而不损新颖、全面,但由于近年本门学科的进展极快,而本书的编写、审修和出版过程时间较长,虽屡经补充、修改,内容不够新颖、完善,甚至错误之处仍在所难免,尚祈读者原谅,并给以指正。 在编写过程中,乔崇年医师做了大量秘书工作,卞寿庚和欧阳仁荣医师在后阶段审稿过程中协助编辑工作。 沈洁同志参加大量誊写工作。 特此一并致以深切感谢。血液病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汉英血液病学词汇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血液病学词汇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本分卷选收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的总论、 寄生原虫与原虫病、 寄生蠕虫与蠕虫病、 医学昆虫及有关的媒介生物等, 共102条。 二、凡描述寄生虫病的条目, 均按病原学、 流行病学、发病原理和病理、 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顺序叙述; 凡医学昆虫及媒介生物的条目均按其分类地位、形态特征、分布、传病关系及防制的顺序叙述。 三、凡寄生虫、 医学昆虫及媒介生物的名称, 在主要叙述的条目中, 均按国际统一的命名法则附有拉丁文学名, 但在相关的条目中则予以省略, 以避免重复, 可相互参见。 四、 部分条目于文末附有参考书目, 供读者进一步钻研之用。 五、本分卷附有汉英和英汉词汇, 按笔画和字母顺序排列。 书末还附有中文索引, 按笔画顺序排列。 六、本分卷因撰稿人较多, 且专业不相同, 故在写作风格上较难统一, 内容方面亦可能有欠妥之处, 虽经分卷编辑委员会反复校修, 错误仍属难免, 望读者指正。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三年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汉英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词汇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词汇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计划生育》分卷包括女性计划生育与男性计划生育两部分, 选收有关抗生育原理,生育功能检查,避孕药、具与节育措施,绝育方法与复孕术,不孕症,计划生育指导及名词术语等共141个条目。 二、 本分卷是供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医药卫生计划生育科技人员查阅的参考工具书, 也适用于基层医护人员和从事计划生育宣传工作者查阅。 三、 本分卷正文前面有与正文排列顺序一致的目录, 书末附有索引、 汉英及英汉名词术语和缩略词对照。 四、 本分卷部分条目文末所附参考书目系供读者进一步钻研之用。 五、 本分卷承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有关负责同志和林巧稚、吴阶平、谢少文等专家审阅; 并经吴宇芬、陈俊康、王益鑫、姚德鸿和汤希伟等医师编辑加工,在此一并致谢。 六、 计划生育是一门新兴学科,其科学技术正在迅速发展中,本分卷内容有待继续加以补充完善。 本分卷主编单位为上海第二医学院、上海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计划生育分卷编辑委员会 1981年7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略词检索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计划生育词汇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是供医药院校毕业,具有一定工作经验或同等水平的医药卫生人员查阅的参考工具书,包括祖国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军事和特种医学等各学科,用条目形式编写,按学科分卷出版。 二、 本分卷选收法医学基本理论、检查方法、最新进展及有关名词术语200条。 三、 本分卷正文按总论、死亡学说、尸体现象、尸体检查、个人识别、损伤、窒息、中毒及毒物分析、急死、活体检查、性犯罪、物证检验、医疗事故等顺序排列。 四、本分卷正文前面有与正文排列顺序一致的目录,书末附有中文索引及汉英、英汉名词对照。中文索引按笔画多少为序,英文以字母顺序排列。 索引查找方法及有关问题见《索引说明》。 五、 本分卷部分条目正文下附有参考书目,供读者进一步钻研之用。 六、 本分卷主编单位为中山医学院。 七、本分卷撰稿人较多,各作者的写作习惯、用词、风格各有不同,虽经分卷编辑委员会几番校修,可能仍有格调不一及内容重复甚至错误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法医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一年一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索引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名词对照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 本分卷选收皮肤病学的总论、皮肤病、综合征和有关名词术语等共515条。 二、本分卷正文按总论(综述)、解剖、病理、症状、预防、治疗的顺序排列, 各论皮肤病的条目按病毒性皮肤病,霉菌性皮肤病,细菌性皮肤病,螺旋体性皮肤病,动物性皮肤病,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神经官能性皮肤病,红斑鳞屑性皮肤病,职业性皮肤病,物理性皮肤病,结缔组织病,大疱性皮肤病,营养代谢障碍性皮肤病,皮肤肉芽肿性皮肤病,血管炎性皮肤病,角化性皮肤病,萎缩性皮肤病,色素障碍性皮肤病,粘膜病,皮肤附属器病,遗传性皮肤病,皮肤肿瘤,综合征等23个部分顺序排列。 各个疾病条目则按定义、病因与发病机理、症状、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习惯顺序描述。 三、 本分卷名词术语原则上选以本学科常用者。 冠以外国人名的试验或体征除已有通用的译名外,仍径写原文,而综合征以其主要症状译成中文名,原文附注于后。 四、 本分卷部分条目文末附有参考文献,供读者进一步钻研之用。 五、 本分卷部分条目附有照片,帮助读者进一步熟悉症状。 六、本分卷附有汉英、英汉名词对照。正文中一般不用外文注释。书末并附有中文索引, 按笔划顺序排列。 七、 本分卷主编单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 八、本分卷因撰稿人较多,各作者的用词及写作风格,颇不一致。虽经编辑委员会几番校修,难免还有欠妥甚至错误之处, 盼读者指正。皮肤病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一年七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汉英皮肤病学词汇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胫前粘液性水肿,二肩部粘液性肿块伴甲状腺功能亢进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骨科学》分卷条目,按总论、骨与关节损伤、骨与关节疾病三大部分的顺序排列。共选收414条条目。假肢及支具部分,国内书刊报道较少,因此选收作为本分卷内容之一。 二、本分卷各部分伤、病的条目,一般按病因、发病机理、病理、临床表现、诊断、X线检查、治疗和预防的习惯顺序阐述。 三、 我国在断肢再植这一领域占领先地位,编委会决定“断肢再植”一条给予较大的篇幅,充分介绍。 四、本分卷名词术语以人民卫生出版社英汉医学词汇(1978年)所列者为主,少数沿用习惯用法。冠以外国人名命名的综合征、试验体征和手术等除已有通用的意译或音译者外,仍写原文。 五、 本分卷目录与正文排列顺序一致,书末附有汉英、英汉名词对照及索引。 六、 本分卷部分条目正文末附有参考书目,系供读者参阅。 七、 本分卷大部分条目中文内插图,系编委会特邀整形外科专家郝铸仁医师绘制。 八、 本分卷主编单位为北京积水潭医院。骨科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一年十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索引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骨科学词汇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 本分卷以阐明医学遗传学理论为主,包括孟德尔遗传学、细胞遗传学、 分子遗传学以及分支学科,按遗传学的历史发展,依次编排,共计70条。 对于各科遗传病仅作简略介绍。 二、 由于多种原因,我国人类、医学遗传学研究进行较晚。 近几年来, 医学细胞遗传学与分子遗传学发展较快,资料与日俱增,但还来不及整理总结, 这种状态在再版时一定会得到改善。 三、 本分卷根据下列原则选用术语: ①按副科服从主科命名原则, 主要采用已公布的各专业词汇,例如复旦大学编写的《遗传学词汇》(1977); 《英汉生物化学词汇》(1979); 《英汉医学词汇》(1978)等;②按照习惯和语源订名原则,保留“位点”,不用“座位”,选用“核糖体”而不用“核蛋白体”;③基本计量单位按公制命名,把遗传学图距单位译为摩(M)、分摩(dM)、厘摩(cM)。 四、 使用中,可以从目录中检出所需要的系统理论和分科知识;从索引中找出所需要的个别名词;在阅读中遇到某些不理解的术语,可参见“名词浅释”。 此外,还附有“略语检索”。 五、 本分卷主编单位是湖南医学院。 六、 本分卷承全国综合性大学、医学院校、医学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的人类、 医学遗传学工作者大力协助,共同编审;刘祖洞、许由恩和李璞三位教授参加编辑审稿;董森美同志协助编审;湖南医学院图书馆提供方便, 谨此致谢。 七、 本分卷虽经编审人员多次审校,但错误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提出批评, 以便再版时修正。医学遗传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三年四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略语检索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医学遗传学词汇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 本分卷选收属于中医内科学的热病(包括伤寒、温病)、杂病等病证共377条。 系统地完整地介绍了中医内科学的理论体系和辨证论治。 二、 本分卷用条目形式编写, 分总条目、分条目和独立条目三种。 总条目的性质属概述性条目,层次较多, 如伤寒、 温病、 血证、痹证等。 分条目是将总条目的重要内容而又具有一定完整性和独立性的另立一条编写, 如太阳病、风温、 咳血、 痛痹等。 独立条目是内容重要而不能列入总条目或分条目, 又有特殊的临床表现和辨证论治的病证, 如痞证、 斑疹、肌衄、痛风等。 三、 本分卷的条目一般均有定义、 病名考证、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等层次。 广泛地搜集了历代对内科病证的辨证论治的各种学说, 并结合近代研究, 力求言简意明, 证据确凿, 说理透彻, 临床指导性强。 其中, 病名考证是经过反复查考, 以最早出处为原则,最早者用“出”,很难证实出于某书者, 用“见”。 并对各条目的辨证论治的类型亦作了考证。 四、 本分卷正文前面有与正文排列一致的目录, 书末附有方剂索引和病证名索引。 病证名索引内容极为丰富, 凡一病(证)多义, 一病(证)多名, 病证历代沿革名等, 均可从索引找到正文内容。 可供读者进一步研究之用。 五、 本分卷在编纂过程中, 曾向全国中医内科专家、 教授、 老中医等多次征求意见, 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 对稿件质量的提高起了很好作用。 审稿会议后, 组织了部分作者参加统稿工作, 薛伯寿、 王家安、 赵旭初、 赵谦、杨炳初、 马贵同、 何传毅、 王庆其等同志参加了这一工作; 朱伟常、 潘华信、 陈文国、 夏一民、李孝刚等同志亦协助了这一工作,特此致谢。 六、 本分卷虽经主编、 副主编、 编委及学术秘书多次校修,但由于编写《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内科学》缺乏经验, 加以水平所限, 缺点错误在所难免, 希读者批评指正。中医内科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七年七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索引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分卷本)各卷书名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战时内科学分卷选收了战时常见的传染病、各系统的内科疾病和综合征、神经精神疾病和皮肤疾病。 此外,还包括传染病的管理。 以条目形式编写,共153条。 本分卷突出战时特点, 收集了对部队战斗力影响较大的各种疾病。 着重描述在战争情况下的发病因素和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也尽量从战时条件考虑。 由於平时和战时、前线和后方,疾病发生的规律及其诊疗原则互有关联,因此也充分结合了平时和后方特点进行论述。 对於核武器所致疾病的有关问题,本分卷只将急性放射病列入,其他内容由《核武器损伤与放射医学》分卷收选;有关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所致疾病则分别收入《生物武器的医学防护》分卷及《化学武器防护医学》分卷。 本分卷撰稿人较多、文稿体裁及写作风格,各不相同,初稿完成后,虽经分卷编辑委员会多次审查修改,终难完全统一,内容方面亦难免有疏漏不当之处,请读者予以批评指正。战时内科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索引(一)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战时内科学词汇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祖国医学所属分卷之一,是供医药院校毕业后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理论教学和科研人员,以及具有同等水平的医药卫生人员查阅的参考工具书。 二、 本分卷以条目形式编写,共列272条目。 力求体现“全”、“新”、“精”的精神, 以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等基础内容为主,比较系统、完整地反映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共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基本特点、阴阳五行、运气学说、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并选收了一部分国内理论研究的新成就,以便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当前的科研动态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三、 各条目之撰写,均以直接阐释其理论内容为主,文字要求简明扼要。 四、 每部分理论之后,均附有“历代之研究”条目,对于历代医家之学术见解及其理论贡献, 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以使读者对于中医学传统理论之发展沿革有较深入的理解。 五、 正文之前, 列有本分卷整个内容的目录,卷末附有名词术语索引及主要参考书目,以供读者查阅及进一步研究应用。 六、 本分卷之编写成功,是全体编委及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编撰过程中,得到了北京中医学院、广州中医学院、兰州医学院、成都中医学院、山东中医学院、 四川医学院及中医研究院等有关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特此致谢。 书中之经络循行图示,系由北京中医学院李志强同志所绘制,在此亦表谢意。中医基础理论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七年四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序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分卷本)各卷书名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 环境卫生学是预防医学的组成部分,它是在卫生学的基础上分支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目前的环境卫生学内容包括两大部分: 一部分是医学方面的内容; 一部分是卫生工程学方面的内容。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的编写分工中, 已有独立的《公共卫生工程学》分卷, 因此本分卷着重于编写环境卫生学的环境医学方面的内容条目。 二、本分卷共选收了180条目, 内容包括: 环境卫生学概论, 环境与健康, 环境因素, 环境卫生学研究, 环境卫生标准与法规, 卫生要求与评价等。 本分卷除可供广大医药卫生人员查阅以外, 对从事环境卫生学教学、 科研与实际工作的专业人员也是重要的工具书, 同时对从事环境保护的专业人员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三、 环境卫生学涉及的面较广, 本分卷所选收的条目仅仅是环境卫生学的主要内容。 由于时间仓促,可能有重要的条目遗漏或编排不当, 有待今后补充和修订。 四、本分卷开始编纂时, 杨铭鼎教授、林寿梧副教授、 高良文副教授、 李蕴珍副教授、朱惠刚讲师、陈学敏讲师,曾为条目收集与编排作过努力。 五、本分卷撰稿人较多, 文稿风格各异。 虽经编委会多次讨论和修改, 定稿之后又经蔡宏道教授、过基同教授和彭崇信讲师在资料查核、 文字加工方面作了努力, 但由于我们水平有限,仍不尽人意, 不当之处诚恳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环境卫生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六年二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汉英环境卫生学词汇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环境卫生学词汇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 本分卷选收与医学有关的正常人体生理学基本概念、 理论、实验方法及有关名词共202条,病理生理学另有分卷, 本分卷一般不再选收。 二、 本分卷的度、 量、 衡是采用中国国际单位制推行委员会制订的《计量单位名称与符号方案》(试行)(1981)的单位名称与符号。 三、 本分卷条目按人体功能系统分类顺序排列。 四、 本分卷正文前有与正文条目排列顺序一致的目录;书末附有汉英生理学词汇及英汉生理学词汇, 英文略语检索, 度、 量、 衡单位名称与符号和中文索引。 五、 本分卷撰稿人共68人。 因人数较多, 各作者的写作风格、 用词习惯各不相同, 虽经几番校订, 仍不免有文风不一、 内容重复, 甚至错误之处, 请读者批评指正。生理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三年一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汉英生理学词汇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文略语检索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病理学分卷主要是供医药学院毕业及具有同等学识和经验水平的医药卫生人员查阅的参考工具书。 本书以条目形式着重解释或概述病理学总论范围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与病理学有关的研究方法。 各系统、 器官疾病的病理学内容被纳入《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各临床分卷的有关条目内,不属本分卷范围。 本分卷共收条目158条,按照病理学及其隶属下的各分支学科、病因学和发病机理、组织和细胞病变、局部循环障碍、炎症、愈复、肿瘤总论、畸形以及病理学研究方法的顺序排列。 将病理学总论内容以条目形式汇编成册是一种新的尝试, 由于缺少经验, 本分卷在条目设置、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必有不完善甚至错误之处,希读者批评指正。病理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四年二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汉英病理学词汇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病理学词汇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本书是《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的一个分卷,共选收条目388条,包括护理学总论,基础护理技术以及内科、外科、皮肤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等护理项目;扼要概述了护理学、护理教育、公共卫生、医院护理工作管理、临床护理及护理技术操作等内容。 有理论,有实践,基本反映了国内现阶段的护理工作水平。 《护理学》作为医学百科全书的组成部分这在国内还是首次,因此,我们缺乏这方面的编写经验, 再加有关的参考资料较少, 给编写工作带来许多困难。 尽管在中华护理学会的支持和领导下,对全部稿件进行几次审查和修改,仍难免还有不足甚至错误,恳切希望广大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由于护理工作所涉及的面比较广,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医疗、护理等各方专家的帮助,他们为保证和提高本书内容质量作出贡献,在此谨致以衷心感谢。 本书书末附有汉英、英汉护理学词汇及索引,供读者参考查阅。护理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四年四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汉英护理学词汇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护理学词汇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传染病学分卷是根据卫生部1978年11月在武汉召开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及1980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工作会议的精神编写的。 参加编写的有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山医学院、四川医学院、北京医学院、武汉医学院、首都医院、重庆医学院和浙江医科大学8个单位43位教授和医师。 本分卷是供医药院校毕业后有一定工作经验和同等水平的卫生科技人员查阅的参考工具书。 本分卷内容包括传染病学基础和各类疾病,共设176个条目。 疾病按病原分类排列,每个条目内容按以下顺序叙述:概述、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与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部分条目后附有参考书目,供读者进一步钻研。 书末附有汉英、英汉传染病学词汇及索引,汉英词汇和索引按笔画为序。 在本分卷编写过程中, 对条目设置和条目内容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和修改, 根据我国实际需要,吸取国外先进经验,精选内容,力求反映现代医学和中西医结合的新成就。 由于编写人知识有限,错误和不足在所难免,深望读者指正。传染病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汉英传染病学词汇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传染病学词汇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本书是《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的一个分卷, 按照《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会的要求, 以专科参考工具书的格式编写的。 本分卷共计104条目, 内容涉及麻醉学的基础理论,临床麻醉方法,各种手术和病情复杂病例的麻醉处理、病情监测和复苏等。 有关口腔手术的麻醉详述于口腔医学分卷, 不包括在本分卷中。 本分卷条目由全体编委共同商讨拟订。 由于缺乏编写百科全书的经验, 文稿虽几经修改仍难满意。 1983年4月再次召开编委扩大会议, 对条目作了调整, 并讨论了每一条目的内容重点。 各作者根据此次会议的决定作了最后修改, 在内容、 体例和文字方面力求改进, 但由于我们初次编写医学百科全书, 水平有限,难免有缺点甚至错误之处,恳切希望读者予以批评指正。麻醉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四年八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汉英麻醉学词汇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麻醉学词汇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是供医药学院校毕业后有一定工作经验和同等水平的医药卫生人员查阅的参考工具书, 包括祖国医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 临床医学和特种医学各学科, 用条目形式编写, 按学科分卷出版。 二、 本分卷选收有关神经外科学的症候、 疾病诊疗方法、特种器材及专业术语名词等238条。有关生理解剖等知识仅选与实际工作中有较密切联系者列入, 详细叙述另有专卷。 三、 本分卷正文按总述、 颅外组织、 颅骨、脑膜、脑、脑血管、 脑神经、脑脊液、垂体、脊髓、周围神经、 交感神经、 癫痫、 疼痛、特种器械等部分顺序排列。 各部分按一般传统习惯(即畸形、 外伤、 炎症、 肿瘤、 变性等)排列。 治疗学按预防、保守疗法、手术治疗等次序排列。 四、 本分卷正文前面有与正文排列一致的目录, 书末附有中文索引、 英汉及汉英词汇对照表。中文索引以笔画多少为序。 五、 本分卷名词术语原则上采用习惯沿用者, 以外国人命名的综合征、 试验、 体征和手术等除已有通用的意译或音译外, 仍迳写原文, 必要时见英汉对照。 六、 本分卷撰稿人多, 各作者的写作风格、 用词各有不同, 虽经编委多次校订, 仍难免有格调不一致及内容重复甚至错误, 请读者批评指正。神经外科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一年五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汉英神经外科学词汇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脑动静脉血管畸形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本分卷按《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要求编写, 以高等医学院校毕业或具有同等水平的医药卫生人员为主要对象。 二、 本分卷共124个条目,由67位作者编写。 三、 条目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泌尿外科中共同性问题, 如症状、 检查方法等; 一类是泌尿外科疾病。 后者为本分卷的主要内容,除属全系统的疾病外,一般就病变主要所在,按泌尿和男生殖系统各器官的次序排列。 四、 《泌尿外科学》分卷的内容与《肾脏疾病》、《小儿外科学》等分卷有一些共同性问题。 经与有关编委会协商,适当分工,并保留必要的重复,对重复部分,是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撰写的。 五、 书末附有中文索引、汉英和英汉名词对照。 六、 编委会集体讨论确定条目后, 由三个编辑组分头审阅初稿和修改稿, 再由编委会定稿。 然后再组成小组进行内容核对和文字加工。 除有关编委参加小组外,曾请沈绍基,顾方六同志协助。 由于编者对编写百科全书毫无经验,因此虽经上述过程,本卷在内容、体例、文字上尚有不少缺点、甚至错误,恳切希望读者批评指正。泌尿外科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一年九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汉英名词对照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名词对照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本分卷根据全、新、精的要求选写了有关妇产科学的条目共328条,条目先后次序是按总论,妇科学,产科学的顺序排列,有关疾病的条目内容则按定义、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的顺序描述,一般选用本学科通常惯用的名词术语作为条目正名, 其他名称(如简称、别称)则写在条目内作为别名,有少数名词术语,经本分卷编委会反复讨论,认为原用名称有缺点, 改用了新的名称作为正名,如妊娠中毒症改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剖腹产改为剖宫产等。卷后附有汉英和英汉妇产科学词汇,汉英名词对照按汉字笔画顺序排列, 英汉名词对照则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卷末还附有按首字笔画顺序排列的中文索引。多数索引既可按其名称的顺序(如“先兆子痫”) 又可按分段名称(如“子痫,先兆”)检索。 本分卷主编单位为上海医科大学,但参加撰写条目的作者较多,由于各位作者的用词及写作风格颇难统一,内容可能有重复和欠妥之处,虽经本分卷编辑委员会几次校修, 难免仍有错误,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本分卷在编辑委员会审稿前由上海医科大学妇产科医院张惜阴、曹斌融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戴锺英三位同志组成小班子,将稿件进行整理,统一用词及写作风格,特此志谢。妇产科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五年四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汉英妇产科学词汇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妇产科学词汇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 本书是《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的一个分卷, 收集了神经系统疾病的检查法、症状学和诊断治疗共256条目。 二、 正文按神经系统、 检查法、症状学、 脑神经疾病、 脊神经疾病、脊髓疾病、脑血管疾病、脑部炎症、 癫痫、 锥体外系疾病、脱髓鞘疾病、 中毒、 物理因素损害、 内科疾病引起的神经病、 维生素缺乏神经病、遗传疾病、 先天性疾病、 变性疾病、 植物神经疾病和肌病的顺序排列。 每个疾病基本上按定义、病因、 发病机理、 临床表现、 诊断、 鉴别诊断、 预防和治疗的顺序描述。 三、 本书由上海第一医学院主编,于1979年1月召开了第一次编委会,决定了编写条目及分工,参加撰稿的有全国各地28个单位, 75名作者。 初稿完成后,编委会于1979年5月 召开了第二次会议, 进行了初审, 作了修改。 1981年4月又召开了第三次编委会,根据1980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辑工作会议精神,进行了第二次集体审稿和修改。最后, 根据出版社审阅提出的意见, 于1983年3月修订,定稿。 四、 书末附有索引, 按笔画顺序排列, 以便于检索。 还附有神经科一些常用的汉英和英汉名词对照, 按笔画和字母顺序排列。 五、 本分卷在编审过程中除编委外, 还有潘瑞福、 孟家眉、 包礼平、 徐越、 陆雪芬、瞿治平和陈汉白参加协助编审工作, 特此致谢。 六、 本分卷撰稿人较多, 文稿体例、 风格各异, 虽经分卷编委会多次审改, 仍难免存在不少缺点和错误, 诚挚欢迎读者批评、 指正。神经病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三年三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汉英神经病学词汇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神经病学词汇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本书是《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的一个分卷。 书中选收了耳鼻咽喉科的症候、 疾病、 诊疗方法及有关的名词术语329条。 解剖、 生理等基础学科及中医学另有分卷,故未选收该部分的条目。本书正文按总论、 耳科学、 鼻科学、 咽科学、 喉科学和气管食管科学六部分顺序排列。 各部分条目顺序按一般传统习惯排列, 即症状学、 检查法、 疾病(畸形、 外伤、 异物、 炎症、肿瘤)、治疗学(预防、 保守治疗、 手术治疗)。 书末附索引及汉英、 英汉耳鼻咽喉科词汇。 本书的试行本于1980年2月出版后, 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办公室的领导下, 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征求了各有关方面的意见。 1980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辑工作会议上, 与会的各分卷主编、 编委对试行本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讨论, 也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根据各方面的意见, 以及1980年5月重新制订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须知”,于1980年底开始进行修订工作。 修订后, 在条目设置和排列方面有较多变动, 主要是为了避免与其他学科分卷的不必要的重复, 删除了一部分条目, 同时也增加少数有必要选收的条目。 在内容和文字方面也作了一些修改, 虽然如此, 但是由于我们缺乏编写这种参考工具书的经验, 必然还存在不少缺点和错误, 请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的主编单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参加撰稿的有全国各地80几个单位的120多位作者。 在编写过程中, 《耳鼻咽喉科全书》编写组的同志以及上海的部分耳鼻咽喉科工作者, 给予了大力支持, 协助进行了大量工作, 在此谨致以衷心感谢。耳鼻咽喉科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二年三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汉英耳鼻咽喉科词汇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耳鼻咽喉科词汇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眼科学》分册,是一本介绍眼科专业知识的医学辞书。供一般中、高级医务人员查阅,也可给专业眼科医师参考。 辞书要求以条目形式加以表达。 但为了使读者比较系统地了解视器官各个部位疾病的防治知识, 我们按照眼科解剖部位的先后次序进行编排, 以符合眼科专业参考书籍的通常格式,并便于查阅。 全卷共有285条条目。所选条目,偏重于临床上常见病种,介绍力求全面,并尽可能反映出本学科的最新成就。 其深度和广度,均超过一般辞书的规模。条目释文由国内专家、教授参加撰写。 除在正文中附有必要的线条图和黑白照片外,另有专页彩色铜版图60幅,使读者获得更为真实而生动的形象。 这些彩色照片,全部取材于我国自己的临床病例。 对于某些有实用价值而又难以用条目加以概括的内容, 我们采用附录形式放在文末, 可供检索, 其中包括常见眼科综合征、眼科正常值及常用药物。 卷末尚有汉英、英汉眼科学名词及略词检索、索引等,均便于参考及检索。 本分卷付印前夕,承蒙徐州市眼病防治研究所李子良医师参加编辑加工;上海第一医学院眼耳鼻喉科医院范德彰医师提供他摄制的彩色照片,陈钦元医师和邓延毅同志绘制部分插图;苏州医疗器械厂提供部分诊察仪器的图片。对上述单位及同志们的大力协助,一并致以衷心感谢。眼科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三年十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索引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眼科学词汇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公共卫生工程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以给水工程、排水工程、通风工程、热力工程、化学、微生物学、声学、光学等为其基本理论,为环境卫生学、劳动卫生学、学校卫生学等有关卫生技术措施提供基础和参考资料。本分卷在选收条目时考虑到与其他有关分卷的分工和联系,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使各有所侧重。 二、本分卷可供医学院校卫生专业毕业生参考,也可供环境卫生、劳动卫生、学校卫生等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用作参考。 三、本分卷共收148条目,按给水、排水、通风、气体净化、噪声、废弃物处理、预防性卫生监督等顺序编排,并附有中文索引、英汉及汉英词汇对照表以供查阅。 四、 本分卷所用的单位除个别外均以符号表示。 五、 环境中各种化学物质的卫生标准和排放标准由各有关分卷介绍,本分卷未予收录。 六、 本分卷在编审过程中,邵强同志做了大量工作,贡献良多, 刘光铨同志、陆运成同志协助工作,附此致谢。 七、 本分卷各撰稿人来自不同单位, 文稿体例不尽一致。 初稿完成后,虽经分卷编辑委员会审改,以至部分重写,但因限于时间、经验和水平,恐仍难尽如人意。谨此恳切欢迎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在再版时改进。公共卫生工程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四年九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汉英公共卫生工程学词汇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公共卫生工程学词汇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本分卷收集小儿外科学基础、常见症状、综合征、疾病和诊疗方法条目共400条。为保持本分卷的完整性, 条目设置与儿科、外科学分卷有一定重复, 但本分卷重点介绍小儿外科特点、外科治疗适应证和原则、手术治疗年龄选择等内容。 二、本分卷是供医药院校毕业具有一定工作经验或同等水平的医药卫生人员查阅小儿外科有关知识的参考工具书,也适用于基层医护人员阅读。 三、本分卷正文前面有与正文排列顺序一致的目录, 书末附有汉英、英汉小儿外科学词汇及索引。 四、本分卷采用的名词术语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英汉医学词汇(1979年)、汉英常用医学词汇(1982年);重庆出版社出版的临床医学词典(1982)。 五、本分卷主编单位为同济医科大学、 首都医学院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六、首都医学院贾和庚、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董其刚及哈尔滨医科大学江启俊医师于本分卷稿件整修中做了大量工作;同济医科大学张胜华医师协助整理了英汉小儿外科学词汇,在此一并致谢。 七、本分卷由11个单位, 40位医师撰稿, 各作者的用词、叙述方法及写作风格很难统一;内容上可能略有重复和欠妥, 条目又不够齐全, 虽经编辑委员会反复校阅和修改, 难免发生错误,请读者指正。小儿外科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五年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汉英小儿外科学词汇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小儿外科学词汇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胸部外科学》是《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的一个分卷。 本书按照《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会的要求,以条目形式编写的专科学参考工具书,供有关临床各科医师参阅。 本分卷条目由编委共同商讨拟定,共115个条目。 其内容涉及胸壁、胸膜、气管、支气管、肺、食管、纵隔、膈等组织、器官的先天性畸形、创伤、感染、功能失常、肿瘤等常见疾病;心脏、 大血管的先天性和后天性疾病;以及常用的诊断和治疗操作技术。 在编写过程中虽几经审修,但因参加编写人员较多,对编写百科全书缺少经验, 以致有的条目尚未能符合工具书的要求,缺点、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希读者予以批评指正。胸部外科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九○年一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汉英胸部外科学词汇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胸部外科学词汇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 本分卷选收有关医学统计学的条目共157条。 有关卫生统计、 流行病学统计等的条目未予选收。 二、 本分卷各条目在说明意义、原理、用途、条件、方法之后,多数条目再用实例作完整的计算分析,以便读者参照解决实际问题。 若文例结合阅读,则更便于理解。 部分条目,文末附有参考书目,供读者进一步钻研之用。 三、 为了适应主要读者对象,本分卷内容以实用为主,略去数学推导和一般多由统计专业人员或数学工作者借助于电子计算机完成的较复杂的计算过程。在阐述理论时尽量注意通俗易懂。符号算式尽量简化。 不致误解的说明尽量省去,如假设检验中一般多用双侧检验,故文中只在单侧检验时加以说明。 四、 本分卷的计算,除多变量分析等条目用电子计算机完成外,其余条目一律采用有储存的电子计算器作连续运算, 为使各中间步骤的结果与最后结果吻合, 有时中间结果取的小数位较多 五、 本分卷在目录之后附有“统计用表目录”, 便于读者分析计算中查阅。 书末附有本书通用符号与缩写、汉英和英汉医学统计学词汇以及索引,以便查阅。 六、 本分卷编写过程中,承薛仲三、杨纪珂、冯士雍等同志提出宝贵意见。 杨珉、王安荣、尹全焕、孟虹等同志参加了本书资料、图表等的核校工作。医学统计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二年一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索引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医学统计学词汇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医学史》分卷包括中国医学史和世界医学史两大部分,共选收条目837条。其中中国医学史491条,世界医学史346条。 二、本分卷中国医学史条目大致按断代医学史、学科和专题史、医史人物、医学书籍为序。其中医史人物按年代先后排列,医学书籍则以类相从,各类书又按时代先后为序。 三、本分卷世界医学史条目,亦按断代医学史、学科和专题史、医史人物为序,并按年代先后顺序编排。人物译名基本按《姓名译名手册》翻译, 或参《英汉医学词汇》。对某些约定俗成的译名,乃保留习惯译名。 四、本分卷目录与正文条目顺序一致。书末列有8种附录,包括中、西医药刊物,中、西医药院校基本情况,中医学术团体,中国医学史年表,世界医学史年表,外国人名译名对照, 以及医学史索引等。 五、本分卷中国医学史部分主编单位为中医研究院;世界医学史部分主编单位为北京医学院。 六、本分卷撰稿人较多,虽经主编和副主编几次校修,力求在用语、格调上取得一致,但仍恐会有重复和错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医学史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六年六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序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附录一 中医药刊物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本书是《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的一个分卷。书中选编了有关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历史, 卫生工作原则, 卫生行政组织, 卫生法规, 卫生事业的计划管理与经济管理, 卫生统计学, 爱国卫生运动, 中医工作, 医政、 卫生防疫、 妇幼卫生、 农村卫生、工业卫生、 医学教育和医学科研等方面的组织与管理, 中国主要的医学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的发展、 组织及工作概况, 共134条。本书条目按卫生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排列。书末附有1949~1982年中国卫生机构、床位及人员的基本统计数字。书中所用数字均系卫生部1982年全国统计资料, 个别缺少1982年全国统计资料时, 则用其他年份或局部地区资料。因此, 这是一本比较全面、 系统地反映三十多年来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现状的分卷。 《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在中国是一门新的学科, 基础比较薄弱。但是, 三十多年来中国广大卫生人员, 特别是各级卫生管理干部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按照中国卫生工作原则, 依靠人民群众, 在开展卫生工作、进行卫生管理方面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 积累了丰富经验, 本书就是在这一基础上编写的。参加编写工作的有卫生部、各级卫生行政机构及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领导干部及业务人员, 有全国各地从事社会医学、卫生管理学及卫生统计学的专业人员共90多人。 《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是一门政策性、 科学性都很强的学科。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 缺乏编写参考工具书的经验, 也缺少可供利用的参考书籍, 书中必然会有不少缺点与错误, 请读者批评指正。 本分卷在编写过程中, 卫生部各司(局), 特别是科学教育司的同志给予了大力支持, 协助做了大量工作, 谨此致谢。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三年八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汉英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词汇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词汇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 毒理学是综合性的学科,它既以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等为其基本理论,又为卫生学和临床学科提供理论基础。 本分卷在选收条目时注意了这一点, 并考虑到它与有关分卷的分工和联系,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二、 本分卷共选收119条目,按毒理学总论、毒理学方法、各类化学物的顺序排列。 三、 化学物品种非常多,新的化学物又不断出现,本分卷选收范围仅限于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环境中常遇到的品种。 药物因另有分卷,本分卷一般不予选收。 四、 常用的单位和少数化学名词用符号表示。 有些本分卷不常用的单位,仍用汉字单位名称。 五、 为了便于读者进一步钻研,部分条目附有参考书目。 国内有书籍的, 以介绍国内的为主,没有专题书籍的,则用国外书籍。 杂志上的综合文献一般不予选列。 六、 各种化学物卫生标准,由有关分卷介绍,本分卷不予收录。 七、 各个条目在叙述时, 为了说明内容往往要提到某些化学物的毒理。 化学物的毒理资料散见于各个条目中,而不少化学物又没有专列条目,读者难以查到他所需要的资料。 为了弥补这一缺点,我们将索引编得详细些,当然,这样就显得有些繁琐。 八、 本分卷在编审过程中, 承陆培坤、 卢纯惠和龚梓初同志协助工作, 特此致谢。 九、 本分卷撰稿人较多, 文稿体例、风格各异。 初稿完成后, 虽经分卷编辑委员会多次审改,但由于我们经验不足、水平不高,仍难尽如人意,诚恳欢迎读者提出批评和指正。毒理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一年三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略字检索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名词对照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细胞生物学是从细胞、 亚细胞和分子水平来研究细胞生命活动的新兴学科。 它作为医学的重要基础理论,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分卷介绍了细胞生物学各领域的基本内容, 为高等医药院校毕业后有一定工作经验和同等水平的医务工作者提供一本可供参考的工具书。 许多生命现象可以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 用细胞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予以说明和探索。 细胞生物学已渗透到各个生物学科,如遗传学、生物化学、 分子生物学和生物物理学之中。 在编写前,对交叉内容的编写分工作了讨论, 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重复。 本分卷共设条目83条,大体按细胞的化学组成,细胞膜,各种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内的蛋白质合成,细胞周期,细胞遗传,细胞分化,细胞运动和细胞起源等顺序排列。 本分卷中的名词术语基本上采用了惯用语。 为方便读者查找和阅读,卷末附有索引和汉英、英汉细胞生物学词汇对照, 略语检索和索引。 本分卷主编单位为中国医科大学。 本分卷在编写过程中,经编委会选定条目,由各编委分头撰稿, 虽经几次校修, 由于编委较多, 难免在写作风格和内容阐述上各不相同,加上本学科发展迅速,内容疏漏和不当之处, 深望读者批评指正。细胞生物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略词检索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细胞生物学词汇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 本分卷含消毒学、 医学昆虫防制学、 鼠类防制学三部分内容。为简练醒目, 卷名采用“消毒、杀虫、 灭鼠”。消毒、 杀虫、 灭鼠三个名词日常使用较普遍, 但意义多含混不清。本分卷从学科出发并结合我国习惯, 分别给予相应定义, 编写内容亦以所下定义范围为准。 二、 本分卷共选收81个条目, 按消毒、杀虫、灭鼠三类编排。 消毒类以总论与杀菌的物理方法和药物在前, 其次为主要微生物的杀灭方法, 最后是各种对象的实用消毒方法。 杀虫与灭鼠均以总论以及防制药物与器械在前, 各种卫生害虫与鼠类的防制在后。 三、 本分卷为便于读者查索, 正文前有条目目录, 书末有中文词目索引。 目录按正文内条目顺序编排, 索引则按笔画多少为序。 为便于读者进一步了解, 部分条目后附有参考书目。 正文后附有略词检索与汉英、英汉专业名词对照, 以便读者参考。有关生物种类的拉丁学名, 统一编入英汉专业名词对照中, 其属与种的名称用斜体字表示以示区别。略词检索中包括文内曾叙及而平时较少使用的度量衡单位符号。 四、 消毒学、 医学昆虫防制学、 鼠类防制学的内容, 不免会与其他学科有所重复。 考虑到系统与完整性, 本分卷仍将其中少部分选入,但在叙述中侧重于微生物的杀灭或卫生害虫与鼠类的防制。与生物武器防护医学有关的内容, 因另有分卷, 本分卷一般不予选收。 五、 消毒学、医学昆虫防制学与鼠类防制学均为新近独立出来的学科。我国过去在这方面的系统论述较少, 很多名词术语尚未统一, 有的意义也不够明确。 本分卷尽量采用习惯沿用的名词术语,对易于混淆者则作适当解释, 并在文内加以注释, 希能借此促进我国在本专业方面的名词术语逐步统一。 六、 本分卷在编写时, 力求介绍比较新的但也是比较成熟稳定的理论与技术。 但因近年来学科发展迅速, 我们的水平又有限, 所编内容可能有所遗漏与错误, 希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以待再版时修改。 七、 本分卷编审与修改工作分三个小组进行。 消毒部分由刘育京、 涂瀛等同志主持;杀虫部分由陆宝麟、 朱成璞、 王赞功等同志主持; 灭鼠部分由邓址、吴光华等同志主持。在编写过程中, 得到陈锦石、 陶凤祥等同志的协助, 特此致谢。消毒、杀虫、灭鼠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索引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 本分卷选收流行病学总论方面的条目80条。 为了避免与其他分卷重复,有关各种疾病的流行病学(各论),以及消毒、杀虫、灭鼠等具体防疫措施的条目均不予收入。 二、 本分卷名词术语原则上只选收本学科最常用者,其他名称则附注其后列为别名。外国人名一般迳写外文,不再转译。 三、 本分卷附有汉英和英汉流行病学词汇, 按笔画和字母顺序排列。 正文中一般不注外文。 书末还附有中文索引,按笔画顺序排列。 四、 本分卷曾邀请严镜清、俞焕文、何观清、胡克成、耿贯一等教授参加审稿。 五、 本分卷撰稿人较多,各作者用词和写作风格不一致,内容也有重复或遗漏,虽经编委会几次修改,可能尚有不妥之处,希望读者指正。流行病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流行病学词汇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本卷系《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基础医学中的一个分卷, 共选收医学微生物学名词、术语等121条。 因病毒学和免疫学另设分卷, 故本分卷不包括上两学科的内容。 二、本分卷正文按细菌、放线菌、螺旋体、立克次体、 衣原体、支原体和真菌等七个部分顺序写述。 三、本分卷正文中除主要微生物的学名等外,一般不附外文注释。卷末附中文索引、汉英和英汉微生物学词汇。 四、 本分卷主编单位为上海第二医学院。 五、本分卷撰稿同志较多, 虽经分卷编委会几经校修, 不当之处势必仍有存在, 望读者多多指正。微生物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二年七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汉英病毒学词汇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病毒学在近十多年来有着迅速的发展。 医学病毒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毒的结构、特性,以及病毒与人类疾病关系的一门学科。 它不仅对防病治病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在整个生命科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本分卷共选收条目129条, 其中属于基础病毒学的基本概念和新进展的条目62条, 病毒各论条目67条。 目前尚未得到公认的新概念、 新发现, 一般不作介绍。 病毒性疾病,因在其他分卷中已有介绍, 本分卷也不专条选收。 为了便于读者查阅, 本分卷按病毒学总论和各论分别设置条目;各论中的条目按病毒科的分类顺序排列。 在内容上, 优先介绍我国病毒学者的研究成果, 并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而对某些病毒科有所侧重; 对我国罕见的病毒, 一般不予介绍或只作扼要介绍。 本分卷的名词术语, 基本上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英汉医学词汇》的译名。 对于病毒学的某些专门性术语, 原则上采用习惯沿用者。 外国人名除已习常通用者外, 一律采用原文,不予译出。 本分卷各条目由国内病毒学工作者27人分别撰写,写作风格、 用词习惯不易统一, 可能还存在重复和不当之处, 敬请读者批评指正。病毒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四年四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微生物学词汇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本书是《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的一个分卷, 包括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外科学基础; 第二部分是显微外科, 一门比较年青的学科, 近二十年来发展较快。 这二个部分都属于外科学总论的范畴。 本书是采用条目方式编写的,共204条,其中第一部分计147条,编写是按无菌术和灭菌术、手术室、 手术器械和缝合材料、 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的失调、 输血、 外科休克、 手术前准备和手术后处理、 外科营养、 外科基本操作、 外科疗法、 损伤、 外科感染、 肿瘤和移植等内容顺序排列的。 第二部分计57条, 编写是按显微外科的设备和器材、 基本技术以及各种组织、 肢体和器官的移植等内容顺序排列的。 所列条目都简要地概括了外科学总论内容的基本概念、 基本知识和理论以及基本技术和处理手段。 至于有关外科学各论方面的内容, 则由相应的临床各分卷论述。 本书末附有汉英及英汉外科学基础词汇, 按笔画和字母顺序排列, 还附有中文索引, 按笔画顺序排列,以便查阅。 本书外科学基础部分的主编单位是同济医科大学; 显微外科部分的主编单位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参加编写者的姓名均列在相应条目之后。外科学基础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六年九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汉英外科学基础词汇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外科学基础词汇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诊断学分卷是以条目形式编写的一部参考工具书,供医药院校毕业后有一定工作经验和同等水平的医药卫生人员查阅用。 二、 本分卷内容依次为体检诊断、实验诊断、心血管仪器诊断及超声诊断共四部分。 诊断学中本应包括的症状诊断、 X线诊断、核素诊断、 内窥镜诊断和在技术上专业性较强的其他诊断方法等,有的已另立分卷,有的已载入有关各分卷中,故未编入本分卷内。 三、 本分卷共有条目395条, 其中诊断学和问诊各1条、体检诊断108条、实验诊断213条、心血管仪器诊断56条和超声诊断16条。 每条内容主要包括概念、原理、正常所见及成人正常参考值、异常所见及临床意义等。 实验诊断部分的成人正常参考值另在卷末汇总列表。 四、 本分卷除在卷首列有目录外, 在卷末附有汉英和英汉诊断学词汇对照及中文索引,便于读者检索。 五、 本分卷的计量以国际单位制为主,对某些比较生疏或目前在国际上尚未统一的,仍沿用惯用的单位及其缩写符号。 六、 由于本分卷的编辑委员经验不足,水平有限,加之撰写人较多,各自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法不尽一致,内容可能有重复、遗漏,甚或不当之处,希读者批评指正。诊断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汉英诊断学词汇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诊断学词汇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 本书是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分卷之一。本分卷按《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要求编写,作为参考工具书以高等医学院校毕业或具有同等水平的医药卫生人员为对象。 二、 本分卷收有理疗(包括激光)及高压氧疗法内容, 共列条目106个。 三、 本分卷内容按总论、 临床应用两部分编写。 总论内容基本按理化基础, 生物学作用,生理与治疗作用, 治疗设备和方法, 适应证, 禁忌证的顺序编写; 临床应用按科别分病编写,适应证主要选用常见、 效高者。 四、 为便于读者查阅, 书末附有略语检索, 汉英、英汉理疗学词汇及索引。 五、 理疗学内容涉及学科范围较广, 加编写人数较多, 且对编写百科全书均无经验,故本分卷虽曾经过全体作者、编委会、编审小组先后多次研讨修改, 但在内容、体例、文字上仍不免有不足甚至错误之处, 恳请读者批评指正。理疗学分卷编缉委员会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略语检索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理疗学词汇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 本分卷按一般症状、呼吸系统症状、循环系统症状、消化系统症状、造血与血液系统症状、泌尿系统症状、内分泌代谢系统症状、运动系统症状、神经精神系统症状、妇科症状、五官科症状、皮肤科症状等顺序排列,以内科病症状为重点,共选收各科疾病症状140条。 二、 本分卷正文前面有与正文排列顺序一致的条目目录,书末附有汉英症状学词汇、英汉症状学词汇、主要参考书目及中文索引。 三、 本分卷名词术语原则上参照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英汉医学词汇》(1978年版)。凡冠以外国人名的病名、综合征、试验、体征和手术等,除一般沿用经已通用的意译或音译者外,仍径写原文。 四、 本分卷撰写者人数较多,编写体例及写作风格不尽一致,编者水平所限,涉猎面不广,错漏难免,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症状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五年七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汉英症状学词汇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症状学词汇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本分卷选收基础和临床免疫学的基本概念、 基础理论以及常用技术等的条目146条。 至于临床免疫学的疾病、征候、诊疗方法等内容的条目, 因都有相应的临床各学科分卷, 本分卷一般不再选收。 二、本分卷条目按免疫学概论、免疫生物学、免疫遗传学、免疫化学、免疫药理学、免疫血液学、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技术等八大部分的顺序排列。 书末附有中文索引、 汉英和英汉免疫学词汇以及英文略语检索。 三、本分卷名词术语原则上采用习惯沿用者。冠以外国人名的学说、综合征及试验等除已有通用的译名外,仍按原文书写。 四、本分卷的条目曾作过两次较大的变动, 条目内容也作了相应合并和更动, 部分内容还作了必要的改写, 为了反映原撰稿人的辛勤劳动, 将有关撰稿人的姓名均列在相应条目释文之后,因而有些条目的撰稿人达四五人之多。 五、本分卷撰稿人较多,各作者的写作风格、习惯、用词各异,虽经分卷编委会几番校订, 难免仍有格调不一及内容重复甚至错误之处, 敬请读者批评指正。免疫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一年十二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略语检索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免疫学词汇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本分卷选收运动医学各学科包括运动医务监督、运动营养学、 运动创伤学和医疗体育四个部分共263条,插图151幅。 内容侧重介绍与运动员训练和健康有关的临床医学问题, 以及各种疾病时医疗体育的应用。 运动医学是一门比较年青的学科, 近三十年来发展较快, 目前国外在对运动员身体训练状态的评定、运动员的选材等方面的研究有不少新的进展。 我国运动医学工作者在中西医结合防治运动伤病、 运动员营养和开展民族形式医疗体育等方面, 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和宝贵的经验。本分卷除介绍运动医学的各项基本内容外, 也收进了国内外运动医学的最新进展, 基本上反映了本学科目前国内外的水平。 本分卷主编单位为北京医学院运动医学研究所, 参加编写的人员有各医学院校及运动医学科研和医疗机构的44名专业工作者, 按照各人专长和经验, 分工撰写有关条目, 由于撰稿人较多,各作者的写作习惯、用词、风格各有不同, 虽经分卷编辑委员会几番校修, 但由于我们水平有限, 可能还会有不少缺点和错误, 诚恳地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本分卷部分条目文末所附参考书目系供读者进一步钻研之用。 书末附有索引及汉英和英汉名词对照。索引和汉英名词对照按笔画多少为序, 英汉名词对照以字母顺序排列。运动医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一年十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汉英运动医学词汇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运动医学词汇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本书是《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的一个分卷。 以条目形式编写。 简明扼要的介绍消化系统和其密切解剖关系器官的疾病。按食管、胃、小肠、结肠和直肠、肝脏、胆道系统、胰腺、肠系膜、网膜、腹膜和消化系统内镜检查顺序排列,共选收261条。 书末附有索引及汉英、英汉消化病学词汇。 口腔与唾液腺疾病按传统已列入口腔病学,不属本分卷范围。 本书主编单位为中山医科大学。 参加撰写的有全国各地十多个单位, 卅多位作者。 由于作者较多, 各人写作习惯和用词不尽相同。 虽几经校修, 仍难免有文风不一、 内容重复和遗漏以至错误之处,祈读者批评指正。消化病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汉英消化病学词汇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消化病学词汇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内分泌代谢病学》分卷是供医药院校毕业及同等水平的医药卫生人员和广大读者查阅的参考工具书, 用条目形式编写。 二、 本分卷分两部分。 内分泌病学部分选收内分泌腺及组织的解剖、 生理、 生化、 检验、 内分泌病的诊断防治共218条, 其中既介绍激素的生化生理基本概念, 又阐述各种功能检查方法, 但以临床上解决疾病防治需要者为重点内容。 代谢病学则以三大物质代谢以及水电解质、 酸碱平衡方面有关条目为主, 包括生来的物质代谢失常共87条。 三、 本分卷正文按总论及各内分泌腺体及组织(下丘脑、 垂体、 甲状腺、 甲状旁腺、 肾上腺、性腺、 胰岛等)排列,各内分泌疾病的条目中包括概述定义、 病因、 发病机理、分类分型、临床表现、 诊断和防治等, 疾病内容复杂者如糖尿病、 甲亢已分条介绍。 代谢病学中则在总论后按水、 电解质代谢紊乱、 酸碱平衡紊乱、糖、 脂肪、 蛋白质、 嘌呤、卟啉等代谢病排列。二者总论中介绍内分泌及代谢病学有关总的理论基础概念。为了力求以介绍临床知识为主,避免与生理生化中重复, 仅阐述激素及物质代谢的基本概念。 四、 本分卷中名词术语原则上采用习惯沿用者。冠以外国人名的综合征、 病名、 体征、 试验等除已有通用的意译者外, 仍沿用原文。有一病多个命名者亦同时介绍。新激素、新病种大部分已译成中文名, 但尚未引入医学及化学辞典的名词尚待以后使用中追认和确定。 五、 本分卷中度量衡单位采用国际通用符号。 六、 本分卷中不少激素、 化合物名字冗长, 从原文翻译后仍较复杂, 为了节省篇幅, 删繁就简起见, 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原文缩写或简称, 列略词检索表于书后, 以备查阅。 七、 本分卷中部分疾病条目可能与其他有关分卷中重复, 但本卷内容主要从内科中内分泌代谢病学出发, 扼要从内科角度介绍, 故对于许多病需手术、放疗等而出现于其他专业分卷者所述内容重点不同。 如内分泌腺及组织的肿瘤, 手术及放疗方面均仅简略介绍, 详细内容须参阅有关专业分卷。 八、本书前有目录, 正文按此顺序排列。 书末附录中有中文索引, 按首字笔画排列。 还附有内分泌代谢病学汉英及英汉内分泌代谢病学词汇, 按首字笔画及英文首字字母顺序排列。 简称亦排列成表附后。 为了节省篇幅, 文后未附文献。 九、本分卷主编单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 协作单位有上海第二医学院、北京首都医院、 301总医院、 北京医院、广州中山医学院、 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 十、在本书编写过程中, 由洪绮霞同志协助编索引、 抄写部分条目等工作,在此一并志谢。 十一、 本分卷条目、 写作内容体例, 虽经分卷编委会集体讨论、 多次修改, 但写作文笔风格不一, 措词习惯各异, 欠妥之处, 在所不免, 尚祈读者随时指正。内分泌代谢病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四年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汉英内分泌代谢病学词汇汉英内分泌代谢病学词汇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内分泌代谢病学词汇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 本书是《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的一个分卷。 为了避免与其他分卷内容的重复, 书中选收了老年医学的基础理论、与老年人密切有关且有特点的症候和疾病131条。 二、 本分卷条目按总论(包括中医)、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和新陈代谢、肾脏、血液、神经系统、普通外科、心血管外科、骨胳关节和肌肉、泌尿生殖系统、妇科、眼、耳鼻咽喉、 口腔及皮肤顺序排列。 为减少与其他分卷的重复, 汉英及英汉老年医学词汇仅收集了本分卷中的特殊名词。 书末附有中文索引,按笔画顺序排列。 三、本分卷名词术语原则上采用习惯沿用者。 冠以外国人名的综合征及试验除已有通用的译名外,仍按原文书写。 四、本分卷撰稿人较多, 各作者用词和写作风格不尽相同, 虽经分卷编辑委员会反复校修, 难免仍有错误之处, 盼读者批评指正。老年医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三年五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汉英肾脏病学词汇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是供医药院校毕业后有一定工作经验和同等水平的医药卫生人员查阅 的参考工具书, 用条目形式编写, 按学科分卷出版。 二、本分卷选收肾脏病学的解剖、生理、病理、症状、检验、 肾脏疾病的诊治方法共145条。 三、本分卷正文按总论(综述)、症状学、检验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顺序排列。 各疾病的条目,则按定义、 病因、 发病机理、 临床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和预防等习惯顺序描述。 四、本分卷内名词术语原则上采用习惯沿用者。 冠以外国人名的综合征、试验、 体征等除已有通用的意译者外, 仍径用原文。 五、本分卷正文前面有与正文排列顺序一致的目录, 书末附有中文索引, 按笔画顺序排列, 还附有肾脏病学汉英和英汉名词对照, 按笔画和字母顺序排列。 六、对部分肾脏疾病条目, 如肾结石、 肾肿瘤等因已由泌尿外科学分卷详细叙述, 本分卷只作扼要介绍。 为避免与基础各学科的重复, 对肾脏的解剖、生理、 生化、病理等方面的内容,本分卷仅选择与肾脏疾病密切相关的部分, 作片段的阐述。 为避免与诊断学、 症状学及儿科学重复, 尽可能将本分卷的内容限于内科肾脏病专业范围。 七、 本分卷主编单位为北京医学院。 八、本分卷撰稿人较多, 作者的写作习惯、用词、风格不一,虽经分卷编委会集体讨论、修改,难免有欠妥之处, 望读者指正。肾脏病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二年五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老年医学词汇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本分卷按《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统一要求编写, 以外科军医和从事创伤外科工作的人员为主要对象, 作为战伤和平时创伤救治的参考工具书。 二、 共选收与战伤外科有关的内容162条, 以文为主, 白58名作者撰稿。 三、 主要内容大致分为战伤基础医学、 战伤救治技术、特殊类型战伤和各部位战伤的诊断与处理原则。 四、 文中冠以外国人名的综合征、体征、 检查、 手术等, 除已有通用的意译外, 仍径写原文。书末附有中文索引、 汉英、 英汉名词词汇。 五、 本分卷主编单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有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 解放军总医院、 解放军三○四医院、 南京军区总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研究所等单位参加编写。 六、 本分卷撰稿人较多, 各作者写作风格、 用词习惯不尽相同,虽经分卷编辑委员会多次审修, 仍难免文风不一, 内容和编排上也可能有缺点以至错误, 诚恳欢迎读者批评指正。战伤外科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汉英战伤外科学词汇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战伤外科学词汇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 本分卷选收口腔医学基础及临床各科的条目, 包括口腔颌面部解剖学、 口腔生物学、 口腔生理学、 口腔组织胚胎学、 口腔病理学、 口腔诊断学、 口腔X线学、 口腔预防保健学、 儿童口腔医学、 龋病学及牙体病学、 牙周病学、 牙髓病学、 口腔粘膜病学、 正畸学、 活动义齿学、 固定义齿学、 口腔颌面部修复学、 口腔材料学、 口腔技工学、 口腔药物学、 口腔麻醉学、 拔牙学、 口腔颌面部损伤学、 口腔颌面肿瘤学和口腔颌面整复外科学等, 共478条。 二、本分卷正文按口腔医学基础科学、诊断学、错及其矫正、牙体非龋性疾病、 龋病、 牙髓病、牙周病、 儿童牙病、 口腔预防保健、 口腔麻醉、拔牙及牙槽外科、 部分义齿、 全口义齿、 口腔技工、 口腔粘膜病、 口腔颌面部感染、 口腔颌面部肿瘤、 口腔颌面部常用手术、口腔颌面部损伤、 口腔颌面部整复、 颞下颌关节疾病、 口腔颌面部神经疾病、 口腔常用药物及材料、器械、设备等的顺序排列; 各部分疾病条目, 则按定义、病因、 发病机理、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和预防的习惯顺序描述。 三、 口腔医学的名词术语, 目前尚未统一, 原则上以通用者列为正名, 一般名词均用中文, 正文中不加外文注释, 但少数生僻名词、 专有名词及外国人名、 地名则写外文。 四、 本分卷附有中文索引, 按笔画顺序排列。 另附有英汉及汉英口腔医学词汇, 分别按字母及笔画顺序排列, 这些名词均可从本分卷正文内检索。 五、 本分卷部分条目曾作多次较大变动, 内容也有相应地合并与更改, 为了反映作者的辛勤劳动, 将有关撰稿人姓名均列于相应条目正文之后。 六、本分卷因撰稿人较多, 各作者的用词及行文风格颇难统一, 学术观点也有差异, 内容方面亦可能有重复和不妥之处, 虽经分卷编辑委员会反复修改, 难免仍有不少错误, 望读者多加指正。口腔医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四年三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汉英口腔医学词汇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口腔医学词汇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整形外科学分卷主要是供高等医学院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识水平并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医务人员查阅用的专业性参考工具书。整形外科在我国尚不普及,据1984年北京地区的调查,设有整形专科的医院只有2所,整形组隶属于烧伤、骨科、口腔颌面或外科的医院共有4所,总计床位320张,各级专科医师不过58人。国内出版的专科参考书亦寥寥无几。有鉴于此,本分卷的编写,力求深入浅出,言简意明,准确易懂,以便非本专科人员理解。并注意系统介绍,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又可供初学者逐条自修学习,掌握要领,开展工作,有利于推动本专科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对从事本专科的人员也有一定参考价值。希望能成为一本具有多功能的专科书籍。 本分卷共选收条目185条,按从总论到各论顺序排列。总论内容,包括整形外科的基本工作方法和常规,作为主要治疗基础的各种组织和个别器官的移植术,以及皮肤瘢痕和体表常见肿瘤等。各论内容,包括头颅、颜面及其器官、颈、胸壁、乳房、腹壁、躯干、四肢、以至外生殖器、会阴等,身体各部位和整形有关的先天性或获得性畸形或缺损疾患。此外,还有一些属于美容(整容)外科的条目,分别叙述畸形或缺损的形成和特点,各种以改善外形和恢复功能为目的的修复再造手术方法的演变、适应证、技术操作的原则和步骤要点等。书末附有汉英和英汉整形外科学词汇,和按笔画笔顺排列的索引,可供检索。 整形外科学是将以解剖部位所划分的各专科中需行整形修复或再造治疗的疾患集中起来所建立的边缘学科。因此,必然和其他分卷有不少重复。但本分卷在编写过程中,注意到和整形外科特点的密切结合。例如治疗的灵活性,手术方法的多样化,讲究技术操作等,以尽量突出本专科的特色。 整形外科治疗,除着眼于功能外,还必须重视形象的改善和恢复,有时治疗的出发点完全在于改进外观。另外,手术方法是整形外科治疗的最主要、有时是唯一的手段。这都是有别于其他专科的显著特点。因此,本分卷附有插图多幅,用以显示畸形缺损形态、手术操作步骤等,以弥补单靠文字叙述的局限性和不足,使读者易于理解。本应采用照片说明以求真实,但考虑到目前印刷出版条件,全部采用线条图形式,以便表达清晰。然而所绘病例图象都以实例为据,手术示意也皆有所本,均非虚构。插图全部由郝铸仁同志按照设计意图或提供的照片精心绘制。 整形外科中文专著为数有限,学术论文也多在《中华外科杂志》发表。外文文献多集中在美国出版的《Plastic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和在英国出版的《British Journal of Plastic Surgery》两本历史悠久、具有国际影响的专科杂志内,不难查阅。为了不多占篇幅,各条目一律未列参考书目。 本分卷各条目的撰写,虽均由从事本专科工作多年富有实践经验的医师担任,但因参加执笔者共34人,对百科全书体裁的理解认识,写作风格,内容繁简,用词习惯,传统常规等各有差异,以致体例有欠一致。曾经编委会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再次修改集稿后,仍不符合要求。其后,又由主编委托授权孔繁祜同志在深入研究、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对条目设置几经调整,内容也几番修改,工作量很大,前后历时数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其间曾得到郭光昭同志的大力支援和协助。虽然如此,但限于我们的学识水平、实践经验和工作能力的不足,错误不当之处一定在所难免,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在分卷编写工作会议中,还曾得到周曼丽同志、王德昭同志、郑信民同志的协助,提供方便条件,谨致谢意。整形外科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四年七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汉英整形外科学词汇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整形外科学词汇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肿瘤学分卷是一本采用条目方式编写的肿瘤学总论,简要地概括了有关肿瘤的原理、原则、概念和一些基本知识, 重点地论述了国内、外肿瘤科学研究上的成就与趋势,也提出了在学术上目前仍存在的问题。 本卷共有132个条目, 有关临床肿瘤学的内容,绝大部分均收纳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的其他有关分卷内。 在本卷“肿瘤的治疗”中,放射治疗学的比重偏大,且稍超越总论的范畴,此乃在编排过程中,经《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讨论后决定, 把肿瘤临床放射治疗的条目归入肿瘤分卷。 在此予以说明。 本书的最后审改工作,除由李光恒、王德元、哈献文三位编辑委员负责完成外, 特约请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的周传农、刘寿玲、赵建生三同志参加协助, 对本分卷的审校、核对、抄写等方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特此一并致谢。肿瘤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一年三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索引(一)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肿瘤学词汇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肺病学是内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内科学一般按解剖或功能系统加以分科。 近代医学发展已证实呼吸系统的功能不仅限于呼吸,亦涉及全身代谢、内分泌、免疫功能等。 从发展的观点,本分卷命名为肺病学。 本分卷的编排分正文与附录两部分。 正文按总论、 疾病以及综合征两类排列。 总论包括肺病学的范围和进展、呼吸系统的解剖和防御功能、诊断和治疗。 疾病条目按病因和解剖部位分为感染、炎症、变态反应、免疫、肿瘤,环境因素,血管、胸膜、纵隔、膈、胸壁疾病, 遗传、先天性疾病,全身疾病的肺部表现等编排,但尚有一些原因未明、不能归属的疾病列在最后。 疾病的条目按定义、病因、流行学、病理、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预后和治疗的次序编写。 附录中有肺病学常用的专用名词符号、略语,出现在本分卷的专用名词的汉英对照和英汉对照表以及索引。 本分卷由上海第一医学院、重庆医学院、北京医学院、中国医科大学、中山医学院以及北京结核病研究所组成编辑委员会负责组织编写。 撰稿人大多数列于条目末端, 个别条目列于二级标题后面。 此外,尚有顾问编辑委员,包括上海第一医学院吴绍青教授(已故)和中国首都医科大学朱贵卿教授(已故),他们给予宝贵和有益的指导,使分卷得以完稿,谨此致以深切的谢枕。 本分卷因撰稿人较多,各人写作风格、用词,难以统一;内容方面亦可能有重复、欠妥之处,虽然编辑委员会多次审核、修改,难免尚有错误,望读者指正。肺病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汉英肺病学词汇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肺功能词汇略语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本分卷是高等医学院校各专业毕业生的参考工具书,同时也供学校卫生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参考。 二、本分卷共选收儿童少年卫生科学条目77条,主要内容有: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青春期发育特点、生长发育调查及评价方法、教学过程卫生、教学环境卫生、常见病防治、学校卫生教育和卫生监督等。 三、本分卷正文前面有与正文排列顺序一致的目录,正文后附有1979年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形态、功能与素质24项测试指标综合统计资料,供读者参阅。书末有汉英、英汉儿童少年卫生学词汇及索引。汉英儿童少年卫生学词汇及索引按笔画多少为序,英汉儿童少年卫生学词汇以英文字母顺序排列。 四、本分卷名词术语原则上采用习惯沿用者,冠以外国人名的体征、综合征、技术及测量方法等除已有通用的意译或音译外,仍写原文,必要时其后附注原名。 五、本分卷全体编委在编写、审稿、定稿过程中,力求全、新、精的原则,对条目的命题,内容的取舍以及资料的搜集、整理等都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但因近年来学科发展迅速,我们的水平又有限,在编写过程中必定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之处,希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待再版时修改。 六、本分卷主编单位为北京医学院。儿童少年卫生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二年六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汉英儿童少年卫生学词汇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儿童少年卫生学词汇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本分卷选收精神病学的总论(综述)、常见症状、疾病、综合征和诊疗方法等,共109条。 因医学心理学未立专卷,本分卷对若干有关内容在相应条目下略作介绍。 二、本分卷正文按总论(综述)、症状学、精神疾病和防治方法的顺序排列。 各部分疾病的条目,则按定义、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习惯顺序描述。 三、本分卷名词术语原则上只选收本学科最常习用者,并列为正名,其他名称(如简称、别称),则附注其后为别名。 外国人名,除少数习用的不注外文直接用译名(如巴甫洛夫和弗洛伊德等)外,一般按“名从主人”的原则迳写外文,不再转译。 四、本分卷部分条目文末附有参考书目,供读者进一步钻研之用。 五、本分卷附有中文索引,按笔画顺序排列。 多数索引,既可按其名称的顺序(如“成人智力量表”)检索,亦可按分段名称(如“智力量表,成人”)检索。 书末还附有英汉和汉英精神科名词对照,按字母和笔画顺序排列。 正文中一般不用外文注释。 六、 本分卷主编单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 七、本分卷因撰稿人较多,各作者的用词及写作风格,颇难统一;内容方面,亦可能有重复和欠妥之处,虽经分卷编辑委员会几番校修,难免还有错误,望读者指正。精神病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年十二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汉英名词对照汉英名词对照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名词对照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是供医药院校毕业后有一定工作经验和同等水平的医药卫生人员查阅的参考工具书, 也可供专科医师参考, 包括祖国医学、 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军事和特种医学等各学科, 用条目形式编写, 按学科分卷出版。 二、 本分卷选收心脏和大血管的疾病、 综合征、 部分症状和诊疗方法以及有关名词共271条,涉及心脏病学的各个方面。 解剖、 生理、 病理等基础学科, 症状和心电图、 X线、 超声、核素等诊断方法以及中医学另有分卷; 周围血管疾病、心脏创伤、心脏异物、辅助循环等分别在《普通外科学》和在《胸、心外科学》分卷编写;故本分卷未选收该部分的条目。 三、 本分卷条目顺序是先病类和综合征, 按先天性和后天性、常见的和少见的依次排列, 然后排诊疗方法。 因篇幅限制, 除心律失常各条外, 其他条目均尽量不用或少用图。 四、 本分卷正文前有与正文条目排列顺序一致的目录, 书末附有中文索引和汉英、英汉名词对照。 中文索引、汉英名词对照以笔画多少为序, 英汉名词对照按字母顺序排列。 五、 本分卷名词术语原则上采用习惯沿用者。 冠以外国人名的综合征、 体征、 试验和手术等,除已有通用的意译或音译者外, 仍径写原文。 六、本分卷的度、 量、衡是沿用中国国际单位制推行委员会制订的《计量单位名称与符号方案》(试行)(1981)。 名称和符号见281页表。 七、本分卷撰稿人较多, 各作者的写作风格、用词习惯各不相同, 虽经分卷编辑委员会几番校修, 仍不免有文风不一、 内容重复、 甚至错误之处, 请读者批评指正。《心脏病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一年十二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汉英名词对照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名词对照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本分卷选收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的条目118条。 按核医学总论,核物理基础,核射线的探测及核仪器,辐射剂量和核射线的防护,核反应堆、 加速器及核素试剂, 医学上应用的主要核技术,放射性核素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放射性核素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稳定核素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等顺序排列。 二、核医学是核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因此包括与核技术有关的基础知识在内的实验核医学方面的内容,在本分卷中占有一定篇幅。 这些内容与临床核医学的关系极为密切。 当然,临床核医学的有关条目更直接地体现出核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读者可以根据需要选读不同条目。 三、 为便于读者查阅有关内容,并得到更好的阅读效果,正文后有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 汉英和英汉核医学词汇、英文缩略词及中文索引。 四、 核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 名词术语的统一显得更为重要。 本分卷着重从科学性方面考虑尽可能做到选用统一术语。 但是,由于不少名词有习惯沿用的术语,国际上也正在逐步统一的过程中, 因此本分卷部分名词采用了暂时并存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提法。 同时指出今后统一选用的术语。 五、 核医学方兴未艾,有日新月异之势,而本分卷编撰过程较长,虽然几经补充修订,仍难免在某些方面不能反映出书时的最新进展,只能留待再版时更新。 六、 本分卷主编单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 七、 鉴于核医学有多学科的特点,各部分条目的体例不尽一致。 而且本分卷条目撰稿人较多,写作风格各异。 分卷编委会已尽可能反复做了修改校订,但仍难免有不够完善之处,祈请读者指正。核医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四年三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汉英核医学词汇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文缩略词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生物物理学是一门正在发展的边缘学科,在近代生物学与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实践中,越来越显示出重要作用。但目前一般医务工作者还不熟悉这门学科, 因此编写本分卷时尽可能根据这一实际情况,介绍生物物理学各方面的基本内容,使之成为可供医师、教师与研究人员查阅的参考工具书。 本分卷共收入条目71条, 大体按分子生物物理、细胞生物物理、生物对象的物理性质、功能生物物理、生物控制论、生物体系的热力学、辐射生物物理的顺序排列。考虑到技术在生物物理学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其他学科的普遍适用与实用价值,本分卷在后一部分收入了常用技术34条,占全部条目数48%。 本学科与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学、放射医学、理疗学等学科有不同程度的交叉, 编写前讨论了分工,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名词基本上采用习惯用语, 卷末附有索引及汉英、英汉名词对照以便于查找。 编委会定稿后, 组成了工作小组对本分卷全部条目进行了内容核对、 文字加工以及部分修改。 除有关编委、学术秘书外,聂松青同志也参加了该小组的全部工作,谨表谢意。 由于撰稿人数较多,作者写作风格与用词习惯不同,难免文风不一致,加之本学科发展迅速,内容不当甚至错误之处,欢迎批评指正。《生物物理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三年三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略词检索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生物物理学词汇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地方病学分卷, 以条目形式扼要阐述了我国各种地方病的流行情况、病因、 病理、 临床表现及防治方法, 着重介绍我国多年来各主要地方病防治研究的经验, 也吸收了国外有关的科技成就。 地方病在广义上可以把各种原因引起的具有地区性发病特点的疾病包括在内, 在狭义上则指水土因素即地球化学因素引起的疾病。 收入本分卷的主要是地球化学因素所致地方病, 同时也包括目前原因尚未阐明, 但具有明显地区性分布特点的几种疾病。 凡其他国家存在, 而我国尚未发现的地方病,均不收入。 编写内容主要根据我国的科技资料和防治经验,因而在很多方面具有我国的特点。 本分卷在审改过程中,除编委会外,白求恩医科大学的王一煦、李春昌、陈尔昌等同志协助进行了文字润色、绘图等工作,在此谨表示谢意。地方病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三年九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汉英营养性疾病词汇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本分卷是高等医学院校各专业毕业生的参考工具书, 也可供专科医师或专业工作者查阅。包括营养性疾病学基础知识和各类疾病, 共设67条目。 参加编写的有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湖南医学院、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军事医学科学军队卫生研究所37位教授和医师。 本分卷主要内容有: 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各种营养素缺乏或过高的疾病、营养膳食治疗等。正文前有与正文条目排列顺序一致的目录,书末附有中文索引和汉英、英汉名词对照。前两者皆以中文笔画多少为序,后者按字母顺序排列。 本分卷名词术语原则上采用习惯沿用者,冠以外国人名的综合征、体征等,除已有通用的意译或音译者外,仍写原文。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旧中国常见的营养性疾病已日益少见,而另一些营养性疾病,包括随着营养学发展而开始认识到的 一些营养性疾病,为人们所重视。由 于编写人员的知识和经验有限, 错误和不足在所难免, 深望读者指正。 在编写过程中,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编辑部的同志给予大力支持,谨致谢意。营养性疾病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八年十一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地方病学词汇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 本分卷选收小儿生理、病理、诊法、辨证、保育、调护、预防及常见病证共184条,从脏腑气血到肌肤苗窍所出现的病证均有叙述。 条目顺序按一般传统习惯排列。 二、 本分卷正文前面有与正文排列顺序一致的目录, 正文后有方剂索引、儿科常用中药用量简表,书末附有索引及参考书目,索引按笔画多少为序。 三、 本分卷所列条目的释文内容,既有前人学说,又有作者体会,力求证据确凿,说理通畅,相辅相成,前后呼应。 四、 本分卷所列条目的标题,采用中医儿科常用病证名称。 病证异名如顿咳又名天哮、疫咳、百日咳等,则在条目正文中加以说明。 仅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败血症等因无中医确切病名可资代替而采用西医病名,但其内容仍以中医理论叙述。 五、 本分卷所列方药仅供参考。 由于小儿体质有强弱,年龄有大小,加以兼证夹证不同,方药用量亦应有区分,势不能执一方以应无穷之变,必须因人、因时、因证制宜,随时加减方能合拍。 六、 本分卷主编单位为湖南中医学院,副主编单位为北京中医学院,编写单位有北京儿童医院、南京中医学院、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湖南医学院等。 七、 本分卷虽经编辑委员会几番校修,但由于编写《全书》缺乏经验,加以水平所限,缺点错误在所难免,希读者随时指正。中医儿科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一年七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病证名索引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是供医药院校毕业后有一定工作经验和同等水平的医药卫生人员查阅的参考工具书,包括祖国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军事和特种医学等各学科,用条目形式编写,按学科分卷出版。 《中医妇科学》是所属分卷之一。 二、本分卷共列156条条目,以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为主,以脏腑、气血辨证为纲,比较完整地、系统地概述中医妇科学的理论体系。 条目名称以采用中医病、证名为主,选收中医妇科有关月经、带下、嗣育、妊娠、临产、产后、杂病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古人在胎产方面对现今临床有指导意义的重要学说, 并注意收集国内的新成就,比较客观地反映目前的动态和今后发展的方向。 三、本分卷在每论经、带、胎、产等病、证之首,有专条论述该类疾病的诊法, 调护, 治疗大法等。每条正文均按定义,历史沿革,病因病机,证治方药等方面撰写。 四、有关基础医学及中医基础理论部分的内容,《全书》另有分卷专论,本分卷未予选收。 五、本分卷正文前面有与正文排列顺序一致的目录,书末附有病证名索引、方剂索引,以及按年代先后为序的历代妇科主要专著及内容简介,供读者查阅和进一步钻研之用。 六、本分卷在编撰过程中,曾向全国有关专家、老中医征求了意见。 北京中医研究院的钱伯煊、赵树仪、刘熙政;湖南中医研究所的李聪甫;江苏省中医研究所的孙宁铨;及北京首都医院的专家们,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并提供了大量的临床科研资料,特此致谢。中医妇科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一年九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分卷本)各卷书名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 本分卷是《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编写中力求体现中医外科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实践性和科学性。 其内容包括中医外科学总论、疮疡、皮肤病、痔瘘和外科其他疾病,以病名为条目,共189条。 每条目都具有独立性,也与其他条目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故某些条目治疗方法相同者,以参见形式出现,避免重复。 二、 本分卷条目原则上采用中医病名,但对于某些疾病,近代中医治疗有一定效果, 而古医籍记载较少且无确切的病名者,则采用西医病名,如红斑性狼疮、硬皮病等。 同时,中医病名的别名、俗称较多,为方便读者查阅,均尽可能列出。 三、 本分卷的内容既集历代医家的经验,也有近代学者的体会,力求把中医外科学的精髓反映出来。 四、 本分卷附有方剂索引、名词索引和历代中医外科学主要著作简介,以便读者查阅。 五、 本分卷主编单位为广州中医学院。 六、 本分卷撰稿人较多,各人用词及写作风格颇难统一,内容方面也可能有欠妥之处, 虽经分卷编辑委员会几番审修校订,难免还有错误,恳望读者指正。中医外科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二年七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方剂索引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骨伤科学》分卷条目,按照总论、骨折、脱位、开放性损伤、 内伤、伤筋、骨病的顺序排列, 共列219条,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既注意收集国内新成就,也力求反映各地区的特点。 二、本分卷所列条目是采取常用的病证名称。正文内的解剖名称是采用目前临床的习惯称谓,古称则在条目中及书末对照表中加以介绍。 三、本分卷每条目按定义、历史沿革、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论治等方面撰写。 四、 本分卷的关节量度采用伸直位0°法。 五、本分卷书末附有全身主要骨胳古今名称对照表、主要参考书目及简介、方剂索引和病证名称索引, 供读者查阅。 六、 本分卷主编单位为广州中医学院。中医骨伤科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四年十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附录1 全身主要骨胳古今名称对照表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 本分卷选收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的基本理论及常见疾病的辨证治疗, 共190个条目。 二、本分卷正文按综述、 耳科学、 鼻科学、 咽喉科学、 口腔科学顺序排列, 各科条目按基本理论概述及常见疾病的辨证治疗顺序排列。 三、 本分卷正文前面目录与正文顺序相同, 正文后面附处方及中文词目索引,按笔画多少为序。 四、 本分卷附有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有关古籍书目, 供读者进一步研究参考之用。 五、 本分卷主编单位为广州中医学院。 六、 本分卷由编辑委员会几番审修, 最后由主编、 副主编及学术秘书审修定稿。 部分作者曾应邀参加本分卷的审稿会议, 顺此致谢。 七、 本分卷撰稿人较多, 各作者的用词及写作风格, 颇难统一, 虽然经过分卷编辑委员会几番校修整理, 内容方面仍可能存在重复和不妥之处, 敬请读者批评指正。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三年三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病证名索引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中医眼科学是祖国医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 早在唐代已将耳目口齿独立为科。 至宋朝, 眼科已为太医局所设九科之一。 至明代, 对肉眼所能观察到的眼病体征和患者自己感觉到的视觉异常变化, 基本上都作了总结性的记录。 在眼科手术方面, 特别是金针拨内障术, 已经相当成熟。 长期以来, 我国人民在与眼病作斗争的过程中, 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和资料, 形成了眼科学独立特点的理论系统和临床实践, 它既来源于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 但又有所区别。 在撰写本分卷时,将历代医家运用祖国医学的理论应用于眼科临床的实践经验,作了 次系统的整理、 归纳和总结, 使中医眼科学成为俱有比较全面的、 系统的、 理论和临床相结合的专著。 中医眼科学由于历史的原因, 自明代王肯堂(公元1602年)系统整理以后, 近四百年间, 未作过全面系统的整理。 历代医家所发展的有关眼科方面的经验和理论, 多以章节形式,散见于所著医籍内, 有的甚至以片断或句节形式, 散见于方书中。 为了使本分卷在内容上力求达到比较全面而系统, 因此除查阅了现存的历代眼科专著外,还参阅了比较重要的综合性医著和方书,以及一些名家的专著。 对眼科方面的重要理论和病证, 尽量避免遗漏。 本分卷所列条目的标题, 采用中医眼科常用病证名称,有病证异名者,例如“圆翳内障”又名“如银内障”, 则在条目释文历史沿革部分加以说明。 有个别病证在中医眼科中无确切病名而采用西医病名者, 仅“电光性眼炎”一条。 条目释文均按定义, 历史沿革, 病因病机, 证治方药顺序撰写。 本分卷共设187条条目, 以系统性而论,3至17条,阐述眼科的基础理论;18至28条, 论眼科常用内治大法; 29至38条, 介绍眼科的外治方法及养目法; 39至187条, 共列眼病149症,其编写顺序为外眼病、 内眼病、 眼珠疾病、 外伤性眼病及与全身有关的一些眼病。 正文后附录有主要参考书目名称及内容简介、 历代八廓主要内容一览表。 本分卷卷末附有病证名索引和方剂索引, 均按汉字笔画顺序编排。 本分卷主编单位为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中医眼科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四年三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附录(一)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是供医药院校毕业后有一定工作经验和同等水平的医药卫生人员查阅的参考工具书, 用条目形式编写, 按学科分卷出版。 《推拿学》是所属分卷之一。 二、 本分卷选收推拿学的条目98条、插图87幅。 条目按推拿基本概念、穴位、手法、各类治疗方法及推拿常见病治疗的顺序排列。 三、 本分卷总论性的条目按定义、源流、主要理论特点、主要手法、适应范围的次序编写; 穴位条目按出处、位置、作用、适应范围的次序编写; 手法条目按动作要领、 练习方法、作用、适应范围、 临床操作的次序编写; 病种按病因病理、症状、检查、诊断、辨证分型、治疗的次序编写。 四、 推拿学是一门治疗学科,因此,本分卷每一病种的病因病理、症状、检查、诊断、辨证分型仅作简要的概括叙述; 推拿治疗方法则详细介绍, 并根据国内应用情况,尽可能地将常用的、有效的治疗方法收列于内。 五、 本分卷正文前面有与正文排列顺序一致的目录;书末附有中文索引,按笔画顺序排列。 六、本分卷某些条目及其内容, 在审稿及定稿会上作过较大的变动,有些条目已删,有些条目合并后重新改写。 经过合并改写的条目, 为了反映原撰稿人的辛勤劳动, 将他们的姓名列入有关条目的作者中,因此有的条目撰稿人达四人。 七、 本分卷主编单位是上海中医学院。 由28位作者撰写。 四川成都体育学院孙和甫、北京宣武医院庞承泽、青岛医学院附院田常英还为本分卷提供材料,特此致谢。 八、 由于本分卷编者对编写百科全书缺乏经验,虽经多次校改,在内容、体例、文字上仍不免有疏漏,甚至错误,恳望读者批评指正。推拿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五年十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索引(一)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本分卷是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祖国医学的一个分卷, 选收气功学的概论、 术语、 功种功法、 临床应用和原理研究等基本内容的条目,并按以上顺序排列, 共211条, 作者31人。 二、本分卷的名词术语条目,选收与本学科有关的最常习用者,并注意选收那些较难理解的古代气功术语, 用现代汉语阐述定义概念, 以便读者参考使用。 外国人名, 习用者用译名不注外文, 一般按“名从主人”的习惯选用外文, 不作转译。 三、本分卷的功种功法部分, 选收强调“身、 心、 息”兼调, “精、 气、 神”兼练的功种功法, 其重点放在医疗、 保健方面。 所选入的古代功种功法, 以有文献依据, 影响较大, 且有代表性者; 近代现代的功种功法, 原则上以1966年前经过验证, 行之有效者为主。 而最近几年来的功种功法, 则收有五年以上的临床应用经验, 并经系统整理总结, 行之有效者。 1980年以来推行的功种功法, 确有显著医疗保健价值的, 也选用其中一部分。 对于类似功种有数种者, 则选择其中历史较长, 或具有代表性者(如太极类命名功法), 其余则附带在同一条目下叙述。 鉴于我国气功学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 流派众多, 功种功法须继续整理发掘, 以便再版时充实。 四、 本分卷临床部分的条目, 分为证与病两大类。 证主要是介绍古人的临床经验, 以常见证状为主, 病是介绍近三十年来经过医疗单位的气功临床实践, 较为成熟并有总结报道的。 近年来随着气功事业的发展, 气功治疗的病种还在不断扩大中, 容待再版时增补。 五、本分卷经过初审、 复审和通审反复讨论, 曾承国内有关专家、 教授、 学者的广泛支持与关怀, 提出不少宝贵意见。 除了分卷条目撰写人之外,还有叶桔泉、 张炎、 姚慈幼、 丁贻庄、李春才、 张弘强、 田家农、 谈清霖、 徐荷芬、 吕广君、 李杰、 吴汶海、朱润龙、 胡春申、赵子云等同志。 叶老并为分卷的编写出版题词祝贺。在“气功原理研究”条目释文中, 气功生理效应的内容, 包括五十年代徐丰彦教授指导下的实验资料。 尤其是临床组复审时, 听取了在北戴河气功疗养院学习的“全国气功师资训练班”全体学员的意见, 此外还向个别专家登门请教, 在此一并致谢。 六、《全书》编委会主任钱信忠同志, 对本分卷给予极大关怀, 曾多次来信指导, 还亲临定稿会议, 对定稿工作给予直接指导。 七、 本分卷条目内容均有文献可查, 主要参考书目附在书末, 供读者进一步钻研提高之用。 同时附有中文名词索引, 以便读者检索。 八、本分卷主编单位为上海中医学院上海市气功研究所。 九、本分卷自1980年开始准备编写工作, 但由于本分科尚未在中医学院开课, 是祖国医学中的新开学科, 没有教材可作基础, 条目编写要从定义开始, 虽经分卷编委会几番讨论校修,但难免还有欠妥之处, 或体例不尽统一的地方, 加以我们水平和经验有限, 对全部条目的设置和其中某些条目在内容的深浅、 详简的处理上, 可能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 敬希读者指正。气功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五年五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舞蹈纹彩陶盆(彩色图片)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卫生勤务学》是一本采用条目方式编写的卫生勤务学。 主要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卫生勤务的实践,简要地概括了卫生勤务的理论、原则、方法以及基本概7;9念,也涉及一些国家卫生勤务方面的情况。 军队卫生勤务具有悠久的历史,但作为一门科学的兴起,则是近代之事。卫生勤务随着军事学和医学的进步而发展。 故本书的内容只能反映当前的概况。 本分卷共列125个条目,其中含海军卫生勤务27条,空军卫生勤务20条。 本书的对象是一般医师和军医,又以前者为主。 故在军事用语方面,力求通俗易懂。参加本分卷撰写条目的有六十余人,在体裁和文字风格上各异。 虽经加工整理,仍有格调上不一致的地方。 本分卷所阐述的内容,是对军队卫生勤务作知识性的介绍,不象条令、条例等具有法定性,供读者参考。 董孝厚和曾宪刚同志分别参加海、空军条目的编辑加工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卫生勤务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汉英军队卫生学词汇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军队卫生学分卷, 是供医学院校毕业后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或同等水平的医药卫生人员查阅的参考工具书。 本分卷正文除总论(综述)外,主要包括部队饮水卫生、部队营养与食品卫生、特殊环境卫生、营区与野营卫生、坑道卫生、军事劳动卫生及特种兵卫生等七个部分,计85条条目。 内容主要是结合我军实际,突出军队卫生工作的特点,并适当参考了外军的先进经验。 有关一般卫生学的条目没有选收。 本分卷主编单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军队卫生研究所。 由于撰稿人较多, 各位作者的写作习惯、用词、风格各有不同,虽经分卷编辑委员会几番校修,仍有格调不一及内容重复之处,另外,有些课题尚待继续研究,并充实提高,热诚希望读者批评指正,使之日臻完善。军队卫生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四年一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军队卫生学词汇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 本分卷航空医学部分选收总论、航空生理学、 航空心理学、 航空人体工程学、 航空卫生学、 航空临床医学及方法学等内容, 共127条。 本分卷航天医学部分选收总论、航天环境、生命保证系统、 航天重力生理学、航天功效学、航天员选拔、 训练与医务监督等内容共51条。总计178条。 二、 本分卷正文按航空医学、 航天医学顺序排列。 航空医学部分内容按总论、航空环境、异常环境因素的影响与防护、 航空救生、 航空心理学、 航空人体工程学、 飞行人员安全教育与健康维护、 航空医学鉴定、 飞行事故、 民用航空医学及方法学顺序排列。航天医学部分内容按总论、 航天环境、 航天员的生命保证系统、 航天救生、 航天重力生理学、 航天功效学、 航天员选拔、 训练与医务监督及航天环境模拟设备顺序排列。 三、 各条目基本按定义, 发展概况, 理论(机理、 原理等), 实践(防护措施、 鉴定原则、飞行安全等),展望的顺序描述。 四、本分卷名词术语原则上采用习惯沿用者, 并列为正名; 其他名称(如简称、别称), 则附注其后。外国人名, 除少数直接用译名外, 一般迳写原文, 不再转译。 五、 本分卷部分条目文末附有参考书目, 供读者进一步查阅用。 六、 本分卷附有汉英和英汉航空航天医学词汇,按笔画和字母顺序排列。正文中一般不注释外文。书末还附有中文索引, 按笔画顺序排列。 七、 本分卷航空医学部分主编单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航天医学部分主编单位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 八、 本分卷因撰稿人较多, 各作者的用词及写作风格, 颇难统一; 内容方面, 亦可能有重复和欠妥之处, 虽经分卷编辑委员会几番校订, 难免还有错误, 望读者指正。 九、 参加分卷编辑工作的人员有: 吴国兴、 田振明、 马瑞山、 吴兴裕、 陈拱诒、 王录全、肖赞英、 骆阁大等。全部图稿由邵芾 绘制。航空航天医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略语与符号英汉对照表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本分卷选收航海、 潜水医学的基本理论、卫生防疫措施、 疾病及医务保障等条目, 共111条。 卫生、 防疫中的疾病部分及卫生勤务学等因另有分卷, 故未选收。 二、本分卷正文按舰艇卫生、 舰艇防疫及潜水医学三个部分顺序排列。 各条目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概念、重要论据、方法要点及明确结论等, 其中疾病条目则按传统的定义、病因、 发病机理、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和预防的顺序描述。 三、本分卷采用习惯沿用的名词术语。 凡冠以外国人名的专业名词, 其人名部分除已通用的译名外, 原则上径写外文。 四、本分卷对常用的计量单位名称采用国际通用符号表示, 对不常用者则用中文表示。 五、本分卷附有汉英和英汉航海、潜水医学名词对照,分别按笔画和字母顺序排列。正文中基本不用外文括注。 书末还附有中文索引, 按笔画顺序排列。 六、 本分卷主编单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七、本分卷中舰艇防疫部分条目, 曾经蒋豫图、顾德鸿、 冯学惠、 刘学京、朱成扑和邓址同志审阅; “核舰艇的放射防护”曾经麦智广及郑秀龙同志审阅。 对此谨表谢意。 八、本分卷撰稿人较多, 各作者的措词、笔调及风格各异。 虽几经分卷编辑委员会审修, 还难以完全统一, 内容上也仍可能有不妥甚至错误之处, 盼读者指正。航海、 潜水医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二年八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美、苏载人飞船发射概况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化学武器防护医学, 简称防化医学,是研究化学战剂中毒防护问题的一门医学专业。它以药理学、 毒理学、 生物化学等为其基本理论, 从化学战实际出发, 联系到临床诊断和防治。这一专业也涉及有关化学战剂及其中毒防治药物的有机化学、 药物化学、 分析化学、 药剂学等方面的理论。化学武器防护问题涉及防化学兵勤务和防化卫生勤务两大方面, 防化医学与防化学专业在总体上看关系密切, 但各有所侧重, 本分卷以医学防护为主要内容。 二、 本分卷共选收73个条目。 属总论性质的各条目包含化学战、化学武器和化学战剂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阐述各类毒剂的条目包含化学战剂毒理学, 抗毒剂药理学, 毒剂中毒诊断、 急救、 预防、 治疗和毒剂检定、 消毒等内容。 化学武器器材防护问题虽属防化学专业, 但本分卷也酌情予以介绍。 三、 鉴于国内外有关防化医学的研究发展较快, 本分卷从实际需要出发, 在新近文献资料基础上, 由撰稿者结合本人多年来从事防化医学科研和教学的实际工作经验和体会撰写而成。本分卷主要读者对象是军队和地方医药院校毕业生或具同等水平的部队军医和卫生人员以及医药卫生工作人员; 对从事防化专业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者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四、 本分卷收编与防化医学有关的英汉词汇对照、 略字及符号一千余条, 其中包括一批重要化学战剂、 毒物和抗毒剂的代号或符号, 以便读者查阅和检索。 五、 长期以来, 防化专业科研和教学人员在使用本专业一些名词术语时,并不完全统一, 例如,“化学战剂”也常被称为“军用毒剂、 化学毒剂或毒剂”,“神经性毒剂”也被简称为“神经毒”,“芥子气”与“硫芥”混用。 本分卷首先按科学性, 并照顾到习惯性, 作了相对的统一。 前者视出现场合及含意分别用“化学战剂、 军用毒剂或毒剂”;后者一律用“神经性毒剂”和“芥子气”。BZ、CS、CR和VX系化学战剂符号或军事代号, 本分卷一律用其原字母而不用音译。 六、 由于每一类毒剂包含的品种繁多, 加上每一类或每一个重要毒剂的毒理学, 以及在实战条件下的侦检、 防护、 消毒、 诊断、 急救、 治疗诸方面问题, 均应酌情阐述, 因而难以通过一个条目概括无遗。 为了避免条目过于庞大和内容过于繁琐,将同一类毒剂要阐明的问题,分为多个条目撰写。 这对内容的完整性不免有所影响, 但为了突出条目的独立性, 并且便于检索,也有可取之处。 本分卷编辑委员会对编写医学百科全书缺乏经验, 虽经多次讨论审改,恐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指正。化学武器防护医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四年一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略词检索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本分卷选收生物武器医学防护的基本理论(总论)和23种生物战剂及其所致的疾病 (各论)共105条。 各论条目按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毒素的顺序排列; 每类战剂又按每一战剂的性状,每一疾病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其流行病学与预防三部分描述。 二、本分卷选收的生物战剂除为日军及美军在侵华战争及侵朝战争中使用过的以外,多为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及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列为生物战剂或可能的生物战剂者。亦包括新近发现的病原菌——亲肺军团杆菌(美国有关单位正在对该菌作为生物战剂的可能性进行积极研究)。 三、所用名词术语原则上采用常用者, 凡采用最新规定的正式名称者,亦同时列出习惯使用的名称。 外国人名、 地名, 除常用的不注外文用译名外, 一般的直接写外文, 不再转译。 四、 常用单位及方法用英文符号或略词表示。 卷末附有英文略词全名及词义检索,按字母顺序排列。 还附有常用词的汉英、 英汉词汇及索引,分别按字母顺序和笔画排列。 有的索引既可按名称顺序(如生物战剂气溶胶)检索, 亦可按分段名称(如气溶胶, 生物战剂)检索。 五、 承朱明宝同志协助绘制插图, 特此致谢。 六、 本分卷主编单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七、 文稿虽经分卷编辑委员会多次审改, 仍可能有重复和欠妥之处, 诚恳欢迎读者批评指正。生物武器的医学防护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三年九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核武器损伤与放射医学是两个有密切关系而又单独存在的研究领域, 目前尚未综合成一门学科。 近半个世纪以来,核能利用日益发展,它有建设性的一面,也有危害性的一面,两者形成辩证的关系。 从建设性的角度去看,核能是一个巨大的能源,今后必须加以发展,但从世界的局势和政治气候来衡量,局部的战争数十年来从未间断;一些科学技术发达国家,特别是军事发达国家,不断地研制和发展核武器,核大国之间则进行了大规模的核竞赛。 因此核武器损伤的医学防治研究是刻不容缓的。 放射医学是核辐射的产物,我们试图把核武器损伤与放射医学结合起来,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提出,但又暂无适当的命名,因此保存现在这个烦而不当的名词作为本分卷的卷名。 在讨论本分卷的内容撰写时,也曾考虑到学科的系统性,因为包含的内容既相当丰富, 自然就可形成一个体系;但作为医学百科全书的一个分卷,和便于读者查阅起见将本学科内容作了大致分类,根据每类的内容列出撰写条目,以此达到反映本学科内容的完整性。 本分卷共设有51条条目。 按核武器致伤概述,核爆炸光辐射致伤,核爆炸冲击伤,辐射生物效应,急性放射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放射性落下灰危害及其防护,核爆炸复合伤,电离辐射远期效应,环境放射性,放射毒理学及辐射防护等部分进行编写。 本分卷卷末附有附录、索引和汉英、英汉名词对照。 附录包括主要缩略字检索、化学元素名称与符号表、正文中使用的计量单位符号与中文名称对照表。 索引按笔画多少为序,英汉名词对照以字母顺序排列。 个别条目文末附有参考书目系供读者进一步了解有关内容查阅之用。 我们希望以此分卷为基础,作为这门新兴学科的雏形。 至于它的命名,则有待今后的发展,一旦形成较完整的体系之后,名词是不难产生的。核武器损伤与放射医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二年九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英汉化学武器防护医学词汇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本书是《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朝医学分卷。书中选编了中国朝鲜族医学发展历史、基础理论、诊断学、临床学、朝药学、方剂学、预防保健说等内容,共594条,是一本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朝鲜族医学特点的综合性分卷。 《朝医学》在中国是一门新的学科,基础比较薄弱。但是,解放以后,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特别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亲切关怀和直接指导下,广大朝医药工作者,努力收集、整理、研究、提高民族医学遗产,总结了历史源渊,归纳了理论体系,积累了临床经验,本书就是在这一基础上编写的。 《朝医学》是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民族医学。为了反映其特点,在基础理论、诊断、临床、药物、方剂等条目的设置和内容的叙述上贯穿了四象医学理论体系。但是,由于我们水平所限,缺乏编写经验,也缺少可供利用的参考书籍,书中必然会有不少缺点和错误,请读者批评指正。 本分卷编写过程中,长春中医学院、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特别是任继学教授、王庆文副教授等给予了大力支持;刘冠军、崔成伦、孙永锡、郑基仁等专家和朝医药专门人才为特邀编委;还有金柱东、金玉今等同志参加了部分编写工作,谨此致谢。朝医学分卷编辑委员会 一九九○年二月十五日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序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一、《蒙医学》分卷为《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以下简称中国医百)所属分卷之一。 本书之阅读对象以汉族医生为主。 并若有愿学习和研究蒙医药学的中、 西医药人员和其他方面的专家、 学者,都可查阅和参考之用。 二、《蒙医学》分卷是比较完整地、系统地、简明地叙述了蒙医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 所以在已出版的古今蒙医著作中是一部占有重要地位的参考工具书。 三、 本书内容包括蒙医学、蒙医学简史、基础理论、生理、病理、内科学、热病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五官科学、骨伤科学、外治学、蒙药学、方剂学等基础与临床各个学科, 是一部综合性的分卷。 共1100余条、约80余万字。 按《中国医百》总的编写要求,用条目形式编写,按学科编排。在正文前面有与正文排列顺序相一致的目录,书末附有索引。 四、《蒙医学》分卷在编写上,注意突出蒙医特点,在基础部分, 尽可能阐明蒙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观点和阴阳五行学说及占星五元学说, 特别是三根学说和六基症理论。 在临床部分,则以各科多发病、常见病为主,运用六基症理论说明发病机理、病理变化、 症状表现和治疗原则、治疗方法等,既借鉴历代蒙医的经典著作和临床经验,又介绍作者本身的实践体会, 并尽量兼收并蓄内蒙古地区的新成就,较客观地反映了蒙医学目前的实际动态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五、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根据已出版的蒙文本,进行了编译,在编译时,首先以正确地表达原文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为原则。 蒙文与汉文,属于不同的两种语系,无论在语法、 语序和语言结构等方面,他们之间都有很大差异。 因而,在编译时注意不拘泥于原词的表面意义和原句的结构,而采取了同一内容要用不同形式来体现的方法。 特别是为了便于非蒙医专业人员的理解,着重进行意译。 六、 编译要求严谨周密,行文简练,语法正确,重点突出,尤为强调突出蒙医特点。 为此, 有关蒙医在临床实践中具有“行之有效”的独特疗法、药物、方剂等,不论在理论上讲通与否,力求如实地进行编译。 七、 编译文体,按《中国医百》编写要求,统一采用语体文,即白话文。 文中所用之名词术语,力求统一,要以蒙医历来沿用的名词术语为主。 对意译难以表达原文含义之名词,均作音译, 如“三根”、“赫依”、“希拉”、“巴达干”、“包如”等蒙医学专用名词。 同时, 在文中适当吸收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名词术语和表现手段来丰富蒙医学的用词,如解剖学名词, 以现代解剖学名词为主,疾病的表现、症状的描述,则尽量用中医名词术语。 确实难以中医名称表达, 而临床蒙医疗效又较好的某些疾病,则采用了现代医学病名,如克山病、布鲁氏菌病、蛔虫病、 高血压病等。 但无论借用任何名词术语,都注意保持蒙医药学特点。 此外,必要的名词术语,也作了创译,如“三根”、“七素”、“五元”、“赫依性僵直”、“肺窜水症”、“三剂丸”、“如意至宝丸”、“补益还阳丸”等。 八、 为了便于读者查阅,对内容相近或重复的条目,加以合并,如把“三根”、“赫依”、“希拉”、“巴达干”四个条目,合并成“三根”一个条目;又如把“脏腑”、“五脏”、“六腑”三个条目,合并成“脏腑”一个条目。 但其主要内容,则尽行汉译,均未漏掉。 蒙药与方剂条目,则以汉文名为主,并附以蒙名。 九、 编译《中国医百》这样一部医学巨著,我们缺乏经验,难度又大, 没有可资借鉴的有关资料。 何况本分卷撰稿人有三十余名,汉译者五人,因人数较多,每个人的写作风格、文字水平和用词习惯各不相同,这对编译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加之,我们汉译力量薄弱而水平有限, 全部译稿的审修、整理以及最后统稿,均由苏和毕力格副主编一人完成。 虽经几番校订, 难免仍有格调不一,内容重复,甚至错误之处,有待读者批评指正。 为了反映编译者的辛勤劳动,将编译者与校译者姓名,与撰稿人并列写于相应各条目释文之后。 十、 我们在编译过程中,曾向《中国医百》编委会、祖国医学分编委会、中国中医研究院、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等单位的有关领导、专家、学者, 征求了意见,并邀请他们参加审稿会和定稿会。对我们的汉译工作,自始至终给予了大力支持和热情指导。 在此一并表示感谢。蒙医分卷编辑委员会编译组 一九九○年二月 |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序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 ☛ 000056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