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中国医学
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门防治疾病、维护健康的科学。它是我国各族人民同疾病长期斗争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医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医籍浩繁,医学成就硕果累累。它有精湛的理论和宝贵的临床经验。中国医学包括病因学、病理学、本草学、经络学、脏腑学、养生学、针灸学、脉学,临床内、外、妇、儿、五官科学等学科,在历代人民同疾病斗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世界医学发展有着重大的历史贡献。近百年来,西方医学科学技术传入我国,丰富了中国医学的内容,促进了中国医学的发展,同时出现了中国传统医学和西洋医学两个医学体系并存、融汇、结合的局面。积极实现中西医结合,创造我国统一的现代医学科学,是中国医学的发展方向。原始社会是中国医学的萌芽时期。早在300多万年以前,中国的大地上就已有原始人类生存。为保护自己,原始人类群居洞穴,以兽皮和树皮为衣,取火熟食,逐渐形成了人类最早的卫生保健。在寻食充饥过程中,自然会误食一些有毒的植物,从而出现呕吐、、腹泻、昏迷甚至死亡等情况,使原始人逐渐认识和积累了一些有关植物药学的知识,于是有了“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在狩猎和其他劳动中经常造成外伤,人们用泥土、树叶、野草包扎伤口,便发现了某些外用药,从而创造了外治疗法。人类用火取暖,体会到热烘可清除疼痛,又创造了艾灸法与热熨法。石器时代,人们用锋利的石块,破开痈肿排脓,或刺激身体某些部位消除疼痛,逐渐积累了用砭石治病的经验,于是又出现了医疗工具和针灸的萌芽。原始社会的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医药知识,从而开始了原始的卫生保健和医疗实践活动。
夏商时期,医药学有了初步发展。商代已初步积累了一些用药经验,《山海经》中就记载了近200种植物药、动物药及矿物药等的产地、效用和性能。当时酒已被应用于医疗,创造了汤液,诞生了方剂。西周时代,对疾病的认识不断提高,已有疟、痈、痔、疥等固定病名,对少数疾病已有一定认识,并有四时皆有病疾的记载。周代名医医和用“六气致病说”解释各种疾病,曰:“天有六气……淫生六疾。”表明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自然界气候的变化能影响人身健康,引起疾病,是用朴素的唯物主义的病因学说否定鬼神致病说的开端。医疗实践迅速发展,这时已有外科手术治疗的记载,有“刮去脓血、去其腐肉”之说。当时已开始早期卫生保健活动,已知道洗澡,讲究个人卫生,并有挖井、疏渠、改善环境卫生的记载。随着医学的进步,开始了医学组织分工,出现了专职医生,建立了早期的医疗制度。战国时期医学家秦越人(扁鹊)已用望、问、闻、切的诊断方法诊病,用针灸治病。托名之著《难经》对脉学、针灸学、经络、脏腑有详细而精湛的论述。但先秦时代巫术盛行,医药活动受到迷信的影响。随着医巫的斗争,医学逐步取得了优势。秦汉时期,中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当时出现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它全面论述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对人体生理、解剖、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及防病等一系列医学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奠定了中国医学的理论基础。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对临证医学进行全面总结,著有《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辩证施治的理论体系,理、法、方、药俱全,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论述临证诊治实践的专著。秦汉时期药物学和制药化学知识也有一定的成就。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系统总结了秦汉以来的经验,载药365种,对药物的功效、主治、用法、服法,均有论述,且大多数疗效显著,为祖国医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西汉医学家淳于意记述了25位患者姓名、性别、诊断治疗及愈后等情况,成为我国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东汉年间名医华佗精于针灸,擅长外科手术,能使用全身麻醉术进行剖腹手术,在中国医学史和世界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表明当时中国医学技术的发展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两晋隋唐时期,中国医学得到明显发展,临床各科愈益趋向专科化,出现了许多总结性著作。针灸学的成就尤为显著,晋代针灸家皇甫谧编著《针灸甲乙经》,内容完整,为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表明针灸学理论和技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晋代医家王叔和广集各医家切脉诊病方法经验资料,采撷各家理论,著成《脉经》,论及各种脉象,确立诊脉之法。隋代巢元方等编著有《诸病源候论》,对病因证候的认识具有很高的真实性,尤其对中风、麻风、破伤风和脚气病等症象的细致描述,实属惊人。唐代苏敬等人编修《新修本草》54卷,由唐政府颁行,为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在国内外广为流传。唐代民间医生孙思邈在临证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方面均有很大成就,著《千金要方》,首列妇科、儿科,强调医德修养,提倡养生防病,对营养性疾病如甲状腺肿、夜盲症等方面有突出贡献。唐代医家王焘著有综合性巨著《外台秘要》内容包括内、外、妇、儿、皮肤、五官、传染病等科证治,实为当时医学成就的标志。具有民族风格的医疗技术和方法,如拔火罐、按摩疗法、体育医疗等均有发展。南北朝时期,我国已有初步的医学教育,唐代时发展完善,设立“太医署”,为世界医学史上较早的医科学校。晋唐时期开始了中外医药交流,中国医学书籍、药物传至日本、朝鲜、印度及阿拉伯等国,对世界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吸取了国外的医药学成就。宋元时期,中国医学在实践和理论上均有突出成就。针灸学,铸造了国内外闻名的针灸铜人,成为古代精密的医学模型。针灸学家王惟一撰《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树立了针灸史上新的里程碑。在病因学、诊断学、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及药物学等方面,出现了许多专著,如西晋王叔和作《脉经》、《世医得效方》、《妇人大全良方》、《小儿药证直诀》、《证类本草》等书相继问世。外科学领域已有关于小夹板固定治疗前臂骨折和悬吊复位法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记载,成为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著名的“金元四大医家”开创了医学发展的新局面:刘完素倡导“火热论”,认为病因以火热为多,治疗善用寒凉药物,称“寒凉派”;张从正倡导“攻邪论”,临证主张汗、吐、下法,称“攻下派”;李果倡导“脾胃论”,治疗主张补脾胃,称“补土派”;朱震亨力倡“相火论”,治疗上注意养阴,称为“滋阴派”。金元医学的创新,丰富了医学的内容,在治疗方法上有新的突破,为医学发展开辟了新途径。宋元时期医政设施有了新的发展,兴办了医学教育。宋设太医局,专管医学教育,通过考试鼓励优秀者。元代设太医院,教育分13科。中外医学交流方面,我国医药书籍和药物传到日本、朝鲜、东南亚和阿拉伯各国,同时吸收了各国的医药知识,丰富了我国的医学宝库。明清时期,中国医学在本草学方面最突出的成就是李时珍编著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书中载药1892种,方剂11000多首,为中国本草学之冠,是世界医学史上的不朽之作。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的问世,进一步发展了这个时期的药物学。温病学说的创立和形成是这个时期医学的又一大成就。明代医学家吴有性著《温疫论》,创立了“戾气”学说,科学地阐述了传染病的主要特点,奠定了温病学的基础。清代医学家叶桂著《温热论》,阐明温病的发生转变规律,总结了温病诊治经验,使温病理论趋于完善。清代医家吴鞠通著《温病条辨》,理、法、方、药完备,系统而完整地发展了温病学说,使祖国医学对外感热病的理论、诊治及预防方面逐渐完善,形成独立学科。人体解剖学方面,清代医学家王清任多次去义冢观察尸体,并用动物解剖参证,发现了膈膜、腹腔血管及胰腺等脏器的结构,著《医林改错》,纠正古代解剖学的错误。临证各科亦有明显进展,各科专著空前增多,如《内科摘要》、《外科正宗》、《傅青主女科》、《针灸大成》、《眼科大全》等。还出现了一批医学理论和各科汇集的全书,如《景岳全书》、《六科证治准绳》等。卫生保健方面,已有文献明确记载了人痘接种术,清政府予以大力推广。这是我国人民预防天花的伟大创举。此期,中国医药学广泛传入亚洲、欧洲一些国家,欧洲国家科学技术与医学也传入我国。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入侵中国。随着外国列强的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西方医药学等也加速传入中国。传教士和外国医生在我国各地开设医院,开办卫生学校传授西医学,并吸收中国留学生到外国学习西医。西医学的传入拓宽了中国的医学领域,也使某些人产生了废止中国传统医学的思想,造成了对传统医学的冲击。此时,中国传统医学的伤寒学、杂病学、外伤科、妇儿科、针灸科、药物学、方剂学及文献医史的发展,对传统医学的存在和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中医温病学说的建立和完善,理论上有所创新,临床上取得了新的疗效,集温病学派之大成的工作便在此期完成。代表作是王士雄的《温热经纬》、雷丰的《时病论》、柳宝诒的《温热逢源》、杨尧章的《温病论辨义》、恽铁樵的《温病明理》等。经过中西医界的努力,逐步出现了中医、西医两种独立的医学理论体系同时并存、相互影响的局面。中西医汇通派也应运而生。这一学派虽然在认识上尚存在各种不足,但其主张对中、西医的发展却有着积极的影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医学科学和卫生事业的发展。1950年召开的全国卫生会议,制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三大方针。1955年卫生部公布:补充“卫生工作必须与群众运动相结合”为卫生工作四大方针。在卫生工作方针指引下,卫生事业、医学科学得到迅速发展。1957年上海施行心脏直视手术成功。1958年西安运用体外循环修补心脏缺陷成功。1963年上海成功地完成了第一例断肢再植手术。中国西医学的发展,赶上和接近了世界西医学的水平。中西医结合创造了许多成果。1957年西安使用针刺麻醉摘除扁桃腺成功。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治疗阑尾炎、胆结石等急腹症取得了良好效果。中国各民族医学迅速发展,至1990年全国有高等中医院校29所,高等少数民族医药院校3所,中等中医、民族医学校53所,中医药科研机构170所。中医药传播至世界130个国家和地区,每年中药出口创汇以亿美元计。世界卫生组织在我国设立7个传统医学合作中心,3个国际针灸培训班和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世界医学气功学会总部。各民族医学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不断取得新成就,对中国及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人民卫生事业及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的发展,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寿命从解放初期的35岁,至1989年提高到70岁。1991年4月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提出的卫生保健事业工作方针是:贯彻预防为主,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中西医并重、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针,同时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