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养蜂大事年表 养蜂大事年表 2300万年前 ·在波罗的海沿岸已出现某些类似现代蜂类的蜂种。 公元前7000年 ·西班牙东部巴伦西亚(Valencia)蜘蛛洞里有采集野蜂巢蜂蜜的壁画。 ·土耳其北部查陶·许于克(Chatal Huyuk)一座庙宇的壁画上绘有蜜蜂和蜜脾。 公元前3000年 ·古埃及在尼罗河上、下游利用竹筏装载蜂窝,进行转地养蜂。 公元前2400年 ·古埃及阿布·哥拉布(Abu Ghorab)纽赛里(Neu-gerre)太阳神庙中,有从瓦罐蜂巢取出蜜脾、榨取蜂蜜和将蜂蜜倒入缸里的壁画。 公元前2050~前1950年 ·巴比伦亚西利国将尸体涂抹蜂蜡后浸在蜂蜜里以防腐。 约公元前11世纪 ·中国《诗经·周颂·小毖》首记“蜂”字。 公元前722~前464年 ·中国《左传》指出蜂类挟毒是为了自卫防身。 公元前770~前256年 ·中国《黄帝内经》记载利用蜂针蜂毒治病。 公元前594年 ·希腊雅典政治家梭伦(Solon)在其制定的法典内规定,新建的蜂场不能在原有蜂场的300码(约274米)以内。 公元前400年 ·在希腊诗人阿里斯托芬的作品中,记载蜂蜡有保护金属、作模型和给书信封口等多种用途。 公元前384~前322年 ·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观察到幼虫是蜜蜂的最初阶段,成年蜂由幼虫长成。他在《动物发生》(Cencratione Animalium)中抛弃了当时流行的蜜蜂发生于牛尸的错误观点,指出:工蜂产生雄蜂,雄蜂不生育,并发现蜂巢里永远有一只以-上的“统治者”,如果“统治者”太多或者太少,蜂群就会发生混乱;蜂蜜是贮在蜜蜂的胃里、花粉是附在工蜂足上带回来的;蜜蜂在一次飞翔中只“采访”一种植物的花;还提及蜜蜂的幼虫病和蟾蜍、燕子、蛙和胡蜂等敌害。 公元前3世纪 ·中国《礼记·内则》记载了食用蜂蜜、蜂子的事例。 公元前340~前278年 ·中国《楚辞·招魂》中记载,利用蜜与饮料调和成一种没有通过酿造的蜜酒(“蜜勺”),将蜜与稻、黍熬煎成蜜饵。 约公元前3世纪 ·中国《山海经·中次六经》中始见“蜂蜜”一词,并记载了原始蜂窠的形状和用雄鸡祭祷蜜蜂的习俗。 公元前206~前194年 ·中国《西京杂记》记载南越(现广东、广西一带)用蜜蜡浇制蜡烛。 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蜂蜡在中国用于印染,制作蜡缬布。 公元前2~1世纪 ·中国《神农本草经》记载,利用蜂蜜、蜂子、蜜蜡和药治病,认为蜂蜜、蜂子有抗衰老作用。 公元前139年 ·中国《淮南子·汜论训》中对蜂房作了描述,并说其大小“不容鹄卵”。 公元前116~27年 ·古罗马学者和作家M.T.瓦罗的著作中记载,在地中海沿岸国家养蜂比较普遍,蜂蜜和蜂蜡已经作为交换物资。 公元前126年 ·紫花苜蓿由中亚细亚引入中国。 公元前100年 ·古罗马法规定,未饲养在蜂窝里的蜜蜂在法律上认为是无主的。 公元前70~19年 ·罗马诗人及养蜂家弗吉尔(Virgil)介绍,剪去蜂群“统治者”的翅可阻碍蜂群分蜂,还述及热天宜给蜂箱遮荫,冬天应注意防风。 公元前60年 ·在罗马农学家哥伦麦拉的著作中介绍了养蜂的季节管理。 公元前36~前29年 ·拉丁诗人维吉尔创作六韵步说教诗,共4卷,涉及农业的各个方面,第4卷专谈养蜂。 公元100~121年 ·中国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已认识到蜜蜂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释“蜂”为“飞虫螫人者”,释“蜜”为“蜂甘饴”。 158~167年 ·在《高士传》中记载汉代有以养蜂和传授养蜂方法为职业的专业养蜂者——姜岐。 276~324年 ·中国郭璞《蜜蜂赋》中始见“蜜蜂”一词,并记载了蜜蜂社会群体组织,由“大君”(蜂王)统帅“群民”;蜜蜂的筑巢条件和喜暖向阳的习性; 蜂蜜的形态、来源及作用。 其时蜜蜡已分别提取、利用。 265~420年 ·《晋书·山涛传》、《晋书·陶侃传》记载用蜂蜡刻制印章。 300年 ·《博物志》记载“以木为器”,用“蜜蜡涂器,内外令遍”诱引野蜂家养的方法。 420~479年 ·宋代的《世说新语·雅量》和《南齐书·王僧虔传》记载,利用蜂蜡制作蜡屐和工艺品蜡凤。 456~536年 ·梁代陶弘景在《名医别录》(又称《神农本草经集注》)中记载“琥珀中有一蜂,形色如生”。 记载蜜蜂家养和蜂子酒的增白美容作用。 581~682年 ·中国医学家孙思邈记载不用的自然发酵法,介绍了酿造蜜酒的方法,指出饮用蜜酒可以治病。 618~907年 ·唐代贾公彦记载了制烛的方法。 ·《旧唐书》(973)、《新唐书·李澄传》(1060)中记载用蜂蜡作丸衣制蜡丸(或称蜜丸)。蜡缬布在唐代已颇盛行。 660~740年 ·在《文苑英华·沧州弓高县实性寺释迦像碑》的碑文中始见“蜂王”的称谓。 864年左右 ·段成式《酉阳杂俎》首记雄蜂(“相蜂”)的生物学特性,并总结了“相蜂过冬,蜂族必空”的养蜂经验。 813~858年 ·唐代李商隐《闺情》诗首见“蜜脾”一词。 984年前 ·《太平御览》转《刘恂记》记载“用草衣蔽身防蜂螫”的方法。 1000年 ·宋代王禹偁《小畜集·蜂记》记载了蜂王的生物学特性,以棘刺毁王台控制分蜂的方法; 蜂王产卵和分蜂的情况;合理割蜜的经验。 1037~1101年 ·苏轼《收蜜蜂》诗记载用烟雾驱蜂,用蜜诱导收集分蜂群的方法。 1061年 ·宋代苏颂等《图经本草》记载蜂蜜的分类,列举了黄连蜜、梨花蜜、桧花蜜、何首乌蜜等名称,并有其品质和产地的记载。 1127~1206年 ·在宋代杨万里和苏辙的诗中,记载花蜜和花粉的不同功用,指出工蜂采水是酿蜜、泌蜡的需要。 1184年 ·宋代罗愿撰《尔雅翼》记载了工蜂后足的特异变化;南北不同的生态对蜜蜂筑巢酿蜜的影响;多种蜜源植物和多种蜂蜜的色味。 1244~1310年 ·戴表元《义蜂行》中,记载蜜蜂天敌中有蟾蜍和蜻蜓。 1273年 ·中国《农桑辑要》记述了早春供水;清理蜂巢;根据蜂王数量、强弱,或早摘新王控制分蜂,或分成二窠进行人工分蜂的技术。 1313年 ·王桢《农书·养蜜蜂类》叙述了一窠留一王控制分蜂的技术;撒土收蜂法;用忌避剂薄荷防螫法;简易验蜜法;夜晚转移蜂群的经验;蜜蜂天敌有山蜂、土蜂和蒲虫。 1314年 ·在元代鲁明善《农桑衣食撮要》中记述了根据蜂王少壮分为二窠的人工分蜂法。 1350年 ·德国卡罗九世皇帝(1316~1378)颁布森林养蜂法,内有在皇家园林饲养蜜蜂可免征商品税等内容。 1350~1365年 ·元代刘基《郁离子·灵丘之丈人》中记载利用原始独木蜂箱养蜂蜂群四季管理的总原则;培养强群控制分蜂技术;专业养蜂场的布局及其管理;适度取蜜;蜜蜂的天敌有蜘蛛、蚂蚁、和鹩等。 1568年 ·德国N.雅各布发现工蜂能用工蜂房里的小幼虫培育出蜂王。他还介绍了以换箱换脾的方法处理患幼虫病的蜂群。 1578年 ·中国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出“蜂以密成”和“割蜜如十一取税”的看法,认识到蜂须有触觉和嗅觉作用;记载了蜜蜂幼虫的颜色和形状。 1586年 ·西班牙L.M.托里斯发现蜂王是一只产卵的雌性蜂。 ·德国N.雅各布描述了某些腐败性幼虫,并提出了防治措施。1771年德国A.G.席拉赫首先提出采用幼虫腐臭病一词。 1593年 ·E.萨瑟恩发表英国第一部养蜂专著,论述蜜蜂的正确利用和管理。 ·意大利G.鲁切拉依在所著的书中谈到土梁蜂窝和可移动的巢脾。 1609年 ·英国C.巴特勒在《巾帼王朝》(Feminine Monarchie)一书中指出,蜂王实际上是“蜂后”,它产卵;有些肥大的蜜蜂是雄蜂。 1621年 ·欧洲黑蜂被引入美国弗吉尼亚州。 1623年 ·《巾帼王朝》一书首次再版,1634年二次再版,1678年和1682年又被译成拉丁文出版。 1637年 ·英国R.雷姆南特在《蜜蜂的论述或生活史》中阐明工蜂为雌性,它们拥有抚育后代的优越条件。 ·中国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指出“蜜无定色,皆随方土花性而变”;记载了撒酒糟招引分蜂群的方法;记载其时蜂蜜十居其八来自半野生蜜蜂,十居其二来自家养。 1639年 ·中国明代农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牧养》篇中,记载雨水、花木与蜂蜜的关系,提出利用气象预测当年产蜜量丰歉的方法。该书还转引《经世民事》介绍用纱布蒙头和皮套五指的原始养蜂工作服。 1368~1644年 ·明代陶辅在《桑瑜漫志》中描述了蜜蜂雌雄尾部的区别和交配后的体色变化。 1652年 ·英国米维制造了有活动上梁的木板蜂箱。 1640~1715年 ·蒲松龄《农桑经》记载了蜜蜂分蜂的预兆和芒种前后是收蜂的有利时机。 1662年 ·欧洲移民将欧洲黑蜂引入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 1665年 ·英国R.胡克借显微镜研究并绘制了蜜蜂螫针的构造。 1670年 ·荷兰J.斯旺莫丹通过解剖确定了蜂王的性别。 1611~1671年 ·方以智《物理小识》一书中记载了蜂场的蜂箱立体排列法。 1673年 ·荷兰A.V.利文虎克描述了蜜蜂螫针和口器,并绘制成图。 1682年 ·英国G.惠勒在《希腊旅行记》一书中介绍了希腊采用活梁的草蜂窝。 1683年 ·英国J.霍顿发明活框蜂箱,但蜂路设计太宽,不能应用。 1684年 ·美国M.约翰发现能用针尖从造脾的工蜂腹部挑下蜡鳞。 1687年 ·法国巴黎已出现单脾的观察箱。 1739年 ·美国弗吉尼亚州由欧洲引入草木樨,不久就成为该地的主要蜜源植物。 1744年 ·德国H.C.霍恩博斯特尔描述了蜜蜂分泌蜂蜡的过程。 1750年 ·英国A.杜布斯发现蜜蜂采集的花粉,是使花的卵细胞受精的雄性种子。 1758年 ·瑞典林奈将蜜蜂定名为Apis mellifera。 1767年 ·俄国П И.雷切科夫在自由经济学会会刊《刊报》发表《论养蜂》一文,提倡科学饲养蜜蜂,为俄国最早的养蜂文献之一。 1771年 ·南斯拉夫A.扬沙和瑞士F.于北分别发现蜂王在蜂巢外交配。 1774年 ·德国H.C.霍恩博斯特尔发现蜜蜂能生产蜂蜡。 1788年 ·德国E.施皮茨纳观察到带有花蜜返回蜂箱的蜜蜂有各种舞蹈动作。 1792年 ·瑞士F.于北发表《对蜜蜂的新观察》,确定把小幼虫移入空王台可以培育出蜂王; 发明了活页蜂箱。指出蜂蜡的真正来源是“花蜜”和“蜂蜜”,而不是花粉。 1793年 ·德国C.K.施普伦格尔证实蜜蜂在花的授精方面有重要作用,为利用蜜蜂给植物授粉找到了科学依据。 1806年 ·美国B.帕特里奥特报道在在美国发现蜡螟。 1814年 ·俄国П.И.普罗科波维奇制造出使用活框的柜式蜂箱。 1819年 ·清代郝懿行《蜂衙小记》总结了前人对蜂群的观察和养蜂经验共15则,为中国第一本养蜂专著。 ·第一批蜜蜂引入澳大利亚的悉尼。 1828年 ·П.И.普罗科波维奇在米申卡创办俄国第一所养蜂学校。 1842年 ·美国L.L.郎斯特罗什开始采用有活梁的蜂箱养蜂。 ·G.克雷奇用布蘸蜂蜡制作巢础。 ·英国W.C.科顿将蜜蜂引入新西兰。 1845年 ·波兰J.齐从发现雄蜂由未受精卵发育而成,证明蜜蜂具有孤雌生殖的特性。 1847年 ·法国L.蒙蒂尼在上海、舟山、广州一带采集包括中蜂在内的生物标本,这是中蜂传播到其他国家的最早记录。 1851年 ·美国L.L.郎斯特罗什提出“蜂路”的概念,翌年发明实用的活框蜂箱,并获美国专利。 1853年 ·美国C.C.谢尔顿将欧洲黑蜂运到美国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亚州。 ·L.L.郎斯特罗什出版《郎斯特罗什论蜂箱与蜜蜂——一本养蜂者手册》,此书以后重写、修订多次。1946年由R.A格劳特主特修订、许多专家分章重写、改名为《蜂箱与蜜蜂》出版。 ·意大利蜂从威尼斯首次引入西欧今德国境内。 1854年 ·美国M.昆比出版《揭示养蜂秘诀》(Mysteries of Beekeeping Explained)。 1857年 ·德国J.梅林发明用平面巢础压印器制造巢础。 1859年 ·美国S.瓦格纳、L.L.郎斯特罗什等人将意大利蜂引进美国,意大利蜂逐渐取代了欧洲黑蜂。 1861年 美国S.瓦格纳创办并主编《美国蜜蜂杂志》。 1865年 ·奥地利F.de赫鲁什卡发明离心式蜂蜜分离器(后称分蜜机)。 ·法国A.科林制出长方形孔的隔王板。 ·美国M.昆比设计制造带鼓风箱的喷烟器。 ·陆地棉由美国引至上海试种。 1867年 ·L.L.郎斯特罗什制造以齿轮转动的手摇两框弦式分蜜机。 ·美国H.阿利开始邮寄蜂王。 1868年 ·美国A.I.鲁特设计制造金属传动两框换面分蜜机。 1869年 ·美国A.I.鲁特将木质分蜜机改成用镀锌铁板作外桶和以齿轮传动的分蜜机。 1873年 ·美国A.I.鲁特出版《养蜂集锦》杂志。 ·英国T.W.考恩制造多框可换面分蜜机。 1875年 ·《万国公报》(7月3日)“大美国事——蜂房酿蜜册”一文介绍美国养蜂酿蜜概况,这是传入中国最早的西方养蜂文献。 ·美国A.I.鲁特与A.沃什伯恩合作制造出双辊巢础机。 1876年 ·美国A.菲德斯用薄木板制出并销售巢蜜格。 ·日本从欧洲引进活框蜂箱。 1877~1878年 ·刺槐引入中国。 1878~1880年 ·美籍波兰人J.霍夫曼在美国制出带“距离肩”的巢框。 ·美国A.I.鲁特编撰的《养蜂基础》(ABC of BeeCulture)出版,1910年增订再版,更名为《养蜂大全》(ABC & XYZ of Bee Culture)。 1878年 ·美国A.I.鲁特首创使用笼蜂运输蜂群,并提倡按重量出售蜜蜂。 1880年 ·美国F.本顿研制出蜂王邮寄笼。 ·美籍波兰人J.霍夫曼首次将两群高加索蜂带入美国。 ·美国D.H.汤森将含有工蜂卵的巢脾条粘在巢脾下沿,使房口朝下,用以培育蜂王。美国J.M.布鲁克斯采用同样的方法,但他是将巢房壁削短到只有0.25英寸(约6毫米),巢脾条粘在板条上,应用王台板条培育蜂王。 ·俄国诺夫戈罗德养蜂协会会长K.克鲁科夫斯基编辑出版了俄国第一本养蜂期刊《诺夫戈罗德养蜂协会会刊》。 1881年 ·美国密执安州通过第一个关于蜜蜂疾病的州立法,要求烧毁有病的蜂群。 ·美国I.R古德提倡用粉末白糖和蜂蜜制造炼糖(蜂王笼里的饲料)。 1883年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通过蜜蜂疾病法,使每个县都能指派蜜蜂检查员,要求将病蜂群烧毁。 ·印度J.道格拉斯出版《印度养蜂手册》,记述了他用活框蜂箱饲养印度蜂的经验。 ·德国W.汪克勒设计了能插入蜂王生殖道的注射针头。 1884年 ·意大利蜂被引入澳大利亚南部的坎加鲁岛(Kangaroo Island)。 1885年 ·俄国A.M.布特列罗夫开办了布拉舍夫斯基人民养蜂学校。 1886年 ·俄国A.M.布特列罗夫出版《俄国养蜂家小报》,自任编辑。 ·英国F.R.切希尔撰写的《蜜蜂与养蜂》第1卷出版,后来由W.切恩写成该书的第2卷,此书全面总结了19世纪英国养蜂的理论与实践。 ·英国F.R.切希尔和W.切恩发表文章论述由蜂疫芽孢杆菌引起的幼虫病(后定名为欧洲幼虫腐臭病)。 ·美国邮政局认定邮寄蜂王合法。 1887年 ·苏联H.B.纳沙诺夫发现工蜂臭腺。 1888年 ·美国G.M杜利特尔在《科学育王法》一书中,提出了一套大量培育蜂王的方案。 ·F.莫尔维兹发表研究中蜂的论文。 1891年 ·美国E.C.波特首创具有活门的脱蜂器。 ·美国农业部成立蜜蜂研究机构。 1892年 ·美国G.德马利发表预防分蜂的文章,其方法后经多次改进,通称为“德马利控制分蜂法”。 ·美国E.B.威德首次说明制造卷筒巢础的方法,并在1895年完善了这一方法。 ·美国开始利用蜜蜂为果树授粉。 1894年 ·美国纽约州有人首次确认了两种蜜蜂幼虫病,其一为美洲幼虫腐臭病。 1896年 ·《珠河县志》卷十二记载,俄国的黑色蜜蜂(后成东北黑蜂)及新法养蜂技术由西伯利亚传入中国东北北部。 1897年 ·第一届国际养蜂会议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 1900年 ·俄国东正教徒将高加索蜂带到中国新疆伊犁和阿尔泰地区,以后发展成现代的新疆黑蜂。 1902年 ·俄国M.A.杰尔诺夫出版《养蜂场主要工作》,以后再版10次,还将他发表的文章编辑成《养蜂笔谈50篇》出版。 ·美国G.F.怀特发现幼虫芽孢杆菌的孢子。 ·美国C.C.米勒出版《养蜂40年》。 1903年 ·清政府将养蜂列为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教学内容。 1904年 ·在英国怀德岛首次发现蜂盾螨,时称蜜蜂怀德岛病。 ·荷兰E.雅各布森在东方蜜蜂体上采到雅氏瓦螨(大蜂螨)标本,同年,由A.C.奥德门定名。 1907年 ·美国鲁特养蜂公司(A.I.Root Company)获得铅丝隔王板的专利权。 1908年 ·美国G.F.怀特从欧洲幼虫腐臭病中分离出蜂房芽孢杆菌。后改名蜂房链球菌。 1900~1910年 ·中国华绎之在无锡荡口镇试办蜂场。 1911年他参考欧美新法饲养中蜂,并自制巢础供本场扩充。 1911年 ·张品南在福建闽侯县与人合办三英蜂场,用新法饲养中蜂。 1911~1917年 ·印度R.牛顿设计了一种活框蜂箱,后称为牛顿式蜂箱。 1912年 ·秋,清驻美大使龚怀西从美国带回5群意大利蜂,置安徽合肥饲养。 1913年 ·春,张品南从日本带回4群意蜂及新式蜂具、养蜂著作,置福建闽侯县供人参观,推广活框养蜂技术。 1895~1913年 ·意蜂从日本传入中国台湾。 1914年 ·天津农事试验场从日本引进意蜂数群,为华北首次饲养意蜂,其影响不大。 1915年 ·美国衣阿华州州立大学H.D.休斯培育出一年生草木樨,成为一种新蜜源植物。 ·美国J.A.纳尔逊出版《蜜蜂胚胎学》一书。 1916年 ·首次发现阿米巴病的病原虫——蜜蜂马氏管变形虫。 1917年 ·达旦父子介绍了改进的达旦式蜂箱,有11个巢框,两框中心间距为1.5英寸(约38毫米)。 ·苏联塔干罗戈蜂具厂开始生产养蜂用具,1926年起利用机械生产巢础。 同年,在中国活框养蜂有进一步发展: ·北平农事试验场张德田从国外引进意蜂并推广新法,促进了华北活框养蜂的发展。 ·戚秀甫在上海率先办蜂场饲养意蜂,并撰写活框养蜂的著作《养蜂白话劝告》。 1918年 ·美国加利福尼亚建立制造铝制巢础的公司。 1919年 ·日本系统介绍科学养蜂技术的早期著作,清柳浩次郎著《养蜂全书》出版。 ·苏联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人民委员会颁布了由列宁签署的《关于保护养蜂业》的法令。成立了图拉养蜂试验站,并在莫斯科出版《养蜂事业》杂志。 ·奥地利K.von弗里希发表对蜜蜂舞蹈观察的论文。 ·美国F.C.佩利特著《美国蜜源植物》一书出版。 ·鲁特公司完善了三层巢础,中间一层使用了少量的巴西棕榈蜡(Carnauba Wax),以增加其强度。 ·苏联И.A.卡布鲁夫撰写《蜂蜜、蜂蜡、蜂胶及其采收》一书,系统地描述了这些蜂产品的化学性质,提出了甘露蜜的分析方法。 ·鲁特公司开始试验辐射式分蜜机。 ·中国华绎之在无锡荡口蜂场人工育王和分蜂成功,实验品种均为意蜂杂种。 ·黄子固在北平创办李林园养蜂场。 ·中国张品南掌握人工分蜂和移虫育王技术。至1927年止,每年邮寄数百只人工蜂王给日本养蜂者。 1920年 ·笼蜂生产首先在北美洲迅速发展。 ·张品南主编中国第一本养蜂杂志——《中华养蜂杂志》问世。 1921年 ·华绎之在上海创办华绎之养蜂公司,同时创办养蜂学校和蜂具厂。同年,派冯焕文赴美国鲁特公司实习。 ·华绎之从美国引进意蜂5群。次年人工分蜂70群,人工育王180多个,为中国第一批人工培育的纯种意蜂。 1922年 ·华绎之养蜂公司用蜂船7只实行转地放蜂,每群蜂年产蜜50千克以上。 ·美国联邦政府通过法律,禁止蜜蜂运入,以防止传入武氏蜂盾螨。 ·为推销蜂蜜,美国组成了养蜂者的合作组织苏斯蜂蜜联合社(Sioux Honey Association)。 ·美国J.C.赫泽尔曼发表用酒精福尔马林消毒染有美洲幼虫腐臭病巢脾的方法。 1923年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建立C.C.米勒纪念图书馆。 ·加拿大A.霍奇森设计制造了第一台电动割蜜盖机。 1924年 ·美国康奈尔大学建立养蜂图书馆(现称E.F.菲利普斯纪念图书馆)。。 1925年 ·美国R.E.斯诺德格拉斯出版《蜜蜂的解剖生理学》一书。 ·徐受谦在南京创办益群养蜂研究会,主编《养蜂报》、《养蜂月刊》、《养蜂季刊》和《养蜂汇刊》,但都刊行不久。·张德田在北平创办《华北养蜂杂志》(刊行2年),为北方第一家养蜂杂志。 1926年 ·黄子固创办蜂具厂,是年仿制巢础机成功,名李林园巢础机。 ·美国J.H.洛弗尔出版《北美蜜源植物》一书。 ·美国E.F.菲利普斯著大学教科书《养蜂学》出版。 1927年 ·美国R.L.沃森演示了蜂王人工授精方法。 ·蜂毒注射液在德国问世。 1928年 ·美国C.E.伯恩赛德发现蜜蜂败血病病原菌。 ·美国首次发现蜜蜂阿米巴病,J.C.巴尔杰对此病进行了描述。 ·美国C.E.伯恩赛德描述了蜜蜂真菌病。 ·苏联Л.И.佩列佩洛娃指出产卵工蜂、蜂王产卵和蜂群分蜂之间有密切关系。 ·中国秦天盛报道了二王同巢试验。 ·由日本传入的美洲幼虫腐臭病首次在中国北平西郊和燕京大学地方蜂群中发现。 同年12月南京济农社为防止输入蜜蜂幼虫病上书南京政府农矿部。 ·牛献周编撰的《蜂学》一书出版。 1928~1931年 ·中国华北地区掀起养蜂热潮,蜂价暴涨,活框养蜂勃兴,形成了以分蜂贩种为目的畸形蜂业。 1928~1932年 ·带有美洲幼虫腐臭病的日本意蜂大量涌入中国。1928~1930年累计达11.83万群。 1929年 ·苏联B.B.阿尔帕托夫用生物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欧洲蜜蜂主要品种的形态及其变异。 ·苏联成立当时世界最大的国营蜂场——远东国营蜂场。 ·4月,中国第 一个养蜂协会华北养蜂协会在北平成立。6月创办《华北养蜂月刊》。 同年,山东养蜂学会在济南成立。 ·冯焕文在上海劳动大学开设养蜂学课程,传授现代养蜂技术。 ·河北省农矿厅公布保护蜂业和保护转地养蜂法令。同年9月4日山东省政府训令一律豁免征收往来蜂群税赋,并于26日通令胶济铁路货运准予蜂群免税。 1930年 ·德国G.格策提出以肘脉指数区分蜜蜂品种。 ·鉴于美洲幼虫腐臭病在中国华北、华中等地的迅速蔓延,2月15日南京政府农矿部农产物检验所公布《检验病虫害暂行办法》19条。 ·中国黄子固研制成功中蜂巢础机、转地饲育箱等。 ·中国江西傅星帆首创移卵育王法,1932年又首先研制成功移卵整理器。 1931年 ·E.J.戴斯发明制造乳酪型结晶蜜的方法,1933年获得加拿大专利。 ·3月,中国张玉之报道中蜂的简易育王法。 1931~1934年 ·中国华北地区由于幼虫病流行等原因,新法养蜂严重受挫,1933年6月华北养蜂协会亦告解体。 1932年 ·美国C.姆拉兹研究成功用石炭酸布驱走贮蜜继箱里的蜜蜂。 ·湖南养蜂协会成立。 次年10月,湖南省政府发布《湖南保护蜂业暂行规程》,责令各县宣传蜜蜂与花果蔬菜稻麦的关系。 ·广东省农林局设置中国蜂试验场; 1934年省政府又组织中蜂研究所,研究用新法饲养中蜂。 1933年 ·美国R.E.福斯特和C.E.伯恩赛德描述了佛罗里达州发生的蜜蜂幼虫病——副幼虫病。 ·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与金陵大学农学院在安徽合办“乌江农业推广实验区”,组织养蜂。 1934年 ·美国蜜蜂杂志社和衣阿华大学合作研究选育抗美洲幼虫腐臭病的蜜蜂。 ·英国洛桑试验站开始从事蜜蜂研究。 ·美国M.H.海达克发表工蜂一生中含氨量的变化论文。他终生致力于蜜蜂营养,蜜蜂配合饲料和王浆成分分析的研究,发表过数十篇论文。 ·1月,由黄子固创办的《中国养蜂杂志》问世,1956年7月更名为《中国养蜂》,先后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及其下属的蜜蜂研究所编辑出版。 1936年 ·美国W.T.布兰德研制成了布兰德蜡盖熔化器,经A.C.伍德曼1938年改进后投入生产。1937年 ·美国O.W.派克、F.C.佩利特、F.B.派道克等人同衣阿华大学、美国蜜蜂杂志社合作研究证明,蜜蜂抗美洲幼虫腐臭病的抗性是可遗传的。 ·美国C.L.法勒试验证明蜂群群势和产蜜量呈正比。 ·南京政府农林部公布《养蜂场登记规则》。 1938~1939年 ·印度成立全印养蜂家协会,出版《印度蜜蜂杂志》。 1939年 ·美国R.M.梅兰佩等人分析了王浆的化学成分及维生素含量。 1943 ·美国O.麦肯森发现在蜜蜂的某些品系中有孤雌生殖现象。 1944年 ·美国L.休斯曼等人宣布磺胺噻唑可防治美洲幼虫腐臭病。 ·美国H.H.莱德劳在1934年发现蜂王阴道瓣突功能的基础上,研制了扩开螫针腔的工具,提高了人工授精技术。 ·美国W.C.罗伯茨证实蜂王有重复交配现象。 1945年 ·美国C.E.伯恩赛德描述了蜜蜂麻痹病。 ·印度农业研究院在旁遮普建立中央养蜂研究站。 ·自动割蜜盖机在美国纽约州克莱顿城研制成功。 1946年 ·美国C.L.法勒介绍了双王群管理法。 1947年 ·美国O.麦肯森发现蜂王阴道皱瓣能阻止精液进入输卵管,并提出了解决办法。他还发现用二氧化碳处理人工授精王和处女王,可促使提早产卵。 1948年 ·苏联B.B.阿尔帕托夫出版《蜜蜂的品系》一书。 1949年 ·第13届国际养蜂会议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会议决定把这次会议的召开时间(1949年9月)作为国际养蜂联合会的正式成立日。 ·K.von弗里希发现蜜蜂能感知偏振光,可借助太阳辨认方位。 1951年 ·苏联Г.Ф.塔兰诺夫报道了高加索(格鲁吉亚)灰色山区种蜂的生物学特性和经济特征,并与意大利蜂、欧洲黑蜂作了比较。 ·苏联H.哈里夫曼撰写的科普读物《蜜蜂》获斯大林奖,该书初版于1950年。1963年出版冯荫椿、陈世昌合译的中文版。 1952年 ·苏联Г.Ф.塔兰诺夫详细介绍了双箱体蜂箱的养蜂技术,建议在全苏推广。 ·苏联M.K.萨哈罗夫报道用花香糖浆喂蜂,训练蜜蜂采蜜可成倍增长蜂蜜。 ·美国H.卡兹尼尔逊和C.A.贾米森发表烟曲霉素防治孢子虫病效果的文章。 ·山东大学在畜牧、兽医、果树、蔬菜4个专业开设养蜂课程,由养蜂教研室章元玮等教授主持,并创办了养蜂场。 1953年 ·美国J.O.莫菲特发表用土霉素和其他抗菌素防治欧洲幼虫腐臭病效果的文章。 ·苏联Ф.Т.柯诺普列夫指出,为减轻甘露蜜对越冬蜂的危害,加速春季蜂群繁殖,建议在晚秋和早春给蜂群饲喂酸饲料。 1954年 ·日本井上丹治的专著《蜜源植物综说》出版,该书全面介绍了日本的蜜源植物。 ·英国C.G.巴特勒等研究蜂王分泌的信息素,是年首先提出“蜂王物质”一词,发现工蜂可依据蜂王物质识别本群蜂王和陌生蜂王。1960年证明蜂王上颚腺产生的反式9-氧代-2-癸烯酸在短距离内可吸引工蜂,1961年证明这种物质和蜂王上颚腺产生的另一种物质反式9-羟基-2-癸烯酸可控制工蜂卵巢的发育,抑制工蜂筑造王台。 ·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养蜂业委员会全体会议举行了关于蜜蜂授粉问题讨论会,并作出利用蜜蜂辅助授粉以提高一系列农作物产量的决议。 1955年 ·9月,高等教育部组译的农业学校教学用书《养蜂学》(苏联П.С.戚尔宾纳著,俞俊鳌、诸葛群译)开始出版,这是中国首次有计划地翻译出版国外养蜂教材。 1956年 ·德国G.格策提出以喙长作为区分蜜蜂品种的依据之一。 ·国际养蜂联合会开始用英、法、德、西、俄5种文字出版季刊《养蜂动态》。 ·巴西W.E.克尔将非洲蜜蜂引进巴西。 ·德国M.林道尔研究证明,印度蜂、大蜜蜂、小蜜蜂和无刺蜂的通讯也以舞蹈表示蜜源的方向和距离,但舞姿所表示的距离不同。 ·奥地利N.韦弗在实验室用王浆培养蜜蜂幼虫成功。 ·苏联B.A.古宾报道欧洲黑蜂的蜜房封盖为干型,高加索蜂的蜜房封盖为湿型。 ·苏联Н.Л.约里什报道了蜂毒的医疗特性及用蜂毒治病的方法。 他编著的《蜂蜜和蜂毒的医疗性能》一书,1961年由陈剑星译成中文出版。 ·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中国农业科学院筹备组接办《中国养蜂》杂志。 ·陆承耕、韩锦标、夏宗禹等在杭州越冬意蜂群中首次发现雅氏瓦螨(大蜂螨)在中国危害蜜蜂。 1957年 ·全国农业展览会于2月2日在北京开幕,会上介绍了湖北省金水农场、辽宁省锦州畜牧农场和旅大第一农场等单位的丰产事例,展出了各种养蜂工具,并出版了《养蜂》小册子,介绍上述三单位发展养蜂的经验。 这是中国在大型展览会上首次展出有关养蜂方面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和农垦部于10月24~29日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养蜂工作座谈会,制定了发展养蜂的方针、政策、任务和措施。 1958年 ·苏联B.A.捷姆诺夫发表了甘露蜜的成分及蜜蜂的甘露蜜中毒。 ·苏联俄罗斯加盟共和国农业部养蜂和园艺管理局与养蜂研究所制定了保护和繁殖地方蜂种以及有计划地、更广泛地利用杂交蜂群(杂种优势)的措施。 ·奥地利K.von弗里希著、陶亢德译《蜜蜂的视觉、嗅觉、味觉和语言》的中文版出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转农业部、农垦部关于全国养蜂工作座谈会的报告,明确规定了养蜂业发展方针,提出了加强领导、培养科技干部、调整蜂产品价格、减免养蜂税收的多项措施。 ·农业部在辽宁省锦州农校举办第1届全国养蜂干部训练班,参加学习的有来自20个省区的57名学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成立。 1962年底分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简称中国养蜂研究所)和北京市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室。 ·江西横峰县农场养蜂场亮热厉螨(小蜂螨)危害成灾。 ·甘肃省养蜂研究所成立。 ·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科教影片《养蜂》。 ·广东省昆虫研究所成立蜜蜂研究组。 1959年 ·日本深泽光一著《话说王浆》单行本出版,这是日本介绍王浆最早的一本小册子。 ·英国R.K.卡洛等人从工蜂分泌物(蜂王浆)中分离出10-羟基-2-癸烯酸。 ·美国M.S.布卢姆等人发现蜂王浆中的10-羟基-2-癸烯酸有抗菌性。 ·中国养蜂研究所与北京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山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新海连市(现连云港市)盐务局疗养所等单位组成蜂王浆、蜂毒和蜂胶研究协作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朱德于12月24日到中国农科院养蜂研究所视察。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组织的中等农校养蜂学教科书《养蜂学》出版,这是中国自编的第一本中等农业学校教材。 ·中国农科院养蜂研究所于11月13~24日在杭州主持召开全国养蜂研究协会会议。 会议总结了1958年全国养蜂科研大协作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讨论和制订了以后养蜂科研工作的方针和任务。 ·中国农科院养蜂研究所试验成功用有王群生产蜂王浆的方法。 ·刘仰文首次推出利用中蜂生产蜂王浆的技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在广东从化县召开中蜂活框蜂箱饲养现场会。 1960年 ·加拿大B.霍金等人介绍蜜蜂幼虫可作为食品。 ·美国N.E.加里将蜂王系在升空的气球上观察研究蜂王与雄蜂的交配。 ·1月1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朱德在致毛泽东主席和中共中央的信中提出,“在我国大力发展养蜂事业是必要的”。 2月27日亲笔为中国农科院养蜂研究所题词:“蜜蜂是一宝,加强科学研究和普及养蜂,可以大大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获得多种收益。” ·农业部于3月20~22日在四川省崇庆县召开改良饲养本国蜂现场会议,推广中蜂科学饲养技术,与会代表来自23个省区共114人。 ·农业部委托中国农科院养蜂研究所举办第1届养蜂师资训练班。 ·中国农科院养蜂研究所5~6月开办两期蜂王浆生产技术训练班,并在6月17日召开了蜂王浆生产现场会,使蜂王浆生产在北京、上海、浙江、四川、陕西、湖北等省市逐渐开展。 ·中国养蜂工作者开始蜂螨的研究。1964年范正友发表《论蜂螨的发生、传播及有效控制的生物学基础》一文。 ·福建农学院创办养蜂专业,学制两年,1980年改为四年制本科。1981年成立养蜂系,1988年更名为蜂学系。 1961年 ·国际养蜂会议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此后,每两年举行一次国际养蜂会议。 ·10月31日至11月3日,全苏科学技术养蜂业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会议,讨论利用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和提高蜂产品产量和质量问题。 ·苏联Г.Ф.塔兰诺夫报道,用加有香料的糖浆饲喂蜂群,或将喷有香料的巢脾加入蜂群,可刺激蜜蜂出巢采集,提高采蜜量。 ·加拿大M.V.史密斯用便携式培养箱将蜜蜂卵、幼虫和蛹(不带蜂),从英国成功地运到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巴吞鲁日养蜂研究室。 ·菲律宾M.D.德尔芬纳多和美国E.W.贝克在菲律宾八打雁省发现亮热厉螨。 1962年 ·波兰J.沃依科自本世纪50年代后期起,开始研究近亲交配2~3代蜂王所产之卵的孵化成活情况。是年发现所谓的“致死”卵是受精的雄性卵,可以孵化成幼虫,但旋即被工蜂吞食。 ·苏联Г.Ф.塔兰诺夫报道了花粉和蜂粮的化学成分及两者差异,花粉和蜂粮的营养价值,花粉和蜂蜡分泌量的关系,发现有蜂粮群比无蜂粮群在陈列蜂群后36天内,多培育蜂儿13.4%。 ·《中国养蜂》陆续报道了热厉螨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防治方法。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畜牧研究所设养蜂研究室。 ·9月,中国昆虫学会养蜂学组在杭州举行专业会议。出席代表45人,征集论文79篇。会议主题是蜜蜂产品和蜂螨防治。 1963年 ·苏联Г.А.阿维季相等人用装有小块蜜脾的木盒或铁盒在室内贮存蜂王。 ·苏联Г.Д.比拉什报道,蜂群自己培育的分蜂蜂王,质量优于人工培育的蜂王;以卵培育的蜂王优于以幼虫培育的蜂王;幼虫日龄越小质量越好;在有未封盖幼虫的哺育群内育成的蜂王质量好。 ·苏联B.维利赤阔夫介绍用酚噻嗪(硫化二苯胺)防治蜜蜂蜂虱蝇。 ·英国R.K.卡洛详细介绍了蜂蜡的化学成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出《关于转地放蜂问题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于12月6~14日在广东省从化县召开全国养蜂会议,会议代表来自25个省区共80多人。会议回顾了自1957年以来全国养蜂事业发展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讨论了今后发展方针、任务,并制定了措施。 ·中国从澳大利亚引进一批意大利种蜂王,先后建立了辽宁省宽甸蜜蜂原种场、中国农科院养蜂研究所种蜂实验场和江苏省苏州种蜂场。 1964年 ·加拿大S.C.杰伊在曼尼托巴大学昆虫系建立了一幢研究蜜蜂行为,可以调控室内温湿度和光线,蜜蜂能在室内飞翔的实验室。他还研究了在蜂群外完全由人工培育蜂王、雄蜂和工蜂的技术。 ·英国R.K.卡洛等人研究了蜂王上颚腺分泌物的理化性质,以气液色谱鉴定出多种脂肪酸。 ·美国R.A.莫尔斯等人介绍了大量电取蜂毒的方法。 ·英国L.贝利等发现囊状幼虫病毒。 ·中国养蜂研究人员掌握西方蜜蜂的人工授精技术。 ·中国范正友发表《雅氏大蜂螨的生物学及防治方法的研究》一文。 1965年 ·王德爱(译音)在加拿大研究了蜂王和工蜂幼虫的生长率:在最初4天,工蜂幼虫比蜂王幼虫重;在90小时以后,蜂王幼虫的生长率提高;在102小时时,蜂王幼虫较工蜂幼虫重50%。 ·美国E.J.杜普罗根据工蜂前翅的15个特征介绍了蜜蜂的非林奈分类法和蜜蜂标本的识别与处理。 ·加拿大S.C.杰伊研究了大型蜂场蜜蜂迷巢的原因,环境条件,迷巢对产量的影响,以及防止蜜蜂迷巢的措施。 ·苏联H.C.库里科夫介绍用酚噻嗪、萘或烟叶熏杀蜂螨。 1966年 ·苏联В.Г.科罗列夫记述了阿布哈兹蜂(高加索蜂的一个品系)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加拿大R.D.博赫等人从工蜂螫针及毒腺中分离出异乙酸戊酯(2庚酮)。 1967年 ·巴西W.E.克尔等人指出不同品种蜜蜂和麦蜂的性别是由性等位基因的纯合或杂合决定的。 ·美国R.A.莫尔斯等人发现4种蜜蜂的螫针均含有2庚酮,但其含量各种间不同,发现2庚酮仅在蜜蜂属内引起警戒。 ·美国R.E.特朗普等人说明蜜蜂清理巢房行为是可遗传的。 1968年 ·菲律宾F.M.莱古和美国R.A.莫尔斯证实大蜜蜂是热厉螨的原寄主。 1969年 ·法国J.罗维奥克斯指出,法国的欧洲黑蜂至少有3个不同的生态型,其育虫节律和当地季节性的流蜜周期密切相关。 ·德国V.毛尔等人发现欧洲蜜蜂和东方蜜蜂杂交的人工授精卵不能成活。 ·加拿大C.Y.霍普金斯等人从花粉中分离出的8-10-反-2-顺-12-3烯酸有很强的吸引蜜蜂作用。 ·8月,台湾省养蜂协会成立。 1970年 ·美国J.O.莫菲特等人筛选出防治美洲幼虫腐臭病的有效药物——强力霉素(doxycycline)。 1971年 ·波兰J.沃依科用1~4日龄工蜂幼虫移虫育王时,发现虫龄每增加1日,不仅其体重、受精囊大小、卵小管数量减少,而且受精后进入受精囊的精子数也较少,称量处女王体重有利于选择优质蜂王。 ·比利时O.von.莱里指出,工蜂咽侧体在4日龄时发育到最大,然后缩小,到7日龄最小,以后再增大到10日龄,直到21日龄时基本保持不变。 14日龄和一年龄产卵蜂王的咽侧体没有区别。 工蜂营养腺达最大发育程度时,正值咽侧体最小时,暗示咽侧体可能调节营养腺的机能。 他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研究蜜蜂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以后还研究了咽侧体的超微结构。 ·英国C.G.巴特勒发现8~10日龄的处女王对雄蜂引诱力最强。 ·美国M.吉列姆等人查明工蜂血淋巴含有7种血细胞和2种干细胞,但在工蜂不同发育阶段含有的血细胞种数不同。 1972年 ·美国G.E.博哈特报道饲养苜蓿切叶蜂、野蜂等给作物授粉。 ·波兰J.沃依科等人借突变基因验证了受精卵发育成的雄蜂的双亲起源。 ·5月,江西省养蜂研究所主编的《养蜂通讯》开始出版,至1973年3月恢复原名《中国养蜂》。 ·上海市牛奶公司机械修造厂试制成功生产巢础机的自动工作母机。 ·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开始在中国南方各省蔓延,持续危害达8年之久。 1973年 ·奥地利K.von弗里希以蜜蜂易被训练,有快速学习能力、长期持续记忆能力,以及能作大范围选择运动等生理特点的发现,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美国R.D.博赫等人研究用环氧乙烯消毒对花粉的氨基酸的影响。 ·苏联Γ.Ф.塔兰诺夫指出蜂王初生体重与其质量有密切关系。 ·苏联B.H.乌什卡洛娃等人指出蜂胶具有抗氧化特性。 ·苏联B.T.包罗达恰娃指出用以培育蜂王的卵,其重量与蜂王质量有密切关系。 ·波兰J.沃依科在德国研究了印度蜂蜂王的人工授精。 平均每只雄蜂只能取到0.16立方毫米精液。注射精液从1立方毫米增加到4立方毫米,以及保存授精王的温度从28℃提高到34℃,均能显著增加进入受精囊的精子数。 ·德国F.鲁特纳等人指出东方蜜蜂蜂王的阴道口张开较大,人工授精时易于插入注射针头。 雄蜂的精液少、精子少、平均每只雄蜂贮精囊有150万精子,每只雄蜂射出的精液中有100万精子。将进行二次婚飞后的蜂王立刻杀死,其输卵管内含有约相当于14只雄蜂的精液,因此在两次婚飞中这只蜂王可能和30只雄蜂交配。 ·美国C.L.法勒发表蜂群的生产管理论文,总结了多箱体养蜂技术。 ·捷克斯洛伐克的J.赛兹马利克等人从蜂胶中分离出阿魏酸(4-羟基-3-甲氧肉桂酸)。 ·8月25日至9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林部在北京市密云县召开全国养蜂经验交流会,交流了养蜂重点省区的经验,规划了发展目标和措施。 ·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彩色科教片《养蜂促农》。 ·农林部委托江西省养蜂研究所举办全国蜜蜂育种技术训练班两期,学员80人。 ·10月,农林部委派江西省养蜂研究所组成科技服务队,到宁夏固原地区推广科学养蜂技术、历时5年,此项工作1979年获农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 1974年 ·苏联P.M.扎夫拉什维利等人发现,在蜂群准备分蜂飞出的15~20天以前,即有蜜蜂咬巢门口边缘,似乎是要扩大巢门。同时巢门前还有扇风的蜜蜂。 ·苏联Г.Ф.塔兰诺夫试验证明,在一次移虫育王时,如以12~14小时内的王浆点入蜡碗作蜂王幼虫饲料(即最初的饲料),适合所移幼虫虫龄的需要,则一次移虫比复式移虫育成的蜂王质量好。 ·奥地利N.韦弗指出在实验室用王浆人工培养蜜蜂幼虫,培养箱温度保持在34~34. 5℃,相对湿度70~85%。王浆冷冻干粉贮藏在-20℃下可保持其活性。 ·加拿大T.I.萨博指出,蜂王初生重与2月后产卵时体重为正相关。体重较大的蜂王对工蜂有较强的吸引力。 ·菲律宾M.D.德尔芬纳多和美国E.W.贝克发现真瓦螨。 ·9月20~24日,农林部在广东省惠州市召开南方地区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经验交流会。 1975年 ·波兰J.沃依科发现二倍体雄蜂精子的胞核内和精子头部内的DNA,比单倍体雄蜂的多2倍,证明二倍体雄蜂产生二倍体的精子。沃依科还在印度观察到印度蜂蜂王在13.30~15.30时飞出巢外,在14.00~15.00时交配。成功的交配飞翔持续时间平均为27分钟,一次婚飞平均与10只雄蜂交配。在一次婚飞后交配蜂王的输卵管平均有1.9立方毫米(1.5~3.0立方毫米)精液,新产卵蜂王受精囊里平均有130万精子。给蜂王人工授精两次,每次3立方毫米,受精囊里平均有140万精子,人工授精蜂王产受精卵可达1年。 ·巴西C.A.De.卡马戈指出欧洲蜜蜂处女王受精囊里液体的pH值随日龄而变化。5日龄处女王正值婚飞开始时,其pH值为9.7,而精液的pH值为7.0。他推测由于两者的pH值不同,精子因化学中毒麻痹而被送入受精囊。椰子水的pH值为7.0,是雄蜂精液的优良保存液和稀释剂。 ·日本干场英弘介绍了蜜蜂染色体的核型和二倍体雄蜂头部神经节体细胞的染色体、日本蜂精子形成过程中期的染色体。 ·日本冈田一次、佐佐木正己、丸山晴奈试验,用脱粉器采收的蜜蜂花粉,经糖水洗涤、干燥后,在一10℃贮存1年。用此贮藏花粉给苹果人工授粉、坐果率超过90%,果实大小、形状、口味与对照的自然授粉者相同。 ·日本崎玉养蜂株式会社技术部试验,将王浆稀释后加热100~130℃,30~60分钟,其中所含10-羟基-2-癸烯酸的回收率仍在90%以上。 ·美国E.H.埃里克森指出,进巢和出巢的工蜂的表面电压随日节律而变化,在中午或稍早时达到峰值。进巢蜂通常为正电荷,电压为0~15伏;出巢蜂在早晨为负电荷,逐渐变为正电荷。电压大小与天气条件有关。 ·美国E.C.马丁全面总结了蜜蜂授粉生态学和蜜蜂授粉的实际应用,为《蜂箱与蜜蜂》一书撰写了“蜜蜂为作物授粉的应用”一章。 ·江西省养蜂研究所主编《养蜂手册》出版,7年间发行数超过100万册。 ·11月17~22日,农林部科技局在四川省温江地区召开全国蜜蜂育种工作座谈会。 1976年 ·8月22~28日,国际养蜂联合会和苏联养蜂全国委员会联合在莫斯科召开了蜜蜂繁殖、选种和遗传学研讨会,有17个国家的180名代表参加。 ·苏联Г.Ф.塔兰诺夫等人提出了人工育王的新技术:用1日龄以内幼虫的新鲜王浆点入蜡碗,移值12小时的幼虫,每天在8时和13时奖饲育王群,每次0.2升糖浆、一次加入一个有24个王台的养王框,每隔3天加入一框,隔6天提出封盖王台,用100克蜜蜂组织小交尾群(有两个不带子的小巢脾)。 ·德国N.柯尼格尔等人发现,在斯里兰卡同一群落生态地的三种蜜蜂,其雄蜂飞行时间不同:东方蜜蜂为12.00~14.00时,最大活动时间为13.30时;小蜜蜂为16.15~17.15时,最大活动时间为17.00时;大蜜蜂为18.00~18.45时,最大活动时间为18.20时。 ·德国F.鲁特纳报道,在澳大利亚康加鲁岛(Kangaroo Island)的意大利蜂,已经在隔离条件下生活90年,仍保持着意大利蜂的典型形态特征;在塔斯马尼亚州中部的欧洲黑蜂,系1814年从英国引进,仍保持着该种特征。这两种种群可作为未来育种的基因库。 ·英国L.贝利在印度北部的东方蜜蜂成年蜂里首次发现蜜蜂虹彩病毒。 ·3月,由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5省区和福建农学院、中国农科院养蜂研究所代表组成的南方中蜂生产区协作组在广东省河源县召开第1次协作会议。1980年5月在贵州省遵义县召开第4次协作会议上,决定扩大并改名为全国中蜂协作委员会,有12个省区参加。 1977年 ·国际养蜂联合会决定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罗马尼亚成立国际授粉中心。 ·印度N.P.高耶尔等人发现蜜蜂每秒钟振翅的频率:欧洲蜜蜂工蜂为235次,雄蜂为225次; 东方蜜蜂工蜂为306次,雄蜂为283次。 ·美国B.F.德特罗等人试验3种塑料巢脾结果。 与蜂蜡巢脾比较,在继箱贮蜜可增产蜂蜡,但产蜜量稍减。 将塑料巢脾的封盖蜂蜜放在37. 5~40℃室内24小时,然后用分蜜机分离蜂蜜,蜜蜂封盖即自行破裂,可不必切开封盖。 ·美国T.B.克拉克确认引起蜜蜂丝状病毒病的是丝状病毒,发现螺原体能使蜜蜂致病。 ·中国养蜂考查组首次赴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进行养蜂考察。 1978年 ·美国M.S.布卢姆等人用气相色谱仪和质谱仪,从工蜂螫针分泌物的挥发性物质中分离检测出8种醋酸酯类物质。 ·苏联A.C.特里希娜等人发表了欧洲黑蜂、意大利蜂、卡尼鄂拉蜂、喀尔巴阡蜂和远东蜂蜂王及雄蜂外部形态特征的测定结果。 ·苏联A.B.包罗达恰夫等人报道了蜂王的国家标准,指出不同品种蜂王处女王的体重为180~190毫克以上,产卵王体重200~210毫克以上,卵巢管在280~320条以上,第3背板长度在3.0~3.3毫米以上。 ·中国农科院养蜂研究所从江西省迁回北京。 ·江西省养蜂研究所成立。 ·江苏省连云港成立蜂疗医院。 ·福建农学院养蜂专业自1966年夏停止招生后于本年恢复招生。 1979年 ·以色列Y.伦斯基等人以显微图片介绍了雄蜂精子的超微结构。 ·德国N.柯尼格尔报道用甲酸防治瓦螨效果良好。 ·法国M.E.柯林等人介绍,将蜜蜂胸部碾碎、离心、镜检,可快速诊断蜜蜂蜂盾螨病。 ·波兰J.沃依科指出东方蜜蜂和西方蜜蜂的性决定机制相似,即在性位点X有数个性等位基因,杂合子是雌蜂,纯合子是二倍体雄蜂,半合子是单倍体·雄蜂。但东方蜜蜂的纯合子二倍体雄性幼虫在巢房内至少可以保留1天。 ·美国J.R.哈博介绍,用液氮在-196℃下可贮存雄蜂精液的方法。 ·印度A.S.谭达等人报道亚洲棉经蜜蜂授粉可增产(4.2~15.8%),质量也有提高。 ·日本玉川大学成立蜜蜂科学研究所。 ·苏联М.Γ.沙尼泽观察到雌性瓦螨可产4种类型的卵: 一型卵白色,内有未分化的卵黄块; 二型卵白色,内有具附肢的蜂螨胚胎; 三型卵白色,内有形成的螨若虫; 四型卵稍带黄色,内有未分化的卵黄块。 2~5月三型卵最多,6~10月四型卵最多,秋季四型卵明显增加。 ·4月,中国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成立。 ·6~7月,中国养蜂学会在北京成立,产生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为马德风。 ·陕西省农林学校开办养蜂专业。 ·湖南省沅陵县中蜂种蜂场建立,是中国第一个中蜂种蜂场。 ·7月4~6日,农业部畜牧总局在北京通县召开全国养蜂生产座谈会,出席代表46人,着重研究提高蜂蜜质量和关于农村社员家庭养蜂的政策问题。 1980年 ·美国O.卡夫坦诺格卢等人介绍用于蜂王人工授精和贮存精液的新型注射器、报道了采收精液的漂洗技术。 ·美国R.埃巴地等人提出在人工授精时用75%CO2比用100%CO2麻醉蜂王的效果好。 ·福建农学院养蜂专修科改为学制四年的养蜂系。 ·中国蜜蜂育种经验交流会在吉林延吉市召开。 ·11月,中国养蜂学会建立了蜂产品医疗专业组,并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召开蜂产品利用学术讨论会。 ·台湾大学何铠光教授招收的蜂学博士研究生通过论文答辩。 1981年 ·美国达旦父子公司1979年印行,由陈剑星、黄文诚等翻译的《蜂箱与蜜蜂》中文版出版。 ·英国L.贝利等发现泰国囊状幼虫病毒。 ·法国M.邦尼亚斯发现采集蜂的血糖含量与蜂蜜产量有正相关。与葡萄糖的相关系数为+0.887,与果糖为+0.832,与海藻糖为+0.67。 ·9月,国际养蜂联合会在苏联摩尔达维亚共和国首都基什尼奥夫召开了蜜蜂为虫媒作物授粉和蜜源基地国际研讨会,有来自10个国家的200名代表出席。 ·苏联Γ.Ф.塔兰诺夫等人指出,在主要流蜜期前和流蜜期中更换蜂王,可减产蜂蜜13~35%。 ·由中国农科院养蜂研究所协作拍摄的《蜜蜂王国》获1981年全国科教片金鸡奖。 ·4月,中国江苏省连云港蜜蜂医疗研究室成立。10月农业部派中国蜂产品加工和销售考察组赴罗马尼亚考察该国养蜂业和蜂产品加工业。 ·中国养蜂学会年会暨学术讨论会于11月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 ·福建农学院主编的《养蜂学》出版,获1977~1981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此书同时也是中国农业教育当局组织、推荐的全国第一本自编的高等农业院校养蜂教材。 1982年 ·美国R.E.佩奇等人提出蜜蜂闭锁蜂群的育种方法。 ·德国G.柯尼格尔在斯里兰卡大蜜蜂中发现柯氏热厉螨。 ·英国J.B.弗里等人在工蜂螫刺时发现一种挥发性物质为(乙)-11-10烷-1-醇,它对采集蜂有吸引力。 ·苏联Л.А.沙贡报道,在糖浆饲料中添加银离子或K2HPO4和MgSO4,可延长蜜蜂寿命,减少越冬死亡率,增加采蜜量。 ·日本井上秀雄等人发现蜂王浆中的葡萄糖氧化酶活性与蜂王浆的贮存温度和时间有关。 ·2月,全国养蜂科研协作会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召开,并制定了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协作攻关项目。 ·诸葛群主编,由11位作者执笔的《养蜂法》(第六版)出版,获1979~1982年全国农村读物评选一等奖。此书初版于1952年,前5版由诸葛群编著,并有朝鲜文译本二版。至此累计印行22次,140多万册。 ·11月1~5日,中国养蜂学会理事会暨学术讨论会在安徽省歙县召开,出席会议的理事和代表共126人。会议总结了学会一年来的工作,进行了学术交流,提出了全面开创养蜂业新局面的建议。 ·福建农学院养蜂系与中国农科院养蜂研究所合作,在中国首次研究成功中蜂人工授精技术。 ·中国农工商联合总公司蜂业公司成立。 1983年 ·美国M.D.布里德介绍了蜜蜂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解剖学。 ·巴西W.E.克尔等人指出工蜂的复眼有3826个小眼,雄蜂平均有7082个小眼。蜜蜂眼从隐性到显性的体细胞突变有7个基因,估计了各种突变的转换率。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雄蜂大于雌蜂。 ·美国C.H.科利森等介绍了工蜂幼虫浆、雄蜂幼虫浆和王浆的水溶性蛋白质的电泳图。 ·日本新岛惠子介绍雄蜂蛹冷冻干粉的制造方法和利用。长谷川诚等人报道可用雄蜂蛹粉作有益昆虫的饲料。 ·希腊M.D.依凡蒂迪斯指出瓦螨雌螨个体发育期为7.5天,雄螨为5.5天。一只雌螨所产后代中只有一只雄性,在一个雄蜂房内最多可产7粒卵,在一个工蜂房内最多可产6粒卵。约在幼虫巢房封盖后60小时开始产卵,每隔30分钟产1粒卵。 ·1月,中共中央书记处政策研究室发表《关于发展养蜂和推进养蜂业现代化的建议》。 ·6月,中国养蜂考察组首次对意大利养蜂生产和科研情况进行了考察。 ·8月,中国养蜂学会代表团参加在布达佩斯召开的第29届国际养蜂大会。 ·云南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勐腊县重新采到了黑小蜜蜂和黑大蜜蜂(喜马拉雅排蜂)的标本。 ·在中国山东莱阳北泊子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近代蜜蜂科的早期类型化石——北泊子古蜜蜂(Palaeapis beiboziensis Hong)。同年,在山东临朐第三纪中新世地层中发现蜜蜂科化石——中新蜜蜂(Apis miocenica Hong),有可能是中华蜜蜂的祖先。 1984年 ·希腊M.D.依凡蒂迪斯指出,雌螨在工蜂房内约19%不产卵,在雄蜂房内约4%不产卵。在工蜂房内的蜂螨繁殖率为2.92,在雄蜂房内为3.66。 ·美国C.Y.李等介绍可用4~5%的蜂蜜澄清苹果汁。 ·日本兼松弘、牛草寿昭、丸山武纪、新谷勋、相田由美子报道,可用高压液相色谱检测蜂蜜中掺入的异构糖(玉米果葡萄糖浆)。 ·徐万林编写的《中国蜜源植物》一书,获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颁发的1983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1985年 ·日本田村丰幸报道,临床试验证明王浆可促进儿童生长,改善体质,能减轻辐照的不适作用。王浆能作用于自主神经中枢,因此对更年期综合症有效。 ·日本田村丰幸、藤井彰、久保山升报道了王浆诱变性的研究结果,指出王浆可使细菌的DNA造成损伤,但无诱变性,并说明王浆有抗微生物作用。 ·英国B.V.鲍尔指出瓦螨可给蜂群传染急性麻痹病毒。 ·美国C.Y.李等人指出蜂蜜澄清苹果汁的活性与蜜中蛋白质含量有直接关系,此蛋白质来源于蜜蜂。 ·中国养蜂学会正式加入国际养蜂工作者协会联合会,并派代表参加在日本举行的第30届国际养蜂会议。 198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牧渔业部、商业部、对外经济贸易部于5月23~27日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全国养蜂工作会议。 主要议题是加强对养蜂生产的领导、管理和指导,加强科研、教学和技术推广工作,综合治理、切实提高蜂产品质量。 ·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牧渔业部颁布《养蜂管理暂行规定》。 ·黄文诚、支崇远报道了不同发育阶段蜂王的体重与其卵巢管数、产卵量和封盖子数的关系,指出蜂王的初生重可作为一个选择的指标。 ·周崧在《中国养蜂》第3期发表《蜜蜂工程育种概论》一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牧渔业部在湖北省江陵县和应山县、四川省成都市、吉林省安图县、浙江省慈溪县、福建省莆田县建立优质蜂产品生产基地6个,在湖南省平江县、陕西省临潼县建立养蜂商品基地2个,国家计委和经贸部在江苏、黑龙江、山东、河南、安徽5省建立18个蜂蜜出口体系。 ·中国养蜂学会在北京召开第2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并产生了第2届理事会,理事长为陈耀春。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和北京昆虫学会于9月17~20日召开“首都养蜂发展战略”讨论会,贯彻全国养蜂工作会议精神。 1987年 ·第31届国际养蜂会议在波兰的华沙召开。 中国代表团参加了会议,并展出了蜂产品。 中国蜂产品获得特别金奖。 中国寄送的29篇论文有27篇中选。 ·中国蜜蜂育种考察组于9月10~25日对波兰的养蜂生产和蜜蜂育种情况进行了考察。 ·法国养蜂代表团于6月5~21日来中国进行访问交流,座谈了防治瓦螨的经验。 1988年 ·1月2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召开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 ·国家标准局9月5日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蜂王浆国家标准》,从1989年3月1日起实施。 ·台湾省农林厅蚕业改良场改为蚕蜂业改良场。 出版《养蜂业推广简讯》。 1989年 ·第32届国际养蜂会议及国际养蜂博览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以陈耀春为团长的中国养蜂学会代表团出席了会议。 中国40多种优质蜂产品参加展出,荣获集体金牌。 中国寄送的论文有71篇中选。 大会表决,第34届国际养蜂会议将于1993年在中国北京召开。 会议还选举金振明为国际养蜂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委员。 ·农业部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标准——《中华蜜蜂活框饲养技术规范》ZBB 47001—88,从1989年5月1日起实施。 ·中国养蜂学会于11月21~23日在湖北省武昌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30人,选举产生了第三届理事会,陈耀春继续任理事长。 大会讨论了学会今后工作基本任务,并宣读了论文,进行了学术交流。 ·2月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蜂产品专业协会在北京成立,韩林光为会长。 1990年 ·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89年11月16日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蜂花粉(Bee Pollen)》GB11758—89, 1990年7月1日起实施。 ·6月,台湾省养蜂协会大陆考察团一行36人,在广州、上海、福州、杭州、北京等地考察,与大陆同行进行了广泛交流。 ·7月,韩国养蜂协会访问团一行11人,首次访问中国,进行了广泛交流。 ·9月,国际养蜂工作者联合会蜜蜂病理委员会,在比利时根特市召开了蜜蜂病理专业学术讨论会,有来自31个国家的160名专家参加,中国杜芝兰、冯峰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 ·11月,中国养蜂考察组一行3人对古巴养蜂生产情况进行了考察。(黄容义整理) |
☚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养蜂卷编辑委员会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内容索引 ☛ 000018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