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国佛教伦理思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国佛教伦理思想佛教,在中国又称释教,最早产生于印度,相传为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答摩(即释迦牟尼)创立。其教义具有反婆罗门的梵天创世说和种性制度的意义。从前三世纪阿育王开始,佛教在印度国内外得到广泛流传,成为世界性宗教。在许多国家形成不同民族特色的教义。西汉元寿元年(前2年,一说东汉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佛教传入中国内地,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发展,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形成天台、华严、唯识、禅宗、净土、密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众多教派。宋以后,佛教某些教义为儒家所吸收,逐渐衰落。佛教的基本教义有“四谛”、“五蕴”、“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主张依佛教经典即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断除烦恼而成佛为最终目的。它以现实世界为“空”、为“幻”。认为“尘是心缘,心为尘因,因缘和合,幻想方生” (《华严义海百门》),客观对象(尘)不过是与主观认识(心)发生关系(因缘和合)所产生的幻想。现实人生毫无意义,是“无常”、“无我”和“苦”。“无常”,是指世界一切事物都处在生起、变异、坏灭的过程中,迁流不停,绝无常驻性。 “无我”,包括“人无我”和“法无我”,前者是说人生并无一个自我实体,不外是色(形质)、受(感觉)、想(观念)、行(意志活动)、识(意识)即五蕴集合而成,没有恒常自在的主体;后者,大乘佛教认为色、受等五类也都由因缘和合而生且不断变迁,并无恒常自在的自体。这样,现实的人生也一切皆“空”,一切皆“幻”。“幻与色无异,色是幻,幻是色,幻与痛痒思想生死识字无异”(《道行经》)。而这种虚幻的世界和人生,是人的灵魂的桎梏,是一个无边无际的苦海。形成痛苦的原因在于人自身,苦是由每个人自身的“惑”、“业”所致。“惑”指贪、瞋、痴、慢、疑、见等六种烦恼;“业”指身、口、意等活动。它们使人处在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苦海之中流转。“屏营愁苦,累念积虑,为心走使,无有安时”(《无量寿经》)。佛教罗列了人生之苦有8种或16种之多(见《方广大庄严经》和《正法念经》)。佛教认为人生虽苦,但其苦因是可灭的,“佛法无边,回头是岸”,人们经过“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也即清除情欲,放弃“贪爱”,斩断“尘缘”,停止作业,遁入空门,以超脱轮回。所以佛教以“涅槃”(又称“入灭”、“圆寂”、“解脱”等,即“寂[熄]灭”一切烦恼,“圆满[具备]”一切“清净功德”)为理想世界,以成佛为人生的最高目标。魏晋时期著名和尚慧远说:“反本求者,不以生累其神;超落尘封者,不以情累其生。不以情累其生,则生可变;不以生累其神,则神可冥。冥神绝境,故谓之泥洹(涅槃)”(《沙门不敬王者》)。佛教的人生观是对世俗生活的厌弃,对人生的否定,所谓“涅槃”、“成佛”实际上是死的化名,充满了极端消极的虚无出世精神。为了论证虚无出世的人生观,佛教学者一方面着力探讨和宣扬作为成佛原因、依据的“佛性”,建立起神秘主义的佛性说;一方面提出了“止”(静坐敛心、专注一境)、“观”(直探心源、观照“明静”),以及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修持方法。这套修持方法的基本宗旨和要求是,既否定个人存在的真实性(“无自”),又否定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的真实性(“无他”),要人们不断地排除和摆脱外部世界的刺激、干扰,物质欲望的引诱,从而把自己修炼成为“无知无欲”、“无着无染”的人。体现了典型的禁欲主义精神。佛教的伦理思想,它的虚无出世主义人生观、神秘主义佛性说和禁欲主义修行方法,对于陷入现实苦难生活的劳动人民来说,曾是一种强烈的精神麻醉剂。它通过“答应对一切已使人受害的弊端的补偿搬到天上,从而为这些弊端的继续在地上存在进行辩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但是佛教关于人生观和修养方法的许多探讨,也以其特定的形式丰富和深化了伦理学理论,作为伦理文化遗产,人们将不断对其探讨挖掘,并从中得到某种借鉴和参照。在中唐后,佛教在中国走向衰落,其佛性说和修行方法为宋明理学所吸收,成为它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