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国佛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国佛教 003 中国佛教北传佛教中心。公元纪年前后,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当时被看作神仙方术的一种。东汉以后,天竺、安息、康居等地沙门如昙柯迦罗、昙谛等先后来到洛阳等地,从事译经、建造佛塔、寺院,剃度僧人出家。佛教教义开始同中国传统的伦理和宗教观念相结合,得到传播。至南北朝,历代帝王均扶植佛教,资助译经、修建寺院、开凿石窟,使之广泛传布全国。唐代时中国佛教臻于鼎盛时期。在皇室扶植下,广建寺刹,开设译场,延请国内外名僧进行译经、宣化事业,培养出大批高僧学者。佛教文化对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方面影响深远,丰富了中国民族文化的艺术宝库。义学的发展为建立具有民族特点的宗派奠定了基础。禅宗、天台宗、法相宗、净土宗、密宗、华严宗等相继创立。其时有大批外国僧侣、学者来中国从事传教和译经事业,中国也有不少僧人不辞艰辛去印度游学,从而加强了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的宗教、文化和商业关系,宋代以后,一些主要佛教的基本观点为儒教所吸收,其自身亦日益与儒、道相融合。在西藏地区,吐蕃松赞干布提倡佛教,以后逐渐形成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在后弘期因传承不同,产生若干教派。元、清两代皇室崇奉藏传佛教,在西藏地区逐步确立政教合一的体制。喇嘛教还流传于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佛教,属巴利语系,亦即南传的上座部佛教。各个不同的派系传承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分别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僧伽制度及佛事活动与节日。佛教信仰深入民间,佛教思想影响到哲学、道德、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内容完备的佛经和佛教文化史料。木版刻经,始自唐代,至宋开宝年间始刻全藏,历元、明、清、民国至今共编纂印行木刻和排印本大藏经23种。另藏文大藏经亦有11种不同版本。此外还有从汉语或藏语转译的蒙文大藏经、满文大藏经和西夏文大藏经。 ☚ 道教 中国伊斯兰教 ☛ 天台宗/三阶教/法相宗/律宗/禅宗/净土宗/华严宗/密宗/汉文大藏经/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金陵刻经处/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学院/和尚/比丘/住持/居士林/安世高/支谦/竺法护/佛图澄/支遁/道安/鸠摩罗什/僧肇/慧远/法显/昙无谶/道生/慧光/菩提达摩/慧皎/信行/智𫗱/吉藏/玄奘/道宣/弘忍/善导/窥基/怀素/神秀/法藏/义净/慧能/一行/善无畏/慧日/神会/鉴真/不空/道一/慧琳/知礼/智旭/彭际清/杨文会/敬安/欧阳竟无/太虚/丁福保/吕澄 ☚ 陈撄宁 天台宗 ☛ 中国佛教 中国佛教佛教流派。指流传于中国境内的佛教,西汉时已传入西域 (今新疆一带),东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年)正式传入中国内地,至今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源于古印度,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儒、道诸家互相激扬、融合,产生了各种流派,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并且对中国的哲学、文学、科技、艺术、中外交流、政治、经济等均产生过重要而深刻的影响。目前中国佛教主要有三大类:一是汉族地区流传的汉语系佛教,亦称“汉地佛教”,其信徒不食荤,出家者曾有烧戒疤 (受戒) 的习俗。二是藏、蒙、裕固、土、门巴等少数民族地区流传的藏语系佛教,亦称“藏传佛教”。三是云南傣族、独龙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流传的巴利语系佛教,亦称“小乘佛教”。中国佛教既有大乘,也有小乘,是流派最全、语种最全的佛教。中国佛教拥有丰富的文化典籍、文物,包括石窟、寺庙、佛塔、碑林、字画等。中国佛教在历史上一直对越南、新加坡、朝鲜、韩国、日本、蒙古、俄国的佛教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中国佛教既是北传佛教的中心,也是佛教文化的世界中心之一。 ☚ 唯识学派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学七家十四派 ☛ 中国佛教 中国佛教印度佛教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人中国。东汉末,佛教经典大量翻译成汉文,佛教思想开始与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相结合。中国佛教的发展大约经过了三个阶段: 一是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阶段,是佛教由传入到日趋兴盛的阶段; 二是隋唐阶段,是佛教中国化的鼎盛时期,形成天台宗、律宗、净土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密宗以及三阶段等中国宗派,佛教思想影响到哲学、道德、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三是宋元明清阶段,佛教哲学被吸收于儒家理学之中,其自身日趋没落。在西藏、青海、蒙古等藏、蒙族地区,在唐以后逐渐形成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我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内容最完备的佛经和佛教文化史料。从北宋以来,历代都刻有官版或私版《大藏经》,除多种汉文版外,尚有藏、蒙、满等文版本。佛教思想与儒、道思想在历史上经过了互相排斥又相互融合的过程,对我国哲学、文学、艺术和民间风俗都有很大影响。佛教哲学总体上来说是唯心主义的,但它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体现着人类智慧较高发展的辩证思维及其范畴和命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阴阳家 道教 ☛ 中国佛教 中国佛教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与演变。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佛教传入中国内地,被人们视为神仙方术之一种。大城市所建的少数寺庙,主要供从西域来的僧侣和商人参拜使用,没有汉人出家为僧。东汉末,外国和我国西部地区来内地的僧人增多,大量汉译佛教经典出现,佛教教义开始与中国传统的伦理和宗教观念相结合,得到传播。魏晋时期,适应门阀士族“以无为本”、“以寡治众”的理论和实际需要,佛教般若学受到欢迎,并与老庄玄学思想联系密切,得到迅速传播。至南北朝,佛教广泛传布全国。隋唐时期,最高统治集团采取儒、释、道三教并用的方针,佛教进入鼎盛时期。寺院经济得到高度发展;译经规模与水平皆高于前代;佛教理论由依靠汉文译经进而建立起多种独立的体系,适应中国情况的礼仪法规也基本完成,从而形成了天台宗、律宗、净土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密宗以及三阶教等中国佛教宗派,并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中国、印度、日本等亚洲国家之间在隋唐时期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推动了佛教在这一地区的传播和发展。佛教信仰深入民间,佛教思想影响到哲学、道德、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宋代以后,一些主要佛教宗派的基本观点为儒教所吸收,其自身亦日益与儒、道相融合。元初的中书令(宰相)耶律楚材宣称要“以儒治国,以佛治心”。清雍正皇帝也认为儒、释、道三教“异用而同体”,“并行不悖”。这种三教融合的思想,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影响很大。此外,自唐初松赞干布在西藏地区提倡佛教以来,便形成了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这种佛教至今仍流传于藏族居住的地区和蒙族地区。汉族地区的佛教在近代开始衰败。辛亥革命后,一批上层佛教僧侣在北京、上海等地组织佛教协会,创办佛学院,出版佛教刊物,发起“佛教复兴运动”,企图通过某种改革来挽救佛教的衰退,但并未完全如愿。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内容完备的佛经和佛教文化史料。佛教典籍《大藏经》除多种汉文版外,还有藏、蒙、满等文版本。 ☚ 中华基督教教育协会 中国教会新报 ☛ 中国佛教zhong guo fo jiao【佛教】Chinese Buddhism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