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国体育运动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国体育运动史

中国体育运动史

中国历史中,体育几乎是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在远古人类遗址里发现了人类使用的石球、石镞、弓、舟楫等生产用具,随着人类对这些生产用具的使用,体育运动逐渐产生。在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出土的大量旧石器时代狩猎时使用的石球,是古代人类狩猎时抛投打击野兽的工具。古代人进行狩猎、捕鱼等项生产活动中,奔跑、跳跃、攀登、投掷、射箭、游泳等是不可缺少的技能。人们将这些技能向后代或他人传授时,产生了原始体育活动。在 《吕氏春秋》 中 “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尚书·益稷》 中 “击石树石,百兽率舞” 的记载,均为祭神舞蹈庆祝活动的描述。在大理出土的陶器和岩画壁画中,有大量描写人们从事捕鱼、狩猎、射鸟、角斗、跳舞的画面。夏、商、西周时期,中国渐渐进入奴隶制社会,出现了社会分工、军事活动。狩猎活动已不单纯是生产手段,开始成为练兵习武及娱乐活动。《孟子·滕文公上》 载: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说明3000多年以前的学校教育中已有了体育教育的内容。在周代,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学校教授的主要内容,射、御既是军事技术也是体育活动的项目。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居民中开始流行各种有体育性质的游乐活动,如拳斗、剑术、举鼎、角力、相搏、田猎、赛马、奔走、窬高、投石、超距、游泳、钩强、射箭、投壶、蹋鞠、弄丸、秋千、围棋、象棋等。同时也产生了以孔子、墨子、荀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体育思想体系。秦汉时期文化、科学技术的发达,尤其是医学的发达,直接促使了导引术的发展,如 “导引疗病”、“导引养生” 等,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 是其鉴证。以治病、养生为目的的 “五禽戏” 也应运而生。此外一些民间流行体育性质的游戏普遍地发展起来,如手搏、剑术、射法等项目。秦汉时期的民间体育项目有投壶、围棋、踏青、舞龙、蹋鞠、划龙舟、登高 (山) 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印度、西域的佛教开始在内地传播。佛教的 “神不灭” 和 “因果报应” 思想对传统的 “养形”、“养身” 思想形成很大冲击。有利于身体建康的导引术,被称为 “小术”,以服食取代导引。在长期战争年代里,武艺技术受到重视,兵器的使用已总结出成系统和套路的谱、经。军士习武是毕生的事业。但在士大夫阶级中却产生了轻视习武的风气。(见葛洪《抱朴子·自序》和《北齐书·魏收传》)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东进,带来了西域地区和西北地区的 “龟兹乐”、“西凉乐”、“西戎技” 等乐舞,使中原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乐舞引进了西北地区民族的乐舞,实现了各民族舞蹈的大交流。梁元帝萧绎的诗篇和 《隋书·音乐志》上所记载、描写的 “胡舞开齐阁、铃盘出步廊”、“遗宫女习北方箫鼓……” 的历史写照,尤其以敦煌壁画中的 “天宫伎乐”最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舞蹈艺术成就。又据 《隋书》、《南史》、《南齐书》、《洛阳伽蓝记》 等史籍记载,这一时期百戏、杂技、相扑等体育活动已进一步从民间活动中分划出来,各自形成专项活动。魏晋南北朝时期围棋和投壶活动空前发展。隋唐五代时期经济的繁荣,有力地促进了体育事业的繁荣。在唐代贞观、开元、天宝鼎盛时期出现了体育事业全面繁荣的局面。这一时期里,舞蹈、杂技、围棋、相扑等观赏性娱乐体育活动更加繁荣、充实,武艺、各种球类、角抵等民间、宫廷体育活动得到明显发展。隋唐时期,府兵制的建立,武举的推行使武艺不只用于军事,开始向健身、娱乐的 “武术运动” 发展。武举考试极重视武艺和力量。《新唐书》 中 《兵志》 和 《选举志》中曾记载: “二十为兵,六十而免。其能骑而射者为越骑,其余为步兵、武骑、排攒手、步射。” “长安二年 (702) 如置武举,其制,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唐代发展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击鞠、蹴鞠活动。击鞠又称 “击球”、“打球”。据 《资治通鉴·唐纪十五》 记永徽三年(652),高宗李治登安福门楼见宫外 “有群胡击鞠”。《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五》 记载: “ (中宗李显) 好击鞠,由是风俗相尚,驸马武崇训、杨慎交洒油以筑球场。”由于唐代发明了充气球和用球门代替鞠室,推动了踢球运动的兴趣和踢球技术的发展。唐代角抵 (即相扑、角力) 是宫廷娱乐的主要项目之一。《旧唐书·穆宗本纪》: “凡三日一幸左右军及御宸晖、九仙等门,观角抵、杂戏。” 又见同上书 《敬宗本纪》: “(敬宗李湛) 御三殿,观两军、教坊、内园分朋驴鞠、角抵。戏酣,有碎首折臂者,至一更二更方罢。” 可见角抵运动在唐代激烈程度十分可观。到唐末,五代时从事角抵运动者成为职业摔跤家。隋唐时代杂技得到全面发展,有以舞龙、舞狮为主的拟兽伎,以履绳、缘竿为主的空中伎,以力气为主的呈力伎,以玩耍铃、跳剑为主的丸剑伎,以筋斗、倒立为主的掷倒伎等。隋唐时代在南北朝的舞蹈基础上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在专司其事的太常寺和教坊管理下使唐代的舞乐成为中国封建时代舞乐的极盛时期,大致分为健舞、软舞、花舞、字舞、马舞等。从其规模又可分大型和小型舞蹈。舞蹈大量吸收西域各少数民族的舞蹈,如软舞中的 “凉州”、“绿腰”、“苏合香” 等,健舞中的“阿辽”、“拓枝”、“胡旋” 等。唐代围棋有所发展,所用棋枰纵横各19道,已有专用技法术语。宋辽金元时期封建经济有较大的发展,城市的繁荣推动了以健身、娱乐为主的体育活动。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武艺和骑、射活动。宋代城乡百姓 “有武勇愿习弓箭者,自为之社”。到苏轼任定州知州时宋元佑八年 (1093) 所作调查,在定、保两州有弓箭社588个,共计13万多人。宋代人推行行之有效的养生术。宋代人发明的八段锦,长久流传。宋代统治者十分注重水军的训练,太平兴国元年 (976) 开凿金明池,大练水军。后金明池也作为嬉水的场所。据 《东京梦华录》 所记,当时划船有 “圆阵”、“交头”以及赛船 “争标” 夺彩等。船上设秋千,荡至最高处 “筋斗掷身入水,谓之水秋千”,实则为一种跳水活动。宋代蹴鞠、击鞠活动更加盛行。宋徽宗十分喜爱蹴鞠,也出现了因蹴鞠而升官至太尉的蹴鞠高手高俅。同时由唐代步打而发展起来的捶丸在宋代发展起来,这种类似高尔夫球的运动,宋元时期已十分盛行。相扑或称角抵运动在宋代朝廷重大庆典和民间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娱乐观赏运动。宋元时代,为了发展快速传递情报事业,官府十分重视训练善跑的差人。宋时称 “急脚子”、金元时称 “急递铺兵”。在 《金史》和 《元史》 中记载,急递铺兵一日可跑三四百里。元人陶宗仪所著 《辍耕录》 中记元世祖至元年间每年举办一次长跑竞赛。宋元时代,围棋和投壶仍是士大夫和儒士们的雅戏。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段时期有大量的体育著作出版。鸦片战争以前的明清社会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顶峰的时代,城市中的封建商业经济繁荣发达,使体育活动如武术、摔跤、冰嬉、围棋、各种球戏和导引十分活跃,并有所发展。这个时期,主要用于军事作战的武艺,分化出一门运动形式——武术。到明代,武术体系已形成。如建立了有特定内容的武术系统,“十八般武艺”、“十七家枪” 等,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技术结构,总结了较丰富的理论并创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明、清军营中十分重视骑射。这个时期的摔跤和冰嬉发展很快。《清稗类钞·技勇类》 记载,军营中设 “善扑营”,人员从八旗精练勇士中选出。冰嬉原是北方的传统活动,满人居住关外时早有冰嬉的习俗。明清时代的围棋出现了高峰,一时高手辈出,形成弈棋流派,如“永嘉派”、“新安派”、“京师派” 等。此时在民间流传更加广泛的是象棋,一般市民和牧童都会下象棋,清代形成定式的棋谱一直流传至今。明清时代的杂技和舞蹈流传甚广。鸦片战争以后,洋务运动中成立了新军和新式军事学堂,身体训练方法引进西方制度和方法,如北洋水师学堂体育课内容有: 击剑、拳击、竞走、单杠、双杠、跳高、跳远、足球、爬桅、游泳、滑冰、木马等项。产生了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具有西方启蒙思想的体育教育思想家。20世纪初期在中国的一些新式学堂里,一些具有西方文化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开始效仿德、日教育制度,开设体育课,对学生实施体育教育。同时在京、沪、苏、川、浙、辽等省开设短期训练班和正式体育学堂、体操学校,大学中设体育系,大规模地培养体育师资人员。民国时期成立了精武体育会和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等早期体育团体。民国期间全国共举办了7届全国运动会、17届华北运动会、5届华中运动会。参加了远东运动会。1922年开始与国际奥委会发生联系,1932年派刘长春参加第十届奥运会。1936年中国政府派出140人的代表团参加柏林第十一届奥运会。中国革命根据地体育是中国体育的重要部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根据地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同时也注重体育事业的发展。在根据地的部队、机关、学校里都成立了基层体育组织—— “列宁俱乐部”,组织军民经常开展各种球类、体操、跑步、游泳等项体育运动,组织各单位之间的友谊比赛。红军到达陕北后,还组织过 “五一” 运动会,进行了田径、球类、体操、军事各项比赛。抗日战争时期,延安还成立了延安体育会和延安新体育学会这等新的体育团体和体育运动研究机构。1941年9月延安大学开设了体育系,为根据地培养出一批体育教育人员。1942年9月在延安举办了 “九一” 扩大运动会。参赛运动员1300人,八路军和一些友军都派代表参加运动会。中国近现代体育事业经过100余年的艰苦奋斗,为中国兴起和发展现代体育打下一定的基础。

☚ 体育   外国体育运动史 ☛
中国体育运动史

中国体育运动史

中国历史中,体育几乎是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在远古人类遗址里发现了人类使用的石球、石镞、弓、舟楫等生产用具,随着人类对这些生产用具的使用,体育运动逐渐产生。在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出土的大量旧石器时代狩猎时使用的石球,是古代人类狩猎时抛投打击野兽的工具。古代人进行狩猎、捕鱼等项生产活动中,奔跑、跳跃、攀登、投掷、射箭、游泳等是不可缺少的技能。人们将这些技能向后代或他人传授时,产生了原始体育活动。在 《吕氏春秋》中 “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尚书·益稷》 中 “击石树石,百兽率舞”的记载,均为祭神舞蹈庆祝活动的描述。在大理出土的陶器和岩画壁画中,有大量描写人们从事捕鱼、狩猎、射鸟、角斗、跳舞的画面。夏、商、西周时期,中国渐渐进入奴隶制社会,出现了社会分工、军事活动。狩猎活动已不单纯是生产手段,开始成为练兵习武及娱乐活动。《孟子·滕文公上》载: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说明3000多年以前的学校教育中已有了体育教育的内容。
在周代,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学校教授的主要内容,射、御既是军事技术也是体育活动的项目。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居民中开始流行各种有体育性质的游乐活动,如拳斗、剑术、举鼎、角力、相搏、田猎、赛马、奔走、窬高、投石、超距、游泳、钩强,射箭、投壶、蹴鞠、弄丸、秋千、围棋、象棋等。同时也产生了以孔子、墨子、荀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体育思想体系。
秦汉时期文化、科学技术的发达,尤其是医学的发达,直接促使了导引术的发展,如“导引疗病”、“导引养生”等,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 《导引图》是其鉴证。以治病、养生为目的的 “五禽戏”也应运而生。此外一些民间流行体育性质的游戏普遍地发展起来,如手搏、剑术、射箭等项目。秦汉时期的民间体育项目有投壶、围棋、踏青、舞龙、蹴鞠、划龙舟、登高 (山)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印度、西域的佛教开始在内地传播。佛教的 “神不灭”和 “因果报应”思想对传统的 “养形”、“养身”思想形成很大冲击。有利于身体建康的导引术,被称为 “小术”,以服食取代导引。
在长期战争年代里,武艺技术受到重视,兵器的使用已总结出成系统和套路的谱、经。军士习武是毕生的事业。但在士大夫阶级中却产生了轻视习武的风气。(见葛洪 《抱朴子·自序》和 《北齐书·魏收传》)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东进,带来了西域地区和西北地区的 “龟兹乐”、“西凉乐”、“西戎技”等乐舞,使中原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乐舞引进了西北地区民族的乐舞,实现了各民族舞蹈的大交流。梁元帝萧绎的 《涛篇》和 《隋书·音乐志》上所记载、描写的 “胡舞开齐阁、铃盘出步廊”,“遗宫女习北方萧鼓……”的历史写照,尤其以敦煌壁画中的 “天宫伎乐”最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舞蹈艺术成就。又据 《隋书》、《南史》、《南齐书》、《洛阳伽蓝记》等史籍记载,这一时期百戏、杂技、相扑等体育活动已进一步从民间活动中分划出来,各自形成专项活动。魏晋南北朝时期围棋和投壶活动空前发展。
隋唐五代时期经济的繁荣,有力地促进了体育事业的繁荣。在唐代贞观、开元、天宝鼎盛时期出现了体育事业全面繁荣的局面。这一时期里,舞蹈、杂技、围棋、相扑等观赏性娱乐体育活动更加繁荣、充实,武艺、各种球类、角抵等民间、宫廷体育活动得到明显发展。隋唐时期,府兵制的建立,武举的推行使武艺不只用于军事,开始向健身、娱乐的“武术运动”发展。武举考试极重视武艺和力量。《新唐书》中 《兵志》和 《选举志》中曾记载: “二十为兵,六十而免。其能骑而射者为越骑,其余为步兵、武骑、排攒手、步射。”“长安二年 (702)如置武举,其制,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唐代发展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击鞠、蹴鞠活动。击鞠又称 “击球”、“打球”。据 《资治通鉴·唐纪十五》记水徽三年 (652),高宗李治登安福门楼见宫外“有群胡击鞠”。《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五》记载:“(中宗李显)好击鞠,由是风俗相尚,驸马武祟训、杨慎交洒油以筑球场。”由于唐代发明了充气球和用球门代替鞠室,推动了踢球运动的兴趣和踢球技术的发展。唐代角抵 (即相扑、角力)是宫廷娱乐的主要项目之一。《旧唐书·穆宗本纪》: “凡三日一奉左右军及御宸晖、九仙等门,观角抵、杂戏。” 又见同上书 《敬宗本纪》: “(敬宗李湛)御三殿,观两军、教坊、内园分朋驴鞠,角抵。戏酣,有砰首折臂者,至一更二更方罢。”可见角抵运动在唐代激烈程度十分可观。到唐末,五代时从事角抵运动者成为职业摔跤家。隋唐时代杂技得到全面发展,有以舞龙、舞狮为主的拟兽伎,以履绳、缘竿为主的空中伎,以力气为主的呈力伎,以玩耍铃、跳剑为主的丸剑伎,以筋斗、倒立为主的掷倒伎等。隋唐时代在南北朝的舞蹈基础上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在专司其事的太常寺和教坊管理下使唐代的舞乐成为中国封建时代舞乐的极盛时期,大致分为健舞、软舞、花舞、字舞、马舞等。从其规模又可分大型和小型舞蹈。舞蹈大量吸收西域各少数民族的舞蹈,如软舞中的 “凉州”、“绿腰”、“苏合香”等,健舞中的“阿辽”、“拓枝”、“胡旋”等。唐代围棋有所发展,所用棋枰纵横各19道,已有专用技法术语。宋辽金元时期封建经济有较大的发展,城市的繁荣推动了以健身、娱乐为主的体育活动。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武艺和骑、射活动。宋代城乡百姓 “有武勇愿习弓箭者,自为之社”。到苏轼任定州知州时宋元祜八年 (1093)所作调查,在定、保两州有弓箭社588个,共计13万多人。宋代人推行行之有效的养生术。宋代人发明的八段锦,长久流传。宋代统治者十分注重水军的训练,太平兴国元年 (976)开凿金明池,大练水军。后金明池也作为戏水的场所。据 《东京梦华录》所记,当时划船有 “圆阵”,“交头” 以及赛船 “争标”夺彩等。船上设秋千,荡至最高处 “筋斗掷身入水,谓之水秋千”,实则为一种跳水活动。宋代蹴鞠、击鞠活动更加盛行。宋徽宗十分喜爱蹴鞠,也出现了因蹴鞠而升官至太尉的蹴鞠高手高俅。同时由唐代步打而发展起来的捶丸在宋代发展起来,这种类似高尔夫球的运动,宋元时期已十分盛行。相扑或称角抵运动在宋代朝廷重大庆典和民间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娱乐观赏运动。宋元时代,为了发展快速传递情报事业,官府十分重视训练善跑的差人。宋时称 “急脚子”、金元时称 “急递铺兵”。在 《金史》和 《元史》中记载,急递铺兵一日可跑三四百里。元人陶宗仪所著 《辍耕录》中记元世祖至元年间每年举办一次长跑竞赛。宋元时代,围棋和投壶仍是士大夫和儒士们的雅戏。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段时期有大量的体育著作出版。
鸦片战争以前的明清社会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顶峰的时代,城市中的封建商业经济繁荣发达,使体育活动如武术、摔跤、冰嬉、围棋、各种球戏和导引十分活跃,并有所发展。这个时期,主要用于军事作战的武艺,分化出一门运动形式——武术。到明代,武术体系已形成。如建立了有特定内容的武术系统,“十八般武艺”、“十七家枪”等,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技术结构,总结了较丰富的理论并创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明、清军营中十分重视骑射。这个时期的摔跤和冰嬉发展很快。《清稗类钞·技勇类》记载,军营中设 “善扑营”,人员从八旗精练勇士中选出。冰嬉原是北方的传统活动,满人居住关外时早有冰嬉的习俗。明清时代的围棋出现了高峰,一时高手辈出,形成弈棋流派,如 “永嘉派”、“新安派”、“京师派”等。此时在民间流传更加广泛的是象棋,一般市民和牧童都会下象棋,清代形成定式的棋谱一直流传至今。明清时代的杂技和舞蹈流传甚广。鸦片战争以后,洋务运动中成立了新军和新式军事学堂,身体训练方法引进西方制度和方法,如北洋水师学堂体育课内容有: 击剑、拳击、竞走、单杠、双杠、跳高、跳远、足球、爬桅、游泳、滑冰、木马等项。产生了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具有西方启蒙思想的体育教育思想家。20世纪初期在中国的一些新式学堂里,一些具有西方文化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开始效仿德、日教育制度,开设体育课,对学生实施体育教育。同时在京、沪、苏、川、浙、辽等省开设短期训练班和正式体育学堂、体操学校,大学中设体育系,大规模地培养体育师资人员。
民国时期成立了精武体育会和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等早期体育团体。民国期间全国共举办了7届全国运动会、17届华北运动会、5届华中运动会。参加了远东运动会。1922年开始与国际奥委会发生联系,1932年派刘长春参加第十届奥运会。1936年中国政府派出140人的代表团参加柏林第十一届奥运会。
中国革命根据地体育是中国体育的重要部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根据地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同时也注重体育事业的发展。在根据地的部队、机关、学校里都成立了基层体育组织——“列宁俱乐部”,组织军民经常开展各种球类、体操、跑步、游泳等项体育运动,组织各单位之间的友谊比赛。红军到达陕北后,还组织过 “五一”运动会,进行了田径、球类、体操、军事各项比赛。抗日战争时期,延安还成立了延安体育会和延安新体育学会等新的体育团体和体育运动研究机构。1941年9月延安大学开设了体育系,为根据地培养出一批体育教育人员。1942年9月在延安举办了 “九一”扩大运动会。参赛运动员1300人,八路军和一些友军都派代表参加运动会。中国近现代体育事业经过100余年的艰苦奋斗,为中国兴起和发展现代体育打下一定的基础。

☚ 体育   外国体育运动史 ☛
0000501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0:4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