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伦理学说史(上、下)沈善洪、王凤贤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1988年出版。全书65章,分六个时期分析了中国伦理学说的历史。第一是春秋战国时期,这是我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动时期,也是中国伦理思想体系的产生时期,出现了四个主要的伦理流派,即以“仁”为最高道德原则的孔孟学派,以“礼”为最高道德原则的管子、荀子,以“义”为最高道德原则的墨子学派和以“道”为最高道德原则的老庄学派。第二是两汉时期,结合荀子以社会道德为中心的“礼”学和孔孟以个人道德为中心的“仁”学,树立了一个以有意志的“天”作为神学根据的庞大的封建伦理思想体系。第三是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魏晋玄学批判儒家伦理思想,佛教伦理传入、流行和发展,最后为适应封建大一统需要,又回归儒学。第四是宋元明时期,我国封建伦理思想走向完备,关于伦理的哲学基础、道德修养和天理人欲问题成为探讨的中心。第五是明代中叶至清代前期,启蒙主义思想产生,伦理思想的主流是对封建道德的批判和否定。第六是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代表思潮有以龚自珍、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进步思想家要求个性解放的启蒙思想,有太平天国的农民伦理思想,尤为主要的是以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主义伦理思想、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伦理思想和“五四”运动之际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思潮。本书认为中国伦理思想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人性问题、道德起源和道德本质问题、道德标准或行为规范问题、道德修养问题、道德理想问题。认为在“五四”运动以前,我国伦理思想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发展最完备的是地主阶级的伦理思想,在社会作用上,它既为巩固封建制度服务,又是团结、融合各族人民的纽带和抵抗外侮的重要精神力量。本书资料丰富,对于各家伦理学说多有精当概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