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国伦理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国伦理

001 中国伦理

中国社会特有的处理人们相互关系应遵守的生活规范准则。“伦”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本意为治玉,引伸为道理、条理、规则、秩序等。伦理概念始于秦汉之际,《礼记·乐记》载:“乐者,通伦理者也。”刘师培注:“人伦既明,则每伦之中,咸有秩序,此即所谓伦理也。”指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宋明以后,伦理一词已有道德理论的含义。中国伦理发端于原始社会,当时人们主要以“平等”、“友好”、“自己的”、“别人的”、“好的”、“坏的”、“有害的”、“有利的”等概念来把握善恶观念,道德调节只限于自己部落范围,通过部落的禁忌、宗教仪式、模仿老人等行为调节人们的社会活动,有简朴、直观、狭隘、群体观、正直、诚实、刚毅、勇敢等特征,有比阶级社会的政治和法律更权威的力量。奴隶社会道德开始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伦理具有了广泛性和复杂性。维护奴隶对奴隶主的绝对顺从和人身依附关系,产生了公正、不偷、男尊女卑、鄙视劳动和劳动者等道德规范。春秋战国时期,各派伦理思想体系基本形成。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四大流派,各派又分化出许多支派,不同支派之间有基本的共同点,也有其不同之处。孔子、孟子一派,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认为道德生活高于一切,以“人道”为中心,以“为仁由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该派学说的前提。主张性善论,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等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准则。提出义、礼、智、信、孝、忠、恕等个人修养学说。对道德范畴、道德规范、道德的社会作用、善恶评价的标准以及道德修养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是伦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伦理思想体系。管仲、荀子视“礼”为最高道德准则,把“礼义廉耻”定为“国之四维”。墨家视“义”是最高道德准则,强调道德生活不能脱离功利,是最早的功利学派,把“兼相爱、交相利”作为人与人交往的准则,提出兼爱、非攻等主张。老庄一派以“道”为最高道德标准,强调寡欲、绝学、不争、不言等无为思想,认为个人修养达“道”,才能尽善尽美,主张非伦理主义,否定个人对社会的义务,反对儒、墨两家以仁义为中心的道德内容。后分化为以庄周为代表的老庄学派和以齐国道家为首的黄老学派。法家反对儒、墨、道三家的伦理观,认为法制的社会作用高于仁义道德,主张“废私立公”,提倡功利主义。四派以外有较大影响的是战国时扬朱和告子。扬朱提倡贵生、贵己、为我,主张“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淮南子·氾论训》);告子主张人性无善恶,后各自形成不同流派。秦以法家思想为指导,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摒弃道德,终亡。两汉时期,崇尚黄老,以“仁”、“礼”、“天”为中心,构成一个庞大的封建伦理体系。伦理思想进一步规范化、体系化、神秘化、权力化、理论化。把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关系视为基本道德原则,强调纲纪名分,提倡三纲、忠、孝、节、义,把“仁、义、礼、智、信”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五大道德规范,列为“五常之道”,谶纬迷信之风甚盛。农民阶级反对宗法制度和礼教,主张均贫富、等贵贱、自由、平等等伦理观,提倡勤劳、节俭、艰苦、朴素等品德。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玄学对儒家伦理进行批判,佛学伦理思想流行和发展起来,佛学伦理主张“出世”,摒弃社会伦理,经常与封建伦理相妥协。儒家伦理思想,经历了一个从否定到重新被肯定的过程。宋元明时期,是封建伦理思想的完备时期。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继承了孔、孟的伦理观,吸取玄学、佛学伦理思想成果,探讨和发展了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问题,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养观,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伦理思想体系。明末清初,启蒙主义思想产生。批判封建道德教条和道学家,黄宗羲主张人们维护自己的利益,批判 “君道”,要求以 “天下之法”来代替封建专制的“一家之法”。王夫之、唐甄、顾炎武、戴震等人,反对君臣之义,揭露封建道德对人性的束缚,批判封建道德“以理杀人”的实质和封建士大夫的荒淫无耻、苟且偷生和没落,主张把“廉耻”作为品德修养的重要内容,把“民族大义”、“民族大节”作为高于一切的道德准则。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西方资产阶级伦理学说传人,启蒙主义和民主主义的伦理思想再度复兴。龚自珍、魏源等揭露和批判封建末世“万马齐喑”、“士风卑下”、“寡廉鲜耻”等社会弊病。洪秀全、洪仁玕、杨秀清主张农民阶级朴素的平等思想和淳朴的道德观念,提倡军事禁欲主义,重视道德教育和人们的道德修养,强调全体军民要“磨炼”、“修好炼正”、“炼好心肠”、“克己苦修”、“正己正人”等个人道德修养。太平天国的伦理思想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并具有批判和维护封建纲常的两重性。以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主义思想家,揭露“礼教”的罪恶,抨击君主专制主义,宣传和吸取西方资产阶级伦理学说,提出天赋人权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民主主义者,批判君臣之义,主张自由、平等、博爱、吸取传统伦理学说中的优秀文化遗产,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提倡民族自尊心。力图创造一种新道德。现代伦理思想萌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和科学,平等自由,提倡功利和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专制和奴性,彻底批判了封建伦理观。坚持马列主义的唯物史观,为马克思主义伦理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以毛泽东、刘少奇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者重视列宁首次提出的共产主义道德的提倡、培育和研究,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提出了共产主义道德修养的理论。共产主义道德用集体主义原则调整人们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认为符合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行为以及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行为是善的、光荣的、高尚的、诚实的,否则是恶的、耻辱的、卑鄙的、虚伪的。中国现阶段社会主义伦理规范的主要内容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热爱社会主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等。

☚ 概观   先秦伦理思想 ☛
0000351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3: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