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美育思想zongguo chuantong de meiyu sixi-ang
在古代基本上是从伦理、哲学、文论等方面引申出来的,代表者当首推孔子。孔子的美育思想影响较大。他把培养人放在首要地位,主张以礼教为目的,以诗乐为手段,去培养完美的人格;主张“尽善”“尽美”,将艺术的审美功能与认识功能、伦理功能相统一。就中国传统美育思想的完整性而言,孔子的美育思想是不足的。墨家注重个体生存与物质生产之间的关系,道家注重个体情感与客观自然之间的关系,法家注重个体行为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都从不同角度补充和丰富了儒家的美育思想。但是,在古代还没能建立起自己的美育体系。
直到近代,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开始从西方引进美学思想之后,才逐渐建立起中国的美育体系。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首先提倡美育的人。他认为理性教育是一种外在的灌输,而情感教育则是一种内在的感化。他指出:用情感来激发人,好象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吸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样东西,可以说是一种催眠术,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但他并不是主张任感情自由放纵,而是把培养高尚的情操当作人类进步的标志,他说: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那恶的、丑的方面渐渐压伏淘汰下去,这种工夫做得一分,便是人类一分的进步。因而在美育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他十分重视艺术的感染作用。他曾从心理学角度论述过小说的四种艺术感染力、分析过书法艺术的四种审美特征。王国维是我国近代比较系统地提出美育思想的人。他最早把美育列入教育方针,1906年发表的《论教育之宗旨》,明确地把教育分为心育与体育两大部分,在心育中就将德育、智育、美育并提,他说: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情感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为教育者不可不留意也。他提出了人的审美心理层次说,认为人心活动不外三个层次:“食色之欲”,“以求其生活之道”,“嗜好”。而“嗜好”又分为心理与生理上的两类,只有心理上的“嗜好”才属审美范畴。他还提出了艺术的审美特征,说明艺术的认识功能是通过审美功能来实现的。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要比梁启超、王国维的系统得多,深入得多,他是我国美育体系的真正首创者。1912年,他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把教育分为五类:一是军国民主义教育,即体育;二是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三是德育主义教育,即意志教育;四是美育,即情感教育;五是世界观教育。对于这五育的关系,他也曾做过形象的比喻论述。他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认为美育可以使人精神得到解放,情感变得高尚,使人从必然通向自由。他从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三个方面提出了美育的实施方法。
我国传统的美育思想始终以培养人为核心,不断地丰富、完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