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国人格观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国人格观

011 中国人格观

中国关于人作为道德主体品格观念的总和。氏族社会时期,中华民族的先民们“聚生群处”,“无上下长幼之道”,人们自发地存在着人的道德品格平等的观念。至氏族社会后期,由于社会开始分裂为不同的集团,开始出现了“帝”、“九族”、“百姓”、“民”等含有道德人格区分的观念。进入奴隶社会后,由于阶级的形成,开始出现“君子”与“小人”的道德品格划分。到春秋战国时代,奴隶制旧秩序的崩溃和思想界的诸子异说、百家争鸣,使人们重新思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即自发思考人格问题。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念,即含有人的道德品格平等意义。孟子主人的“性善”、荀子主人之“性恶”虽不同,但却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涂之人可以为禹”,承认自然人格的平等。儒家又主张人格上“圣人”、“君子”、和“小人”的区分,则是从社会人格的角度强调后天“习”、“化”、“伪”的作为。墨家反对儒家“爱有等差”说,提倡“兼爱”也包含人格平等观念。道家倡“道法自然”,在人格上主张人格依附自然“天道”。法家强调人格不平等,主张“明主”“不养恩爱之心”,统治阶级不必尊重人民的人格。秦汉之后,人格平等观念被漠视,尤其是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后,为封建统治者剥夺和蹂躏人民的人格提供了理论根据。“良”和 “贱”与“尊贵”、“卑贱”不仅是身份上的不平等,而且是人格上的不平等。但在人民中,在有识的统治者中,仍存在道德人格平等的观念,而且重视人作为道德主体的品格修养。至近代,一方面是先秦人格平等观念的复兴,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天赋人权、胥属平等”观念的输入,强调道德人格平等逐渐代替了“良”、“贱”和“尊贵”、“卑贱”下的人格不平等观念。至现代,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新的人格观产生。在社会主义中国,每个公民的人格是平等的,都有人格上的尊严和价值;而个人人格要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个人对自己的自尊、自重、自强、自爱,对他人的尊重和对社会的贡献成为衡量人格的标准。这是中国传统人格观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思想相结合的全新人格观。

☚ 中国人生观   中国人性论 ☛
0000352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1: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