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和品种丰富,但人均占有量相对不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供需矛盾还将更加突出,实际上是一个资源贫国。
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近12亿人口,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人口数量为世界之首。我国幅员辽阔,各类自然资源在总量上与各国相比不算少。如全国河川径流量居世界第六位; 耕地面积居第四位; 草地面积居第三位; 已发现矿种162种,其中45种主要矿产的潜在价值仅次于前苏联和美国,是世界第三大矿产国。但是,由于人口众多,按人均占有量计算,我国实际上是一个资源贫国。如人均水资源量只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 人均耕地面积是世界人均水平的2/5,是美国的1/7,印度的一半; 人均林地面积0.12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13.48%,均居世界120位之后,属于世界上林木资源偏少的国家; 人均矿产资源还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居世界第80位; 人均矿物能源 (含煤、石油、天然气) 仅是世界人均资源的1/3,美国的1/4。由于我国自然资源地域分布不均衡,使得许多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许多困难,更加剧了资源不足的矛盾。
(1) 淡水。全国水资源总量28124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2500多立方米,水资源南多北少。1988年全国人均用水量只有455立方米,为世界人均的66%,美国的1/5,处于较低的水平。北方地区和沿海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也十分尖锐,有300个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
(2) 土地。全国土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12513万公顷,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3%; 人均占有耕地0.11公顷左右。世界上第二人口大国的印度,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55.6%,人均耕地0.21公顷; 美国土地面积936.3万平方公里,耕地占20%,人均耕地0.21公顷; 相比之下我国土地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
(3) 草地。我国草地面积大,约为耕地面积的3倍。但长期以来我国对草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一直处于粗放状态,草地退化严重并呈发展趋势。据20世纪80年代初统计,全国可利用的草原有2.2亿公顷,其中退化的面积占1/3。由于草地退化,草的产量、质量均呈下降趋势,草原物种减少,生态系统失调。
(4) 森林。我国森林面积12485万公顷,其中用材林占64%,防护林面积占11.7%,森林蓄积面积总量91.4亿立方米。世界人均森林蓄积量为65.4立方米,而我国只有8立方米,相差甚远。
(5) 主要矿产资源。我国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从已探明的矿种来看,储量占有优势的矿产,除了煤以外,绝大部分是用量不大的矿产,如稀土、钨、锑、钼、汞等; 消耗量大的矿产,如铁、铜、铝、石油、天然气、钾盐等,储量 (或可供利用的储量) 大都不足,而且大宗矿产贫矿多富矿少,如铁、铜、磷矿多为贫矿。其次是伴生、共生矿多,增加了采、选、冶的难度,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难以做到各种元素都充分回收。
(6) 海洋。我国有18000余公里的海岸线,属于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蕴藏着丰富的海洋生物、石油、天然气、矿物和海水化学等资源。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显著成绩,已建立的各类海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由于近海生物资源开发强度较大,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资源的再生过程,出现资源衰减趋势。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我国是一个自然资源总量比较丰富、而人均占有量相对不足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