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堂宋张氏、袁滕、李士弘,元高根、朱时中、萧德高、高伯川、宋友兰、程钜夫,明施克和、陆深室名。陆深著有《中和堂随笔》。中和,中庸之道,引申指内心和谐。《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附目]宋彭龟年为张京尹作《张京尹中和堂颂》十首(见《止堂集》卷一五),方大琮为袁滕作《袁州中和堂记》(见《铁庵集》卷二九),刘辰翁为李士弘作《中和堂记》(见《须溪集》卷二),元吴澄为高根作《中和堂说》(见《吴文正集》卷四),又为朱时中作《中和堂记》(见卷四○),刘将孙为萧德高作《中和堂记》(见《养吾斋集》卷一九),王旭为高伯川作《中和堂记》(见《兰轩集》卷一二),周霆震为宋友兰作《中和堂记》(见《石初集》卷七),明徐一夔为潘氏作《中和室记》(见《始丰稿》卷五),吴与弼为淮王殿下(名未详)作《中和斋记》(见《康斋集》卷一○)。元李道纯著有《中和集》。 中和堂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联络华侨的团体。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兴中会会员尤列在九龙创立,以后陆续在日本、南洋等地发展组织,联络华侨从事革命活动。直至1936年尤列去世,该组织才停止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