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华谚语大辞典︱前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华谚语大辞典︱前言
  • 位置: 首页/附录库/中华谚语大辞典

前言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一种形象通俗而含义深刻的话。 我国汉代文字学家许慎在他的 《说文解字》 中说: “谚,传言也。”谚语虽是口耳相传的,但包含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 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教训和科学知识。 内容极其丰富, 天文地理, 人情世故, 无所不包; 见解极其深刻,“可以极为准确地表达出相当复杂的现象的本质”, 具有认识和教诲的作用。
 谚语在流传中, 不断丰富, 不断加工, 集一代代人的经验和智慧, 日臻完善。 周代《易经·系辞上》有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的话, 今有 “二人同心, 黄土变金”、 “三人一条心, 黄土变成金”、 “大家一条心, 黄土变成金” 的谚语, 由“二人”到 “大家”, 由 “合伙”到 “团结”, 而且与改天换地的生产劳动联系了起来, 与社会生活的发展联系了起来, 确乎使内容更加充实, 使达意更为准确了。
 谚语在流传中, 语言上千锤百炼, 善于一语中的, 一字传神。明代小说《金瓶梅词话》第五十二回:“苍蝇不钻没缝的鸡蛋。”明代杨慎《古今谚》:“苍蝇不叮无缝的鸭子。”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一回:“苍蝇不抱没缝儿的鸡蛋。 虽然这柳家的没偷, 到底有些影儿, 人才说他。”《红楼梦》 里没有用 “钻”和 “叮”, 而用了 “抱” 字。 “抱” 本指禽鸟孵卵; 孵卵成雏, 俗谓之 “抱窝”。 这里将“抱”字借用到苍蝇身上, 不但夸张了形象, 而且最能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钻”与 “叮”形似而神离, “抱”字形神兼得, 表达更精确了。 谚语多不直言其事, 不枯燥说教, 而是多用形象的各式各样的寓义的间接手段, 启发式地引导人通过生活的联想而获得它丰富的内涵。 谚语有极其丰富的修辞格式和 “特殊的表达法” (列夫·托尔斯泰语)。 表现了人民群众高明的语言表达的技巧。
 本词典收谚语 (包括俗语) 14,000余条, 从内容上作了初步释义, 有些从语言形式方面说了一两句赏析的话。
 在各种形式的现成话里, 谚语的活动量最大, 活动范围最广, 凡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谚语流传。 因此相似的说法很多。 如 “打铁先得自身硬”、 “打铁先得腰板硬”、 “打铁先得本身硬”、“打铁先得锤子硬”。 它们的意义相同,不一一列举释义。 而 “多一个菩萨多一炉香”, “多一个菩萨多一个香炉”, “一炉香”多指供奉, “一个香炉”多指设置。 一个是因事劳人, 多层麻烦; 一个是因人设事, 多设机构。“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家家都有八出戏”,前者意在说明家家都有难办的事, 重在“难处”、“苦处”, 后者意在说明家家都会有一时的麻烦事,重在“纷扰不宁”。它们取喻的材料虽然相似,但意义却有所不同, 它不同于一句谚语的不同说法。 有的谚语虽一二字之异, 但语言色彩有所变化, 或暗含褒贬, 也是不能一律看待的。
 谚语的释义是比较麻烦的事情。大量的谚语常常只是一个喻体, 本体并不出现。 它的比喻意义很宽很活, 使用范围很广,解释起来不易允当贴切。有的谚语表面上看通俗易懂,但细一斟酌又很难道出它个所以然来。 有时往往需要几个例句, 提供具体的语言环境, 才能从不同的角度比较全面地反映出它的意义。 但大量的谚语, 还只活动于口耳之间, 还不见于书面, 或由于编者阅读面的局限难以找到用例。 有时只能说明一个使用的范围,或它的表义的一个“趋向”, 给读者打开一个思路, 比较确切的解释还要靠读者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得到。 我们也用了这样一个方法, 就是用意思相近或意思相反的谚语进行比较, 在比较中反映出它们的区别和意义来。
 在释义引例方面, 有例可引者, 每一条目引例自一条至数条不等, 按时间的先后依次排列。 意图在于, 从纵的方面讲尽可能反映这条谚语较早出现的情况, 和各时期出现的情况, 以看出这条谚语的来龙去脉。 从横的方面讲尽量反映这条谚语在古籍小说、 诗词文章等方面使用的情况。 有的出源或使用情况与民间故事或寓言相关, 对释义或参考又有些意义的, 也引用了一点或作简要介绍, 意在能使读者对这条谚语得到较多方面的了解。 没有找到用例的, 只作初步的解释工作。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少数民族谚语丰富多彩, 是我国谚语宝贵的一部分,是研究我国谚语不应忽视的内容。有些少数民族谚语虽已演化为全民性谚语, 但有其民族历史的渊源, 带有民族文化、 习俗的印记。 如, 维吾尔族谚语 “一根马鬃劈四十次”、 “劣行过四十年仍会败露”。维吾尔族以“四十” 为满数, 常用 “四十”极言数目之多, 这一语言习惯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很远。 成书于11世纪后叶的 《突厥语词典》(突厥, 古时阿尔泰山一带的游牧民族。 阿尔泰山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和蒙古西部)就收录过这样一条谚语:“鸟夹惊过的鸟四十年不敢上树杈”(与汉族谚语“伤弓之鸟惊曲木”取材和意义都相同)。 据说, 穆罕默德是在四十岁时, 在麦加附近的希拉山洞得到真主默示;接着,真主为了考验他,又中断了四十天的默示。 维吾尔还有婴儿降生满四十天过满月, 人死后四十天举行祭礼等习俗。 民族发展过程中的某些事件、 传说会影响到民族的心理, 民族的心理影响到民族的语言习惯。 有时了解了一条谚语的语言习惯的源流, 有助于较全面、 准确地理解它的意义。
 高尔基在 《论古史诗中宗教和神话的因素》 那篇文章里说:“谚语的表象尤其可贵的是: 它像民间故事那样从一个国家 ‘传到’ 另一个国家,从一个民族 ‘传到’ 另一个民族;在大量的俄罗斯谚语中,我们有阿拉伯、希腊、波斯、鞑靼、蒙古、芬兰等民族的谚语……。”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各国谚语间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十分自然的事。 这本词典虽是中国谚语的释义, 但有时为了释义和读者参考的方便, 或为了说明中外谚语相互影响、 相互渗透的情况, 也引入了几十条常用或常见的外来谚语。 如汉语谚语有 “有钱能使鬼推磨”, 英国谚语有 “有钱能使母马跑”。 它们的意思相同, 说法近似。 中外对照, 理解和参考起来, 自会增添情趣。 汉语有”一石二鸟”之说, 而西方谚语有“一石三鸟”的说法, 两个说法,相映成趣。我国新疆有“一颗钉子能救一个马掌,一个马掌能救一匹马” 的谚语, 从正面讲了小与大, 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阿尔巴尼亚谚语 “你要是节省钉子, 难免失掉马掌”,从反面讲了不要因小而失大的道理。 英国谚语“掉一颗钉, 少一片掌; 少一片掌, 差一匹马; 差一匹马, 失一名骑兵,”用语言的层递法, 依重要性的大小, 层层递减, 由小而大, 由轻而重, 表达因小失大的连锁关系。 法国谚语则说:“掉一颗钉, 少一片掌; 少一片掌, 差一匹马: 差一匹马, 失一名骑兵; 失一名骑兵, 输一场战斗”。 语言上仍用层递法,上递下接, 环环相扣; 较前者又增一环, 联系因果, 意义作了延伸, 由因小失大, 说到了局部与全局的紧密关系。 苏联谚语用同样的比喻材料, 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了贪婪的人由强烈的贪得欲望,而生出的一种虚幻的妄想:“有人找到一个马掌后说: ‘现在只少一匹马和三个马掌了。’”耐人寻味,有点近似幽默的寓言。 英国谚语还有 “公有的马, 钉最差的马铁掌”。阿富汗谚语有“没有做完的事,就像仃了三只马掌的马。”我们将取材相同, 而意义相近或相导的谚语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鉴赏, 也提供给研究者们以研究的材料。 这是我们的一个初步的尝试。
 至于谚语的界说, 以及谚语收录的标准, 确乎是异说纷呈, 宽严不一的。 许慎说 “谚, 传言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谚曰: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 可以喻大也。”谚语短小 (言小), 意深 (喻大), 言近旨远, 口耳相传,这一点则是人们比较一致的看法。
 谚语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 经过文人的润饰, 或渗入文人的作品而化作文人的诗句名言者很多;同样,古籍经典、文人名家的简练深刻,又口语性强的书面语言也有不胫而走,口耳相传, 转化为谚语的。 这种相互转化的情况自古就有, 本来也是自然的事。“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是杜甫 《前出塞》 诗里的名句。 因颇有道理, 又非常口语化, 人们不去计较它本是谚语, 还是诗人的诗句, 也就作为谚语流传, 或收到谚语集里了。 这种情况, 在宋代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中就有一节道: “今世所道俗语, 多唐以来入诗。 ‘何人更向死前休’, 韩退之诗也; ‘林下何曾见一人’, 灵澈诗也; ‘长安有贫者, 为瑞不宜多’, 罗隐诗也; ‘世乱奴欺主, 年衰鬼弄人’, ‘海枯终见底, 人死不知心’, 杜荀鹤诗也; ‘事向无心得’, 章碣诗也; ‘但有路可上, 更高人也行’, 龚霖诗也;‘忍事敌灾星’,司空图诗也; ‘一朝权入手,看取令行时’,朱湾诗也; ‘自己情虽切,他人未肯忙’, 裴说诗也;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冯道诗也; ‘在家贫亦好’,戎昱诗也。”作为口头语言的谚语和书面语言之间, 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两者的“沟通”, 相互的影响, 会使它们各得其益; 而民间谚语的长处也会更加显现出来。 然而谚语绝不是来自书面,实际的生活才是它的源头活水,人民大众是它的作者,因此它是充满生命力的, 是无比丰富的。
 所释14,000余条谚语,只不过是谚语这一宝库里的若干分之一。 如果把丰富的民间谚语, 比作民间语言艺术的一座宫殿的话, 那么, 14,000余条谚语也只不过是这座金碧辉煌的艺术之宫的飞檐的一角; 尽管它只不过是若干分之一, 但我们却可以从中窥见到了那语言艺术之宫的多姿动人的丰采, 可以感受到它的艺术的魅力了。
 正式编写这本谚语词典是近十多年的事。 再早是关于谚语的随手札记, 后来资料渐多, 便着手编写这本词典, 历时十几年, 而今有机会就教于读者; 西方有句谚语说,“词典好比是钟表, 最差的也总比没有强, 而最好的也不能指望它完美无缺”,那么, 对于这本词典来说,其疏漏谬误的地方一定更是不少了, 这就尤其需要得到读者的指教。

耿文辉

1988年7月

☚ 中华谚语大辞典   中华谚语大辞典︱后记 ☛
0000043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4:1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