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华诗词曲对仗大辞典︱对仗: 连接意象的桥梁——《中华诗词曲对仗大辞典》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华诗词曲对仗大辞典︱对仗: 连接意象的桥梁——《中华诗词曲对仗大辞典》序
  • 位置: 首页/附录库/中华诗词曲对仗大辞典

对仗: 连接意象的桥梁——《中华诗词曲对仗大辞典》序

 对仗,指辞赋、骈文、诗词中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 (或相近) 的对偶语句。南朝齐梁之间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 里,曾举出 《皋陶谟》 等来历久远的古籍,证明 “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明人徐师曾 《诗体明辨》也以 《诗经》 “ 《邶风》 有 ‘觏闵既多,受侮不少’ 之句” 来说明 “其属对已工”。可见对仗的由来已久。但是,先秦汉魏诗文中的对仗,应该说还是文人一种不自觉不经意的运作,直到唐代律诗形成,对仗作为律诗格律的一个重要内容,才发展成为诗人对诗歌美感效应的刻意营造。
 对仗产生的原因,范文澜、公木等先生曾有论及,归纳起来,大体有三: 一是思维方式的浸润和影响。中国人喜欢从事物的对应关系中展开思考。老子说: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 《老子》 四十二章),《周易大传》 亦云: “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 上) 这就是说,事物总是一分为二,二又共处于一中。矛盾着的两个方面,一阴一阳,互相依存,互相转化,是谓恒道。从而就决定了: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 《老子》 二章) “这一规律反映到作为现实之反映的诗文中,便形成诗文评论家所说的对句艺术。” (公木 《 <中国文学的对句艺术> 序》) 二是生活中记忆和交际的需要。范文澜在《文心雕龙·丽辞》 注中分析了对偶便于感知、联想、记诵的原因: “古人传学,多凭口耳,事理同异,取类相从,记忆匪艰,讽颂易熟,此经典之文,所以多用丽语也。” “人之发言,如趋均平,短长悬殊,不便唇舌,故求字句之齐整,非必待于耦对,而耦对之成,常是以齐整字句。” “丽语”,就是骈俪之语; “耦” 同 “偶”,“耦对”,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对偶。三是汉字及汉语词汇的特点宜于构成对偶。汉语构词以单音词根为基础,又用单音独体的方块汉字作为记录符号。这些与其他语种迥然有别的特点,决定了对偶成为可能。因之,缪钺先生说: “吾国文字,一字一音,宜于对偶,殆出天然。” (《论宋诗》)
 对仗,由于句法、词性、声律的两两对立,形式前后映衬,内容互相补充,增加了表达的密度,减少了语词的空隙,因而使思想感情的表现更为集中鲜明。这一高度的修辞效果,历来为论者所称道: “诗律对偶,圆如连珠,浑如合璧。连珠互映,自然走盘; 合璧双关,一色无痕。” (清人贺贻孙 《诗筏》) “律体之有对仗,乃撮合语言,配成眷属。愈能使不类为类,愈见诗人心手之妙。“ (钱钟书 《谈艺录》) 但是,如果把对仗仅仅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来认识,未免低估了它。对仗,应是一首诗意义展开的普遍样式。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言: 对仗 “是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意象连接起来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我们看陆游的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 《书愤》),上句是冬,下句是秋,上句是东南,下句是西北。正是因为对仗组合了意象,才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做到了自然顺畅的过渡,而使读者不感到突兀。再如杜甫的 《蜀相》 两联: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写武侯祠内景物;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写诸葛亮一生功业。诗人由眼前景色一下子上溯到五百多年前的蜀汉时代,这种大跨度的场面转移,也是依靠对仗完成的,其他的修辞手段决然起不到这样的作用。对仗成为连接意象的一座很好的桥梁。葛兆光先生在 《汉字的魔方》 中精辟地总结了对仗 (尤其是 “反对”) 在视觉空间的开阔与对称、时间关系的移位与重叠、意义内涵的曲折与对比、感觉体验的挪移与变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指出: 对仗,把 “本来不可能共同映入视野的相反方位的景象却共时性地构成了一幅开阔的视觉图像,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不同时间的事件却共时性地变成了重叠的影像,听觉与视觉、嗅觉与味觉在交叉转换,意义与情感则在曲折地对比、递进、转换中滋生出更丰富的内涵与意味。”这些论述,使我们对对仗这一传统技巧获得了新的理解。
 古代诗歌中的对仗句也常常是篇章中的警策秀句,或描摹景物,或刻画世态,或浓缩人生经验,或蕴涵生活哲理,脍炙人口,千古流传。《中华诗词曲对仗大辞典》 正是对古诗宝库中精彩对仗句的集中展示。何金铠先生穷十年之力,从浩若烟海的诗词曲典籍中搜罗赅备,披沙拣金,为读者奉献出这部囊括古今的大书,实在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这部书既可做诗歌、楹联研究者及广告、传媒工作者参考检索的资料,也可做诗歌爱好者徜徉诗国胜境借鉴赏读的范本,具有促进与加强文化积累、传承的意义。
 我和金铠订交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此之前,虽然同姓一个 “何” 字 (也许五百年前是一家),但一在河南,一在陕西,素不相识。当时我在主编一个语文刊物,从来稿中 “发现” 了这位功底扎实、文笔流畅、书法秀美的作者,自然作为重点的骨干力量。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通信多年之后。我出差西安,到泾阳附近的一个小镇去拜访他。他在那里的中学教书,一介寒士,生活清苦,但环立房间四壁的书架和满架的图书,倒使我大为吃惊。金铠的藏书,无论从量或质,即使在大城市重点中学的教师中也是罕见的。泾阳是吴宓的故乡,也许是受这位大学者的流风熏染,金铠节衣缩食,爱书达到近于痴迷的程度。二十多年来,我和金铠从相识到相知,有过多次愉快的合作。我深深地了解,他在这类琐碎而繁重的辞书编纂工作中,有着一以贯之的认真敬业的态度和反复寻究的精神。《中华诗词曲对仗大辞典》 书成,金铠命我作序。我自知虽然干编辑多年,也无非是 “学成半瓶醋” 的角色,绝不是合适的人选。但情谊难却,于是将学习对仗的读书心得连缀成文,聊表我对金铠大作的由衷喜爱之情,并向读者郑重推荐。

何宝民
 2006年初夏,郑州

☚ 中华诗词曲对仗大辞典︱凡例   中华诗词曲对仗大辞典︱编写说明 ☛
0000042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9:2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