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华民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华民族zhōnghuá mínzú我国56个兄弟民族的总称。 中华民族zhōng huá mín zú名词性,偏正结构。我国各民族的总称,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遗产和光荣的革命传统,用于褒义。 中华民族zhōng huá mín zú我国各民族的总称。1917年孙中山《建国方略》之三《社会建设(民权初步)·自序》:“中华民族,世界之至大者也,亦世界之至优者也。中华土地,世界之至广者也,亦世界之至富者也。”1922年梁启超《地理及年代》:“中国领土以地势言之,可略分为六部: 第一部十八行省;第二部东三省及三特别区域;第三部新疆;第四部外蒙古;第五部青海及川边;第六部西藏。此六部者,其文化之开发有先后,其历史之关系有深浅,即在今日其统治权行使之所及亦有松密。大概言之,则第一部为中华民族(狭义的)历古之根据地。” 中华民族❶是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亦可说是“炎黄子孙”、“中华儿女”、“龙的传人”的同义语。 中华民族中国各民族的总称。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中部。“中华”一词,与“中国”、“华夏”相通,兼有族名、国名等多重含义,“华”字常与“夷”字对称,以之区别文化高下。历史上曾专指汉族,至近代,用以指称包括历史上居住于当时中国境内的一切民族。到清代中国现在的版图已基本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民族识别,中华民族包括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傈僳、佤、畲、高山、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锡伯、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塔塔尔、独龙、鄂伦春、赫哲、门巴、珞巴、基诺等五十六个民族。共有1,003,937,078人(1982年)。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则地大物博, 全国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从中国形成之时起,现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蕃衍在这块辽阔、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起源具有多元性。从许多远古文化遗产来看,到距今约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已出现北方、中原、南方三种不同的系统特征。在华夏、夷、三苗等族开发黄河流域、东部沿海一带和长江流域的同时或稍后,氐、羌、戎诸族开发西北和西部地区,濮、越等族开发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狄、匈奴等族开发北部草原地区,肃慎、东胡等族开发东北地区。随着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其与中原地区联系的加强,为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从西周到战国800多年的诸侯割据,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此后两千多年来,统一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汉族因在中华民族中人口最多,所以他们所建立的中央王朝也最多,这些王朝都得到少数民族的支持。匈奴、鲜卑、吐蕃、回鹘、契丹、女真、蒙古、满等民族,也在部分地区以至全国范围内建立过政权,各民族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和富有创造精神的伟大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以其灿烂的文化和繁荣的经济著称于世。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 以及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法、活字印刷术和火药的应用。产生过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在历史上, 各民族之间虽然曾经互相侵扰和攻伐, 出现过民族压迫和剥削,但始终存在着逐步接近、互相依存、友好合作、共同前进的关系,后者一直是中国民族关系中的主流。中华民族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为反抗阶级压迫、民族压迫和外国侵略,各民族人民都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 促使各民族的劳动者联合反抗阶级压迫。如东汉的汉羌人民起义、清代太平天国起义和贵州张秀眉领导的苗族、布依族、侗族起义等,都是多民族参加的斗争。至近代,中华民族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反殖、反帝的共同目标和寻求民族解放的共同命运进一步把各民族紧密地团结成一个坚强整体。各少数民族和汉族一起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持续斗争。在东北和西北地区,抗击了沙俄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西南和中东南地区,进行了反对英、法、日、美等帝国主义的斗争,挫败了列强妄图瓜分中国的阴谋。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没有改变。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各族人民反抗剥削压迫和外国侵略的斗争进入到一个崭新阶段, 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四个时期,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团结。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先后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十年动乱期间,民族政策遭到全面破坏,民族关系受到很大损害。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拨乱反正,各民族之间以平等、团结、互助为内容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恢复和发展。各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加速进行,人民生活大有改善,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面貌呈现于全世界。 中华民族中国各民族的总称。由56个民族组成。总人口为1242612226人(2000年,根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数),其中汉族人口为1137386112人,占总人口的91.6%。其他民族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等55个民族,人口为104490735人,占总人口的8.4%。由于汉族人口居多,所以习惯把其他55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超过1000万的民族有2个,为壮族、满族,人口500万~1000万的民族有5个,为回、苗、维吾尔、彝和土家族,人口20万~500万的民族21个,人口1万~20万的民族21个,人口在1万以下的民族6个,为门巴、鄂伦春、独龙、塔塔尔、赫哲、珞巴族。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960万km2的土地上,中华各民族之间建立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少数民族居住地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少数民族地区的草原面积约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75%,森林面积约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43.9%,水力资源约占全国水力资源的67%。除回族、满族使用汉语外,另外53个少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 中华民族 001 中华民族中国各民族的总称。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中部。“中华”原意与中国相通,又与华夏相系,兼有族名、国名等多重含义。“华”字常与“夷”字相对,以之区别文化高下。“中华”历史上曾专指汉族,至近代逐渐发展为多民族含义。中华民族包括定居于中国领土内的所有中国民族,即包括当代的和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而现在已经消失的古代民族。至清代中国现在的版图已基本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民族识别,中华民族包括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傈僳、佤、畲、高山、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锡伯、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塔塔尔、独龙、鄂伦春、赫哲、门巴、珞巴、基诺等56个民族。全国总人口为1160017381人 (1990年)。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其中汉族人口最多,约占总人口数的93%。其余55个民族,因其人口所占比例较小,习惯上一般统称少数民族。中国各民族的种族成分比较单纯,绝大多数属于蒙古人种的各个类型,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具有或混有欧罗巴人种的体质特征。使用语言比较复杂。除汉族和回族共同使用汉语外,其余54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语言,分属五个语系:汉藏语系、南亚语系、阿尔泰语系、印欧语系、南岛语系。由于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国各民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汉族多住中原、少数民族多住边疆的状况,但在两者之间并无明显界线,全国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布局。中华民族的起源具有多元性。距今约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已出现北方、中原、南方三种不同的系统特征。中国历史上的辽阔疆域是由中华民族的各族先民共同开拓的。在华夏、苗蛮、百越诸族开发黄河流域、东部沿海一带和长江流域的同时,氐、羌、戎诸族开发西北和西部地区;狄、匈奴等族开发北部草原地区;肃慎、东胡等族开发东北地区;西南夷等族开发了今川、滇、黔地区。随着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其与中原地区联系的加强,为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此后两千多年来,统一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这对中华民族彼此接近、密切联系和互相影响,乃至不少古代民族逐步融合,都具有重大意义。历史上汉族所建立的中央王朝最多,这些王朝都曾得到少数民族的支持。匈奴、鲜卑、吐蕃、突厥、回鹘、契丹、蒙古、女真、满等民族,也在部分地区以至全国范围内建立过政权,各民族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历史上中华民族的各族关系是错综复杂的,曾经互相侵扰和攻伐,出现过民族压迫和剥削。但总的说来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仍然是互相吸收,互相依存,逐步接近,共同前进,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的祖国。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和富有创造精神的伟大民族。在几千年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史上,对中国和世界文明有重大贡献。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以及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法、印刷术、火药的应用。中华民族蕴藏着丰富多采的典籍与历史文物,举世称颂的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凝聚中华各族人民智慧的艺术宝库。在中华各族历史上,产生过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中华民族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各族人民为了反抗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曾多次联合起来进行反抗斗争。如东汉的汉羌人民起义,清太平天国起义和贵州张秀眉领导的苗族、布依族、侗族起义以及太平天国起义都是多民族参加的斗争。到了近代,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反殖、反帝的共同目标和寻求民族解放的共同命运把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中国民族一体的思想和精神更加明确和深化。各少数民族和汉族一起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持续斗争。在东北和西北地区,抗击了沙俄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西南和东南地区,进行了反对英、法、日、美等帝国主义的斗争,挫败了列强妄图瓜分中国的阴谋。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继之而起的五四运动开辟了中华民族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纪元。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4个时期,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此后从根本上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40年来,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卫生、体育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各项建设事业也迅速发展。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概观 中国民族史 ☛ 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zhonghuaminzu中国各民族的总称。在中国领土上有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傈僳、佤、畲、高山、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布朗、撒拉、毛难、仡佬、锡伯、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崩龙、保安、裕固、京、塔塔尔、独龙、鄂伦春、赫哲、门巴、珞巴、基诺等56个民族。还有人口为数甚少的民族族属,有待识别。在总人口1031882511人(1982)中,汉族共有936703824人,占93.3%;少数民族共有67233254人,占6.7%。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13378100人;最少的是赫哲族,仅有1476人。汉族聚居地区在黄河、长江、珠江流域和松辽平原,东南沿海地区尤为密集。少数民族分布在西北、西南、中南和东北,有的散居全国各地,分布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0%以上。 ☚ 祖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Zhonghua minzu我国各民族的总称。是在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各时期内由许多民族结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各族在历史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上虽然程度不同,但是由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影响,对于共同发展、共同缔造伟大的祖国,都有其重要的贡献。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2000多年来,各族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赞成平等的联合,反对民族压迫,反抗剥削阶级的统治,是各民族创造历史的主流,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中华民族和世界各族人民友好往来, 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 对世界文明也有重大贡献。1840年以来, 资本帝国主义侵入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共同命运, 使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更加密切地联系在一起。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中法战争、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以及各民族地区爆发的反清革命斗争, 表现各族人民不甘屈服于内外压迫的顽强的反抗精神和革命意志。五四运动以后到新中国成立,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进行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推翻了民族压迫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根据民族平等的原则,各族人民参加了国家的管理;有聚居区的少数民族,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使中华民族坚如盘石的团结,建立在巩固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基础之上。各民族建立了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新的关系。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均有发展,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在“振兴中华”的口号下, 正在为把我国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 ☚ 民族 民族英雄 ☛ 中华民族中国各民族的总称。中国是一个包括56个民族的国家。汉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3%(1982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蒙古等55个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分布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0—60%。全国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各族在历史和文化上虽然发展程度不同,但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对共同发展,共同缔造祖国都有重要贡献。许多少数民族分布在边疆地区,对巩固祖国的边防有重要作用。除回、满、畲通用汉语外,其他各民族均有本民族语言。“中华”一词古已有之,义同“中国”。古代汉族自称“华夏族”,称其居住地区为中国,后以中华民族为我国各民族的总称。 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我国各民族的总称。我国现有56个民族,11亿多人口。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美丽、富饶、广阔的土地上。在历史上,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我国的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四大发明,还有医学上的贡献等等。我国长期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国56个民族中,有汉族、蒙古族、壮族、藏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侗族、瑶族、土家族、黎族、傣族、土族等。其中,人口最多的是汉族;其它50多个民族人口较少,统称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的人口数,差别很大。各少数民族分布很广,聚居区多在祖国的西北、西南、东北等边疆省分和山区、高原、林牧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执行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尊重少数民族的习惯;各少数民族都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事业,使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上都有很大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我国的各民族将逐步融合为一体。 ☚ 祖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由华夏、夷、狄、戎、蛮等民族发展演化而成,经过历史上民族的多次迁移,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中华民族共有56个民族,他们居住在亚洲的东南部,所处地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人口13亿,其中汉族占92%; 少数民族占8%。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 最少的是赫哲族。汉族居住在黄河、长江、珠江流域和松辽平原,东南沿海地区最为密集。少数民族分布在西北、西南、中南和东北,有的散居全国各地,分布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0%以上。在少数民族集中地区大都有汉族居民,以汉族为主体的各省也都散居有少数民族。汉族使用汉语文,少数民族中回族、畲族使用汉语,满族虽有满文,但一般均使用汉语,其他各民族使用本民族语,他们当中有很多人兼通汉语。汉文是全国通用文字。蒙、藏、维吾尔等20多个民族,有本民族的文字,同时也使用汉文。中华民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经历了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华民族有刻苦耐劳、顽强拼搏、努力创造、矢志取胜、礼仪待人、热爱自由、平等和富于革命传统的精神。各民族历来在经济文化上互相交往,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并结成了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紧密关系,在保卫和建设伟大祖国中,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少数民族第一次以平等地位参加国家的管理;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 民族 民族同化 ☛ 中华民族zhong hua min zuChinese nation 中华民族the Chinese nation 中华民族中国各民族的总称,包含中国古代民族和现代民族。中华民族现在包含56个民族,有: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傈僳、佤、畲、高山、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锡伯、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塔塔尔、独龙、鄂伦春、赫哲、门巴、珞巴、基诺。共有人口11.33亿多人。其中汉族人口10.42亿多人,占91. 96%;少数民族人口9120多万人,占8. 04%(1990年)。“中华”原意与“中国”、“华夏”相通,《唐律疏义》谓:“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学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华。”《曹子建集》说:“威慴万乘,华夏称雄”。至近代,中国开始使用“民族”一词,“中华”与“民族”出现连用。清末民初,中华民族一词一般皆指汉族,梁启超说:“今之中华民族,即普通俗称所谓汉族者。”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含义演变为包含汉族和少数民族。孙中山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出“今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论道:“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对于其起源,解放前有的学者认为系由国外迁来,经过近代数十年的研究证明,中华民族是在中国本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很远的古代起,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中国的土地上。考古发掘表明,在旧石器时代,距今100万年以前的元谋猿人和40—50万年以前的北京猿人以及其它不少地区的古猿人就已活动在中华大地上,说明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性。距今6—7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以及遍布北方和南方的古文化遗存,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先已经把文明推向前进。在传说时代,炎帝族、黄帝族很早开发了黄河流域,东夷诸族很早开发了东部地区,三苗族、南蛮诸族很早开发了长江流域和我国南部广大地区。从4千年前的商代,中华民族就已经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从此,中华各民族都在统一的祖国中共同开发大地,建设社会,创造文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之间的互市贸易,文化交流,促进了各民族社会的发展。同时各民族之间的竞争在激烈时也导至分裂和战争,但统一的时间占到三分之二以上。大约在周秦之际,中国中原地区跨入了封建社会,此后不断发展,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先后进入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各民族先后建立了许多统一的王朝,其中以汉族为主要统治民族的如汉朝、唐朝等王朝居多,后来也出现了以蒙古族和满族为主要统治民族的元朝和清朝。1840年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各民族共同进行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专制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于1949年推翻了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获得了民族平等的权利,开始以国家主人翁的身份登上政治历史舞台。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历史,素以经济文化发达而著称于世,指南针、造纸法、印刷术和火药四大发明为促进世界文明作出重要贡献。汉族的农业相当发达,部分少数民族经营畜牧业的经验丰富,各民族的手工业都具有较高的水平。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文学、艺术均各具特色,丰富多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国家的综合实力得到很大增强,同国际社会的交往更加密切,在世界上享有重要的地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