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中华旅游通典︱中国国家保护动植物 中国国家保护动植物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蜂猴(懒猴) 别名:风猴,科别:懒猴科Lorisidae,学名:Nycticebuscoucang,英文名:Slow Loris,分布:云南南部。 懒猴晚间活动,像猫头鹰一样有一对大眼睛,行动迟缓,身体平稳向前,慢步徐进,不会跳跃。据说只有当刮风树枝晃动时,懒猴才能藉树枝的动力,抓枝攀荡,超出自己平时慢慢爬动的范围。荡到一处,风停了,就在这个地方留一阵;等再起风,才又荡到别处去。乘风而来,随风而去,故得绰号“风猴”。 懒猴是杂食性的,爱吃果子、植物种子、树叶,还有虫子和其他小动物,以至鸟蛋。在树上稳健缓慢的行动,倒是有利于捕食昆虫。有时爱掏蜂巢,所以当地人又叫它“蜂猴”。 懒猴是较低等的猴类,第二个脚趾还保留着钩爪,而猕猴、金丝猴等较高等的猴子,所有指(趾)甲都是扁的。倭蜂猴 体型比猕猴稍大,体长50-60厘米,尾长6厘米。成年猴颜面鲜红,老年紫红,故称红面猴,耳朵较小,尾短光秃无毛。 栖亚热带森林中,生活在树上。也常集群到地面活动,产于西南及华南。食性杂,既吃野果、树叶、竹笋,也捕食蛙、蟹等小动物。熊猴 科别:猴科C e r 4 c o p i t h e c i d a e,学名:Macacaassamensis, 英文名:Assamese Macaque,分布:广西、云南南部和西藏南缘。 熊猴个体比猕猴略大。体长55-65厘米,雄猴体重8-15千克,雌猴较小。身体肥壮,面部较长,尾长不到体长之半,头顶具有旋毛。 熊猴粗壮,尾巴较短,不及身长一半,头上顶冠毛有个“顶漩”,从中间向四周旋开。熊猴大多生活在山地常绿阔叶林中,一般是几十只一群。白天喜在河谷两旁的坡崖上活动。 熊猴群中雄猴间的“等级”分明,大群里还分开小群,以优势的雄猴为中心,雌猴和小猴以及软弱屈从的雄猴大多散居外围。大雄猴似乎具发号施令的权威。 一群熊猴的活动范围约为七、八平方公里。群与群间的活动范围虽可相互重叠,两群相遇则会有争斗。但弱势的猴群往往避不与占优势猴群冲突,所以一般很少殴斗。熊猴的活动不在一个固定的范围。 猴群能做出多种表情,发出相互间联络的信号。仅叫声就有二、三十种不同声调,还有很多面部表情和姿态动作。例如软弱的个体把后半身对着优势猴,就算是屈从认输;朝着作这种姿势的对方竖起自己的尾巴,便表示优胜;摇晃树枝表示要进攻;遇惊时先爬上树顶,再下落地面,然后隐匿到草丛中。 熊猴与叶猴会同时在一处出现,能和睦相处,但不混群。栖于亚热带高山密林中,以20-30只集结成群,产于滇、桂、黔、藏等地。食性杂,性情不像猕猴那样活跃。台湾猴 别名:台湾猕猴、黑肢猴, 科别: 猴科Cercopithecidae,学名:Macacacyclopis,英文名:TaiwanRock-monkey。分布:台湾散存。 台湾猴是猕猴的同宗兄弟,但比猕猴稀少多了。只产在台湾,是台湾惟一而特有的猴子。 台湾猴祖先就是大陆的猕猴。几十万年前,地球处于冰期,海平面很低,台湾岛与大陆连成一片,猕猴扩散到台湾,后来演变成一个新种。外形仍与猕猴相似,只是头部较圆,颜面较平,额部裸出,颊髭的长毛成围巾状,而且整体显得更粗壮,尾巴较长。 台湾猴外表粗壮而内质聪敏慧黠。性喜群居,有明显的社会组织和多样的社会行为。为了在族群中争霸,会连日鏖战:为了确定内部的相互关系,会每天长时间地互相拔毛作修饰。台湾猴以不同音调的叫声和微妙的身体语言来互相沟通,例如用快速眨眼和点头来恐吓对方,或以调皮的脸相去吸引对方与自己嬉戏等。动作非常敏捷。善于跳跃,利用粗而多毛的尾巴作平衡;精于游泳,靠前肢“狗爬式”地划水前进;也会直立起来涉水行走。 它栖息在森林和多岩地区,低至海岸森林,高至海拔三公里以上的竹林和高山针叶林地,都曾发现它的踪迹,其中以一、 二公里高的原始阔叶林中最多。夏秋季节喜在高处活动,冬季下到低处觅食,平原也能见到它们。 台湾猴也有白化个体,全身被白色长毛,四肢和尾巴中部颜色较暗。台湾省立博物馆藏有一个标本。豚尾猴 别名:平顶猴,科别:猴科Cercopithecidae,学名:Macacanemestrina,英文名:Pingding Monkey,分布: 云南南部。 豚尾猴过去只知道分布在缅甸、泰国和印度的阿萨姆邦,到20世纪50年代才在中国云南南部发现。 豚尾猴体长54-62厘米,尾长12-17厘米。冠顶毛平,犹如戴帽压平的头发,辐射状排列成棕褐色平顶区,形似帽状,故亦名平顶猴。面侧毛斜向后生长,耳周毛侧向前生长且相连,象一围带。尾长不及身长的1/4,细短卷曲,就像猪尾。豚尾猴的大拇指和一般猕猴相似,是向外展的,但显得很大,原因可能是其他猕猴爱下地,豚尾猴则主要在树上栖息。 豚尾猴和其他猴子一样,喜欢彼此“捉虱子”,其实是猴类在互相梳毛修饰。平时多是雄猴给雄猴梳理,雌猴给雌猴梳理,两性间互相“捉虱子”的较少。到了繁殖季节,则多是雌雄互相梳饰,这是配偶亲昵结伴的一种表示。 栖热带、亚热带森林,喜群居,常到地面活动,以植物果实为食,也捕食昆虫、小鸟。豚尾猴能与叶猴群和睦相处。产滇西南及藏东南。长尾叶猴 别名:白脸猴,科别:猴科Cercopithecidae,学名:Presbytisentellus,英文名:Langur,分布:西藏南部。 长尾叶猴体长70厘米左右,尾长超过体长,可达80到100厘米。因此而得名。体重约20公斤。颊毛和眉毛很发达。脑黑色,体毛灰黄带褐。头顶冠毛,真如戴着一顶帽。眉毛向前长出,也很长。头、面、颏、喉都长有白毛,长相颇为潇洒。但初生时毛色不同,为棕黑色,到二至五个月大时成为浅灰色,随后逐渐变成黄褐色,成年才转成灰黄褐色。 长尾叶猴是典型的热带、亚热带林栖动物。在中国仅见于西藏南部喜马拉雅山南麓常绿阔林和针阔混交林中。在更南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广泛分布。 长尾叶猴常在河谷两旁林间石崖上出没,也有与熊猴在一起活动的,但长尾叶猴较为喜欢空旷地方,常集聚成大群,多达上百只。每个猴群各占一个活动范围,约30至60平方公里。各群的活动范围可以重叠,倒也和睦相处,甚至在同一树上两群相遇,也不争斗。每群各有自己活动的中心区,包括睡觉的树、喜欢吃的树和水源。猴群有的是清一色的雄猴群,有的为雌雄两性合群。如果单身雄猴闯进两性群,两性群的头猴会立即出击,驱赶这个闯入者。在雌雄两性群里,担任头猴的雄猴经常调换。这类雄猴摆出“高人一等”的姿态,欺凌孱弱,作威作福。不过小猴子则受优待,可免挨打受欺。 长尾叶猴喜食各种果子、树叶、嫩芽、花朵等。通常在太阳起后出来觅食,中午作较长时间歇息,下午再进行活动和进食,傍晚回到树上睡觉。 栖息于3000米以下的森林中,国内仅产于西藏南部。常集成10只到上百只不等的猴群,行动敏捷,其分布区狭窄,数量十分稀少。黑叶猴 科别:猴科Cercopithecidae,学名:Presbytisfrancoisi,英文名:BlackLeaf-monkey,分布:广西南部。 黑叶猴体长50-60厘米,尾长79到86厘米,其体型纤瘦,四肢细长。全身乌黑色,故而得名乌猿。头顶有直立的毛冠,两颊至耳基部有白毛。有的即使没有这么明显,头部也总有些不规整的白毛,头上还有一簇竖直的冠毛,好像戴了一顶瓜皮小帽,身材干瘪。 黑叶猴栖居在中国广西南部热带森林中。往往一只雄猴带着三、四只雌猴,一小群一小群地游荡,但也会集成大群。黑叶猴完全在树上生活,很少下地,可是跳跃能力很强,一次可跃出十多米。从不吃昆虫和植物的地下根茎,也很少下地喝水,通常饮露水或叶上积水,甚至旱季也不大喝水。睡觉和吃食都坐在树枝上,尾巴垂荡下来,保持身躯平衡。 初生的小黑叶猴,虽也拖带着一条长长的黑尾巴,全身乌金,头部则为金黄色。大约出生后三、四天开始出现黑毛,一个月后才全身变黑,但头部还是金黄色,宛如戴着顶黄帽子,以后逐渐变成全黑色。 黑叶猴栖息于热带、亚热带阔叶林中,中国仅产于广西、贵州南部。黑叶猴常树栖生活,喜欢群居,跳跃能力很强,以嫩叶芽、花、果为食。因分布区狭窄,数量很稀少。白头叶猴 别名:花叶猴,科别:猴科Cercopithecidae,学名:Presbytisleucocephalus,英文名:White-headedLeaf-monkey,分布:广西扶绥以南。 白头叶猴是中国特有种,白头叶猴与黑叶猴的模样极其相像,只不过头部全是白毛,冠毛也是白色的,就像黑叶猴戴上一顶白色风帽。白色的范围大小不一,有的只在头部,有的则延伸到肩部。尾梢也有一段是白色的。有的动物学家认为,白头叶猴是独立的一个种,有的则认为是黑叶猴的一个亚种,也有的认为只是黑叶猴的变异种群。不管怎样,从外形上或亲缘关系上看,白头叶猴与黑叶猴是十分接近的。只分布在中国广西扶绥以南,从崇左、宁明直到龙州县,沿左江的狭长地带,约200平方公里的狭小范围内。1952年才被动物学界发现,珍贵稀少,据估计仅存数百只,为中国所独有,且从未外流,外国连剥制的标本都没有。 白头叶猴的身材苗条,善于攀揽。不仅能在树上悠荡,也会攀登悬崖。在热带密林中常聚集成家族小群,有一定活动范围和相对固定的栖息地。一般住在峭壁的岩洞、石隙内,很注意住处的清洁,粪尿都撒到洞外,落到山脚。 栖息于热带、亚热带阔叶林的峭壁、岩洞中,仅产于广西南部。善于攀援,能在树上悠荡。常按家族聚成小群生活,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和路线。 过去当地山民惯以黑叶猴骨骼浸制“乌猿酒”,白头叶猴与黑叶猴酷似,也难免遭受杀身之祸。现已列为受保护动物,严禁捕猎,并设立了保护区。灰叶猴 体长55-71厘米,尾长60到80厘米,身披银灰色毛,眼、嘴周围的皮肤因缺乏色素而显得苍白。头顶毛色较浅呈冠状, 四肢细长。 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森林中,在中国仅产于云南西南部。喜欢集群生活,很少下地,活动有一定的路线,食性杂。法氏叶猴 别名:菲氏叶猴,科别:猴科Cercopithecidae,学名:Presbytisphayrei,英文名:Phayre's Leaf-monkey,分布:热带地区。 中国热带森林中还有种“法氏叶猴”,全身灰色,眼眶有明显的白圈,唇部有白斑块。 法氏叶猴成群生活,每群活动范围随当地栖息条件的适宜程度而变化,条件优裕的,面积就小些,但对所占地盘并无强烈的占有欲。雄猴以高亢叫声召唤整群,或者借此区别本群与相近群体所处方向和位置。优势雄猴还会选择觅食和睡眠的地方。可是到了繁殖期,交配活动常由雌猴主动。在发情高潮,雌猴有一种向优势雄猴求爱趋向。妊娠期五个半月左右,多生一仔。雄猴不大关心幼仔,母猴则特别爱惜。一年或一年多断奶后,母猴会迫使小猴独立生活。这些小猴中,雄的开始接近大雄猴,并表现出一些特殊的行为,好像是为了讨好似的;雌的则并不去接近成猴。法氏叶猴大部分时间,特别是睡眠和觅食,都留在树上。尾下垂。上臂并不长,而指骨长,善于攀跳。金丝猴 别名:仰鼻猴,科名:猴科Cercopithecidae,学名:Rhinopithecusroxellanae,英文名:Golden Monkey,Snub-nosedLangurs,分布:四川西部和北部、陕西秦岭南坡(金丝猴)贵州梵净山(灰金丝猴);云南南部(黑金丝猴)。 金丝猴身被长毛,浓而厚的金灰色或金黄色背毛,长度可达20多厘米。脸庞呈蓝色,面型淳朴和蔼。还生了一对朝天翘的鼻孔,所以又得了个“仰鼻猴”的名字。这个鼻子给它增添憨厚稚气的神情,更惹人喜爱。 初生幼仔的毛呈乳黄色,洁净可爱。一岁以后黑色的冠毛逐渐增多,颈侧开始有黄红色的金毛,背毛为黑褐色。随着年龄的增长,毛色继续变化,到两岁以后,全身毛色变为金黄,头顶、背部还有些黑褐色。四岁左右成熟。雄猴体大魁梧,身强力壮,更是漂亮;雌猴则斯文苗条多了。 金丝猴有十几只一群,也有几百只一群的。群内老幼雌雄都有,大群中还分小群,好似一个大家庭。成群游荡,徐徐转移,各群都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和相对稳定的路线,周年来回迁移寻找食物。以树叶、野果、嫩枝芽为食,甚至连苔藓植物也吃。 金丝猴共有三个亚种。除了普通金丝猴以外,那两个亚种,一个是产在贵州省东北部梵净山的灰金丝猴(又名灰丝猴、黔金丝猴),另一个是产在云南省的黑金丝猴(又名黑丝猴、滇金丝猴)。它们的分布范围更为狭隘。虽然这三个亚种所在地都处于亚高山地带,自然条件十分相似,可是它们的毛色,由北至南,一个要比一个深,似乎与很多动物的毛色随着自然地带温湿日照递增而变深暗的规律相似。 普通金丝猴现在中国有动物园饲养展出,灰金丝猴和黑金丝猴则更为稀少,没有展出。最早的饲养记录是1968年初,北京动物园饲养一头雌性灰金丝猴,存活了3年,并曾与普通金丝猴交配,产仔一头。 由于金丝猴毛色绚丽,毛皮可作高贵的装饰品,过去滥遭捕杀,种群的生存受到威胁。近30年来,已予保护,自1963年起先后在四川、贵州、湖北、陕西建立保护区,严禁私自捕杀。黔金丝猴 体形与金丝猴相似,脸部灰白或浅蓝色,体毛灰白,毛尖黑褐色,两肩之间有一块白斑,因而又称灰金丝猴。是中国的特有种。 栖亚热带山地阔叶林中,仅分布于贵州梵净山,范围十分狭窄,总数不过几百只。黔金丝猴主要在树上活动,有季节性分群与合群的习性。滇金丝猴 此猴最大特征是头顶有尖形黑色冠毛,鼻端深蓝色,眼周和嘴唇肉粉色。毛色比较单调,背、体侧均为灰黑色,因而又称黑金丝猴。是中国的特有种。 栖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针叶林带,仅产于滇西北和藏东南部,是猴类中栖息地海拔最高的种类,冬季到海拔较低处活动。取食针叶树嫩芽、松萝及竹笋。白掌长臂猿 科别: 长臂猿科Pongidae,学名:Hylobateslar,英文名:White-handedGibbon,分布:云南。 白掌长臂猿全身黑色,前掌白色,像是身穿黑色晚礼服、戴白手套的绅士。可是也有前掌、后掌都是白色的,那就弄巧成拙,活像小丑了。白掌长臂猿的黑毛变化很大,时而深,时而浅,有的更转成黄褐。这黑和棕黄两种色型,雄雌两性都有,但不是两性型, 分布在马来西亚、苏门答腊,如今发现中国云南森林中也有少量。多三、五只成一群,每群占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大约150公顷,或大或小,视树冠高低大小,以及每群个体数目多少而定。一群中少壮老幼咸集;偶尔也有单独游荡的,则不是老年个体,就是刚离群体出来找配偶的五至七岁个体。各群之间有分隔的无主地带,但并没有严格界线,可相互窜流。但整群的移动,则互相受到制约,用叫唤呼应,时而提高声调,时而加快节奏。有些粗犷或高亢的叫声,似是警告。每群的叫声各有特点,互相能作区别。面部的表情十分有趣:龇牙咧嘴吐舌头,表示欢迎;张嘴闭嘴再咬牙,不是发呆,而是发怒。在一群里,雄的并不一定处于优势。白眉长臂猿 科别:长臂猿科Pongidae,学名:Hylobateshoolock,英文名:Hoolock Gibbon,分布:云南南部。 白眉长臂猿深居于中国云南南部密林中,印度、缅甸等国也有。成年猿全身黑色,前额长有两撇白长眉毛,像是猿类的寿星公,一般可活到30岁左右。 猿寿星是长臂猿中体型最大的一种,身高约一米,体重10多公斤,但是较许多猴类轻巧。前肢也比猴类灵活,能用手抓住树枝,交替移动,一跃一蹿前进;又能用两条长臂挂在树枝上摆荡身体,可向任何方向自由移动,所以行动迅速轻快,相比之下,猴子主要靠四肢行走,是地道的四足兽,没有这种本领。 白眉长臂猿与其他猿类一样,生活在高耸茂密的树冠上。树栖性越强,垂直的和平面的活动范围就越小。常是一雌、一雄和自己的幼猿一起组成一个小群。各群独占一方,领地约30-40公顷。各群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年轻的个体一旦成长,父母就会把子女撵出去,任其独自谋生。不论是本群自己撵出去的幼猿,还是其他猿群的个体,稍为接近,就发出响亮吼声作为警告。 幼猿到八、九岁成熟。每年生产一次。怀孕期约7至8个月,一般每胎一仔。不搭窝,睡眠和休息都是坐在树上。黑长臂猿 科别:长臂猿科Pongidae,学名:Hylobatesconcolor,英文名:Black Gibbon,分布:云南南部、海南岛。 黑长臂猿喜欢在茂盛的树冠上栖息,白天活动。活动时,很少下地,也很少在树上用前肢爬,几乎所有活动都是在树枝上用前肢攀登,或在树枝间悠荡,可说是凌空跳跃,长臂攀揽自如,悠荡时只用前掌四指搭一把便腾跃而过,不必用拇指抓握。但爬树则要用大拇指。 黑长臂猿从不造窝,只在茂密树叶丛里休息。休息的姿势十分有趣,像人蹲在地上那样,前肢抱拢两膝,脸贴胸、膝。这样,身上浓密厚毛不透雨水,更保温暖。有时也会在大树干上仰天而卧。只有在觅食时才爬到高突的树冠上,或爬到竹林灌丛中去。 黑长臂猿贪食淘气。主要食物是水果,也吃少量的花、叶、芽和昆虫。不大喝水,主要靠食物里的水分,或雨后舔树叶上的天落水,在春旱时才偶尔下地喝水。 初生的黑长臂猿幼仔是黄褐色的,要5-6个月后才逐渐变黑,到5至7岁成熟。这时,雌猿体毛又变成浅黄褐色,真是黄毛丫头十八变,头顶额冠处仍保留一小块黑毛,也可说是万变不离其宗了;雄猿的体毛则是全身墨黑。 有的黑长臂猿两侧颊部有白色斑或淡黄褐色斑,有人把这一类命名为白颊长臂猿。白颊长臂猿 此猿与黑长臂猿的最大区别在于雄猿两颊有明显的白毛,头顶的毛向上生长。体型细长,肩宽臀小,直立时两手可触地。 栖于滇南部海拔1500米以下的热带雨林中,树栖,由一对成年猿和两、三只不同年龄的子女组成小群。喜欢鸣叫,数里之内可闻。由于热带雨林被破坏,数量急剧减少。马来熊 别名狗熊、太阳熊,属于熊科,产于云南南部。学名为Helarctosmalayanus。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马来熊是熊类中体型最小的种类,体长100厘米左右,体重约50公斤。体胖颈短,头部短圆,眼小,鼻、唇裸露无毛,耳小而颈部宽。全身毛短绒稀,乌黑光滑;鼻与唇周为棕黄色,眼圈灰褐;胸部有一棕黄色的马蹄形块斑。两肩有对称的毛旋,胸斑中央也有一个毛旋。尾约与耳等长;趾基部连有短蹼。 栖息于热带、亚热带雨林、季雨林中,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半岛、缅甸等地。1972年在中国云南南部边境山地首次发现,数量极少。大熊猫 别名: 花熊、竹熊、大猫熊, 科别: 熊猫科Ailuropodidae,学名:Ailuropodamelanoleuca,英文名:GiantPanda,分布:四川、陕西、甘肃局部地区。 熊猫现存数量稀少,这种中国特产动物毛色奇颖,姿容可掬,性情温顺,行动逗人,驰名世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也选用熊猫作会徽。 熊猫既非熊,又非猫,也不是小熊猫的同类。“熊猫”是因本身在动物分类学上的独特地位而赋予独特含意的专有名称。按照生物特征来说,熊猫与熊、猫、虎、豹一样属于食肉类,惟独熊猫又从食肉转为吃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很早就分化成独立的一个分支。 距今几十万年前的地质历史时期,熊猫盛极一时,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半部,南及缅甸北部,是更新世中期中国南方动物的代表种,同期的动物后来相继灭绝,惟有熊猫孑遗至今,基本上保持原有特征,所以得“活化石”之称。但现在熊猫的分布范围已非常狭窄,仅限于中国陕西省秦岭南坡,甘肃省南缘岷山山麓,四川省岷山、邛崃山、巴朗山、大小相岭和凉山局部山地海拔2-3公里间的亚高山针叶林-箭竹林,以及针阔混交林-箭竹林中。 熊猫主要以植物为食,却保留食肉类雌雄分居(幼仔随母)的习性,只在春季发情期间,由于求偶才会配对在一起,一年一度欢聚。交配期过后,雄的又离偶而去。 熊猫的生长繁殖非常特殊,它们对配偶有明显的选择性,很难成对。怀孕期多为90-140天,也有150-160天的纪录。每胎一至二仔,幼仔十分弱小,初生时仅重90-130克,体长为十几厘米,尾长则为体长1/3-1/5。全身肉红色,只有稀疏的白色胎毛。一周后始呈微黑,一个月后毛色才基本变得与成兽一样。生长十分缓慢,五六个月大才啃食一些嫩竹,一岁左右才离开母兽独立生活,六、七岁时性成熟。熊猫繁殖周期长,加上箭竹又会周期性大面积开花枯死,多年后才能恢复旧观,长出充裕箭竹供应熊猫食用,严重影响了熊猫种群的发展,随着人类活动范围迅速扩大,改变了熊猫自然栖息环境,缩小了分布区和栖息地,更是导致自然界熊猫日趋减少的直接原因。根据统计,现在野外存活的仅1000只左右。紫貂 别名:黑貂,科别:鼬科Mustelidae,学名:Morteszibillina,英文名:Sable,分布:东北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区。 紫貂是一种在地面生活的森林动物,只在生育子女时才以树洞为家,或者因惊扰而逃到树上躲避,有时也上树寻找食物。紫貂的主要食物是各种鼠类,其次是鸟类;也吃松子及其他浆果。有时还能捕食野兔之类的动物。 紫貂于夏季发情,至次年春季产仔,怀孕期长达八至九个月,其实受精卵在子宫中长期处于静止状态,最后两个月才迅速发育。产下的幼仔要到一个月以后,才有视力。 自然界的紫貂数量日见稀少,现已开始人工驯化饲养。人参、貂皮、乌拉草(或鹿角),人称东北三宝,可见貂皮素负盛名。紫貂皮毛绒丰厚柔暖,细密轻盈,坚韧耐磨,极富弹性,是上佳的衣帽材料。狼獾(貂熊) 别名:貂熊,科别:鼬科Mustelidae,学名:Gulogulo,英文名:Wolverine,分布:黑龙江。 狼獾又叫貂熊,体重大约十七、八公斤,在鼬类动物中算是大个子了。 狼獾在中国仅见于大兴安岭森林,是一种不知疲倦地到处游荡的食肉兽,昼夜能跑三、四十公里,更以贪食知名。虽然经常吃其他野兽吃剩的尸体,但也会袭击比自己大得多的动物。春夏季节常攻击幼鹿,冬季积雪时,尤其是融雪期,袭击受伤的驯鹿、马鹿等大型有蹄类动物。要是没有兽尸,也没有别的较大猎获物时,便只得以鼠类、鸟类,甚至蛙类及野果充饥。有时跟踪猞猁,夺取猞猁捕获的猎物,坐享其成。遇有危险或被猎犬追踪时,就上树避难。如果在地面被猎犬追上,生死攸关,即仰天而卧,进行防卫,拼命用利爪锐牙,猛抓狂咬,使猎犬穷于应付。初春狼獾在悬崖裂隙或岩石下造窝,每胎产仔二至三头。熊狸 别名:熊狸猫,科别:灵猫科Viverridae,学名:Arctictisbinturong,英文名:Binturong,分布:云南、广西。 熊狸是一种灵猫类动物,在中国南部森林中出没,是典型的树栖动物。其特征是有一条能抓能缠的尾巴,在食肉动物中是独一无二的。 夜间活动。除了“妈妈”带着“子女”成群之外,其余成体多单独生活。它们不善跳跃,但爬攀自如。在树上活动时步步为营,以尾巴卷揽树枝,辅助四足,因而能在树冠随意行动。 杂食,吃果实、树叶和树芽,也吃鸟类。在饲养条件下,需要大量维生素C,否则往往出现神经症状。 一年后性成熟,妊娠期为三个月,每胎产仔一至三头。在动物园有活十八年的记录。云豹 别名龟纹豹、荷叶豹、柳叶豹、樟豹,属于猫科,学名为Neofelisnebulosa。 云豹比金猫略大,体重15-20公斤,体长1米左右,比豹要小。体侧由数个狭长黑斑连接成云块状大斑,故名之为,“云豹”。云豹体毛灰黄,眼周具黑环。颈背有4条黑纹,中间两条止于肩部,外侧两条则继续向后延伸至尾部胸、腹部及四肢内侧灰白色,具暗褐色条纹;尾长80厘米左右,末端有几个黑环。 云豹属夜行性动物,清晨与傍晚最为活跃。栖息在山地常绿阔叶林内,毛色与周围环境形成良好的保护及隐蔽效果。爬树本领高,比在地面活动灵巧,尾巴成了有效的平衡器官,在树上活动和睡眠。发情期多在晚间交配,孕期90天左右,每胎2-4仔。 云豹产于长江以南各省及陕西、甘肃、台湾。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豹 别名:金钱豹,科别:猫科F e l i d a e,学名:Pantherapardus,英文名:Leopard,分布:山地森林地区散在。 豹形似虎而小,毛色棕黄,满布圆而中空的黑色斑纹,状若古钱,故有金钱豹之称。豹虽较虎小,但四肢矫健,能跳善爬,胆大凶猛,并不亚于虎,所以经常虎豹并提。常袭击鹿类、鬣羚、野猪等大中型食草动物。在中国华东丘陵地区捕食麂的比例最高,也捕食貉、獾等中小型食肉兽、穿山甲、雉等等。有时闯入农舍袭击猪羊,甚至偷袭耕牛的事例也屡见不鲜。20世纪50年代,江西、湖南等地还发生过豹子食人的事故。近10多年来,豹的数量显著减少,“豹害”已很罕见。 豹虽凶残,实际上也怕人。发现有人,早就远避。昼伏夜出,白天隐匿在草丛中酣睡。豹偶尔伤人,多是人、豹突然遭遇,因受惊而引起的自卫反应。1965年江西省高安县一个农民上山砍柴,不巧选中豹子正在睡觉的地点,无意中将扁担往草丛一掷,正好打中熟睡的豹身。豹子从梦中惊醒,扬起一掌,撕下柴农右臂大片肌肉,然后惊慌潜逃而去。 豹的锐爪利牙虽然厉害,但碰上成群饿豺,孤独作战,往往会落入豺的包围圈。一群豺的通力合作,能将一头50余公斤重的豹咬死,吃剩一些支离破碎的豹皮和豹骨。虎 科别:猫科Felidae,学名:Pantheratigris, 英文:名Tiger,分布:黑龙江、吉林、湖南、广东、福建、江西、贵州、广西、 云南、 陕西。 虎是亚洲最大的食肉猛兽。虎爪坚实锋利,一抓见肉;一副虎牙齿,特别是二颗六、七厘米长的犬齿,多厚的兽皮一咬即开。虎一旦“张牙舞爪”,气势汹汹。再加上一双炯炯发光、并有白毛相衬的“倒挂”虎眼,更显得凶猛、威严。虎头上的几条黑纹,看来略像中文“王”字,有人牵强附会,把这些色纹看做是天赋予虎的“王”者头衔,于是虎在人们心目中理所当然地成为“百兽之王”,虎字也成了凶狠强悍的同义词。凡是具有凶狠强悍特性的动物,其名称都有虎字,像善于捕蝇的一种蜘蛛,称为蝇虎;能飞檐走壁捕食昆虫的爬虫,称为壁虎;贪得无厌的海中猛鲸命名为虎鲸。拿来形容人类的心理和行为,则有“虎视眈眈”、“虎口余生”、“谈虎色变”、“狐假虎威”等成语。 一般公认现在生存的虎还有6个亚种。产在中国的有三个:东北虎、华南虎和孟加拉虎。东南亚虎有时也会进入中国境内。大的虎,身长可达2米,体重约200公斤。东北虎最大的纪录是384公斤;华南虎较小,最重不过190公斤。虎身虽长,由于脊柱关节灵活,走起路来,爪又能收缩,只有趾垫着地,没有响声,显得轻巧迅捷。 虎多生活在疏林丛草的环境。不会攀爬。性喜水,善游泳,尤其夏季,常去溪水浸泡消暑,贪图凉爽。因为虎缺乏汗腺,在阴影中乘凉解决不了问题,所以虎从不远离水源。平时多单独活动,没有固定巢穴,雌、雄各有自己领地,发情期间结合在一起,交配后再分开。 袭击大中型食草兽为食,鹿、羚、羊都是猎食对象。甚至还能制服像熊那样难以对付的猛兽。但虎最主要的食物是野猪。常向野猪背上扑去,用钢刀般利齿咬断野猪颈椎或喉咙。不过素有“拼命三郎”之称的大公野猪也并不好惹:那200来公斤重的结实躯体,一副匕首似的獠牙,一身厚硬的毛皮,如冒险拼搏,往往两败俱伤。所以,虎也有点自知之明,一般并不和这样的公野猪较量。华南虎在食物不足时,对周身长棘的豪猪也不肯放过。饿得发慌的老虎,往往来不及仔细剔除这些6、7厘米长的棘刺,连肉带刺一起吞到肚里。不易消化的硬棘长期留在胃里,就会刺伤胃壁。 虎很少主动袭人,远远见到人,一般都主动避开。然而虎如受伤,或母虎带着幼虎,就是另一回事了。现存的虎中, 食人虎极少。 虎在自然条件下每2-3年生育一次。饲养的虎因提前断奶而有二年三胎的。每胎二至四仔,偶五仔。 现存的野生虎,据估计,东北虎有150头左右,分布在黑龙江和吉林;华南虎不足100头,分布地点以湖南南部、广东北部为主,福建、江西、贵州和广西有零星少数孟加拉虎的数量也极有限,偏居云南一隅。由数量来看,老虎在中国濒临灭绝的危险性更甚于大熊猫和金丝猴,故已采取积极保护措施。雪豹 别名:艾叶豹,科别:猫科F e l i d a e,学名:Pantherauncia,英文名:Sonw Leopard,分布:西藏、青海、新疆。 雪豹是典型的高山食肉兽,终年生活在雪线附近,因其所处生境而得名。雪豹长着一身厚毛,怕湿不怕干,怕热不怕冷。雪豹略小于豹,夜间活动。多成对栖息。有个相对固定的窝,多筑在岩洞中。一个窝往往居住多年,用身上落下来的毛铺成厚厚的毡垫。 雪豹以所居窝穴为中心,四出觅食。采取埋伏突袭的方法,捕食各种野羊,或以旱獭充饥。有时也袭击牦牛群,咬倒掉队的牛犊。在中国西藏未听说过有雪豹伤人。青海西宁人民公园驯养的雪豹,有像家猫那样驯服的,跟着饲养员到处走动,在人群中也不“撒野”。 春季发情,孕期93-110天,每胎二至三仔。因豹骨及豹皮价格昂贵,雪豹活动路线又较固定,易捕获,故时遭滥捕,数量锐减,处于灭绝的险境。现列为受保护动物。白鳍豚 别名:白鳍豚,科别:喙豚科Platanistidae,学名:Lipotesvexillifer,英文名:Chinese RiverDolphin,分布:长江中下游干流及洞庭湖、鄱阳湖。 鲸和海豚都生活在广阔的海洋里,但有4种淡水豚则终身生活在江湖里。中国特有的动物白鳍豚就是其中一种,世世代代在长江中、下游各干流中栖息,也见于洞庭湖、鄱阳湖。 白鳍豚体表和各“鳍”都为灰白色,腹面为白色。成体的重量一般约为100公斤,大的也不过200公斤。嘴狭长呈鸟喙状,向前伸出30厘米左右,约有牙齿130颗,都很锐利,却不是用来咀嚼的,因为白鳍豚吃鱼全似“囫囵吞枣”。常数头或十数头成群在水中游弋觅食,每隔几10秒或几分钟头顶露出水面呼吸一次。白鳍豚因为需要呼吸空气,从来也不会在水底睡大觉,睡觉时也照常游动,毫不停留,只是动作缓慢而已。 白鳍豚是一种哺乳动物,2000万年前原在陆地上生活,后来由于水陆变迁,才移居水中。与环境相适应的结果,前肢成为鳍状,后肢退化消失,身体外形变得同鱼类相似。但白鳍豚仍保持哺乳类的生理特征,惟有眼睛因为长江水混浊而退化,像两颗豆子一样镶嵌在额头两旁;鼻子只剩一个小小的圆孔,长在头顶上;听觉—声纳系统却特别灵敏,可以在水中探测和识别物体,在游动中不致碰撞,还能迅速而准确地找到食物;大脑也很发达。 白鳍豚的数量十分稀少,据估计仅约200头,是世界上四种淡水豚中数量最少的一种。 由于白鳍豚具有特殊研究价值,备受科学界重视,公认为珍贵动物。目前,除严加保护外,并设法人工驯养,以便进行广泛研究。1980年1月,在长江中游捕得一头36.5公斤的幼豚,取名“淇淇”。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饲养至今。1984年体重已增至100公斤,达到性成熟,是驯养成功的惟一例子。儒艮 别名:人鱼,科别:儒艮科,学名:Dugongdugong,分布: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南部沿海。 儒艮的身体呈纺锤形,长约3米,体重300-500公斤。全身有稀疏的短细体毛。没有明显的颈部,头部较小,上嘴唇似马蹄形,吻端突出有刚毛,两个近似圆形的呼吸孔并列于头顶前端;无外耳廓,耳孔位于眼后。无背鳍,鳍肢为椭圆形。尾鳍宽大,左右两侧扁平对称,后缘为叉形,无缺刻。鳍肢的下方具一对乳房。背部以深灰色为主,腹部稍淡。 儒艮为海生草食性兽类。其分布与水温、海流以及作为主要食品的海草分布有密切关系。多在距海岸20米左右的海草丛中出没,有时随潮水进入河口,取食后又随退潮回到海中,很少游向外海。以2-3头的家族群活动,在隐蔽条件良好的海草区底部生活,定期浮出水面呼吸,常被认作“美人鱼”浮出水面,给人们留下了很多美丽的传说。 儒艮是由陆生草食动物演化而来的海生动物,曾遭到严重捕杀,资源受到破坏,亟待加强保护。儒艮产于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南部沿海。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 体长为220-250厘米,体重为250-235公斤。身体浑圆,呈现优美的流线型体态。眼睛乌黑发亮,上、下颌的每侧都有32-36枚圆锥形的牙齿,齿列稀疏。吻部狭、尖而长,长度不到体长的1/10。喙与额部之间被一道“V”形沟明显地隔开。脊椎骨相对较少,椎体较长。鳍肢上具有5指。全身都呈象牙色或乳白色,背部散布有许多细小的灰黑色斑点,有的腹部略带粉红色,短小的背鳍、细而圆的胸鳍和匀称的三角形尾鳍都是近似淡红色的棕灰色。 中华白海豚是热带、亚热带靠近海岸生活的种类,也游弋于内海的港湾及河口一带,分布区从非洲的好望角附近沿非洲东岸向北,到红海、苏伊士运河口、阿拉伯湾、波斯湾以及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几内亚等地的沿海海域。 中华白海豚不集成大群,常3-5只在一起,或者单独活动。性情活泼,游泳的速度很快,有时可达每小时12海里以上。呼吸的时间间隔很不规律,有时为3-5秒钟,有时为10-20秒,也有时长达1-2分钟以上。主要以鱼类为食,包括鲻科和石首鱼科鱼类的幼体,也吃小黄鲷和小鲳鱼等。它的食量很大,胃中的食物的重量可达7公里以上。 中华白海豚每年主要在6-7月间在水中交配,雌兽的怀孕期为10个月左右,产仔于翌年3-4月份,幼仔的尾部先产出,头部最后露出。刚出生的幼仔的体长大约为100厘米,是雌兽体长的1/3左右,背面为灰黑色,腹面为白色并带有粉红色,牙齿尚未露出,吻部生有10多根感觉毛。哺乳期约为1年,这时感觉毛全部脱落,牙齿完全长出,2-3年达到性成熟。寿命一般为25-35岁。亚洲象 科别:象科Elephantidae,学名:Elephasmaximus,英文名:Asiatic Elephant,分布:云南西部和南部边境地区。 中国云南省与缅甸、老挝接壤的边境地区,群山环抱着一些海拔约一公里、方圆二、三千平方公里的河谷盆地。那里雨水充沛,森林茂密,是亚洲象群生活的乐园。 象是现存最大陆生动物,肩高一般超过2.5米,体重四、五吨。群居,在勐养曾观察到七头的小群,也有最多达52头的。每群有领头公象,如遇险情,便挺身而出。那对一米多长的象牙,可算是动物界最强大的重型武器了。 象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那根近2米长的“万能”鼻子,约重200公斤。亚洲象鼻端有一个指状突起(非洲象有两个突起),感觉灵敏。象鼻除用作呼吸并司嗅觉外,还能攫取食物,吸水,喷水,拣物,攻击,和在个体间交流感情、传递信息。 象虽有二、三厘米厚的皮肤,但光溜溜的,很少有毛,皮下脂肪也不发达,隔热保温力差,既怕酷寒,又怕烈日。夏季中午总是躲到密林深处,头靠大树,站着打瞌睡,深夜才卧地睡上几个小时。象喜在河边洗澡,用鼻子吸水冲洗身体,然后用鼻子吸卷泥土撒在身上,以防蚊蝇骚扰。象浮游水面时,活像只大木桶;潜入水下时,只剩鼻尖露出水面,又像潜水艇。据观察,亚洲象渡过三百米宽、流速每秒三米的澜沧江,只需时五分钟。野驴 别名:蒙古野驴、亚洲野驴。科别:马科Equidae,学名:Equushemionus,英文名:Asiatic WildAss,分布: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 野驴并不是家驴的野生祖先。体型较家驴大,重200余公斤,身短、蹄宽,酷似骡。生活在中国西部和北部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和内蒙古等地海拔1800-4500米的高山草甸和半荒漠草原。 野驴不畏风雪,也不怕曝日。夏季多成对活动,也有三、五头或二、三十头的小群。冬季合成五、六十头甚至 上千头的大群,过着游迁生活。性剽悍,蛮性大,不易驯服。听觉、嗅觉均较灵敏。受惊时全速疾驰,鱼贯而行,秩序井然,通常雄驴在前,雌驴殿后,幼驴居中。常于奔逃时突然停下,回首察看一番,然后再次飞奔。奔跑迅速,且能持久。喜在河流中游水。 在人迹罕至的地方,野驴好奇心很强,遇到行进中的车辆,总要跑到车旁观看,车快它也快,等到看出究竟、越过车头才停止。野马 别名:普氏野马, 科别: 马科, 学名:Equusprzewalskii,分布: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 大型有蹄类,体长220-280厘米,肩高120厘米以上,体重200多公斤。头部长大,颈粗,其耳比驴耳短,蹄宽圆。整体外形像马,但额部无长毛,颈鬃短而直立。夏毛浅棕色,两侧及四肢内侧色淡,腹部乳黄色;冬毛略长而粗,色变浅,两颊有赤褐色长毛。 野马栖息于缓坡上的山地草原、荒漠及水草条件略好的沙漠、戈壁。野马性机警,善奔驰;一般由强壮的雄马为首领结成5-20只马群,游移生活。多在晨昏沿固定的路线到泉、溪边饮水。喜食芨芨草、梭梭、芦苇,冬天能刨开积雪觅食枯草。6月份发情交配,次年4-5月份产仔,每胎1仔,幼驹出生后几小时就能随群奔跑。 野马原分布于中国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北塔山及甘肃、内蒙古交界的马鬃山一带。最后一次发现野马是在1957年,估计野生种群已经灭绝,目前还有一定数量的野马生活在人工圈养或半散放状态下,8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野马从欧洲引回新疆奇台、甘肃武威半散放养殖,为野马重返大自然而进行科学实验和研究工作。野骆驼 科别:骆驼科Camelidae,学名:Camelusbactrianus,英文名:Bactrian Camel,分布: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 骆驼素有“沙漠之舟”的称号,它游离转徙于中国的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包括古代“丝绸之路”的罗布泊一带沙漠地区。那里一年四季干旱缺水,夏季烈日炎炎,冬季风沙飞扬,地面松软,植物贫乏,一般动物难以生存。骆驼却具备应付沙漠环境的“秘方”:脚掌下有宽厚的肉垫,像弹簧垫子,在沙地上行走不致下陷;有惊人的耐饥耐渴耐热能力,背上两个驼峰像旅行者的干粮袋,存储大量脂肪,胃中有数十个贮水囊,在茫无边际、无水无草的戈壁沙漠上,能不食不饮,一连行走数天。这些“法宝”是任何其他大型动物望尘莫及的。另外,骆驼生有长长的睫毛,可以自由启闭的鼻孔,以及耳内密布的短毛,都能有效地阻挡尘沙;还有灵敏的嗅觉,能觉察远处的水源,从而在浩瀚荒漠中找到绿洲。 野骆驼都是双峰,以多种盐碱植物为主要食物。通常三、五只小群活动,较大的群体也不过十多只。冬季发情,孕期12-13个月,早春生产,每胎一仔,每二年繁殖一次。 野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那套本领,成功地避过了其他野生动物的竞争和袭击,却对付不了猎人的现代化武器。现在已面临灭绝的境地,已列为受保护动物,禁止捕猎。鼷鹿 科别:鼷鹿科Tragulidae,分布:云南西南部。学名:Tragulusjavanicus, 英文名:Mouse Deer。Tragulusjavanicus, 英文名: Mouse Deer。 鼷鹿体型生来就小,不过20至25厘米高,重量只有2-2.5公斤,大小与兔子差不多。雌雄鼷鹿都无角,雄性獠牙却很发达。鼷鹿外形很像鹿科中的麝及獐,但其胃只分三室(鹿类的胃和牛羊的一样分成四室),且无足腺和面腺。从结构上看,与巨大的骆驼较接近。名为鼷鹿,其实非鹿,而是介于鹿与骆驼之间的动物,分类学上属于鼷鹿科。 鼷鹿是真正的林栖动物,生活在中国云南省西南的丛林深草中。多孤独生活,但有时也成对活动,昼伏夜出。吃低矮灌丛的嫩叶、花、果实和青草,有时也啃食草根。 全年繁殖,每胎一仔。雌鼷鹿产仔后便发情,能一面哺乳一面怀孕,孕期四个月,所以一年内几乎能生育三次,繁殖力不算低。但因其敌害较多而数量稀少。 鼷鹿小巧玲珑,逗人喜爱,是一种极受欢迎的观赏动物。黑麂 别名:毛额黄麂、蓬头麂,科别:鹿科Cervidae,学名:Muntiacuscrinifrons,英文名:Black Muntjac,分布:浙江、安徽、江西、福建。 这种罕见的棕头黑身小鹿是中国的特产,仅产于中国东部浙江、安徽和江西、福建接壤的山区,是分布范围最小的一种鹿类。 黑麂的特征是头顶那簇鲜棕色长毛,加上毛的长短和毛向不一,看上去“蓬头散发”,故有人称之为“蓬头麂”。雄麂7至10厘米长的小角,在簇毛丛中隐约露出。一条长约20厘米的尾巴,表黑底白,二色对比分明,别具一格。奔跑时尾巴竖起,像一面小白旗,十分醒目。 黑麂是鹿类中体型较大的种类,体重可达25公斤左右。主要吃多种树的嫩枝和嫩叶,也吃些果实之类的“副食”。与其他鹿类不同,并无明显繁殖季节。每胎只产一仔。 黑麂隐匿一公里左右的山地密林中,很少到山坡活动,胆小机警,活动隐蔽,因而难于见到。黑麂性情暴躁,捕获后死亡率高,很难驯养。白唇鹿 科别:鹿科Cervidae,学名:Cervusalbirostris,英文名:White-lipped Deer,分布:甘肃、青海、西藏、四川。 白唇鹿是中国特产动物。顾名思义,其特征是唇部白色。的确,就凭这一点便能区别于其他鹿类。白唇鹿毛长而粗硬,保温性能优良,保证它能在青藏高原3500米以上的高山林带严寒环境自由生活。在四川西部和祁连山区也有分布。 白唇鹿分布于高原的偏僻地区,故很难发现,更不易捕捉。因此长期以来,其习性鲜为人知。为了保护和驯化这种珍贵动物,近年来讲行了艰苦的调查研究 ,并捕获幼鹿,开展人工饲养试验, 已获成功。 白唇鹿在晨昏活动最频繁。在祁连山地区,一般成小群活动,但至繁殖季节,便集合成大群,最大一群可超过150头。生茸产仔期雌雄分群,产仔后的母仔群,也有40-50头。生茸期的公鹿群多为七、八头。主要采食鲜嫩枝叶。有时能与牦牛混群吃草。为了寻找食物能作长距离迁移。 雌鹿一岁半时性成熟,雄鹿两岁半时才参与繁殖。通常在9-11月发情,孕期8个月左右,5-6月产仔。一般每胎一头,个别双胎。 白唇鹿的鹿茸与梅花鹿的有同样功效。坡鹿 别名:泽鹿,科别:鹿科C e r v i d a e,学名:Cervuseldi,英文名:Eld'sDeer,分布:广东海南岛。 坡鹿又叫泽鹿。产于中国的是三个亚种之一:海南坡鹿。仅见于海南岛,现在野外幸存的只有数十头,濒临灭绝,因此, 已设立了坡鹿保护区。 海南坡鹿体型中等。雄鹿肩高1.5米,重百余公斤,雌鹿不足75公斤。四肢瘦长,体态矫健。多在灌丛林缘草坡活动。因栖息场所相对稳定,常遭杀身之祸。如果受惊逃跑,不久仍会返回原地。所以盗猎者只要在原地守候,即可如愿以偿。 成年雄鹿独居,一些雌鹿则往往带着幼鹿过群居生活。以往最大的鹿群有20余头,近年数量锐减,一般只有数头的小群。坡鹿不愿与水鹿搭讪而乐于与黄牛做伴,一起吃草。甚至随黄牛回牛栏过夜。 海南坡鹿善于跳跃奔跑,惊逃时,快如离弦之箭,一、二米高的障碍物,或六、七米宽的山沟溪涧,均能飞跃而过。性极机警,主要在清晨和傍晚活动。吃草时“哨兵鹿”负责警戒,昂首察望,小心翼翼,双耳不停地摆动,一遇动静,一声惊叫,鹿群便一齐狂奔疾逃。饱食后,它们抵着臀部而卧,一面悠悠反刍,但分头注视四面八方,保持警觉。梅花鹿 别名:花鹿,科别:鹿科C e r v i d a e,学名:Cervusnippon,英文名:Sika Deer,分布:吉林、安徽、江西、浙江、四川、甘肃、广西、台湾等省。 “马身羊尾,头侧面长,高脚而行速,牡者有角,夏至则解,大如小马,黄质白斑。”梅花鹿是中国最早利用鹿茸制药和驯养的野生动物之一,因而古时就有确切的描述。 梅花鹿过去广布中国各地,但现在仅残存于吉林、安徽南部、江西北部、浙江西部、四川、广西等有限的几个区域内。台湾亦分布有一个特有亚种。栖息于灌木和而有杂草丛生的丘陵区。群栖,常一、二十头在一起活动。其活动范围与植被、地形有关,一般为数十平方公里,栖息地较固定,在没有受到干扰的情况下,通常并不易地,即使受惊外逃,多数有不久便返回原地的依恋性。 雄鹿多单独活动,秋末冬初繁殖季节,雄鹿经过激烈的斗争,胜者占有雌鹿群。4-6月产仔,每胎一头,偶尔二头。 鹿茸含有内分泌素鹿茸精等,确有增强人体各种机能的作用,已成为公认的滋补强壮药物。豚鹿 科别:鹿科Cervidae,学名:Cervusporcinus,英文名:Hog Deer,分布:云南西南部。 豚鹿在中国仅见于云南西南部森林草地。体型较粗壮,四肢较短,显得矮小,有点像猪而得名。 雄鹿长有细长的三叉状角,雌性无角,体重在五十公斤左右。多单独活动,偶尔二、三只聚在一起。白天休息,晚上觅食,主要食物为青草,也吃嫩枝、嫩芽和落地的花、果。全年可繁殖,孕期为220-235天,每胎一仔,偶尔成双。寿命12-15年,最长可活20年。麋鹿 别名:四不像,学名:Elaphurusdavidianus,英文名:David’sdeer,科别:鹿科Cervidae,分布:原产于辽宁、华北、黄河和长江中下游。 体长约200厘米,体重100 (雌)-200 (雄)公斤,因其头似马、角似鹿、尾似驴、蹄似牛而俗称四不像。仅雄鹿有角,颈和背比较粗壮,四肢粗大。主蹄宽大能分开,趾间有皮腱膜,侧蹄发达,适宜在沼泽地行走。夏毛红棕色,冬毛灰棕色;初生幼仔毛色橘红,并有白斑。 由化石资料推测,麋鹿原产于中国东部湿润的平原、盆地,北起辽宁,南到海南,西自山西、湖南,东抵东海都有分布。为草食动物,取食多种禾草、苔草及鲜嫩树叶。喜群居,发情期一雄多雌;通常7月份开始交配,怀孕期315-350天,每胎产1仔。18世纪中国野生麋鹿种群已经灭绝,仅在北京南苑养着专供皇家狩猎的鹿群,后被八国联军洗劫一空,盗运国外。1985年以来,中国分批从国外引回80多只,饲养于北京南苑和江苏大丰县。在散放的江苏省大丰县已建立麋鹿自然保护区,为麋鹿在自然界恢复野生种群而开展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野牛 别名:白袜子、野黄牛,科别:牛科Bovidae,学名:Bosgaurus,英文名:Gaur,分布:云南西南部。 野牛这种珍稀动物在中国是1958年才在云南西南部首次发现。1972年4月1日,曾在云南西双版纳获得初生牛犊。 野牛体型巨大,肩部特别隆起,公牛肩高约1.8米,体重可达一吨左右。因为四肢下部白色,像穿了白色“袜子”,所以野牛的绰号叫做“白袜子”。 栖息在阔叶林、竹阔混交林或稀树草地。活动范围广,无固定栖息地。在1400米高度的山坡也有它们的踪迹。晨昏活动和觅食,白天躺在隐蔽处休息。 常数头、十余头,以至二、三十头结群。牛群由一头成年壮公牛为首,弱的成年公牛被逐出牛群,过孤独生活。 野牛四岁时性成熟,无固定繁殖季节,每胎一仔,少数产二仔。母牛哺乳期间,性情特别凶猛。据记录,饲养条件下可以活24年。野牦牛 科别:牛科Bovidae,学名:Bosgrunniens,英文名:Wild Yak,分布: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 产于中国的牦牛早已驯化为家畜,成为青藏高原的主要运输工具。中国还保存着野生牦牛资源。 野牦牛只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比家牦牛大得多,肩部也特别高耸。体长200-280厘米,肩高160-180厘米,体重在500公斤以上,而家牦牛很少有超过300公斤的。两肩之间在背正中有突起的隆肉,背部体毛黑褐色,而家牦牛却杂有白色。野牦牛雌雄均具角,四肢粗短,蹄大而圆,蹄甲尖小,但特别强硬。头和躯体背面的毛短而光滑,喉、颈、腹、体侧及尾部均具长毛,腹毛可长达70厘米。除鼻吻部周围有少许白毛以外,全身呈暗褐黑色。四条本来不很高的腿,由于被下垂的长毛覆盖,更显得短小。身上拖拖拉拉的长毛,看来有碍于活动,然而在冰天雪地里卧下休息,厚厚的毛层起着衬垫御寒的作用。这种长相令人生畏的庞然大兽,其性格却相当温顺。 野牦牛是典型的高原动物,生活于海拔3000~6000米的高原地带。冬季到较低的地方,夏季又回到高山地带。集群生活,数十头一群,有时甚至达几百头,晨昏活动。既耐寒,又耐饥,以草和地衣为食。野牦牛生活在高山大岭最险峻、荒凉的环境,不怕寒冷和雨雪。清晨和傍晚活动,夏季有时需下山饮水,冬季则以冰雪解渴。忍耐力极强。 性好群居,常七、八头至数十头成群,由一头大公牛率领,其余公牛仅三、四头结伴,或孤独活动。野牦牛靠灵敏的嗅觉和山高路险的荒凉环境,以逃避捕猎。 秋季发情,繁殖期结成4-6头的小群,由一头公牛和3-5头母牛组成。孕期9-10个月,春夏产犊,每胎一仔。发情期被斗败的孤公牛,有时闯入家牦牛群中,把家公牛赶走,霸占牛群,甚至还“拐引”出走,因此牧民非把闯入牛群的野公牛赶走不可,甚或打死。普氏原羚 也叫普氏小羚羊。属偶蹄目、牛科、羚羊亚科、原羚属,雄性成年个体重约2 7公斤,雌性个体重约2 3公斤。 普氏原羚样子可爱:体长约1米,雄羚长有一对有环棱的黑色硬角,角尖相向内弯。嘴唇黑色,颌下白色。夏季通体被覆棕红色的毛被,秋末换毛,冬毛为褐黄色,四肢内侧和腹部着白色毛被,其中间为醒目的棕黑色尾巴。 普氏原羚生性机警、行动敏捷:一旦受到惊吓,普氏原羚臀部的白毛会竖起外翻,在绿色和黄色草地的反衬下格外醒目,警示同伴有危险临近。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区域,受惊后会逃至远处,危险过后回到原来地点。 普氏原羚奔跑像离弦箭:姿势与众不同,轻灵而矫健。前后肢分别并在一起,后肢用力后蹬,身体跃入空中,牵制前迈,着地时用力后撑,身体在空中划出一道波浪起伏的曲线,分外优美。 普氏原羚有“绅士风度”:普氏原羚喜集群活动,群体大小从数只到50-60只不等。像其他许多有蹄类动物一样,普氏原羚也有同性聚群现象。在非繁殖季节,同一性别的个体聚在一起活动。雌羚产羔后,幼羚跟随母羚一道活动,直至成年。雄羚不参与哺育幼羚。研究人员在夏季的野外考察中,常常能发现雄性群和母崽群分开游荡。同时,雄性占据的栖息地质量要劣于雌性的,据认为这是雄性“绅士风度”的表现,这样可以降低与后代及雌性的生存竞争,对后代以及雌性群体有好处。据观察,种群在取食中,往往雄性会在一旁“站岗放哨”, 一旦有“敌情”,会马上发出信号,并“掩护”雌性及幼体逃离。 普氏原羚也有两情欢娱时:每年11月进入发情季节。这时,雌雄合群形成较大的繁殖群体。雄羚发出阵阵高昂的咩叫,为了争夺配偶,雄羚常在群内相互驱赶,但彼此间很少发生激烈争斗。雌羚7月产羔,通常每胎一羔,偶尔也有两羔。羚羔出生后几分钟即能站立,随母羚一块奔走。藏羚 科别:牛科Bovidae,学名:Pantholopshodgsoni,英文名:Tibetan此同时Antelope,Chiru,分布:西藏、新疆、青海。 藏羚是中国的特产动物,常成群出没于西藏、新疆和青海等地海拔四公里至六公里的高原上。雄羚有一对令人注目的长角,矗立于头顶,角长60-70厘米,侧面远望,二角重叠,颇似一角,故有“一角羚”之称。 藏羚是一雄配多雌的动物,冬季发情期间,雄羚间会有激烈的争斗,胜者往往占有十余头雌羚。交配期过后,雌雄羚即分群活动,雄羚结成5-7头的小群,而雌羚则结成百头大群。这段时间,雌羚都在晨昏活动,白天卧于自己挖掘的小坑内,因此考察人员往往多见雄羚而不易遇到雌羚群。雌羚经过六个月的怀胎,多于七月产仔,每胎只有一头,此后便结成数百以至上千头的“母子”群,浩浩荡荡,气势不凡。 公羚遇上饿狼,能以利剑式的双角一致对敌。这时狼欲获得战利品,还得冒点风险。它们短时间奔跑的速度也很高,可以把狼抛在后面。高鼻羚羊 别名:赛加羚羊、大鼻羚羊,学名:Saigatatarica,英文名:saiga,科别:牛科Bovidae,分布:原产新疆准噶尔盆地。 体长100-150厘米,肩高63-83厘米,雄性成年体重37-60公斤,雌性29-37公斤。雄性具角,长28-37厘米,基部约3/4具环棱,呈琥珀色。因鼻部特别隆大而膨起,向下弯,鼻孔在最尖端,因而得名“高鼻羚羊”。体毛浓密棕黄色,腹部和四肢内侧带白色,冬毛灰白色。 生活于荒漠、半荒漠地带。结成小群生活,有时也有成百上千只的大群迁移。冬季多在白天活动,夏季主要在晨昏活动。有季节性迁移现象,冬季向南移到向阳的温暖山坡地带。跑得很快且有耐力,被牧民称为“长跑健将”。食物以草和灌丛为主。于秋末冬初发情交配。雄性间有激烈的争雌现象,但时间不长。孕期6个多月,每胎1-2仔。中国的野生种群已经灭绝,现已引种回国,在甘肃和新疆半散养,为恢复野外种群进行实验和研究。 人们通常所说的名贵药用羚羊角,就是出自高鼻羚羊。羚牛(扭角羚) 别名:扭角羚、牛羚,科别:牛科Bovidae,学名:Budorcastaxicolor,英文名:Takin,分布:西藏、云南、青海、四川、陕西、甘肃。 羚牛是中国西部特产的珍稀动物。因躯体硕大,体重足足有三百公斤,外貌又像牛,故产地居民称它为野牛。成年后,角向后扭曲, 因而又称“扭角羚”。 羚牛生活在海拔二公里至四公里高山森林或草甸上。西藏和云南西部的毛色深褐,青海、四川的为红棕色,秦岭的则呈淡棕黄色,略带金色光泽,有“金毛羚牛”之称。 在秦岭太白山,无论是针叶林还是混交林,或是竹林丛生处,都是羚牛可以活动的场所。活动范围大,常可扩及百余公里。喜群居,冬季多为二、三头的小群,夏季集成十头左右、有时多达30-50头的大群。各群都有雄牛带领。春季高山仍处于冰雪封冻时,牛群迁入草木开始萌发生长的低谷,待夏季气温上升时,再迁至高山,初冬大雪时,又迁至中山过冬。 羚牛垂直迁徙时,上山成一条线,由牛“司令”带领,成年牛公在前,雌牛在后,犊牛夹在中间,一头接一头,秩序井然地登山。下山时,则散开成扇形。 羚牛白天采食多种植物。地面食物缺乏时,能站起来用前肢搭在树干上采食高处的树叶。牛群休息或吃草时,常有一头公牛在高处警戒,发现敌害,就以上下唇相挞,发出“吧—吧—”声的信号,然后带头奔逃。 羚牛于6-8月发情,翌年2-4月产仔。每胎多为一犊,偶产二犊。台湾鬣羚 英文名:Taiwanserow。特征体型较鬣羚小,体长仅80-114厘米,尾很短。全身毛短,不蓬松,黑褐色,脊背部黑色。颌、喉部和颈背有黄色斑块。两性都有锥型角,尖锐的角尖略向后弯。习性栖息于海拔1000-3000米的裸岩或陡峭的山区林中,多单独活动,清晨和夜间最活跃,以植物的幼叶为食。分布台湾较为原始的森林中,数量稀少。繁殖10-11月发情,妊娠期约7个月,每胎1仔。 台湾鬣羚的形态与鬣羚十分相似,只是体形略小,颈部和背部的鬣毛较短。体长为100-120厘米,尾长10-12厘米,肩高60-72厘米,体重50-60公斤。体色素雅,以黑灰色为主,下颌为淡黄色,有黄褐色的喉斑,腹面的颜色较浅,四肢的颜色却较深而黑,体毛粗糙,但显得非常密实,给人一种鲜明的立体感。雄兽和雌兽均有角,生于头的前部。角短而尖,直接向后伸出。吻鼻部裸露,眶下腺明显。耳朵狭长。四肢强健。尾巴较短。 台湾鬣羚仅产于中国的台湾省,在产地又有“野山羊”、”台湾羚羊”等俗名。主要生活于海拔1000-3000米的高山密林、悬崖峭壁或者草原和平原地带。经常单独出没或2-3只在一起活动。主要在早晨和黄昏出来觅食,喜食青草、种子和菌类等。特别喜欢伫立在视野良好的悬崖之巅,向四处瞭望。它善于奔跑和跳跃,非常灵活,跳跃的高度可达60多厘米,奔跑的时速为80公里,能在碎石崖坡上用粗短的后腿用力一蹬,便可前后脚同时离地,凌空飞跃起来,然后前蹄轻巧而稳当地落在地上。这是因为它不仅具有良好的视力与平衡感,而且拥有擅长在峻岩峭壁行走的副蹄,在攀岩时可以利用副蹄紧紧地抓住地面,以坚硬的主蹄支撑着体重,蹄缘柔软富有弹性的角质层又能增加附着力,所以从来不会因失足而从悬崖峭壁上掉入万丈深渊。性情比较刚烈,遭到袭击后常与对方搏斗。 台湾鬣羚在9-10月发情交配,发情周期为20天左右,每次持续时间为2-4天。赤斑羚 别名:红斑羚,科别:牛科B o v i d a e,学名:Naemorheduscranbrooki,英文名:RedGoral,分布:新疆、西藏。 这种毛色浅棕的羚羊,在中国是1979年才发现的,分布在新疆和西藏喜马拉雅山东部。赤斑羚是较斑羚更为珍贵的种类。 赤斑羚体长一米许,体重25公斤左右。它们主要栖息在海拔4500米以下的林区,随雪线而有季节性垂直迁徙现象,夏季活跃于森林上缘及草甸灌丛中,冬季则下移至林区下缘活动。秋季常能见到由3头(一公一母带一仔)组成的家族群。它们能够在悬崖峭壁跑跳自如,以至豺、豹等食肉兽难于追捕它们。 西藏的赤斑羚,很少受人惊扰,无形中受到保护,因而考察人员在相距几十米处摄影时,还能泰然吃草,不予理会。喜马拉雅塔尔羊 别名:长毛羊、塔尔羊,学名:Henitragusjemlahicus,英文名:Himalayantahr,科别:牛科Bovidae,分布:西藏喜马拉雅山南坡。 中国是在1974年发现塔尔羊的。体型粗壮,体长120-140厘米,肩高84-101厘米,雄性体重可达90公斤。整个头形狭长,雌雄具灰褐色的角,但雄羊角比雌羊角粗大,正面观二角呈倒“人”字形。颌下无胡须,尾短而腹面裸露。雌羊比雄羊体小。全身被毛粗硬呈暗灰褐色或褐色。雄羊颈部、肩部和臀部被毛可长达12-18厘米。 主要栖息于海拔3000-4000米的喜马拉雅山南坡,常活动于崎岖的裸岩山地及林缘,适应严寒多雨的气候。晚上在高山灌丛带或多岩石地区隐蔽。多为几十只集群,活动范围较固定。性机警,难以接近。以草本植物为主食,也吃灌木的嫩叶。一般冬末春初交配,孕期6-7个月,6月份产仔,每胎1仔,有时产2仔。在中国属边缘分布,数量稀少。北山羊 别名:亚洲羚羊、悬羊,学名:Capraibex,英文名:ibex,科别:牛科Bovidae,分布:新疆、甘肃、内蒙古、青海。 北山羊形似家山羊而体形较大,体长115-170厘米,肩高约100厘米,体重50公斤左右。雌雄体都有角,但雄羊角特别长大,达140多厘米,呈弧形向后弯曲。颏部有须,雄性长,雌性短。夏毛棕黄色,腹部及四肢内侧白色;冬毛长而色浅淡。尾长10-20厘米,尾尖棕黑色。 夏天栖息于高山草甸及裸岩区,冬春迁至海拔较低的地区活动。多在晨昏活动,采食各种野草。常十余只集群活动,有时可达数十只。性机警,视、听、嗅觉都很灵敏。11-12月份发情交配,次年5-6月份产仔,每胎1-2仔。中国北山羊的数量很少。河狸 别名:海狸,学名:Castorfiber,英文名:Eurasianbeaver,科别:河狸科Castoridae,分布:新疆北部。 河狸是中国最大的啮齿动物,营半水栖生活,体长74-100厘米,体重25公斤左右。头小,眼小,颈、四肢和耳短,外耳壳能折起,以防水灌入。体毛棕黄至褐色,厚而多绒毛后足趾间到爪有蹼,适于划水;尾宽大扁平,长约40厘米,覆盖角质鳞片,具有舵的作用。在肛腺前方有一对能分泌“河狸香”的麝腺。 栖息在寒温带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林缘的河边,穴居。善游泳和潜水,主要在夜间活动。洞穴常挖在河边树根下,以鲜嫩的树皮、树枝及芦苇为食。 河狸在欧亚大陆北部曾有较广的分布,因其皮毛珍贵而长期遭到无节制的捕猎,分布范围缩小,中国仅产于布尔根河一带,现已建立自然保护区。黑鹳 英文名:Black stork,类别:鸟纲鹳形目鹳科。分布:云南各地,中国各地。通常生活在开阔沼泽、湖泊、河流的浅水区以及水田。在浅水中用尖嘴快速啄击,捕捉鱼、虾。食物包括鱼、虾、蛙、蟹。全长约1米,体重2500-3400克。 习性:大型涉禽,稀少候鸟。夏天在中国北方繁殖,秋天飞往南方越冬。迁飞时结群活动。平时单独活动。繁殖季节成对活动。在大树或悬崖上的石隙中筑巢。每窝产卵3-5枚。雌雄鸟共同喂养幼鸟。黑鹳不会发出叫声,但能用上下嘴快速叩击发出“嗒嗒嗒”的响声。黑鹳在自然界的数量近年来不断减少。绿孔雀 英文名:Green peafowl,类别:鸟纲鸡形目雉科。分布:分布于云南南部和中部地区。通常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低海拔山区森林、竹林和灌丛。用强健的嘴直接啄食或用脚在地表抓扒后再用嘴啄取。食物包括植物的叶、花、果,昆虫。体型最大的雉科鸟类。雄鸟全长2.3米,雌鸟全长约1米,体重7-8公斤。 习性:白天在地上游荡觅食,夜间在高树上栖息。在隐蔽的灌丛中做窝产卵。繁殖期间雄鸟经常会展开尾屏炫耀自己的美丽羽毛,即人们所熟悉的“孔雀开屏”。还会发出响亮的如同吹号般的“啊-喔,啊-喔”叫声。绿孔雀雄鸟尾上覆羽特别发达,约有百余枚,并有紫、黄、蓝、绿多种颜色构成的眼状斑纹,形成孔雀特有的尾屏。 世界上共有3种孔雀,绿孔雀、蓝孔雀和刚果孔雀。蓝孔雀与绿孔雀很相似,但羽色以蓝色为主,头顶的冠羽呈球拍状。蓝孔雀被人类饲养的时间最长,在动物园和养殖场中数量最多,并且形成白色孔雀的变异类型。黑颈鹤 英文名:Black-necked crane。类别:鸟纲鹤形目鹤科。分布:云南东北部和西北部,中国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通常生活在高原草甸、农田、沼泽。用尖嘴在浅水中捕捉动物或从泥土中掘取食物。食物包括鱼类、昆虫、软体动物、植物根、茎。全长约1.2米,体重5公斤。 习性:大型涉禽,候鸟。繁殖季节成对活动,其他时间以家族群活动,或结群活动。繁殖期间雌、雄鸟常引颈对鸣,叫声为响亮的“咯-噜”声,并有优雅的求偶舞蹈。在沼泽地中安全的地点营巢。每窝产卵两枚,雌雄鸟轮流孵化。若食物丰盛,两只幼鸟均能长大,否则,只有一只幼鹤可以长大。黑颈鹤是世界上现生15种鹤中最晚被科学界发现记录的种类,1876年由俄国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在青海湖边发现,也是惟一一种栖息在高原地区的鹤。它在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海拔3500-4500米的高原沼泽繁殖,在青藏高原南部和云贵高原3500-2500米的高原或山区越冬。仅有少数个体在印度越冬,通常被认为是中国特有鸟类。巨蜥 英文名:Varanus salvator。类别:爬行纲、有鳞目、蜥蜴亚目、巨蜥科。分布:云南的南部、广东、广西、海南;国外分布于印度、马来西亚、缅甸等。通常生活在栖息于热带、亚热带的山区流溪附近,适应各种环境。可以根据不同环境下所有的食物加以选择,能在水中捕食鱼类,也可爬到树上觅食,此外也吃蛙、蛇、鸟、各种动物的卵、鼠及昆虫等。 习性:蜥蜴类中体形最大的一类,成体全长可达2.5米,它头似蛇头,紫红色的舌头分叉、细长,一伸一缩。并与蛇类的舌相似,是最灵敏的触角器官颈部较长,头部转向运动自如。性好斗,以侧扁的尾巴为武器,卵生。6月产卵于河岸边洞穴内或靠水边的树洞中,每次产卵15-30枚,在野生状态下,孵化期可长达一年。巨蜥的野生种群由于随意捕捉,已遭到严重破坏,资源锐减,应加以保护。蟒蛇 英文名:Python molurus birittatus kuhl。类别: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蟒科。分布:云南的滇南和滇西热带地区、广西、广东、福建、贵州、海南等地也有分布。通常生活在栖息于热带及亚热带的森林中,或溪涧附近的土山常绿阔叶林和石山常绿阔叶藤木灌丛区。气候温和潮湿,野生动物丰富的地方,为蟒蛇良好的生活环境。食物包括捕食各种小型的野生动物,如兔、野鸡、松鼠、鸟及鸟卵、蜥蜴和一些家畜、家禽等为食,食量较大,一次可吞食超过体重1.5倍的食物,但饱食后可数日不食。 习性:中国产最大的蛇,体全长可达6-7米以上。无毒蛇,是原始的蛇类,上下唇两侧有唇窝,是灵敏的红外探测器官。卵生,每年4-6月产卵,每窝最多可达100枚卵,雌蛇有盘状卵堆上孵育的习性,此时,不食,不喝,体内发热,体温较平时升高几度,有利于卵的孵成。寿命可达25年以上。由于长期以来,产区大量捕杀,野外生存数量极少,已列为国家一级野生动物保护名录,并被列于CITES附录2。中华鲟 英文名:Acipenser sinensis。类别:鲟形目、鲟科。分布:世界鲟科鱼类中分布最南的一种,长江、珠江、闽江、钱塘江、黄河等,目前大多数江河已绝迹,仅长江现存数量略多。通常生活在中华鲟为回游或半回游型鱼类,在近海生长,性成熟后进入江河。食物包括捕食昆虫幼虫、软体动物,寡毛类和鱼类等食物。 习性:体长似梭型,吻长呈犁状,基部宽厚,顶端尖,稍向上翘,口小,长在头的侧面,呈一横裂,能向外自由伸缩,眼小,吻部腹面中央有2对等长的须,排成横裂,全身无鳞,只有5行宽大的坚硬骨板,背部正中1行最大,看似古代武士所用的盾牌,尾鳍歪形,上叶发达。此鱼个体较大,300-500千克的个体常见。堪称鱼类中的巨人。每年10-11月,成熟个体上溯至金沙江产卵。产卵场多在河床陡峭,水流湍急,流态紊乱的江河地段,卵甚大,下沉,具黏性,粘附于砾石上孵出。性成熟晚,要11-14龄才成熟,怀卵量大,约有50-100万粒,但幸存后代仅1%左右,所以就显得特别珍贵,此种鱼类个体大,寿命长,是大型经济鱼类,其肉味鲜美,鱼卵加工后为极其珍贵食品。因此,鱼类资源破坏也十分严重。金斑喙凤蝶 英文名:Teinopalpus aureus。雌雄蝶的形态不同。雄蝶体、翅黑褐,布满浓金绿色微粒,前翅中域有一金绿色横带,后翅中区有一明显的近五边形金黄色斑块,该蝶中名由此而得;后翅有一显著尾突。雌翅无金绿色,后翅五边形大斑色白,尾突细长。该蝶为中国特有种,珍贵而稀少,是惟一的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蝴蝶。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和云南。短尾信天翁 英文名Short-tailedAlbatrossl,体长约950毫米。体羽主要为白色;头、颈淡黄色彩,初级飞羽和尾端暗褐色。嘴肉红色,先端白色;跗跖灰青色,趾间蹼黑色。生活于海洋,常在空中展翅飞翔,有时低飞到海面波涛中取食。以水生动物等为食。集群在岛屿沙砾地上营巢。每窝产卵1枚,卵为浅黄褐色,钝端散布有暗褐色斑点。繁殖于澎湖群岛及台湾附近岛屿,迁徙及越冬季节见于中国东部沿海。白腹军舰鸟 英文名ChristmasIslandFrigateBirdI,大型海洋性鸟类型。体长约950毫米。雄鸟嘴黑色,喉囊红色。上体黑色,泛绿色光泽;喉、颈、胸黑色,泛紫色光泽;腹部白色。雌鸟嘴玫瑰红色,胸、腹部白色。幼鸟上体褐黑色,头及下体洁白,有时胸间有暗带。 栖息于热带海洋上空,两翼狭长,翼展可达2米,飞行快速而敏捷,白天在海面飞翔,夜宿岸边林地。除能在水中捕食外,还能在空中劫夺其他海鸟所捕捉的鱼,在海岛上营巢。国内主要分布于西沙子群岛一带。白鹳 鹳科,学名Ciconiaciconia,英文名WhiteStork。体型较大,头部和背部的羽毛均为白色,肩羽及翼上大覆羽等,呈黑色而具光泽。 白鹳飞行缓慢,步态安详,休息时常以一足交替站立。除营巢期外,常结群活动。夏季在中国东北部林区营巢繁殖,经常在开阔的沼泽间和潮湿的草地上觅食,主要吃鱼、蛙、蜥蜴、昆虫等。迁飞时途经东北地区的南部、西南部及河北等地,到湖北、湖南、长江下游、福建和广东沿海岛屿以及台湾越冬。除中国外,欧亚大陆北部其他地区也有分布,繁殖后绕过大海迁飞到非洲南部越冬。喜欢与人类居住在一起,欧洲自古就把有白鹳在树上或房顶筑巢看做吉祥之兆。但近年来数量大大减少。黑鹳 鹳科,学名Ciconianigra,英文名Black Stork。体长约一米,上体从头至尾、两翼以及胸部的羽毛均呈墨色,而泛有紫绿色光泽。下体其余部分纯白色。喙和是深红色。 黑鹳是季节性迁徙的大型涉禽。春夏在山区活动。四月开始繁殖,多半在石隙中或大树上营巢。巢大都历年沿用,逐年修葺扩大。夏季常沿着溪流觅食,夜间在大树上栖宿。迁徙或越冬时常栖於开阔平原上,远离人类居住的地方。主要取食鱼、蛙、蛇和甲壳动物。在中国分布区北自东北,南至福建、广东,繁殖於东北北部、河北北部和甘肃西北部。数量已日益稀少,甚为罕见。朱鹮 鹮科,别名朱鹭,学名Nipponianippon,英文名crestedibis,分布在陕西省洋县秦岭南麓。全长79厘米左右,体重约1.8公斤。雌雄羽色相近,体羽白色,羽基微染粉红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初级飞羽基部粉红色较浓。嘴细长而末端下弯,长约18厘米,黑褐色具红端。腿长约9厘米,朱红色。 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在附近的溪流、沼泽及稻田内涉水,漫步觅食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兼食昆虫。在高大的树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鸟,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围游荡。4-5月份开始筑巢, 每年繁殖一窝, 每窝产卵2-4枚, 淡青色具褐色细斑。由双亲孵化及育雏,雏鸟约在30天后破壳,经哺育约40天后离巢。 朱鹮是稀世珍禽,过去在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曾有较广泛的分布,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20世纪70年代野外已无踪影。中国鸟类学家经多年考察,于1981年5月在陕西省洋县重新发现朱鹮种群,也是世界上仅存的种群。此后对朱鹮的保护和科学研究进行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果。特别是饲养繁殖方面,于1989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孵化成功,自1992年以来,雏鸟已能顺利成活。中华秋沙鸭 英文名Chinese MerganserI,特征全长约584-635毫米。头至上颈发绿金属光泽的暗绿色,冠羽明显。后颈、背墨绿色,两侧白色;前颈下部、胸以下白色,胁具鼠灰色鳞状纹。雌鸟头至颈栗褐色,具冠羽。背鼠灰色,腹白色,翼镜白色。 习性栖于林区溪流、沼泽。以鱼类、昆虫为食。分布于内蒙古、黑龙江、台湾、吉林;在长江以南越冬。 中华秋沙鸭是一种候鸟。属鸟纲、鸭科、秋沙鸭属中的珍稀种类,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已被列入国际濒危物种红皮书中。据文献记载,中华秋沙鸭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中国东北地区繁殖,冬季在长江以南越冬。自英国人在1864年从中国采集到一个雄性幼鸭标本后,定名为“中华秋沙鸭”。目前,中国保存的这种鸟类标本很少。 1997年3月1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鸟类组研究员杨岚和高级工程师杨晓君在进行云南高原湖泊湿地考察时,在丽江拉市海发现6只在此越冬的中华秋沙鸭。据悉,这是中国鸟类工作者在我省首次发现这种珍稀动物。金雕 鹰科,学名Aquilachrysaetos,英文名GoldenEagle,分布在东北、内蒙古和西部地区。为大型猛禽,雌鸟体长一米左右,雄鸟体型稍小。两性羽毛同色。未长成时,头部及颈部羽毛呈黄棕色;两翼的飞羽除最外侧的三枚外,基部均缀有白色斑块;身体其余部分的羽毛为暗褐色,尾羽灰白色,端部白色。长成之后,成鸟两翼和尾部羽毛均不带白色。头顶羽毛加深,呈现金褐色。 金雕多栖息于山地,在高山悬崖峭壁生长的大树上营巢。性凶猛而力强,能捕食鸠、鸽、雉、鹑、野兔,甚至幼麝等。 中国的金雕有两个亚种。一为东北亚种,分布于东北和内蒙古;一为华西亚种,主要分布于中国西部。白肩雕 英文名Imperial EagleI,特征全长约730-787毫米。通体大都黑褐色,头、颈棕褐色,肩羽杂有白羽。初级飞羽苍灰色,次级飞羽褐色;尾羽灰褐色,有七、八条不规则的黑色横斑,先端具白色狭缘。下体黑褐色。 习性栖于山地丘陵的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以小型动物为食。分布于新疆,在甘肃、青海、陕西及长江中下游、福建、广东等地越冬。玉带海雕 英文名Pallas's Fishing EagleI,特征全长约740-903毫米。上体暗褐色。尾羽褐色,中间具一道白色宽横斑;颏、喉棕白色,下体余部棕褐色。 习性栖于开阔地带,常见于平原、草原、沼泽地、田野、河谷及湖泊附近。以动物为食。分布于新疆、青海、内蒙古、黑龙江、西藏。白尾海雕 别名: 白尾雕、芝麻雕、黄嘴雕等,是大型猛禽,体长82-91厘米,体重2.8-4.6公斤。体羽多为暗褐色,后颈和胸部的羽毛为披针形,较长,头部、颈部的羽色较淡,为沙褐色或淡黄褐色,嘴、脚黄色,尾羽呈楔形,纯白色,与其他海雕不同,并因此得名。虹膜黄色,嘴和蜡膜为黄色,脚和趾为黄色,爪黑色。 白尾海雕在国外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和格陵兰岛、越冬于朝鲜、日本、印度、地中海和非洲西北部等地,共分化为2个亚种,中国仅有指名亚种,已知的分布地点有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湖北、广东、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 白尾海雕较为罕见,其中新疆为1992年首次发现的新记录,在黑龙江、内蒙古为夏候鸟,甘肃为留鸟,辽宁、河北、北京、山西、宁夏为旅鸟,长江以南、上海、浙江、台湾为冬候鸟。冬季于10-11月迁到越冬地,春季最晚于3-4月离开越冬地。 白尾海雕栖息于湖泊、河流、海岸、岛屿及河口地区,繁殖期间尤其喜欢在有高大树木的水域或森林地区的开阔湖泊与河流地带。常单独或成对在大的湖面和海面上空飞翔,冬季有时也有3-5只的小群在高空翱翔。休息时停栖在岩石和地面上,有时也长时间停立在乔木枝头。主要以鱼为食,也吃野鸭、大雁、天鹅、雉鸡、鼠类、野兔、狍子等,有时还吃动物尸体,在冬季食物缺乏时,偶尔也攻击家禽和家畜,如猫、狗、羊等。 繁殖期为4-6月。通常营巢于湖边、河岸或附近的高大树上,比较固定,巢的形状为盘状,每窝产卵通常为2枚,偶尔为少至1枚和多至3枚的。卵的颜色为白色,光滑无斑,偶尔带有少许不清晰的赭色斑。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由雄鸟轮换进行,但以雌鸟为主。孵化期为35-45天。雏鸟为晚成性,由雄鸟共同喂养大约70天,即可飞翔和离巢。黑颈长尾雉 英文名BlackneckedBar-tailedPheasant,特征全长500-560毫米。雄鸟,头部绿褐色,有白色眉纹;上体背羽紫栗色具黑斑;腰至尾根白色,散布蓝黑色斑;尾长、灰色,有并列的黑、栗色横斑;翼上覆羽栗色,有黑、白杂斑;飞羽暗褐色。下体腹与肋栗色,余棕白色。雌鸟,体羽棕褐布以黑斑纹,上背有白色矢状斑。 栖于海拔1000-3000米的疏林、草地地带。杂食性,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分布于云南西、南部。红胸角雉 英文名SatyrTragopan,特征全长575-790毫米。雄鸟,具黑头及羽冠,上体大多绯红色并遍布缘以黑边的白色卵圆斑;向体后逐渐杂以暗褐色,尾羽黑褐色。脸及喉部裸皮为蓝色。翼上覆羽色似背羽;飞羽黑褐色具棕斑。下体上胸绯红,具带黑缘的白色卵圆斑,腹以下渐染褐色。雌鸟褐色,具黑及棕色杂斑。 栖于海拔3000米的常绿阔叶林及竹林要带。以植物性食物为食。分布于西藏西南部(留鸟)。黑头角雉 英文名Western Tragopan,特征全长648-735毫米。雄鸟,上体黑色,杂以棕灰色,各羽端具有白色大型卵圆斑。头黑,具冠羽,羽端染红;尾羽为棕色具黑色横斑及端斑;翼上覆羽似背羽。脸部裸皮鲜红,眼下有数行蓝斑,喉部深蓝。下体黑色,具鲜明白色眼状斑。雌鸟以褐灰色为主,具缘以黑边的卵圆斑点。 栖于海拔3000-4000米的针阔混交林内。以植物嫩芽、根、叶及种子等为食。分布于西藏西南部(留鸟)。海南山鹧鸪 英文名Hill Partridge,特征全长233-244毫米。上体大都为橄榄褐色,具有黑斑。额、头侧以及颏、喉为黑色,耳羽白色;翼上覆羽与背羽同色,羽端沾栗。下体上胸橙红色,下胸灰,腹以下近白色。习性栖于低山丘陵地带的阔叶林、竹林及灌木、杂草丛生地带。杂食性,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仅分布于海岛(留鸟)。四川山鹧鸪 英文名Sichuan Hill Partridge,特征全长285-320毫米。上体以橄榄褐为主,具黑色横斑。脸前半部及眉纹黑色,头顶赤栗色,后颈橙褐色,有黑色条纹;耳羽栗色;飞羽褐黑色;尾羽褐绿色,具4-5条黑横斑。下体上胸和肋羽灰色。 栖于海拔1300-1800米的阔叶竹林和灌丛地带。杂食性。仅分布于四川西南部(留鸟)。雉鹑 英文名Pheasant Grouse,特征全长440-540毫米。上体大都褐色,头顶与两侧深灰,头顶与枕羽中央有黑褐色纵纹;飞羽暗褐色,羽缘具白色和棕色端斑;中央一对尾羽灰褐色具白色端斑,外侧尾羽灰裼色具黑褐斑,近端部为深黑色,羽端纯白;颏、喉、前颈至尾下覆羽红栗色胸腹褐灰色,胸羽具黑褐色纵纹,腹羽杂以淡黄和棕色。 栖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针叶林、灌丛及裸岩地带。以植物根、茎为食。分布于甘肃、青海、西藏东部、四川和云南西北部(留鸟)。斑尾榛鸡 英文名HazelGrouse,特征全长320-375毫米。上体栗色,具明显的黑色横斑;头顶和枕部深栗色,杂以黑灰色点斑;颏、喉黑色,周缘为白色;胸部栗色,向后渐淡而近白色,整个下体均具明显的黑色横带;外侧尾羽黑褐色,上具许多白色横斑,末端白色;中央一对尾羽栗棕色,布有7-8条黑色与棕白色相间的不规则横带。 栖于海拔3200-3800米的高山针阔混交林及灌丛地带。以植物种子为主食,兼食昆虫。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的局部山区(留鸟)。细嘴松鸡 鸡形目、松鸡科,别名林鸡,棒鸡。雄鸟体长91厘米,雌鸟62厘米。雄鸟全身几乎全为黑褐色,头顶有青紫色光泽,胸部羽毛反射出绿色光泽;肩、翼、尾上及尾下覆羽有大白斑;尾楔状;腹部黑褐色。雌鸟上体棕锈色,具暗色横斑,尾褐色。 细嘴松鸡生活在亚寒带的针叶林或落叶松林混交林中,冬季多在树上活动,夏季在地面采食。主食桦树的嫩枝、芽叶。3月下旬繁殖,一雄多雌。巢多筑于树下,每窝产卵6-12枚,孵化期24天,为留鸟。遗鸥 学名:Larusreliotus英文名:Relic Gull遗鸥体长约46厘米,嘴和脚呈暗红色,虹膜黑色,眼上下各有一马蹄形白斑。雌雄鸟羽色十分相似。夏羽头和颈上部黑色,体羽除上背和两翅为朱红色外,其余部分均为白色。冬羽头、颈部白色,仅在头顶、眼后杂有黑色斑块。 遗鸥是被人类认识最晚的鸟之一。自1929年4月朗贝尔于内蒙古西部戈壁中的弱水下游首次采到标本以来,关于该物种能否成立,在鸟类学界曾有分歧意见:有人认为它是棕头鸥和渔鸥的杂交类型,有人则认为它是棕头鸥的变型。直至1971年,阿乌埃佐夫依据采自哈萨克斯坦阿拉湖的多个标本,才将其确定为独立种,并得到国际鸟类学界的广泛承认。 遗鸥仅分布在亚洲中东部,是一个狭栖性种。迄今发现的繁殖地只有俄罗斯外贝加尔的托瑞湖、蒙古国的塔沁查干淖尔、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湖和巴尔喀什湖及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上的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敖拜诺尔和锡林郭勒草原与浑善达克沙地接壤处的白音库仑诺尔。春夏季节,虽曾在阿拉善荒漠中的湿地、巴彦淖尔盟的乌梁素海、毛乌素沙地和库布齐沙漠中的湖泊中见有遗鸥分布,但无繁殖记录。迁徙时途经内蒙古商都、河北康保、渤海湾沿海和陕西北部。 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遗鸥陆续迁来鄂尔多斯繁殖地。遗鸥的繁殖地为干旱地区的湖泊。湖区多为荒漠、半荒漠景观,或干草原中的沙带。遗鸥对营巢地的选择甚为严格,人畜难至的湖心岛是必需条件。 遗鸥成群营巢繁殖。在适宜的营巢地往往是巢连着巢,巢间距最近仅6-7厘米。遗鸥每窝产卵2-3枚,通常隔日产1枚卵。卵色灰绿,缀以大小不等的棕色或黑色点斑。雏鸟为半早成性,孵出后不能立即活动,需亲鸟反哺数日。10天后可由双亲带领下水活动觅食。遗鸥雏鸟的生长发育很快,75天左右体重就达550克,与成鸟的体重相差无几。 遗鸥为杂食性鸟类,以动物性食物为主,所吃食物主要有甲壳类、线形动物、摇蚊科幼虫、甲虫等。繁殖期主要以动物性食物为食,可消灭大量有害昆虫,对湖区及附近草地害虫的控制起着重要作用。 遗鸥曾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自内蒙古鄂尔多斯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遗鸥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遗鸥种群数量逐年增加,已由1990年的2000余只,增加到目前的万余只。最新出版的红皮书已将遗鸥列为稀有物种。虎头海雕 鹰科Accipitridae,学名Halioeetuspelagicus,英文名Kamchatkan SeaEagle。为大型猛禽,身体全长可达一米左右,羽衣大部为黑褐色。成鸟头部和颈部具淡象牙灰色斑纹,额部白色。部分的翼上覆羽以及尾羽、尾上覆羽和尾下覆羽呈白色。肩羽的带斑白色。翼下覆羽具白色横斑,大腿的羽毛及尾羽亦呈白色。未成年鸟的这些白色羽毛部分都具有斑点。这种海雕的蜡膜淡黄色,喙和足都呈深黄色。 虎头海雕在中国辽宁的旅顺、营口和河北有分布,但甚罕见。在中国以外,主要分布于朝鲜。兀鹫 学名Gypshinalayensis,英文名Himalayangriffon,鹰科。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四川、云南、西藏。为大型猛禽。全长约120厘米。上体沙白色或茶褐色,具矛状条纹及淡色羽缘。头被黄白色状羽和绒羽;头侧、颏、喉为毛状羽,短而稀疏;颈细而裸露,基部具明显而宽阔的灰白色长翎羽,有淡褐色轴纹。翅和尾黑褐色。下体淡黄褐色,具淡色纵纹。嘴灰绿色或铅灰色。脚暗绿灰色。 栖息于干燥而严寒的高山。常翱翔于6000米高空、长时间在空中寻找动物尸体或动物病残体,发现后落地撕食。1-4月份繁殖,多筑巢在悬崖边缘上,旧巢多修复后继续使用。每窝产卵1枚,白色,一般无斑点。虹雉 雉科,学名Lophophorusimpejanus,英文名Hima-layan Monal Pheasant。虹雉是雉科虹雉属各个种的通称。这一属雄鸟的羽毛都具有闪烁的金属辉光,绚丽若彩虹,因而得名。棕尾虹雉体型较家鸡肥大,雄鸟羽冠长而具匙状羽端,尾羽呈棕红色。这种虹雉栖息于山坡开阔的森林中,特别喜爱在橡树林、桦树林及灌丛间活动。 棕尾虹雉在中国分布于西藏南部亚东、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东部。在中国以外,分布区从阿富汗东至不丹。绿尾虹雉 别名贝母鸡,雉科,学名LophophorusIhuysii, 英文名Chinese Monal Pheasant。绿尾虹雉体型比棕尾虹雉稍大。雄鸟的羽冠覆盖着颈项,尾羽呈蓝绿色。这种虹雉平时在林带以上多岩的高山草甸上活动。冬天才迁到海拔较低的地方。绿尾虹雉主要以植物的细根和球茎为食物。因嗜吃贝母的球茎,故又名“贝母鸡”。在人工饲养下,四、五月间产卵,每窝三至五枚。 绿尾虹雉在中国分布于青海东南部,四川西部宝兴、康定、汶川、平武等地, 以及甘肃南部。灰腹角雉 学名Tragopanblythii,英文名gray-belliedtragopan,雉科。雄鸟全长53-68厘米。额、头顶和耳羽为黑色,脸的裸出部分为金黄色,头顶有一对蓝色肉角,发情时能膨胀突出。颈为红色,上体栗红色,布满白色带栗红色边缘的眼斑。下体为烟灰色,带暗色羽缘。尾黑色。 灰腹角雉雌鸟上体褐色,布满白色圆斑及黑杂纹,下体及两胁为暗褐色并杂有棕色和灰白色斑纹,尾为暗棕色。 灰腹角雉仅产中国西藏,难得一见。栖息于海拓1800-3300米的山地针阔混交林内,生活于林下的灌木丛中。巢筑在树上,食物以树叶、浆果、种子和昆虫为主。黄腹角雉 雉科,学名Tragopancaboti,英文名FukienTragopan。体型似家鸡而稍大,鸟羽冠前黑后红,上体羽毛大都呈栗红色而杂有皮黄色卵圆状斑;下体羽毛几乎为纯皮黄色。 黄腹角雉栖息于山林中,但栖息地的海拔高度较其他角雉的为低,约为1000-1600米的高度。善于隐匿潜伏,亦善奔走。受惊时,迫不得已方才飞起。 黄腹角雉为中国特产的种类。分布只限于福建中部和西北部、广东北部及湖南东南部,为终年留居于这些地区的留鸟。但近年来又在浙江省南部山区发现有黄腹角雉分布。褐马鸡 别名鶡鸡,学名Crossoptilonmantchuricum,英文名brown-eared pheasant,雉科。大型鸡类。全长96厘米左右。体羽主要为浓褐色。头部和颈部灰黑色;耳羽簇白色,短角状;脸部裸皮鲜红色。飞羽浅棕褐色。腰和尾羽基部白色;尾羽特长,末端转黑;中央尾羽特长而上翘,羽枝披散下垂如散发状。嘴粉红色。脚珊瑚红色,雄鸟有距。 褐马鸡栖息于林中多草灌丛或乔木地段,夜宿多叶树枝上。以松、橡种子及植物的叶芽、嫩枝等为食。筑巢于松、桦林或灌丛间的地面凹陷处。每窝产卵6-8枚,孵卵期24-25天。本种在中国已建成饲养繁殖种群,是有饲养开发前景的雉类。蓝鹇 别名蓝腹鹇,雉科,学名Lophuraswinhoii,英文名Swinhoe's Blue Pheasant。蓝鹇又名蓝腹鹇,体型似白鹇,但尾部较短。羽冠和背部呈白色。上体其余部分以及下体的羽毛,大都呈黑色而闪烁蓝色辉光。尾羽除中央的一对为白色外,余皆为黑色而带蓝。平时隐身丛林中,生性非常机敏,但行动静默,走路带有威严和尊贵的神情。 蓝鹇为中国特产,分布仅限于台湾山地,常在海拔2000-2300米山地原始阔叶林底层栖息,有时可在海拔三公里高处活动,偶尔也见于海拔很低的稠密丛林间。繁殖期在四月至六月间;每窝产卵五至八枚不等。白颈长尾雉 雉科,学名Syrmaticusellioti,英文名White-necked Long-tailed Pheasant,Elliot’s Pheasant。白颈长尾雉分布于中国安徽南部、浙江西部、福建西北部、江西东部及广东北部,是一种留鸟。 白颈长尾雉的体型大小约与雉鸡相似。雄鸟头部羽毛颜色深暗,颈部白色。上背、胸部及两翼均呈栗色,但翼羽具白斑。下背和腰羽黑而具白斑,腹白,尾羽灰色而具宽阔的栗色斑纹。雌鸟体羽大都棕褐色,上体满缀以黑色斑纹,背部具白色斑纹,腹部呈棕白色。 这种长尾雉栖息在崎岖山地及山谷间的丛林中,也见于稀疏松林中的茂密竹丛及下木间。依季节的不同,或成对或结小群活动。性怯懦,很少鸣叫,不易见到。既善奔走,也善飞翔,很少与其他雉类相混杂。 食物以豆荚、种子、浆果、嫩叶等为主。繁殖季节产卵,在动物园饲养条件下为每窝6-8枚。素来列为名贵鸟类。黑长尾雉 别名帝雉,雉科,学名Syrmaticusmikado,英文名Taiwan Long-tailedPheasant,Mikado Pheasant。 黑长尾雉又名帝雉,为中国特有,仅产于台湾中部及东部山地,数量稀少,已列入濒于灭绝名单。体型和大小与其他长尾雉相似,但羽色则有明显的特征。雄鸟身体羽毛几乎完全呈紫蓝色,尾上覆羽黑色而具显著白色横斑。雌鸟的体羽大都呈橄榄褐色,尾羽则大都呈栗色或棕色,具黑色横斑。 分布于海拔2000-3000米的原始针叶林草原混生地带。栖息在阳坡山岩稀树之间,早晨和黄昏多从栖息处越过山顶而下,在阴坡密林间觅食,主要吃绿色植物。孔雀雉 雉科,学名Polyplectronbicalcaratum,英文名GreyPeacock Pheasant。孔雀雉共有5个亚种,中国占其中两个,分别见于云南南部和西南部,以及广东海南岛。体型皆较雉鸡为小。雄鸟全身羽色近於乌褐,密布几乎纯白的细点和横斑;背部、两翼及尾羽等处,均具绿蓝带紫而发金属光泽的眼状斑。雌鸟体型较小,羽色暗淡,眼状斑并不很显著。 孔雀雉于海拔1500米高处山林及竹丛中栖息,常单独活动。多以昆虫和蠕虫为食。绿孔雀 雉科,学名Pavomuticus,英文名Green Peafowl。雄鸟羽色华丽,体态优美,羽色以翠绿、亮绿、青蓝和紫褐等色为主,许多部分都带有金属光泽。尾上覆羽延伸成尾屏,长度可达1.5米,羽上饰有五色金翠钱纹,开屏时显得更加艳美妖娆。 在中国境内,绿孔雀仅分布于云南南部。通常栖息在海拔二公里高度以下开阔的稀疏草原,长有灌木丛、竹林、针叶和阔叶树木的开阔高原地带,以及山脚溪河沿岸或农田附近。春夏间,大多是一只雄孔雀带领三、五只雌鸟,有时还杂有幼鸟,结成小群活动。秋冬时群集更大。绿孔雀是杂食性,主要吃浆果、谷物种子、草籽等,有时也兼吃蟋蟀、蚱蜢、小蛾等昆虫,以及蛙类、蜥蜴。繁殖季节,绿孔雀营巢于灌丛、竹薮等高草丛间。巢为凹窝,里面垫以杂草、细枝、落叶及羽毛残片。野生的绿孔雀,每年产卵四至八枚;人工饲养条件下,年可产6-40枚。只由雌鸟孵卵,孵化期为27-30天。黑颈鹤 别名西藏鹤,鹤科,学名Grusnigricollis,英文名Black-necked Crane,在青海繁殖,云南、贵州越冬。 黑颈鹤是一种大型涉禽。繁殖地在中国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也有在西藏、四川松潘发现的报道),越冬地则在中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每年作季节性迁徙。在中国以外地区均无发现。 黑颈鹤通常栖息在沼泽地以及湖泊、河流滩地。那里气候湿润、土地肥沃,生长茂密的植物和丰富的水生动物,有黑颈鹤爱吃的水草嫩芽、种子、软体动物、昆虫、蛙类、鱼类等食物。 每年3月,北方余寒犹在,黑颈鹤便开始离开越冬地,集群北上。鹤群大小不一,少的五、六只,多的20余只甚或30余只。分批飞抵青海海拔约5000米的高原草甸和沼泽地带后,先在草甸上栖息觅食,至四、五月营巢。一旦进入繁殖期,便逐渐分散开来,在将要筑巢的地方,两两成对活动,形影相随。雌鹤体型稍大,身体丰壮;雄鹤体型稍小,清瘦细长。 黑颈鹤的巢多选择人和家畜、野兽等不易接近的沼泽地区,筑在露出水面、地势较高的草墩或泥墩上。巢呈圆形或椭圆形,周围稍高,内无特殊垫物,仅以附近枯萎的苔草和针蔺等堆积而成。 在营巢区内,巢与巢之间的距离约500-2000米。5月中旬至6月上旬产卵,每窝产一、二枚,多数是二枚。由雌雄亲鸟昼夜轮流抱窝。一鹤在巢内孵卵,另一只即出外觅食,配合得很好。卵经抱窝31-33天后出雏。 黑颈鹤属于早成鸟,幼雏出壳时即睁眼,并且身上已被有湿润的绒羽。由亲鸟带领在浅水草滩上教以如何啄食;约一周后,由亲鸟带领到安全地带,就开始自行觅食。亲鸟在这期间也不时啄食给雏鸟吃。性极机警,如果受到惊扰,在幼雏出壳第二天,亲鸟就带领它另找安全地点栖息,不再回原巢。3个月左右,幼鹤羽毛大部长齐。长成后体重六、七公斤,体长约一米。至10月份成群飞向南方越冬地。白头鹤 鹤科,学名Grusmonacha,英文名Hooded Crane。眼、额和前顶都有黑色须。头部其余部分以及颈部2/3部分的羽毛皆白色。身体其余部分的羽毛呈深石板灰色,或多或少还带有一些褐色渲染。主要在中国东北乌苏里江流域繁殖;每年迁徙时,经东北的南部,内蒙古东部,以及河北等省,由北部沿海各省,到长江下游越冬。丹顶鹤 别名仙鹤,鹤科,学名Grusjaponensis,英文名Red-crownedCrane,ManchurianCrane。是一种大型涉禽,体长1.2米以上。身躯羽毛雪白,素朴纯洁;头顶皮肤裸露,一点朱红,外形轩昂而高贵。一举足,一展翅,姿态飘逸且雅致,连啼鸣声也显得超凡不俗。在中国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中,它被誉为仙鹤,同仙人、高士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高雅、长寿的象征。 丹顶鹤主要在中国东北嫩江中下游两岸的沼泽地区营巢繁殖。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也有分布。每年3月上、中旬结成小群迁飞到那里沼泽地区,4月底以前迁徙结束。迁抵后,选择筑巢地点,4月中、下旬开始营巢产卵。6月下旬,繁殖期全部结束。雏鸟出壳后,便随亲鸟漫游取食。至9月份学会飞行。 入秋后,一般在10月中旬,丹顶鹤开始南迁越冬,11月下旬相继迁毕。 丹顶鹤常涉足近水浅滩,以鱼、昆虫、甲壳动物及蛙等为食物,兼吃水草、谷类。 丹顶鹤寿命约60年。过去在中国东北部、前苏联西伯利亚、日本、朝鲜等地数量颇多,现日渐稀少。中国嫩江和松花江流域一带是丹顶鹤主要繁殖地之一,现已建立面积达42万公顷的扎龙水禽保护区,并在野外进行人工驯养丹顶鹤获得成功。这些驯养的丹顶鹤已留在扎龙越冬。白鹤 别名西伯利亚鹤,鹤科,学名GrusLeucogeranus,英文名Great White Crane,Siberian White Crane。羽衣除小翼羽、初级覆羽和初级飞羽呈黑色外,其余部分皆为纯白色。额和前顶以及面部裸露的部分,还带有稀疏的白色须状羽。 白鹤在中国东北的大兴安岭地区和齐齐哈尔一带繁殖,到长江下游以南越冬,甚至到印度西北部越冬。每年迁徙时经过河北、东北以及新疆等地。5月和10月在嫩江上游和乌裕尔河下游也可见到白鹤迁徙过路,但并不在该地停留繁殖。近30年来数量大为减少,越冬地点向南迁移,在原来分布区已难见到。赤颈鹤 鹤科,学名Grusantigone,英文名Sarus Crane。全身羽毛大致呈浅灰色。成鸟头部及上颈裸露红色的皮肤。两翼的初级飞羽及初级覆羽黑色;白色的三级飞羽修长而垂盖着尾部。腿呈粉红色。喙灰色,尖端色较深暗。虹膜呈黄色。 赤颈鹤的主要分布区为印度及东南亚地区,亦产于澳大利亚、南非和中非。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南部和西部中缅边境地区。 这种鹤栖息在多草的平原、泽地、水田,以及有时四周围有森林的小块采伐迹地。取食谷粒、莓果、植物的根、昆虫和小型脊椎动物,特别是鱼类和蛙类。7-10月繁殖。营巢于沼泽地带成团的植物丛中。通常每窝产二卵,由雌鸟孵卵,雄鸟守卫。约经30天孵化,由双亲共同照料幼雏。大鸨 鸨科,学名Otistarda,英文名Great Bustard。是大型鸟类。常栖息在广阔的草原上。平时只善于在草原上奔驰,不善飞翔。偶尔飞行,也低而缓慢。杂食性,但以吃植物为主。夏季大鸨在内蒙东北繁殖。这时在地面稍凹处营巢。巢很简陋,内铺干草,就在干草上产卵。秋季南迁时,常常几十只在一起结群,大多飞行到华北平原越冬。偶或飞到更南地区。在湖北汉口和江西鄱阳湖畔也曾见过越冬的大鸨。四爪陆龟 陆龟科,别名草原陆龟,学名Testudohorsfieldi,英文名Horsfield' storties。 四爪陆龟是生活在内陆草原地区的龟类。背甲长12-16厘米,宽10-14厘米。头部与四肢均具黄色;头小,顶部有对称的大鳞;喙缘锯齿状。盾片中央棕黑色,边缘黄色,并有同心环纹。四肢均有四爪,指、趾间无蹼。前臂与胫部有坚硬大鳞,股后有一丛锥形大鳞。 生活在海拔700-1000米的黄土丘陵地,常在蒿草丰富、土质湿润、螺壳较多的阴坡凹地栖息。阴天或夜晚躲藏在洞穴中。喜食植物的花果及肉质叶片,好饮水。4-5月份交配,产卵2-4枚,卵白色椭圆形,孵化期60天左右。幼龟出壳后仍在土里,翌年春季才爬出来活动。7月下旬入洞夏眠,休眠洞较深,常在阳坡栖居。鼋和山瑞 鳖科,学名鼋Pelochelysbibroni; 山瑞Trionyxsteindachneri,英文名Bibron's Soft-shelledTurtleand;Steineachner's Soft-shelled Turtle。 鳖类都是著名的食肉动物。背甲的骨板称“鳖甲”,与“龟板”同为传统中药材。其中以鼋躯体大、较少见而最为珍贵,中国一些古老的庙宇和园林常放养一、二只供观赏。鳄蜥 鳄蜥科,学名Shinisauruscrocodilurus,英文名Crocodile Lizardof Dayaoshan。分布在中国广西中部偏东的大瑶山。是体长30多厘米,头略呈方形,体表粗糙,尾背有两行棱脊的丑怪难看的蜥蜴。因为它样子像鳄,所以叫做“鳄蜥”。鳄蜥吃鱼、蛙和各种昆虫。卵胎生。每年5月-6月产仔2-7只不等。扬子鳄 鳄科,学名Alligatorsinensis,英文名ChineseAlligator,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安徽、江苏和浙江)。中国长江中下游的扬子鳄及其远在北美洲的近亲密西西比鳄,是在温带残留下来的一支,组成鳄科中的一个鼍亚科。扬子鳄只产在中国,古称鼍。 扬子鳄在江湖、塘边掘穴而居,食物包括鸡、鸭、鼠、兔、蛙、鱼、虾、螺等。6 月上、中旬交配,7、8 月间产卵16-47枚不等。产卵前,母鳄多选择岸边或岛上向阳坡地,用后肢刨草造窝,将卵产于窝内,再用杂草覆盖于卵上。产卵后,母鳄常守护窝旁,如遇人或其他动物走近,就会奋力攻击,凶猛异常。鳄卵靠自然气温孵化,约需两个月时间。小鳄孵出后,母鳄在前面开路,引导小鳄进入水域。巨蜥 巨蜥科,学名Varanussalvator,英文名IndianMonitor,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巨蜥喜在山区溪流附近活动,捕食小型哺乳动物和鱼、蛙。产卵繁殖。当人走近动物园中饲养的巨蜥身旁时,巨蜥常将侧扁的长尾贴近自己体侧,再突然用力甩出击人,犹如鞭抽。被打着的话,疼痛异常。它的皮坚韧厚实,花纹美丽,也可以制革,做成日用工艺品。短尾猴 别名红面猴、大青猴,猴科,学名Macacaspeciosa,英文名Stump-tailedMacaque。分布在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部分地区。 广东、广西、滇南的短尾猴的脸平时蓝红色,发情时则“红光焕发”,所以又叫红面猴。不过,短尾猴脸上的红色会随年龄而变异,幼小时并不红,成年期变成鲜红。短尾猴的毛色也随年龄变化,由深棕、深褐而至棕黑,甚至有的个体除了四肢内侧较淡之外,几乎全身都变成黑色。四川、贵州、滇东北和西藏的短尾猴,脸色多肉色或灰白,红脸的很少,又叫大青猴。 短尾猴喜欢成群栖息在树木稀疏、遍布岩石的山岩上,分布虽不如猕猴那么广,但在中国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甚至西藏的部分地区都有。穿山甲 别名鲮鲤,穿山甲科,学名Manispentadactyla,英文名ChinesePangolin。 身披褐色角质鳞片的穿山甲,具有挖穴打洞的本领,全长约一米,鳞甲间有长而硬的疏毛。眼小而圆,吻长无齿,舌细长能伸缩。四肢粗短,五趾有强爪。 穿山甲鳞片有保护作用,却不利于保暖,故是热带和亚热带的居住者。穿山甲在中国分布于长江以南山区,台湾特有一个亚种。多在山麓地带的草丛中或丘陵杂灌中较潮湿处挖穴而居,昼伏夜出,遇敌时蝇缩成球状。觅食用爪掘开蚁洞,伸出长舌舔食蚁类和昆虫。豺 犬科,豺与犬、狼相近,体型比狼小,长一米左右,重10余公斤,毛灰棕或红棕色。耳短,尾较长而粗大,四肢较短。栖息于山地草原及山地疏林中,国内大陆广泛分布,为典型的山地动物。多结群营游猎生活,嗅觉发达,晨昏活动最频繁。性凶残,喜追逐,聚集一起围捕狍、鹿、羊类等中型动物。小熊猫 别名九节狼,浣熊科,学名Ailurusfulgens,英文名RedPanda。体型肥圆似猫非猫,体长40-65厘米,尾长40厘米,重5公斤左右。身披红褐色长毛。眼眶、两颊、嘴尖及耳缘,甚至连胡须都是白色,尾蓬松,有棕色与白色相间的九节环纹。小熊猫的外形,猫脸熊身,似猫非猫,似熊非熊,还拖着一条粗大带彩色环纹的尾巴。 小熊猫生活在中国西南地区海拔二、三公里的亚高山丛林中。平时数只结成小群活动。 小熊猫多食嫩叶、果实,有时也捕食小鸟和鸟蛋。中午和夜间睡眠,早晨和傍晚觅食,其余时间爬上高树歇息。早春发情,生性善良的小熊猫,即使在繁殖期,同群雄性也和睦相处,相安无事,只是不容异群雄性闯入自己的领域,遇到异群个体入侵,则会一反常态,变得凶猛异常,立即展开争斗。夏季产仔,每胎一至三头,多半为二头。 小熊猫主要分布在西藏、四川、云南及邻近地区。早晚活动觅食,白天隐于石、树洞休息,集小群在较固定的区域活动,喜食竹笋、嫩叶及野果。性情温顺,善于攀援。大灵猫 别名九江狸、麝香猫,灵猫科,学名Viverrazibetha,英文名Large Indian Civet。大灵猫背脊长鬣毛,尾上带色环,体重约10公斤。因尾上有黑白九道分节而称九节狸。雌雄两性会阴部都有香腺囊,分泌物称为灵猫香,与非洲灵猫的分泌物一样,是配制香料用的高级定香剂。 大灵猫是中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动物,过去较为常见,每年捕捉三、四万头,但近年来数量大减,已属罕见。隐匿於丛林,在地面上活动,以树洞或土穴为居所,昼伏夜出,捕食各种鼠类、蛙、蛇、昆虫,也吃野果。常在树桩、岩石或别的物体上蹭会阴部,即所谓的泌香,是动物活动行为中的一种通信方式。灵猫香是一种乳白色黏液,离体后不久转变成深褐色。 在自然界多孤独生活,但在饲养条件下,群养也相安无事。每年早春发情,夏初产仔,每胎三至四头。金猫 别名原猫、红春豹,猫科,学名Felistemmincki,英文名Golden Cat。金猫体型较大,毛短如豹,其毛皮归入杂豹类。金猫多为红棕色,但其毛色和花纹多变异,有灰色型、黑色型和云豹色纹,而头部花纹则并无多大变化。 金猫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山地森林动物,从秦岭南坡到云南、广西及东南沿海都有分布。数量稀少,但近些年来随着虎、豹等大中型食肉动物的减少,在福建等地其数量则略有增长。昼伏夜出,很难遇见。对其生活习性的研究至少。食物包括麂类、野禽、野兔和鼠类等。每次产仔二头。兔狲 别名玛瑙,猫科,学名F e l i s m a n u l,英文名Steppecat,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及四川西北荒漠草原。体型似猫,耳短毛长,尾毛蓬松,格外显得肥胖。适应于干寒环境生活。栖息于中国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及四川西北的荒漠草原地带。多单独活动,夜行性。 捕食鼠兔、黄鼠、沙鼠、跳鼠等鼠类,也捕食鸟类。 兔狲常在岩石裂缝或石块下造窝,也占用旱獭洞。早春发情,夏初产仔,一般每胎产三、四头。马鹿 别名八叉鹿、赤鹿,鹿科,学名Cervuselaphus,英文名RedDeer。体型大,公鹿往往超过200公斤,有一对多叉的鹿角,最多8个叉,可达一米长,显得特别雄伟。鹿角是防御或攻击用的有效武器,其主要作用却与求偶有关。最初长出软嫩的茸角,这时毫无防御功能,随后逐渐骨化,直到秋冬繁殖季节,雄鹿之间争雌决斗,其防御或进攻效能,就发展到最高峰。 马鹿到了繁殖季节,雄鹿之间的斗争非常剧烈。鹿角在8月便骨化变硬,9月干茸开裂,逐渐脱落,露出锐利的硬角,还常在树干上擦刮,似乎在磨刀擦枪,跃跃欲试,迎接决战的来临。一头雄马鹿常占有10余头雌鹿,决不满足于三头、五头,甚至要独霸数十头之多。霸占得越多,争夺越剧烈。这时的雄马鹿,颈项变得粗大,眼睛发红,吃得少,睡得也少,好斗成性,处于极度兴奋状态。雌鹿妊娠八个月后,于次年5月或6月产仔,每胎一、两头。 分布于中国西北地区如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和四川西部的马鹿,因臀部白斑较大,故有白臀鹿之称,是马鹿的一个亚种。鹅喉羚 别名长尾黄牛,牛科,学名Gazellasubgutturosa,英文名Goitred Gazelle,分布在西北地区。雄羚发情期喉部明显肥大,状似鹅喉,故得此名。两性都有角,雄羚角长30厘米,角尖内向,而雌羚角长仅3厘米左右。 鹅喉羚栖居于中国西北部海拔2000-3000米的高原地带,是典型的荒漠和半荒漠动物,常数头或十余头合成小群活动。非发情季节,雌雄分群,但也有两性混群的。鹅喉羚是“一夫一妻”制动物,冬季发情,夏季产仔,每胎一或二羔。产仔后形成“母子”群。群羚采食时,常竖起尾巴,横向摇动。斑羚 别名青羊,牛科,学名Naemorhedusgoral,英文名Goral,分布在黑龙江、吉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 斑羚又名青羊。形如山羊,背部有深色纵纹而无鬣毛。生活于温带、亚热带地势险峻的山地森林,也见于海拔二、三公里的高山上。冬季常在有阳光的山岩坡地晒太阳,夏季多隐身于树阴或岩崖下休息,其他季节常置身于孤峰悬崖之上,早晚才下山觅食,或单独活动或成小群,以各种树叶、嫩枝芽及杂草为食。发现安全的饮水处后,几乎每天定时到达。有人注意到它在接饮小股断续滴水时,如果水滴中断,一时饮不到,就以足顿地,翘起尾巴,摇动耳杂,还发出不耐烦的嘘嘘声,表现出焦躁不安而愤怒的神态。 斑羚于冬季发情,5月或6月产仔,每胎一羔,偶为二羔。因长期过量捕猎,数量明显下降,已列为受保护动物。 长1.3-1.4米,体高70-90厘米,尾长13-14厘米,体重55-74公斤。 习性:成群活动。善于在悬崖峭壁上行走跳跃。清晨黄昏时活动频繁。警惕性很高,吃食时总有担任警戒的羊在高处“放哨”。发现危险,整个羊群迅速逃跑,奔跑速度极快。繁殖期雄羊为争夺配偶经常打斗,获胜者才能统治羊群,和母羊交配。孕期约5个月,每胎生1仔。巨松鼠 类别:哺乳纲啮齿目松鼠科。分布:云南南部,中国广西、海南。通常生活在热带雨林、季雨林。用前肢和嘴取食。食物包括果实、嫩叶、花蕊。体长40厘米,尾长50-60厘米。体重1000-3000克。 习性:严格的树栖啮齿类动物,在白天单独或成对活动,动作灵活,生性机警。每年9~10月发情,来年5~6月产仔。鸳鸯 类别:鸟纲雁形目鸭科。分布:云南省东部和南部,中国东部、南部和东北部地区。通常生活在山区的溪流、河谷、湖泊和沼泽地带。食物包括农作物和其他植物种子,鱼、虾、蛙等小动物。中型鸭类,全长40厘米左右,体重630克。 习性:候鸟。雄鸳鸯是羽色最鲜艳华丽的野鸭。繁殖期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多成小群活动。每年4-6月在山区溪流、水潭附近的大树洞内产卵孵化。小鸳鸯出壳不久便能正常活动,跟随父母从树洞里跃入水中,游玩觅食。夏天在东北地区繁殖。冬天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越冬。在南方某些山区,鸳鸯也能终年留居,成为留鸟。民间传说鸳鸯一旦配对,终身相伴。将其视为爱情的象征。大紫胸鹦鹉 类别:鸟纲鹦形目鹦鹉科。分布:云南中部、南部和西部,中国西南川、滇、藏地区。通常生活在针叶林、阔叶林或混交林。用发达强健的钳形嘴打开果壳取食种仁。食物包括果实、松子,玉米、向日葵等农作物。全长约45厘米,体重约260克。 习性:平时成小群活动。繁殖期成对,在高大树木的树洞内做窝。在高山地区繁殖的鸟秋天会飞到南边或低海拔的河谷过冬。雄鸟上嘴红色,下嘴黑色。雌鸟嘴黑色。大紫胸鹦鹉为中国特有鸟种。它是鹦鹉科鸟类分布最北的一种。经过训练的大紫胸鹦鹉可模仿人言,常被作为玩赏鸟饲养。可以在笼养条件下繁殖。银胸丝冠鸟 类别:鸟纲雀形目阔嘴鸟科。分布:云南南部,中国华南地区。通常生活在热带森林。用嘴在树枝和树叶上啄取。食物包括昆虫、果实。大小和麻雀近似。全长18厘米,体重约30克。 习性:稀有留鸟。雌、雄鸟外形稍有差别,雌鸟胸部有一条银白色细环。常结小群在热带森林的林冠层活动。个体间相互联系时发出“滴、滴”的柔和叫声。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藏猕猴 类别:哺乳纲灵长目猕猴科。分布:云南东北部,中国中部、东部和南部。 通常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山区森林,用前爪在地面拣取食物或摘取果实、嫩叶。食物包括野果、植物嫩叶、昆虫、小鸟。体长55-67厘米,尾长6-10厘米。体重10-25公斤。 习性:中国特有种。成群生活于中、高山森林里,经常成群在地面活动。在四川峨眉山和安徽黄山都有大群藏猕猴,因见惯游客,均不怕人。尤其是峨眉山的藏猕猴,在“喂猴娱乐”习惯的调教和训练下,已形成向游客强要食物的恶习,猴子经常在旅游道路上游荡,向游客强要食物。若不给食物,就咬人,抓人,抢夺游客手提包后爬到树上翻包。将包中的相机、钱包、眼镜扔下山谷。还出现游客因猴子索要食物惊惶失措摔下山谷或被猴子推下山谷的死亡事故。有些文章建议游客多带食物,遇到猴群就抛撒过去,趁猴子“笑纳买路钱”时快速通过。其实从动物行为学的原理分析,这种方法并不可取,只会进一步加深猴子“游客就是食物”的观念。科学的做法应该是不要喂猴,让猴子恢复自然状态下的生活。在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法律是禁止人们向野生动物喂食的。水鹿 类别:哺乳纲偶蹄目鹿科。分布:云南各地山区,中国长江以南各地。通常生活在中、低山山区的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林缘草坡。用嘴啃食树叶、青草。食物包括多种植物的茎、叶、花、果。体长1.8-2米,尾长约24厘米。体重雌鹿约120公斤,雄鹿180公斤。 习性:喜群栖,常成对或3-5只结群。白天躺卧在高草丛中或林间休息,黑夜才出来活动。夜间活动时经常发出呼叫声,雨天活动更为频繁。生性机警,善于奔跑跳跃。喜欢在水中活动,常在在泥潭中泥浴,夏天尤其喜欢在水中活动,能轻松地游好几公里。有舔食盐土的习性。云南、海南等地驯养水鹿已有较长历史。猞猁 类别:哺乳纲食肉目猫科。分布:云南西北部,中国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通常生活在高原、山地、森林。潜伏偷袭,用爪和牙杀死猎物。食物包括鼠类、野兔、鸟类。体长90-130厘米,尾长11-25厘米。体重18-32公斤。 习性:性情凶猛,行动敏捷。善于偷袭,也能快速奔跑,并且还是爬树专家和游泳能手。多单独活动。春天交配,孕期约2个月,每胎产2-4仔。寿命约15年。猞猁毛皮过去曾经是珍贵的裘皮。岩羊 类别:哺乳纲偶蹄目牛科。分布:云南西北,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通常生活在高山裸岩带及与之相接的草甸山坡。用嘴啃食植物。食物包括草类、灌木枝叶。体很强的团队精神,一鸟被网捕获,其余的鸟会在附近徘徊盘旋,企图搭救同伴,结果往往是整群鸟都被捕捉。高山兀鹫 类别:鸟纲隼形目鹰科。分布:云南省西北部,中国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通常生活在高原、荒漠、山区。丧失捕捉动物的能力,用特别强健发达的嘴撕扯动物尸体。食物包括各种动物尸体。 全长1.2米,体重6000-7000克,两翅张开宽约3米。习性:大型猛禽,结群活动,飞行力强而持久,经常长时间在空中翱翔。发现动物尸体后,降落取食。食量极大,几十只高山兀鹫一天之内就可吃完一条牛的尸体。在高山悬崖上做窝,每次产卵一枚。高山兀鹫对病菌有特殊的抵抗力,尽管它们经常取食因病死亡的动物尸体,但自己却从不患病。在西藏,取食天葬死者肉体的高山兀鹫被视为神鸟,严禁任何人捕杀。高山兀鹫在自然界从事“收尸”的行当,能起到清洁自然,减少动物疾病传播的作用。红隼 类别:鸟纲鹰形目隼科。分布:云南各地,中国各地。通常生活在山区、旷野、开阔农耕地。 在快速灵巧的飞行中用利爪攫捕小鸟或俯冲到地上抓捕动物。食物包括鼠类、小鸟、蜥蜴、蝗虫。 全长约38厘米,体重185-225克。 习性:与鸽子大小相似的小型猛禽,留鸟。单独或成对游荡觅食,飞行快速敏捷。在树洞、高大的石岩缝隙或大树上做窝,或抢占喜鹊的巢。觅食时在空中会有快速扇翅定点悬停的行为。叫声尖锐,高亢,为一连串急速的“给、给、给……”声。红隼有极为独特的视觉功能,能看出鼠类排泄在地面的尿迹中的紫外线,从而确定自己猎食的重点区域。同其他猛禽一样,雌鸟通常比雄鸟体形大,而且更凶猛。雕鸮 类别:鸟纲鸮形目鸱鸮科。分布:云南省各地,中国各地区均有分布。通常生活在山区、森林、草坡、荒漠、农田。快速俯冲用利爪和钩嘴捕杀鼠类、小鸟等动物。食物包括老鼠、野兔、小鸟、蛙、蛇、蜥蜴、螃蟹。全长80厘米,体重1000-2200克。 习性:留鸟。夜行性猛禽。中国体型最大的猫头鹰。除繁殖季节成对外,平常单独活动。听觉和视觉在夜间异常敏锐。白天隐蔽在茂密的树丛中休息。不能消化的鼠毛和动物骨头会被雕鸮吐出,丢弃在休息处周围,称为食团。雕鸮在夜间常发出“狠、呼,狠、呼”叫声互相联络,感到不安时会发出响亮的“嗒、嗒”声威胁对方。以各种鼠类为主要食物。被誉为“捕鼠专家”。在石崖洞隙里产卵,每窝产3-5枚白色的卵。边产卵边孵化,孵出后的小猫头鹰大小悬殊。在食物不足的季节,体型小的猫头鹰会被体形大的小猫头鹰啄死吃掉。这种看似残酷的习性能保证只有最强壮的个体能够存活。领角鸮 类别:鸟纲鸮形目鸱鸮科。分布:云南省各地。中国东北部、东部、中部、南部和西南部地区均有分布。通常生活在森林、农田、果园、村庄。用爪和钩嘴捕捉鼠类、小鸟等动物。食物包括老鼠、小鸟、蛙、蜥蜴、昆虫。全长22厘米,体重120-140克。 习性:小型的猫头鹰,留鸟。夜行性猛禽。繁殖季节成对活动。在树洞或农舍墙洞里产卵育雏。白天藏匿在树枝浓密处休息,夜间外出捕食。喜欢站在独立的电杆、大树上观察周围,发现猎物,快速无声地俯冲捕捉。叫声单调低沉,为“呜、呜”声。也会发出响亮的“嗒、嗒”的威胁声。红腹锦鸡 类别:鸟纲鸡形目雉科。分布:云南东北部。自然分布只限于中国中部和中南部山区。通常生活在低山和中山地区的森林、竹林、灌丛。用强健的嘴直接啄食或用脚在地表抓扒后在再用嘴啄取。食物包括多种植物嫩芽、叶、花、果、种子,昆虫。雄鸟长约1米,雌鸟长约60厘米。体重约650克。 习性:留鸟。中国特有鸟类。雄鸟是世界上最漂亮的观赏雉类之一。陕西宝鸡市因盛产红腹锦鸡而得名。早在200多年前,西方人便把红腹锦鸡引入欧洲饲养。现在已成为各地动物园和野生动物养殖场最常见的饲养雉类。平常多结小群活动,在森林中游荡觅食。繁殖季节雄鸟占据一块山地,经常发出“察、嘎、嘎”的啼叫,吸引雌鸟前来交配。交配后雌鸟独自在森林中隐蔽处地面做窝产卵,孵化育雏。与雄鸟相比,雌鸟通体褐色,密布黑斑,不具羽冠和披肩。这样的羽色有利雌鸟在地面做巢孵卵时隐蔽自己。白腹锦鸡 类别:鸟纲鸡形目雉科。分布:云南大部分地区,中国西南山区。通常生活在低山、中山和高山地区的森林、灌丛。用强健的嘴直接啄食或用脚在地表抓扒后在再用嘴啄取。食物包括多种植物嫩芽、叶、花、果、种子,蘑菇、白蚁、蝗虫。雄鸟全长约1.2米,雌鸟长约60厘米,体重600-800克。 习性:留鸟。平时常成小群活动,在森林中游荡觅食。繁殖季节雄鸟占据一块山地,禁止别的雄鸟进入,雄鸟有时为争夺地盘打斗。经常发出“察、嘎、嘎”的啼叫,吸引雌鸟前来交配。交配后雌鸟独自在森林中隐蔽处地面做窝产卵,孵化育雏。叫声有多种变化,彼此联系时发出“嘘、嘘、嘘”的叫声;发觉有危险会发出尖锐的“袭-呀”报警声。母鸟寻找小鸟时常有“果、果、果”的叫声,小鸟找妈妈也会发出“叽、叽、叽”的叫声。 白腹锦鸡分布于中国西南山区,国外仅见于缅甸东北部。通常也为是中国特有鸟类。170多年前,英国人便把白腹锦鸡弄到伦敦饲养。同红腹锦鸡一样,它也是世界上最漂亮的观赏雉,在各地动物园和野生动物养殖场均有饲养。苍鹭 类别:鸟纲鹳形目鹭科。分布:云南各地,中国除青藏高原外其他各地。通常生活在沿海的沙洲、河口,内陆河流、湖泊、水库、沼泽地、水田。在浅水中静静站立,伺机伸颈快速啄捕猎物。食物包括鱼、虾、蛙、蟹。长约1米,体重1300-1900克。 习性:大型涉禽,候鸟或地方性留鸟。多单独活动。长时间静静地站立在浅水中,待小鱼游近,快速伸颈啄捕。因而被叫做“老等”或“老青桩”。苍鹭捕到大鱼后会将鱼先在岸上摔死然后吞食。吃鱼时总是让鱼头先入口,以免被鱼鳍刺伤。食物中不消化的部分会从口中吐出来。飞行时颈缩成“S”形,长腿向后伸直,缓慢扇动双翅。傍晚飞行时常发出低沉粗哑的“哇、哇”的叫声。繁殖期间,头后长出两条形似飘带的饰羽。集群在树上做窝。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是夏候鸟,在东南和西南地区的南部越冬。国家其他二级保护动物 小灵猫 别名七节猫、笔猫、乌脚狸、香猫。拉丁名:Viverricula indica。英文名:Small indian civet。类别:兽类。分布:长江流域以南、台湾、西藏。 小爪水獭 级别:国家Ⅱ级。拉丁名:Aonyx cinerea 。 英文名:Oriental small-clawed otter。类别:兽类。分布:福建、台湾、广西、云南、海南、西藏。 江豚 别名江猪、还猪。拉丁名:N e o p h o c a e n aphocaenoides。英文名:Finless porpoise。类别:兽类。分布: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江河入口及长江中下游。 棕熊 别名马熊、人熊、灰熊。拉丁名:Ursus arctos。英文名:Brown bear。类别:兽类。分布:东北、西北、西南。 马麝 别名香獐、马獐、麝。拉丁名:M o s c h u ssifanicus。英文名:Alpine musk deer。类别:兽类。分布:甘肃、宁夏、青海、四川、西藏。 林麝 别名香獐、林獐、麝鹿、麝。拉丁名:Moschusberezovskii。英文名:Forest musk deer。类别:兽类。分布:西北、华中以及西南部分省(区)。 黑脸琵鹭 别名黑面琵鹭。拉丁名:Platalea minor。英文名:Black-faced spoonbill。类别:鸟类。分布:在东北长江流域、华南及海南、台湾。 白鹮 拉丁名:Threskiornis melanocefhalus。英文名:White ibis。类别:鸟类。分布:在东北北部繁殖、广东、福建越冬。 红脚鲣鸟 别名鲣鸟。拉丁名:Sula sula。英文名:Red-footedbooby。类别:鸟类。分布:西沙群岛。 白鹈鹕 别名塘鹅,鹈鹕。拉丁名:Pelecanus onocrotalus。英文名:Rosy pelican。类别:鸟类。分布:新疆、青海河南、福建。 小苇鳽 拉丁名:Ardeidae。英文名:Little bittern。类别:鸟类。分布:新疆西部。 小天鹅 别名啸声天鹅、短嘴天鹅。拉丁名:C y g n u scolumbianus。英文名:Whistling swan。类别:鸟类。分布:在东北、内蒙古、新疆北部及华北一带繁殖;南方越冬偶见于台湾。 疣鼻天鹅 别名哑天鹅。拉丁名:Cygnus olor。英文名:Mute swan。类别:鸟类。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繁殖;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越冬。 红腹角雉 别名寿鸡、灰斑角雉。拉丁名:T r a g o p a ntemminckii。英文名:Crimson-bellied tragopan。类别:鸟类。分布:西藏、云南、四川、陕西、湖北。 黑鹇 别名鸬雉、黑鸡。拉丁名:Lophura leucomelana。英文名:Kalij pheasant。类别:鸟类。分布:西藏、云南留鸟。 白鹇 别名银鸡。拉丁名:Lophura nycthemera。英文名:Silver pheasant。类别:鸟类。分布:南部各省区。 栗鸢 别名红鹰。拉丁名:Haliasur indus。英文名:Barhminy kite。类别:鸟类。分布:华东、中南、及云南、西藏。 蜂鹰 别名蜜鹰、雕头鹰。拉丁名:P e r n i sptilorhynchus。英文名:Crested honey buzzard。类别:鸟类。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云南、四川、繁殖、迁徙时大多数地区可见、在海南、台湾越冬。 松雀鹰 别名松子鹰、雀鹞。拉丁名:Accipiter virgatus。英文名:Besra sparrow hawk。类别:鸟类。分布:华北、西北、西南、华南。 秃鹫 别名座山雕、狗头鹰。拉丁名:A e g y p i u smonachus。英文名: Cinereous vulture。类别:鸟类。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四川为留鸟、偶见于华北、西南及华南一带。 猎隼 别名花梨鹰、鸭虎。拉丁名:Falco cherrug。英文名:Saker flcon。类别:鸟类。分布:新疆、青海。 蛇雕 别名大冠鹫、白蝮蛇雕。拉丁名:Spilornischeela。英文名:Crested serpent eagle。类别:鸟类。分布:东北、华北、中南、西南。珍稀植物 桫椤 在中生代树蕨曾经有过布满全球辉煌茂盛的过去,随着种子植物的出现,树蕨逐渐衰落,当今仅剩下少数种类,桫椤是其中珍贵的种类,被定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由于桫椤在植物演化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对古植物学、植物系统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桫椤为树蕨植物,株高1-6米,胸径10-20厘米,树干布有残留的叶柄。叶数枚集生于茎顶,叶柄密被暗褐色鳞片和鳞毛。叶矩圆形,长1-2米,宽0.5米,三回羽状复叶。一级羽片17-20对,长30-50厘米,长矩圆形,顶具长尾尖,羽状全裂;二级羽片18-20对,长9-12厘米,披针形,顶具长尾尖,羽状深裂;三级羽片18-20对,长7毫米,斜展,镰状披针形,短尖头,边缘有钝齿。三级羽片具羽状脉,羽脉的分叉处着生孢子囊群,囊群盖球形。 桫椤广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和海南等省区。本种生长于潮湿山沟。桫椤孢子萌发成配子体时,需要湿润的环境,由于缺少配子体生长的适当环境,造成桫椤繁殖障碍。水杉 水杉在地质中生代白垩纪曾经广布北半球,冰河时代绝大多数水杉灭亡,仅在中国湖北、四川和湖南交界地区残留少量至今。除湖北磨刀溪发现的第一株水杉外,其他分布地区都相继被植物学家发现。被定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水杉为落叶乔木,树高可达40米,胸径达2.5米。树皮条片状剥落,树主干直,树冠塔形,小枝下垂,叶线形, 长1.3-2厘米,宽1.5-2毫米,交互对生并排成二列,展开在一平面上成羽状。叶随着生小枝冬令一起脱落。花单性,雌雄同株,雄球花生叶腋,雌球花生侧枝顶,由多数交互对生苞鳞和珠鳞组成。球果下垂,长圆状球形,长1.8-2.5厘米。种鳞薄而透明,苞鳞木质盾形。种子倒卵形,扁平有窄翅。 本种分布于鄂、川、湘三省交界处。生长于海拔1000米左右、土壤深厚、潮湿多水的山地。目前除原有林被保护外。国内外已广为栽培。本树亦是较好的木材,且生长迅速, 长江流域多选作绿化造林树种。望天树 属龙脑香科,是中国云南和广西部分热带雨林的建群树种。由于望天树为热带雨林的标志性树种,对研究热带雨林有重要意义,又本树亦是优良木材树种,被确立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望天树为常绿乔木,树高40-50米,最高可达80米,胸径1.5-3米,大树可见板根,树干通直。树皮褐色块状剥落。叶互生,革质,椭圆形, 长6-20厘米,宽3-8厘米,具羽状叶脉。花序生叶腋或枝顶。花萼与花瓣均5片,雄蕊12-15枚,子房3室。花后结坚果。萼宿存形成果翅,3长2短,果翅6-9厘米和3.5-5厘米。 望天树分布于云南南部勐腊、河口、马关和广西巴马、都安等地。人参 人参为多年生草本,根粗壮肥厚,纺锤形,有较短地下根茎,地上茎直立,不分枝,茎顶集生叶数枚叶具长柄,掌状复叶,小叶3-5枚,中间小叶最长,侧小叶较小,小叶披针状卵形,叶缘具细锯齿。伞形花序生茎顶,花小,淡黄绿色。花后结二枚核果,扁球形,成熟时红色。 因药用的需要而被广为栽培,产量相当高。保护对象主要指原野生植株。现有的野生人参产地仅有东北长白山, 以及与之相近的张广才岭、完达山等地。珙桐 珙桐开花时两片大苞片,似展翅飞翔的鸽子,被誉为“中国鸽子树”,在园林界极负盛名,成为珍贵的观赏树种。又本种也是孑遗植物,对古植物和植物系统发育研究有科学价值,被定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本种为落叶乔木,树高20米,胸径达1米。树皮深灰色,片状脱落。叶互生,集于枝顶,宽卵形,长9-15厘米,宽7-12厘米,两面被毛,叶缘粗锯齿。花杂性,由多数雄花与1朵雌花或一朵两性花组成。头状花序生枝顶,花序直径2厘米,花序下有2-3枚花瓣状苞,状如鸽翅。雄花有雄蕊1-7枚。雌花和两性花有退化花瓣6-10片,子房下位,6-10室,花柱粗壮,分6-10枚,柱头向外平展。核果长卵圆形, 长3-4厘米,直径1.5-2厘米,紫绿色,外果皮薄,中果皮肉质,内果皮骨质具沟纹。 本种分布地区在陕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金花茶 金花茶是山茶花科山茶属金花茶组植物,于20世纪60年代初在中国广西首次发现,主要产于中国和越南。在中国,金花茶植物仅分布于广西南部,见于防城、宁明、凭祥、龙州、崇左、扶绥、大新、天等、邕宁、南宁、隆安、武鸣、平果、田东等14个县(市)。金花茶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约2-5米;叶深绿色;花金黄色,单生于叶腋,花开时,有杯状的、壶状的或碗状的,金花茶11月开始开花,花期可延续至翌年3月。 目前, 已知的金花茶组植物有32种7变种,广西有28种7变种,特有27种7变种。广西是金花茶的现代地理分布中心,被誉为金花茶的故乡。金花茶是中国一级保护植物之一,具有很高的观赏、科研和开发利用价值,素有“植物界的大熊猫”、“茶族皇后”之称,在国际上负有盛名。秃杉 秃杉是世界稀有的珍贵树种,只生长在缅甸以及中国台湾、湖北、贵州和云南。为中国的一类保护植物。最早是1904年在中国台湾岛中部中央山脉乌松坑海拔2000米处被发现的。 秃杉为常绿大乔木,大枝平展,小枝细长而下垂。高可达60米,直径2-3米,它生长缓慢,直至40米高时才生枝。秃杉是雌雄同株的植物,花呈球形。其雄球花5-7个着生在枝的顶端。雌球花比雄球花小,也着生在枝的顶端。长成的球果是椭圆形的没有鳞片,苞片倒圆锥形至菱形。其种子只有5毫米左右长,带有狭窄的翅。 秃杉生长在台湾中央山脉海拔1800-2600米的地方,散生于台湾扁柏及红桧林中,在云南西北部和湖北利川、恩施两县交界处也有发现。其树的顶端稍弯,小花蕊多至30个以上,种鳞多达36个。贵州省也发现了不少秃杉。它们多集中分布在苗岭山脉主峰雷公山一带的雷山、台江、剑河等县。在成片的秃杉林中,有不少是百年以上的参天古树,高达30-40米。 秃杉是重要的用材树种。它的树干挺直,木质软硬适度、纹理细致,心材紫红褐色,边材深黄褐色带红,且易于加工,是建筑、桥梁和制造家具的好材料。此外,它还是营造用材林、风景林、水源林、行道树的良好树种。 秃杉属于杉科台湾杉属,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植物。银杉 是一种古老的孑遗植物,在植物分类学的拉丁学名中,银杉的属名Cathaya,译成中文是伟大中华的古称“华夏”的意思。远在200万年以前,银杉曾经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现仅存于中国。 银杉属松科植物,树干一般高20米左右,胸径有40厘米以上。树枝分长枝和短枝两种,幼叶边缘有睫毛,绿色的叶片背面,有两条粉白色的气孔带,饱含露珠的叶片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闪,银杉以此而得名。百山祖冷杉 松科,常绿乔木,高17米,胸径80厘米。枝轮生。叶螺旋状排列,线形,先端有凹缺,上面亮绿色,下面有两条白色气孔带,中国特有种,仅分布于渐江庆元百山祖,生于海拔1700米处的阳坡林中。是国家二级保护濒危种。 |
☚ 中华旅游通典︱世界各国(地区)旅游概况 中华旅游通典︱出入境指南 ☛ 000003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