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中华书学大辞典︱序 序 漢字書法藝術是我國對全人類文化所作的獨特貢獻。漢字作為交際工具發展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藝術發展的過程。不僅是迄今已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歷史,而且隨着我國社會的進步,必將得到更高的發展,在全世界得到空前廣泛的認識和理解。 日本是個善于學習善于創造的民族,在其長期的歷史過程中,不斷地吸收中國文化的營養,書法藝術即其一端。 古代的日本人民在學習中國書法的基礎上,創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假名書法。書法成了中日兩國傳統友誼的紐帶。 日本對中國書法的學習借鑒,固然表現在創作,同時還表現在中國書法作品的蒐集整理和理論的研究方面。 本世紀來,下中彌三郎主編的《書道全集》是以中國書法為主的歷代作品的系統圖録,近年出版的中西慶爾所著《中國書道辭典》、飯島春敬等著《書道辭典》,則為研究中國書法的重要工具書。 中國書法不僅有極其豐富的歷代作品,而且還有豐富的理論遺産和書法史資料。雖然前人已從事系統的著録與纂輯,如《佩文齋書畫譜》和《古今圖書集成·字學典》中的書法部分,但隨着時代的發展,資料的增益,方法的進步,古人纂輯之書,已難周于今人之用。五年前,我國學者馬國權、黄簡、許寳馴諸先生所編《中國書法大辭典》與上述日本學者所編的中國書道辭典,正適應了當今的需要。這幾部大型辭典,各自標能擅美,相輔相成。 為了集中反映中日學者研究中國書法的成就,重慶建築大學書法副教授李光德先生以堅强的毅力,嚴謹的態度,付出了十幾年的辛勤勞動,編著成這部《中華書學大辭典》。他在通譯中西氏《中國書道辭典》的基礎上,復益以藤原鶴來所著《和漢書道史》中有關内容,省并重復,匯集精英,又參考采用了大量文獻資料,把全書條目作了適應中國讀者的編次,并在正文後刊載《中華書學史略》、《印章史概論》和《文房四寶史簡說》,使讀者對辭典的全部内容有個總的認識。這樣的編著,較之專譯日書,其艱苦繁難必然成倍地增加。李先生純從廣大讀者利益着想,使讀者手此一編而兼得衆長,這種編著的態度與方法,必將得到廣泛的贊揚。 《中華書學大辭典》全書一百七十餘萬字,六千六百七十二條,插圖一千九百餘幅,有以下三個突出的優點: 一是全面性。 全書取材豐富,可謂源源本本,殫見洽聞,包括歷代重要書法作品的評介,書法家、篆刻家、金石學家的傳略,書法篆刻術語的解釋和書法篆刻用具的介紹。 這樣粗略的類舉實亦未盡能顯示本書的全面性。 可以說,凡有關中國書法篆刻的事物,均在本書的範圍之中,如殷墟、敦煌、西安碑林皆作為辭條收入,且有相當詳明的介紹。 本書將篆刻納入書法是合理的,因篆刻實書法藝術的一種特殊形式,金石學雖自為專門,但與書法緊密相關,取其相關内容編入本書,乃研究書法所必要。 二是系統性。全書條目雖是六千餘,但若細分,實可逾萬。編者將同類資料作系統的整理歸納,使讀者在檢讀某一條目時,對某一事物的全部有系統的認識,如“印章”條目下,先作概略叙述,然後分列插題,寫了起源、種類、製作、鑒賞等項,讀者便可對古璽印獲得系統的認識。 又如“急就章”條,先說明“急就章”其書的性質、時代和作者,然後以時代為序,介紹從漢簡到明代宋克所書,以及各種著名的傳刻本。 再如“千字文”條,乃從《淳化閣帖》中所謂漢章帝書直至明代張翀所書,使歷代的《千字文》名迹成為有秩序的系列。 第三是準確性。 本書是在盡可能充分占有資料,對資料經過去偽存真的鑒别後編成的,可靠性的程度很高。有些條目很足以見出編者識力之精到。如民國初年吴潜所印《董巴王胡會刻印譜》,本辭典疑其偽,與沙孟海先生的論斷相符。 乂如吴琚所書古詩帖,舊時著録多以為米芾書。本辭典定為吴琚書,與張珩鑒定相符合。書中收録的歷代書法作品,不論是碑是帖,都不僅根據前人的著録評介,而是直接驗證第一手資料,經過周詳的稽考,作出科學的論斷。 如《淳化閣帖》,先作總介,依次叙述全帖的構成、編次、製作、原拓、翻刻和改易的情况,且以圖表顯示流傳系統。 如“龍門二十品”、“德州三高”諸條,對原碑的年代、地址,以及碑主之間的關係,都有明確的說明。 從上述三點可以看出:《中華書學大辭典》在内容和編纂方法兩方面,都是優秀的、成功的。其中個别條目,或許還可商量,但任何一部大型工具書都不可能絕對完美無疵。我也多年從事字典編纂工作,頗歷艱苦,故對這部巨著的編著者和工作者,都懷着很深的同情和敬意。我相信廣大讀者亦必同感。這部巨著的出版,是中國書法藝術正不斷走向繁榮的一個有力證明。 我衷心祝願編著者李光德先生和這部書的所有讀者,為建設精神文明,發展書法藝術,作出更大的貢獻。一九九三年六月修訂于重慶縉雲山下 成都徐無聞 |
☚ 中华书学大辞典︱字號室名索引 中华书学大辞典︱文房四寳史簡說 ☛ 000002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