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老年医学
中医学研究衰老原因、机理、发展过程、影响正常寿期的体内外因素、老年期身心特征及其常见疾病防治的一门学科。中医老年医学的内容,原散见于各种中医学文献,近年来才作为一门学科提出,并有专著,如李聪甫《传统老年医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出版)等。中医老年医学有如下3个特点:
❶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关于对衰老的认识、寿期以及老年病的防治等内容,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记载,如老聃《道德经》有“物壮则老”之喻语,提出衰老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规律;《吕氏春秋·尽数》说:“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长也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明确养生活动的目的是尽其天年,避免早衰夭亡。《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还记载了战国时代名医扁鹊“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开展老年病的防治活动。及至《黄帝内经》系统总结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之时,老年病亦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为中医老年病学奠定了基础。此后经历代发展与完善,老年病学虽未立专科,但各种医学专著均详略不同地论及衰老、老征、防老、养老以及老年病诊治等内容,内容丰富而实用,如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养老大例”、“养老食疗”,元代朱震亨《格致余论》“养老论”、“茹淡论”等。也有专书问世,如元代邹铉《奉亲养老新书》、清代曹庭栋《老老恒言》。
❷学术理论,自成体系。我国传统的老年医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术理论也是自成体系的。它运用阴阳五行的思维方法,把人体看作是以脏腑为核心、内外协调统一的机能活动的整体;人体都要经历生、长、壮、老、死的生命动态过程,衰老只是它的终末期而已,是体内因素导致脏腑机能活动衰退的结果。因此,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既是衰老期心身变化的固有体现,又与整个生命过程有密切关系,从而建立了独具特点的老年医学理论体系。肾气自然衰竭、脾胃衰竭、气虚血瘀、阳衰阴盛等衰老机制学说,精气神衰老征象的观测,老年人外感、内伤病证的研究,以及运用天然药物、针灸、气功、按摩和精神、饮食等方法防治老年病的实践,都贯穿着这一理论体系的学术精神,与西医学老年医学的理论体系有本质的不同。
❸防重于治,抗老为先。衰老是生命过程的必经阶段,不可抗拒,又与生、长、壮各时期有密切联系,因而中医老年医学强调未老之前的养护,延缓衰老期的到来;既老之后养护、防病以延缓衰老速度。《黄帝内经》提出“治未病”,指出“知之则强,不知则老”,就是这种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之下,古人不仅提出防老需从少壮开始,而且创建了数以千计的健身法,如针灸、按摩、气功、武术、食养、药饵等,少壮实行不辍则难老,老者实行不辍则老而不衰,延年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