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老年保健
中医很重视老年人的保健。许多中医著作中载有 “养生”“摄生”“养性”“卫生”和“养老” 的内容,并有不少专著。论述涉及衰老的起因,衰老的形体变化,影响衰老的因素,防老防病的保健措施及方药等。
史书吕氏春秋中记有商代伊尹谈到“用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是中国史书中认为不断地纳新除陈,以保健康长寿的最早文字记载。春秋战国时庄子提倡呼吸导引之术以求长寿。名医扁鹊曾在尊重老人的周国为“耳目痹医”,这是最早记载的为老年人治病的医生。
医书中有关养生保健的论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谈到衰老的起因,指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素问 ·生气通天论》) 不但阳气失常可以影响寿命,阴气虚衰也可致使身形衰老:“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谈到衰老与五脏形体变化的关系时提到 “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灵枢·天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五脏日益虚衰,身体也日渐衰老而寿终。提到情感对寿命的影响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书中注意到饮食不节、过于劳倦对健康长寿的影响,并认为“久卧伤气,久坐伤肉”即不运动的害处。(《素问 ·宣明五气篇》)。重视四时气候和自然环境对健康的影响,“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并对四季不同的调摄方法作了描述。提到地理环境对人的寿命的影响时指出 “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内经》 中的论述对后世开展防老保健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内经》的理论指导下,养生保健措施逐步发展起来。汉代《神农本草经》中载上品药120种,谓“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药品中有人参、天冬、麦冬、白术、黄芪、菟丝子、枸杞、杜仲等,对老年人能健脾补气,养阴益肾,至今仍在采用。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很重视防治未病,指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房室勿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概述了一些防病保健的方法。名医华佗对养生保健很有研究,提倡“五禽戏”以健身防病,《中藏经·论服饵得失》云“其本实者,得宣通之性,必延其寿,其本虚者,得补益之情,必长其年”。还指出服药养生须辨虚实。否则非但无利反而有害。
魏晋·嵇康认为人如果修养得理,可延年益寿,并注意到不同地区不同饮食,对人的寿命有影响,“关中土地,俗好俭蔷。厨膳肴馐,不过葅酱而已,其人少病; 江南岭表,其处饶足、海陆鲑肴、无所不备,土俗多疾而早天”。(《千金方·养性序》)。晋葛洪对炼丹术很有造诣,并研究炼丹服食来延寿。两晋南北朝,炼丹服食以求长寿非常盛行,但不少人中毒甚至丧生。梁代·陶弘景对本草学的发展有贡献,也注意修养长寿,善辟谷导引之法,著有《养性延命录》载“养生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听; 莫强食欲,莫大醉……此所谓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提倡注意饮食卫生以保养身体。汉晋以来出现了药物、体操、饮食等养生保健方法,并且有了养生专书。但炼丹服石药求长寿则是一歧途,经过隋唐以后才逐渐被纠正。
隋·唐·巢元方著《诸病源候总论》重视 “养生方导引法”,并论述了服石发病问题。孙思邈撰《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用较大篇幅论述养生保健问题。《千金方·食治》指出“人体平和,惟须好将养,勿妄服药……夫含气之类、未有不资食以存生”。“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认为需要饮食营养保持身体健康。不滥用药。并说“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千金翼方·养性》论 “养老之道……饮食当令节俭,若贪味伤多,老人肠胃皮薄,多则不消”。都说明作者强调饮食营养在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老年人尤应注意饮食有节,并提倡有病先用食疗,食疗不愈然后用药。这些对防治老年病很有意义。《千金方·养性》采集《内经》及诸家之说,曰“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故养性者,不但饵药飡霞,其在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是以遐年”。指出养生主旨在于预防疾病,防病不能单靠药物,主张经常锻炼身体。对于居处、按摩、调气、药饵等养生保健方法皆有记载。两书较全面地论述了老年人保健的方法。在《千金翼方·退居》中专论老年人退休后的居处疗养。书中所载养性服饵方剂为后世医书所收载。唐·王焘撰 《外台秘要》记载许多养生方药。孟诜著《食疗本草》《补养方》等很注意养生保健,隋唐时代长生不老术颇为流行。养生保健方法有了很大的发展。
宋、元时代,不同学术派别,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此期,“养生”的专著较多。其中宋·陈直所撰 《养老奉亲书》是中国最早的“养老”专书之一。书中载有四时摄养方药及食治诸疾方160余首。立论较为允当,方药亦有选择性,是一部比较好的养老保健专著。元代邹铉续增后更名为《寿亲养老新书》,内容更为充实,流传较广。宋蒲虔贯撰 《保生要录》提倡劳动锻炼身体 “养生者要小劳,……欲血脉常行,如水之流”并介绍了一种简易的运动和体操“小劳术”。宋以后流传于世的“八段锦”是一种强身保健操。金元四大家之刘河间撰有《摄生论》,朱丹溪著《格致余论》等,都谈到养生和保健。
明清时代,养生方面的著作也很多。明·高濂撰 《遵生八笺》旁证博引,集明代以前养生学之大成,是部较完整的养生专书。全书分四时调摄、延年却病、饮馔服食、灵秘丹药等八个部分,论延年时认为“我命在我,不在于天,昧用者夭,善用者延,故人之所生,神旅于形,形依于气,气存则荣,气败则灭,形气相须,全在摄养”。该书很重视呼吸导引的作用,说“导引乃宣畅要术,人能养气以保神,气清则神爽; 运体以却病,体活则病离”。书中提到养生的大法有: 保精; 行气; 服饵。本书虽也受老庄清静无为思想影响,仍不失为一部较全面的养生专著。明·万全所撰《保生四要》也是一部养生专书,主张养生要“慎动”,说 “养生之道……心无烦恼,形无劳倦,而兼之以导引,助之以服饵,未有不长生者也”。明代方书巨著《普济方》和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皆载有丰富的养生保健方药。清代,曹庭栋所撰《老老恒言》,作者参考书目近二百种是部较大的养生专书。自言其养生之道在于“慎起居,节饮食”书中载有粥谱一百首。清代集体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的“颐养门”收藏了清以前有关养生的论述和方药。
解放前出版的《中国养生说辑览》选收载了有关历代中医的养生之说,是研究养生学的参考书。解放后,对中医的养生经验有不少论述,保健强身的太极拳、气功等在中老年中推广应用。从历史上和当前的老年人保健问题来看,中医学在“养生”“养老”中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应得到重视,今后将继续发掘、整理、研究提高,必将对老年医学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