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 中医研究院
全国中医药学研究中心。1955年12月19日成立。主要任务是依靠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运用中医传统方法和现代科学、现代医学方法,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促进中医中药事业的发展。研究院内设中药研究所、针灸研究所、骨伤科研究所、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图书情报中心、第一临床医学研究所 (西苑医院)、第二临床医学研究所(广安门医院)和中心实验室等8个机构。建院30多年来,继承和整理了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出版中医药书籍35种,开展了对于冠心病、胃癌、白血病、再生障碍型贫血、慢性气管炎、肝炎、溃疡病、功能性子宫出血、肺炎、痔瘘、白内障、泌尿系结石、骨折等常见病、多发病的重点研究,使疗效不断提高。抗疟新药青蒿素、消痔灵注射治疗三期内痔、心肌细胞培养、附子1号、半夏炮制、宽胸气雾剂等项目的研究,取得高水平科技成果。冠心Ⅱ号、猪苓多糖、抗感糠浆三项成果对日本作了有偿技术转让。大蒜微型胶囊、宽胸气雾剂、抗心梗合剂、猪苓多糖等6项成果已进行国内技术转让。该院出版《中医杂志》及《中医杂志》英文版、《中国医学文摘一中医》、《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中药通报》、《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针灸》、《中华医史杂志》、《肛肠杂志》等9种杂志,对中医的研究与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中医研究院
中医研究院是以继承发扬中国医药学遗产为中心任务的研究机构,直属卫生部领导
中国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全国解放后,党中央制定了团结中西医,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的方针政策。建立和办好中医研究院,对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丰富医学科学,团结和提高中西医是一项关键性措施。1955年12月,在中央卫生研究院中国医药研究所、针灸疗法实验所、中医进修学校、华北医院等的基础上,从全国聘调名老中医及有志研究中医的西医百余人,调整充实建成中医研究院。当时设有内外科研究所、针灸研究所、中药研究所、西苑医院、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教材编辑委员会、医史研究室、图书馆等。
中医研究院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中西医合作,对中医中药理论和中医临床经验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同时负责搜集和整理中医中药书籍,并为医学院校培养中医师资和编写教材。
组织领导 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历任院长鲁之俊 (1955~1978),季钟朴 (1978~1983),施奠邦(1983迄今)。院学术委员会是院长领导下的学术咨询机构,分为中医与医史文献、临床、实验3个组,共有学术委员70名,院外委员六名。学术委员会对晋升科研人员和审查、鉴定科研成果提出建议。
中医研究院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的研究室有4个,有权授予硕士学位的研究室有22个。研究生分中医研究生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生,专业有中国医学史、中医文献、针灸、针灸生理、神经化学、神经解剖、骨伤科、中医基础、中医内儿科、中药药理、心血管、血液病、眼科、皮肤科、肿瘤等,学制三年,每年招生40~50名。
直属机构 (1)西苑医院(第一临床研究所):设有心血管病、血液病、消化系病、呼吸系病、妇科、儿科、中医学术经验、基础医学等8个研究室。多年来在提高疗效的基础上,对冠心病、心肌梗塞、闭塞性脑血管病、白血病、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肝炎、肾炎、功能性子宫出血、婴幼儿病毒性肺炎、小儿癫痫、胆石症等科研做出了较好的成绩。同时,对辨证论治、活血化瘀、益气活血等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整理继承老中医学术经验作出了成绩。编有《中西医结合杂志》(季刊)。
(2) 广安门医院(第二临床研究所): 设有肿瘤、眼科、泌尿、皮肤、肛肠、中医内科学术经验、基础实验等七个研究室。多年来在提高疗效的基础上,对肛肠疾病、白内障、泌尿系结石、胃癌、盘型红斑狼疮、关节内骨折、宫颈癌、慢性前列腺炎、胆石症、淋巴结核、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慢性气管炎等科研及整理继承老中医学术经验等方面做出了成绩,并开展了扶正固本等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
(3) 针灸研究所: 以观察针灸治疗效果、探索针麻和针灸治病原理为中心任务。设有形态、生理、生化、循环、消化、神经、针法灸法、针灸文献情报等八个研究室和一个针灸教研室。多年来在提高疗效的基础上,对胃下垂、高血压、眼肌麻痹、中心视网膜脉络膜炎、癫痫、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等进行了临床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经络实质、针灸、针麻原理的实验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该所举办的国际针灸班,先后为许多国家培养了数以百计的针灸医师。编有《中国针灸》杂志(季刊)。
(4) 中药研究所:设有生药、炮制、剂型、化学、药理一、药理二、微生物等七个研究室和一个实验药厂。多年来,对中药品种、资源、质量、炮制、制剂、化学和药理等进行了较广泛的研究。在防治常见病的中药研究上,重点进行了抗疟、抗肿瘤、慢性气管炎、心血管病、抗呼吸道病毒、抗菌消炎等筛选研究,有的已取得较突出的成绩和进展。中药方剂和扶正固本中药的研究也已开始。该所拥有中草药材及原植物标本四千多种。编有《中药通报》杂志(双月刊)。
(5) 骨伤科研究所: 1977年建立,设有骨折、软组织损伤、基础理论等三个研究室。在颈性视力失明、颈椎病、腰椎病、腰椎间盘脱出、骨关节病、面神经麻痹等方面的研究有了新的发现和较独特的疗效,并研制出骨折复位固定器。
(6) 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 以研究中国医学发展史,点校、注释、语译古典医籍为中心任务,设有医史、文献两个研究室和少数民族医史、东西方比较医史两个课题组;另有中国医史博物馆筹备组。与兄弟单位合作,编撰和出版了《中国医学史》、《伤寒论语译》、《金匮要略语译》、《中医名词术语选释》、《简明中医辞典》、《中医大辞典》等。编有《中华医史杂志》,《英文中医集萃》。
(7) 中心实验室(中医理论研究所): 1981年创建,设有中医理论、生理、分子生物、药理、病理、免疫、细胞生物、药物化学、电子显微镜、仪器分析、生物医学工程、电子计算机、医学摄影、医学美工等十四个研究室。
(8) 图书情报中心: 设有中医古籍研究室及情报研究室。中医研究院图书馆藏书十七万余册,包括十四世纪以来历代刻本、抄本、稿本、善本数百种,中外文科技期刊875种。现正组织修订《全国中医书联合目录》。情报研究紧密结合本院各所科研工作,开展国内外医学情报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和交流。编有《国外医学·中医药分册》、《中医文摘》等。
(9) 中医杂志社: 《中医杂志》1959年归中医研究院,现由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与中医研究院联合主办,行销世界许多国家。为了适应国外读者的要求,创办了英文版《中医杂志》(季刊)。
(10) 中医古籍出版社: 系适应中医研究院图书馆馆藏有学术价值的大批孤本、善本、抄本、稿本的影印出版不使散佚失传而建立的。
主要成绩 建院后,中医研究院总结中医、针灸临床疗效,奖励在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方面做出成果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创办全国第一届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针灸训练班、医史师资训练班,开展西医拜中医为师、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编印《中国医学史》、《内经知要语译》、《伤寒论语译》、《金匮要略语译》、《神农本草经语译》、《本草概要》、《中医内科学概要》、《中医外科学概要》、《针灸学概要》等教材,并从全国征集大量中医图书。在总结中医治疗各科疾病的效果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医研究院进一步发展壮大,职工人数由1956年的700多人到1982年的2,757人,病床由建院初的50张到1982年的595张,门诊病人也从建院初每年十二万人次增加到1982年的757,278人次。在高级研究人员中有研究员、主任医师、教授二十五人,副研究员、副主任医师、副教授121人,助理研究员等375人。国家级、院级和所级科研成果逐年增加,科研人员的素质和数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1978年受到全国科学大会奖励的成果16项,受到卫生部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励的成果20项,1978~1982年院级成果101项。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一项: 抗疟新药青蒿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