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医眼科学的发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医眼科学的发展

中医眼科学的发展

中医眼科学是祖国医学的一个分支,在对眼病的认识和防治方面已具有丰富的实践知识,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颇有特色。
眼科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在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殷武丁时代(约公元前1324~前1266年)的甲骨上,刻有涉及眼病的卜辞。如“贞国亡疾目”,意思是“贞问:王(武丁)无有眼疾。”这是眼病最早的文字记载。先秦多种古籍中,记有眼疾及治疗法。《山海经》记录眼病药7种,如:“其名日草……服之不眯”;“其鸟多当尾……食之不眗目”等。《诗经》载“矇瞍奏公”;《毛传》称:“有眸子而无见曰矇,无眸子曰瞍。”是为目盲(多为目疾所致)的记载。史书提到舜帝、项羽皆为重瞳(《史记·项羽列传》),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瞳孔异常的记载。
《内经》对先秦眼科理论有所总结。如谓:“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灵枢·大惑论》)。另外对眼与脏腑联系均有系统阐述,如:肾主骨,骨之精为瞳子;肝主筋,筋之精为黑眼;心主血,血之精为络(泛指内外眦及附近血管);肺主气,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脾主肌肉,肌肉之精为约束(泛指两睑及眼外肌);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目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等等。这些论述均成为后世眼科的理论基础。此外,《内经》中还记述了多种眼病症状及名称。其中“鼻渊者,浊涕不止,传为衄衊瞑目”之说,颇似现在所谓副鼻窦炎引起的视神经病变。该书提到“目中赤痛,从内眦始,取之阴蹻”等,表明当时已用针灸治疗目疾。《史记·扁鹊列传》记载:“扁鹊过洛阳,闻周爱老人,遂为耳目痹医。”说明眼科在当时(约公元前四世纪)已具雏型。扁鹊是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从事眼病治疗的医生。
汉至南北朝时期眼科的发展 这一时期眼科用药不断增多。《淮南子》有用梣木(秦皮)治眼病的记载。《神农本草经》载眼病用药多达70余种,如蒺藜明目,空青、决明子、苋实治青盲等等。此外,《淮南子》中记有:“目中有疵,不害于视,不可灼也。”说明已采用烧灼疗法治眼病。这一时期对某些眼病的观察更为细致。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所述狐惑病,描写了口舌咽部疳疮屡发,前后二阴蚀疮迭起,目不得闭,目赤如鸠眼等主要症状,颇似现在的口、眼、生殖器综合征(即白塞氏症)。为眼与全身病综合征的最早记载。
魏晋南北朝间,对眼病认识益趋完备。如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载“目中冷泪出,眦赤痒”;北魏高僧宋云在《行纪》中已有雪盲的描述:“雪有白光,照耀人眼,令人闭目,茫然无见。”关于眼科手术的记载,在这一时期多次出现。后世虽有“钩割针烙之法,肇自华佗”(《审视瑶函》)的说法,但仅系传说。《晋书·累帝纪》载:“初帝目有瘤疾,使医割之。”因遭敌方进袭,“惊而目出”,才使得手术失败。《梁书·鄱阳王恢传》记:“后又有目疾,久废视瞻。有北渡道人慧龙下针,豁然开朗……”,说明金针拨术已用于临床。《北史·张元传》也提到“金馋疗其祖目”之事。说明我国金针拨障术至迟在南北朝已开展。
眼科专著在此时已经出现。《隋书·经籍志》载,梁有的《陶氏疗目方》5卷,甘濬之的《疗耳眼方》14卷及《痈疽耳眼本草要钞》9卷等,今均散佚。因此,眼科学在这一时期内已从临床实践经验上升为初步的理论总结,并以此指导临床。
隋唐时期眼科的建立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总结了眼病38候,另有小儿目疾5候,妇人及产后目病2候,共计45种目病,其中有目蜡候(结膜蝇蛆症)、目肥候(相当于维生素甲缺乏引起的毕脱氏斑)、雀目(夜盲症)等,比欧洲同类记载早十个世纪。此书后面还列有体育按摩,以防治眼病。
唐代医学科学发展很快,已将耳目口齿独立设科。由于与日本、朝鲜、阿拉伯、印度等国的友好往来,加速了医疗知识的传播。唐高僧鉴真未东渡日本之前,曾在广东韶关就印度眼医治疗眼疾(《唐大和尚东征传》)。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赠眼医波罗门僧诗:“师有金篦术,如何为发蒙。”金篦刮目,见诸佛经,可知当时已有印度眼医在我国行医。印度第三世名医龙树所创眼科理论亦传入我国,对我国眼科学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唐初孙思邈的《千金方》中载有七窍病,目病列于卷首。他把“生食五辛”、“夜读细书”、“抄写多年、雕镂细作”等十六件事,作为“丧明之本”;又把“驰骋数猎,冒涉风霜,迎风追兽,日夜不息”,看成是“伤目之媒”,可见对防治眼病已有系统总结。在治疗方法方面,介绍了仰卧洗目的洗眼法,以绵沾药汁注目眦中的滴眼法,以新毛笔将药粉撒入结膜囊的点药法,以及冷敷、热敷、熏眼、按摩诸法。记述了“白膜漫睛”(翼状胬肉)的手术法,云“钩针钩挽之,割去即见物”。还描述了人的老视现象,谓:“凡人年四十五以后,渐觉眼暗,至六十以后还渐自明。”《千金翼方》中首次提出用青羊肝治疗暮无所见(夜盲)的治法。
唐代另一名著《外台秘要》(王焘撰)对眼科的解剖、病因、治疗等方面均有所发展。如云:“人眼白睛重数有三,设小小犯触,无过损伤,但黑睛水膜只有一层,不可轻触,致败俄顷。”介绍了白内障成因、症状,并提及用金针拨障术治疗。对绿翳青盲(青光眼)病理有独到见解,谓:“此疾之源,皆从内肝管缺,眼孔不通所致也。”强调及早治疗。又主张用烧灼法防止胬肉攀睛术后的复发。记载了拔除倒睫的方法。 还指出了“雪山巨睛视日”是明的原因之一。唐代不仅创造多种手术和药物疗法,还试行安装木制假眼,到元代才改为瓷眼。
唐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云:“案上漫铺龙树论,盒中空贮决明丸。人间方药应无用,争得金篦试刮看”。可知唐代曾有《龙树论》一书,是为眼科最早的专著。原书早亡佚,其佚文仍可见于《医心方》、《医方类聚》等书中。明代刊行的《秘传眼科龙木论》与《龙树论》并非一书,但它对内、外障的叙述仍然对我国眼科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参见“《秘传眼科龙木论》”条)。
宋元时期眼科的发展 在隋唐医学发展的基础上,至宋代,眼科已成为官办独立学科,为太医局九科之一。取《龙木眼论》为主课,称为小经,为各科必读之书。学生多达三千人,分配眼科20人。
宋代几部大型方书中,均大量汇集了眼科有关内容。《太平圣惠方》论眼病者2卷,49门。其中有引自《龙树菩萨眼论》之“开内障眼用针法”和“钩割及针镰法”等。《圣济总录》论眼病12卷,60门(眼症58门、手术2门)。其它医方书中也间或有论眼病之专卷。五轮学说在宋代医书中有明确的记载。该学说是中医眼科识病辨证的基本理论之一,一般认为出自《龙木论》。《医方类聚》中所辑《龙树菩萨眼论》中已提到“水轮”和“血轮”。《太平圣惠方》系统地论述了五轮。
“八廓”学说的出现较五轮说为晚。明代徐春甫谓“(八廓)乃后世龙木禅师论五行八卦配合之意。”但在《龙树菩萨眼论》佚文及《秘传眼科龙木论》正文中均未提及。刘浩增补的“眼叙论”中提到“八廓”一名,系录于陈无择《三因方》。《葆光道人眼科龙木论》始有“五轮歌”、“八廓歌”,但其文中引许学士(叔微)等人之方剂,推测该书成于南宋末,或宋以后的朝代。因此,“八廓”学说则可能起于宋。据考证,宋代已发明了眼镜。史沅断狱,对案牍较暗者,以水晶承目照之则见。南宋赵希鹄著《洞天清录》中记有霴,“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这些均为宋有眼镜的可靠史料。
金元时期,出现了学术争鸣局面。金元医家在探讨和继承古代医术的同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了多种学术见解。如刘完素在《素问病机原病式》中专立“论目昏赤肿翳膜皆属于热”一节,并首创玄府学说,用以解释眼病之病机。张从正则提出“目不因火则不病”的理论,且说“能治火者,一句可了……治火之法,在药则咸寒,吐之下之”。“若大人目暴病者,宜汗下吐,以其血在表,故宜汗;以其火在上,故宜吐;以其热在中,故宜下”(《儒门事亲·目疾头风出血最急说》)。还提出用针刺神庭、上星、囟会、前顶、百会放血疗法治眼病。
李东垣在《兰室秘藏·诸脉皆属于目》中指出:“脾者诸阴之首也,目者血脉之宗也。故脾虚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将理脾胃、养血安神作为治眼之“正理”,在此思想基础上,创制益气聪明汤,以为治耳自代表方之一。朱丹溪则云:“眼病所因,不过虚实二者而已,虚者眼目昏花,肾经真水之微也;实者眼目肿痛,肝经风热之甚也。”提出以滋阴、散热二法为内治原则。金元四家从不同侧面提出了对眼科证治的见解,丰富了眼科理论及治法。元代倪维德撰有《原机启微》(参见“《原机启微》”条),为眼科专著。除详论病因病机及治则外,并提到用冷水洗眼麻醉以行金针拨障术。用改进了鸭舌针作拨障术,疗效甚佳。
明清时期眼科的兴盛 明代王肯堂的《证治准绳》“七窍门”首论目病,不囿于内、外障及五轮分类法,按病类症(计193症),论诸眼病证治甚详。如对黑睛常见的凝脂翳证的描述:“初起如星,色白无凹,后见大而变为黄色,始变出凹者……如凝脂一片,肥浮脆嫩……甚则为漏,为蟹睛,内溃精膏,外为凹凸,或气极有声,爆出稠水而破者……虽救得珠完,亦带病矣。去后珠上有白障,如鱼鳞圆翳等状,终身不能脱。若结在当中,则视昏渺。”又在蟹睛、斑脂翳证、瞳神欹侧等详加描述,可见王肯堂对角膜溃疡从初期发病、发展、转归,直至痊愈及后遗症的临床变化过程,观察入微,为前所未及。对青光眼始病至绝对期失明、并发白内障等,描述生动。
由于历史条件限制,明代还不可能凭借仪器检查眼底病变,但王肯堂却能将眼底病患者的绝大部分自觉症状进行详尽地描述。如珠中气动证谓:“视瞳神深处有气一道,隐隐袅袅而动,状若明镜远照,一缕清烟也。患头风痰火病,郁久火胜搏激,动其络中真一之气,游散飘耗,急宜治之,动而定后光冥者,内证成矣。”写出了有似眼底出血时的动态过程,为眼底病的诊断和治疗作出了巨大贡献。凡今日能用肉眼检查到的常见病,该书几乎罗列无遗。还提出用拨治法治疗瞳神反背证(有似斜视)。可见,《证治准绳》虽非眼科专书,但他在目门一册中对眼病的总结,对中医眼科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明代流传的眼科专著甚多。除《秘传眼科龙木论》已刊行之外,另一重要的专论《银海精微》。该书题为唐代孙思邈撰,据考为元明之间伪托之书(参见“《银海精微》”条)。但书中所论诸病及治法(包括眼检查法、手术治法等)均甚详明。且提出“瞳神开大者,以酸收之;焦小者,以辛散之”的用药理论。该书对眼科发展的影响甚大。此外,傅仁宇的《审视瑶函》辑录《原机启微》、《证治准绳》等书内容,参以己之治验方药,为明代眼科书之代表作(参见“《审视瑶函》”条)。清·张璐的《张氏医通》亦论及眼病,提出医生用右手做患者的右眼手术,不易操作,针须横过鼻梁(“过梁针”),可见他对金针拨障术有丰富的经验。并能指出“包浆内障(晶状体皮质已经液化的白内障)及手术中出血的二个原因,皆为经验之谈。
清·黄庭镜撰《目经大成》对手术记载尤详。首先指出针拨内障进针部位在“风轮与锐眦相半正中插入,毫发无偏”的精确定位,正好是睫状体平坦部的中点。这是经国内外实践证明了的较理想的手术切口部位。黄庭镜详述了针拨白内障的八法、术后护理等处理法,且附述内障手术医案数例,对我国传统的针拨白内障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参见“《目经大成》”条)。清·顾养吾的《银海指南》4卷,为我国论述眼与全身病的代表作,写了多种时病、杂病与眼病的关系,如伤寒主目疾论、瘟疫兼目疾论,中风兼目疾论等。还论述了十二经脉与眼病的关系。反映了对眼病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此外,明清其他医家对眼病的论述甚多。如明·赵献可治目疾,“补水以配火”;张景岳则谓:“真阴不足,本无火证……悉由水亏血少而然。”并列举了诸多济阴养营方剂。
眼科在近代的衰落与建国后的新发展 1840年以来,中医事业发展迟缓,不断地受到压抑。中医眼科亦随之衰落。而金针拨障术则几乎失传。一些行之有效的外用眼药的配制无人继承。少数有志于中医眼科者虽编有一些眼科专著,但其内容,却并无多大进展。
建国后,中医眼科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中医学院设置了中医眼科专门课程,由广州中医学院主编了中医眼科统一教材,并多次修订。在中医研究院及众多的中医研究机构、中医医院内,大多设有中医眼科或研究室。有的省市为解决后继乏术乏人的状况,专门开设了中医眼科学习班。多种现代眼科检查仪器、工具及方法的运用,扩大和精确了中医眼科的四诊。在中医眼科传统的手术、方药治疗、基础理论的研究中,都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丰富了中医眼科学的内容。

☚ 中医方剂学的发展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发展 ☛
0001333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1: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