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营养性贫血zhongyi zhi yingyangxingpinxue
营养性贫血是指体内缺乏生血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使血红蛋白的形成不足,或使红细胞成熟不良,以致造血功能低下的一种贫血。本病属中医学的“血虚”范畴,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病证。临床以面色萎黄或苍白,指甲、口唇和睑结膜颜色淡,头晕,纳呆,困倦乏力为特征。其病因主要由于脾胃虚弱,运化失健,引起全身营养失调,或饮食中营养不足,可导致贫血;若因先天不足,精髓不充,亦可导致贫血。一般临床治疗分为脾胃虚弱型,肝肾不足型,脾肾两虚型三种。
❶脾胃虚弱型:症见面色黄白,精神不振,四肢乏力,食欲欠佳,肌肉消瘦,毛发枯槁,或者腹泻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治宜益气健脾养血。可用异功散加味。常用药:党参,炒白术,茯苓,半夏,陈皮,鸡血藤,龙眼肉,炙甘草。
❷肝肾不足型:症见头晕目眩,两目干涩,耳鸣,腰腿酸软,毛发枯槁,爪甲凹陷易脆,肌肤不泽。舌质淡或红,脉细数。治宜滋补肝肾。可用六味地黄汤加减。常用药:熟地,山萸肉,山药,泽泻,丹皮,当归,阿胶,枸杞子,旱莲草,煅磁石,生铁落。
❸脾肾两虚型:症见面色苍白,肌肤不泽,爪甲色淡,精神萎靡,食少便溏,形体怯弱,消瘦或浮肿,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益气,健脾,滋肾。可用归脾汤加减。常用药:黄芪,当归,党参,茯苓,白术,阿胶,元肉,鸡血藤,炒山楂,炒麦芽,炒神曲,陈皮,炙甘草,大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