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医治小儿泄泻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医治小儿泄泻

中医治小儿泄泻zhongyi zhi xiao'er xiexie

泄泻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四季皆有,以夏秋季多见。其症状为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或呈水样,或溏粘挟有不消化之物,一般经过治疗,皆能很快痊愈。由于婴儿的胃肠调节机能差,消化器官及其功能发育不够完善,胃酸及消化酶分泌不足,故对食物的耐受性较差,一旦遇到某些外在的致病因素,则易引起消化道功能紊乱,而出现小儿泄泻。泄泻的病因:
❶内伤乳食:由于乳食过度,过早的添加辅食品,或过食生冷瓜果、油腻、坚硬不洁之物,致使呆胃伤脾,引起饮食失调,而到泄泻。
❷感受外邪:因家长不注意气候变化,没及时增减衣服,或沐浴不避风寒等,致使外感六淫,寒温失调,引起脾胃功能紊乱,而致泄泻。
❸脾胃虚弱:因小儿先天不足,后天调护失宜。因素体脾胃虚弱,或病后脾胃失养,或因其他疾病致脾阳不振,或寒凉药功伐伤脾,均可使脾胃不能运化水谷,久之脾阳不升,反而下陷导,致泄泻。泄泻的发生,主要是脾胃功能失调,故治宜以调理脾胃为主,助以利湿,并随时注意气液存亡,以防证情突变。而近代多以病因命名,如伤食泄,脾虚泄、热泄、寒泄等。表现:
❶伤食泄:多因饮食不节或喂养不当,致使脾胃受损,运化失职,泻下稀薄,腹中胀痛,泄后腹痛减轻,大便臭如败卵,睡卧不安,不思乳食,伤乳者兼有绿色大便及乳块,小便赤混,舌苔白黄厚腻,脉有力。治宜消食导滞,行气化湿。可用保和丸。常用药:山楂,六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麦芽汤下。若呕吐者加生姜、竹茹;腹胀作痛加木香,枳壳、厚朴以行气止痛;泻下不爽加大黄、枳实;发热较甚加黄芩、知母。
❷脾虚泄:食后即泻,腹中胀痛,大便稀薄,其色淡白,味不甚臭,乳食不化,反复发作,面黄消瘦,神疲乏力,食少纳呆,舌淡苔白薄,脉缓弱无力。治宜益气健脾。可用参苓白术散。常用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苡仁,桔梗,山药,扁豆,连子肉,砂仁,大枣汤下。若泄泻不止者加河子、赤石脂、禹余粮;乳食不化加干姜。
❸热泄:水泻如注,色黄味臭、肛门灼热,伴有发热,口渴烦躁,乳食欠佳,身倦乏力,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治宜清热利湿,化湿和中。可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常用药: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❹寒泄:腹痛肠鸣,泻下清稀,有泡沫,臭味不甚,喜按喜暖,常伴鼻塞,微恶风寒,吐乳不渴,精神倦怠,小便清白,面色淡白,舌苔白腻,脉迟。治宜疏风散寒,理气化湿。可用藿香正气散。常用药:藿香,苏叶,白芷,桔梗,白术,厚朴,半夏曲,大腹皮,茯苓,陈皮,甘草。姜枣汤下。若食滞者加山楂,神曲;痛甚者加木香,砂仁;小便少加泽泻,猪苓。

☚ 中医治小儿呕吐   中医治小儿痢疾 ☛
0000511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3: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