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医护理原则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医护理原则

中医护理原则

中医的护理原则是以中医的治疗原则作为护病的指导,因为医护工作相辅相成,必须密切结合。其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整体观念 人与自然界(包括气候、地理、社会环境等)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而且人本身各脏腑之间,内外环境之间又是对立统一的,必须保持相对平衡。一旦平衡失调,就会生病。因此护理病人时,护士不应单纯注意局部病变,同时要护理相应的脏腑并创造一个良好的外界环境。如口舌生疮时,除口腔涂药外,还要服用清心泻小肠火的药物。因心与小肠相表里,开窍于舌,心火亢盛,可以移热于小肠,引起小肠实热,证见心胸烦热,小便短赤,口舌糜烂疼痛等,此即所谓“心移热于小肠”,治宜清泻心火。护士除给涂敷口腔药养阴生肌散、冰硼散等外,还须告知病人勿生气,不食油腻煎炸及辛辣之品,可多食清淡泻火之物,如绿豆汤、水果、蔬菜等。此外中医治病还注意机体同外界环境统一的原则,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不能千篇一律地进行护理。因时制宜,要求重视四时气候变化,如夏令感冒,风热者多,风寒者少。由于天气炎热,腠理疏开,在用辛凉解表药时宜注意指导与观察病人不可出汗过多。冬令感冒,风寒者多,风热者少。由于天气寒冷,腠理致密,在用辛凉解表药时宜注意指导病人多饮汤水并保暖,以求邪从汗解。因地制宜,要求注意地理环境。如南方暑热,潮湿多雨,护理夏季暑热患儿时,宜多给甘蔗、荸荠、茅根、西瓜等清凉饮料,常抱患儿在荫凉通风处休息。北方干燥少雨,冬日高寒,护理麻疹患儿时,宜多给生津透表饮料,注意调节室内温度与湿度。因人制宜,要求重视个体差异,病人有性别、年龄、体质强弱的不同,护理时要区别对待。由于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故意志强弱,精神情志正常与否均和健康有很大关系。精神正常有助干机体处于正常状态,适应周围环境和四时变化,免受邪气侵害。反之,情志异常,精神内伤,则可使气机升降失调,气血运行紊乱,五脏功能失调,从而引起各种病变。如大怒之下,常会引起头痛、头晕、面赤等肝阳上亢症状,思虑过多,常常食欲不振,食后脘闷腹胀,这是脾气受伤的表现。受到大惊恐时,会有小便失禁等。故要了解病人精神状态,使病人对疾病有正确了解,对其不利于疾病的思想,予以开导,对其要求,则在不影响疾病的情况下,尽量予以满足。对于一些由“所思不遂”或焦虑过度引起的病症,如心悸怔忡、不寐、脏躁、肝郁等,更要特别注意精神护理。此外,中医治病,除用药外,非常重视饮食调养,《素问、藏器法时论》提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说明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必须注意饮食治疗,饮食中还要注意粮食、肉类、蔬菜、水果等调配,才能达到扶正祛邪目的。食物有温、寒、热、凉之性,辛、甘、酸、苦、咸之味。疾病有寒、热、虚、实之辨,阴、阳、表、里之别,食物的性味必须与疾病的属性相适应,否则会起反作用而影响疗效。在指导病人饮食时,因人、因病的不同,选择不同属性的食物,以达到“虚则补之”,“实则泻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饮食调养配合治疗的目的。如寒证者应忌食生冷瓜果等凉性食物,宜食温性、暖性食物;热证者忌辛辣、醇酒、炙煿等热性食物,宜食凉性食物;阳虚者忌寒凉、宜温补类食物;阴虚者忌温热,宜淡薄滋味类食物。中医尚有“肝病禁辛,心病忌咸,脾病忌酸,肾病忌甘,肺病忌苦”。以及水肿病忌食盐,黄胆泄泻忌油腻,疮疖肿毒,皮肤瘙痒忌鱼、虾、蟹,经常头晕、失眠、性情急躁者忌胡椒、辣椒、韭菜等。即如《金匮要略》所言“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益则补体,为害则成疾”。
辨证施护 运用四诊八纲,对病人的主诉、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诊断属于何“证”,而后提出治则方药,这就是中医的辨证论治。护理时要按此辨证施护。同是烧伤病人,观察其舌象,可知疾病的进退,如舌绛无苔是津液已伤,病邪深入,应注意给生津养阴饮料;舌质由绛转红,由光亮转为有苔是胃气有复,病情转好,可以适当增加饮食。同是胃脘痛,虚寒型则应注意腹部保暖,饮食宜温补;湿热型则腹部不需热敷,饮食宜清淡。另外中医治病,强调谨守病机,即辨证时,强调疾病的动态、转归,所以护理时也应掌握各种疾病发展的规律,方可观察疾病发展的趋势。任何一种疾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运动的、变化的。一个病人,依据舌、脉等症状的演变过程,如泄泻患儿,若出现手足不温,面色㿠白,口周发青,一般为惊风征兆。护理时必须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并报告医生。又如肺炎病人,中医认为多由感受风寒或风热所致,初起为表证,病在卫分,证见发热、恶寒、咳嗽、脉浮或浮数、舌苔薄白等,治则为辛温解表或辛凉解表。如属风寒束表者,护理时可给温姜水口服及紫苏、荆芥或麻黄、桂枝煎汤,趁热擦身,以助毛窍开泄,祛邪外出,服用辛温解表药后要密切观察病人出汗及体温下降情况,如大汗淋漓或体温骤降,则应停药及报告医生,防止病人虚脱。如出现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咳嗽、气喘、舌干、苔黄燥、大便秘结等证,则为病邪深入气分,宜清热生津,宣肺透邪。护理时对阳明热盛的病人,采用“热以寒之”的原则。可用冰袋等物理降温,多给清凉流食或半流食,也可用麦冬、生地泡水代茶饮以养阴生津止渴。如疾病再进一步发展,邪入营血,证见发热烦躁,甚至谵语神昏,抽搐动风等,则以清热开窍,镇惊熄风为原则,此时应中西护结合组织抢救。
治未病 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强调未病先防。中医主张养生,就是要求人们日常注意饮食起居,锻炼身体,调摄精神,使身体正气充沛,阴阳处于平衡状态,就可少得疾病。故护士应经常指导病人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加强锻炼。如打太极拳,练气功或散步、做广播体操等;另一方面对疾病强调早发现、早治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生半死也”。所谓“治皮毛”就是要求早期发现疾病,在疾病轻浅时治疗,不要等疾病深入脏腑再治。如患高血压症的病人有头目眩晕,拇指、食指麻木,口、眼、颜面肌肉抽动,是一种中风预兆,护士应早期发现,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 濒死护理   中医病情观察 ☛
0001027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