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辩证观
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在许多方面都体现出具有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因素。实践说明,中医学之所以有生命力,就在于其理论体系是在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矛盾论》)中医学亦认为阴阳的对立统一乃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天元纪大论》并指出:“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上之与下,动之与静,阴之与阳都各自有矛盾的对立面,但它们又都在相召、相临、相错的运动中统一起来,这种对立统一的运动是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源,所以称其为“父母”或“本始”。又如五行学说的相生相克,同样具有对立统一的意义。相生,是相互滋生和助长。相克,是相互制约和克服。没有相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相克,就不能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变化的协调关系。所以《类经图翼》说。“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这就说明,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都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而且只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相反相成,才能发展变化,运动不息。
中医学根据这种辩证法思想,首先认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对立统一体,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这个统一体的内和外、脏和腑、气和血、物质和功能等等,都是处于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相对平衡对立统一之中,从而维持着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藏府中阴阳,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这就说明,人体的内和外、背和腹、五脏的藏精气和六腑的传化物,都是一阴一阳既相互对立,却又统一起来,发挥着相反相成的正常生理作用。所以,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过程,即体现为阴阳两方面对立统一的协调,亦称之为阴阳平衡。故《调经论》说:“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生气通天论》指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但是,这种平衡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动态平衡。一旦这种平衡遭到破坏,而又不能自行调节时,则疾病就会发生。正如《生气通天论》所说:“阴阳乖戾,疾病乃起”、“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而发展到“阴阳离决”的程度,则“精气乃绝”,人的生命也就随之而终结。
中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不离开内因与外因两方面的相互作用,并强调内因在发病上的重要作用,例如《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五变》说:“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节皮肤腠理之不坚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为病也。”这就说明,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人体正气和邪气这一对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正气不能抵御邪气的结果。而且在正邪矛盾斗争中,中医学一向把正气摆在主要矛盾的地位,强调内因的作用,这就符合“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矛盾论》)的科学论断。同时,也提出了“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素问·上古天真论》)、“避其毒气”(《刺法论》)等理论,说明中医发病学既重视内因,也不排斥外因,是符合辩证法观点的。
中医治疗疾病,主要在于解决疾病过程中的矛盾,调整内在的不平衡,使其在新的基础上恢复其相对平衡。因而在治疗上特别强调辨别标本,治病必求其本。标和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具体病人、具体疾病而各有所指,概括来说,在疾病的发展变化中,特别是复杂的疾病,往往存在着多种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即是“本”,次要矛盾即是“标”。中医学所谓的“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治病求本”,就是强调治疗疾病先要解决主要矛盾,然后再继续解决其它次要矛盾。如治病的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便是为解决疾病的主要矛盾而设。中医方剂的组成原则,强调“君、臣、佐、使”,其中的“君”药,便是解决主要矛盾的药物。这就是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思想在中医治疗学中的体现。
此外,中医学还强调区别疾病矛盾的特殊性,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进行辨证论治,并根据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性和特殊性,分别进行“异病同治“或”同病异治”等,亦无不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同时,中医学也已经认识到矛盾对立的阴阳双方,可以依据一定的条件,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如说:“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灵枢·论疾诊尺》)又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中的“重”、“甚”、“极”,标志着古代医家对于转化的条件,已经有了某种初步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人体生理、病理上的阴阳消长是量变的过程,而病理上突然发生的阴阳转化则属于质变过程。阴阳的消长或转化,在临床疾病的发展变化中,是经常可以遇到的。某些急性热病,如中毒性肺炎、中毒性痢疾,由于热毒深重,表现为高烧之阳热实证,明显看出这时是病势发展的量变过程。但是由于大量耗伤机体的阳气和津液,病情可突然出现体温和血压降低、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阴寒虚脱证危象,便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由量变转化为质变过程。若抢救及时,处理得当,亦可导致四肢转温,色脉转和,阳气津液得以恢复,病情逐渐好转,则又是由阴证转为阳证了。此即是阴阳转化的典型例证。总之,中医理论体系中贯串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只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还不够彻底和完备而已,正如《矛盾论》所说:“辩证法的宇宙观,不论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但是,古代的辩证法带着自发的朴素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