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唯物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前提。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精神,而精神则是物质的反映,这是哲学的最基本问题。中国医药学对于物质世界、生命起源、形体和精神的关系,以及疾病的成因等医学上的一些重大问题,均作出了唯物主义的论述。
关于物质世界的认识:中医学首先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并认为“气”是物质世界的本元,物质世界乃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世界万物都是由“气”所构成的。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类经·摄生类·注》亦指出:“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因此,《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古代医家既然把“气”看成是一切物质形体的基础,自然也就把“气”看成是一种物质,而且还把物质当成了连续的“气”和不连续的“形”的统一。这就把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建立在唯物论的基础之上了。
中医学认为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着,发展着,而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则是构成物质世界的不可缺少的元素,这是我国春秋时代即存在的一种朴素的唯物的元素论观点。所以,我国最早的阴阳五行说,乃是属于物质的概念。例如“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宝命全形论》),“故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左传·襄公》)这里所说的“五材”,即指五行。这即是认定世界事物乃是由阴阳二气和五行等物质所构成。
人也是物质的,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有精,地有形……故能为万物之父母。”又说“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宝命全形论》)意思是说,宇宙之间充满着无数的物质体,人是万物之一,而包括人在内的这些物质体,都是宇宙自然界本身的产物,人在万物之中又是最可宝贵的物质体。可以看出,这不但对人和万物的性质及区别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已初步认识到生命(人)是起源于非生命物质(天地之气),只是人比普通的生命物质体更为高级而已。
中医学认为人体主要由精、气等物质所构成,这在《内经》中亦有很多的论述,如“人始生,先成精”(《灵枢·经脉》),“常先身生是谓精”(《决气》),“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上古天真论》)说明“精”有先天和后天两种,先天之精即生殖之精,禀受于父母,这是构成机体含有生命活力的原始物质。后天之精则来源于饮食水谷之化生,经过血液运行而达于周身,以营养脏腑组织及形体。先天之精藏之于肾,并持续地获得后天之精的充养,从而成为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同时,中医学认为精能化气,故“气”也是构成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之一。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形食味,化生精”,“精化为气”,“气生形”。《灵枢·决气》亦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说明“气”在机体内的客观存在,是通过脏腑组织的不同机能活动所反映出来的。并以气的运动变化来阐释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医学就是根据人体“气”所分布的部位和反映出来的不同作用,而区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以及脏腑之气等。
关于人的形体和生命活动(神)的关系,中医学也作出了正确的唯物解释。如“生之来,谓之精”(《灵枢·本神》),此“生”,即指生命活动。“两精相搏谓之神”(《本神》),“神者,水谷之精气也”(《平人绝谷》),“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六节脏象论》)这就说明了“神”是由精气所产生的,初步肯定了精神活动是离不开物质基础“精气”的。人之形体和精气等物质是第一性的; 生命活动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则是第二性的,故人的精神活动往往随着精气的盛衰而变化。
中医学的形神关系,强调“形与神俱”(《素问遗篇·刺法论》),形神统一。“形”是基础,是根本,“神”是生命活动的表现,神不能脱离形体而单独存在。有形体才能有生命,有生命才能产生精神活动和具备生理功能。而人之形体又须依靠摄取自然界的一定物质(水谷精气)方能生存。《八正神明论》指出:“血气者,人之神。”这又进一步是说神的物质基础是气血,而气血则是构成形体的基本物质。反之,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以及气血的营运等,又必须受“神”的主宰,这种形与神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即称之为“形与神俱”。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附,二者相辅相成,是生命活动存在的根本保证。
精神活动的高级形式是思维。《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灵枢·五色》说:“积神于心,以知往今”,这即指出心(包括脑的功能)是思维的器官。《本神》又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这即是指思维过程,“任”,即担任、接受之意。所谓“任物”,即是心通过感官接触外界事物,从而产生感觉作用,并由此产生意、志、思、虑、智等认识和思维活动,其过程是一级高于一级的。但从“任物”到“处物”,一刻也不能离开“物”。人虽禀天地之气而生,但物质世界并不依赖于人而存在,因而所谓“任物”,只能是反映外界事物的意思。“物”不依赖于“心”而独立存在,而“心”只能起到反映外界事物的作用,这亦是属于唯物论的反映论之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