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衰老是生命的必然过程,它出现的早或迟是有一定的内在与外界的原因。由于外因往往需要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古代医家比较重视内因,认为衰老的发生、发展,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阴阳变化
古人认为阴阳之间的变化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也是生命的产生、发育与衰老的根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阴阳者……生杀之本始”、《生气通天论》中的“生之本,本于阴阳……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都指的生命活动、衰老与阴阳变化有关。
人的正常生理活动是阴阳两者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阳是生理活动,阴是实现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没有阴精就无从产生阳气,也就不会产生生理活动。反之,如果没有生理活动即没有阳气,就不可能产生阴精。故《生气通天论》中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说明阴阳之间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协调与平衡,衰老就有可能延缓出现。
中医学还认为人与自然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即所谓“天人相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要根据四季的变化来安排起居,实际是讲人们应当如何适应外界的阴阳变化。它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这个“道”,就是养生之道,古人主张如能适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人们就能获得长寿。
中医学把病理变化概括为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时出现的变化。根据阴阳学说,邪气有阴邪、阳邪之分;正气有阴精、阳气之别。阳邪致病往往容易伤阴,引起热症;阴邪致病则多损伤阳气,产生寒症。阳气虚不能制阴,可出现阳虚不足的虚寒症: 阴液亏不能制阳,会产生阴虚阳亢的虚热症。所以尽管各种疾病(包括老年病)的病理变化复杂多端,均可用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来概括说明。当机体内的阴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常可导致对方的不足,即所谓阳损及阴、阴损及阳,以致最后出现阴阳两虚,甚至阴阳离决。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内的阴阳逐步丧失平衡;另外某些不良因素长期作用于人体后,促使阳气虚弱而累及阴精的化生不足,或使阴精亏损而造成阳气的化生无源。阴阳之间的不协调就会引起衰老。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千金翼方·养老大例》亦谓“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兴居怠情,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多退少进”。所以,衰老的过程就是阴阳失去平衡,出现偏盛偏衰或阴阳两虚的结果。如果再进一步,阴阳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人的生命活动也就宣告结束。
脏腑变化
随着年月的流逝,脏腑功能逐渐衰退,人也走向衰老。《灵枢·天年》中提到的“三十岁,五藏大定”,是指五脏功能在三十岁时已达到生理上的最高峰。以后,逐渐走下坡路。至于篇中提到的五十岁时肝气开始衰减,六十岁时心气衰减,直到九十岁时肾气焦等,只是说明脏腑功能随着年龄增加而减退,最后因功能完全消失而死亡,但不能机械地按照年龄来判断脏腑功能的减退情况。
由于每人的先天禀赋,后天生活条件、工作环境与养生情况不同,所以人与人之间的脏腑功能随年龄而减退的程度也大有差异。据清代的《养生至论》(不著撰人)所说的“食饮有节,脾土不泄;调息寡言,肺金自全;动静以敬,心火自定;宠辱不惊,肝木自平; 恬然无欲,肾水自足”,就是指平时如果注意保养,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使脏腑功能处于正常状态,当然人也可获得长寿。
在脏腑中,肾与衰老的关系最受养生家的重视。由于肾藏精,主元阴元阳,为先天之本,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关于肾气盛则体健,肾气虚则衰老的论述,一直被后世所重视。如明代张景岳提出,肾之精室即为命门,两肾均属命门。“命门之火,谓之元气;命门之水,谓之元精。五液充,则形体赖而强壮;五气治,则营卫赖以和调。此命门之水火,即十二脏之化源。故心赖之,则君主以明;肺赖之,则治节以行;脾胃赖之,济仓廪之富;肝胆赖之,资谋虑之本;膀胱赖之,则三焦气化;大小肠赖之,则传导自分”(《类经附翼·求正录》),即命门为精气之海,死生之窦。若命门亏损,则五脏六腑皆失其恃,人就患病或衰老以致死亡。
鉴于肾为先天之本,内藏精液。故房室过度能使精液耗损,促使衰老。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故半百而衰也”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的“若入房过度则伤肾”都说明纵欲不节,可致肾气亏损,未老先衰。所以古代的养生家都很强调节欲,如张景岳于《类经·卷一》中说:“欲不可纵,纵则精竭。精不可竭,竭则真散。盖精能生气,气能生神,营卫一身,莫大于此。故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平精也”,明确指出节欲在于藏精。只有肾精充盈,才能健康长寿。
长寿虽然与先天之本肾有关,如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但人之禀赋与寿命的关系,可由人为加以改变,如《景岳全书·传忠录》说: “先天之强者不可恃……后天之弱者当知慎,慎则人能胜天矣。所谓慎者,慎情志可以保心神,慎寒暑可以保肺气,慎酒色可以保肝肾,慎劳倦饮食可以保脾”。可见只要注意养生,先天禀赋薄弱者仍有可能获得高寿。
除了肾脏之外,作为后天之本的脾胃与养生的关系也极为密切。在有的养生专书中,甚至将脾、肾并列。如明代高濂于《遵生八笺·清修妙论笺》中云:“始而胎气充实,生而乳哺有方,长而滋味不偏,壮而声色有节者,强而寿。始而胎气虚耗,生而乳哺不足,长而滋味过多,壮而声色恣放者,弱而夭”。上文中的胎气、声色均属于肾,而乳哺、滋味则尽归于脾。可见脾胃的盛衰足以影响寿命。
脾胃属于仓廪之官,受纳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维持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无不仰仗于脾胃。若脾胃不能正常进行工作,生命活动就要受到影响,人的寿命可能缩短。故陈直等于《寿亲养老新书》云“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故脾胃者,五脏之宗也。四脏之气皆禀于脾,故四时皆以胃气为本……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仰饮食以资气血”。可见人身之精、气、神都要依靠饮食,即依靠脾胃,才能发挥正常作用。因此,脾胃在养生方面的价值不容忽视。
气血变化
人的生存依赖着气血的运行,如果气血运行正常,人就健康长寿;反之便患病早衰,因此《灵枢·本藏》说:“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随着年龄的增加,阳气与阴血日益衰减,人也就逐渐衰老。例如朱丹溪《格致余论》云“比及五十,疾已蜂起,气耗血竭”,“人生至六十七十以后,精血俱耗”,就指出随着年龄的增加,气血逐渐出现亏损。
关于气血与衰老的关系,古人并不同等看待,而是重视气的作用。从医家的角度来看,有的认为气为血帅,气率血行,所以气要比血重要的多。至于道家佛家,则更加重视气在养生中的作用。所以明代万全于《养生四要》中曾说:“善养生者,必先养气。能养气者,可以长生”。但应指出,养生家所重视的“气”所指范围较广。如《寿亲养老新书·保养》中提到的“一者少言语养内气,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津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淡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实际上把精血等也包括在内。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路。气血要通过经络,才能贯注全身,发挥温煦滋养脏腑肢体的作用。《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因此,经络系统任何部分发生变化均可影响气血运行,从而使寿命缩短。古代养生方法中的气功导引,主要是作用于经络系统,使气血运行改善,内脏功能增强,人的寿命得以延长。
综上所述,中医学认为衰老不是立即形成的,而是长期的阴阳、脏腑、气血、经络变化的结果。在养生时应当掌握这个变化规律,采取适当措施,以达到延年益寿之目的。

☚ 养生学   养生方法 ☛
0000969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8: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