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医外科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医外科学

❶学科名。运用中医理论阐述外科病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和预防的一门临床学科。在历史上,跌打损伤、金刃刀伤及眼耳鼻喉口腔等病患, 曾归入外科范围, 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 它们已成为独立的临床学科。 目前,凡生于体表的疾患, 如疮疡、皮肤病, 瘿、瘤、岩, 肛肠病, 男性前阴病, 以及烧伤、 冻伤、蛇虫咬伤、破伤风和脱疽、肠痈等,虽然多有专科专病的建立,但仍统属中医外科的范围。本学科历史悠久, 临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内治、外治结合的特色, 在中西医结合以及开展专科专病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取得成果。
❷泛指同类同名科教书籍。

中医外科学 第2版

主要责任者: 陈红风
责任方式: 主编
出版者: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地: 北京
字数: 255 千字
页码: 1-338
开本: 32
中图分类号: R26
语种:中
定价:32.00
出版时间:2018-01
丛书多卷书否:是
丛书名:易学助考口袋丛书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是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易学助考口袋丛书之一,共收录114条词条。
被引频次:84
中医外科学
主要责任者: 陆德铭,何清湖
责任方式: 主编
出版者: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地: 北京
字数: 1011 千字
页码: 1-551
开本: 16
中图分类号: R26
装帧: 精
语种:中
定价:56.00
出版时间:2004-01
丛书多卷书否:是
丛书名:中国传统临床医学丛书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是中国传统临床医学丛书之一,共收录109条词条。
被引频次:107

中医外科学/外科疾病与气血、脏腑、经络的关系/外科四诊/外科八纲辨证/外科病因辨证/脏腑经络辨证/辨肿痛痒脓/辨善恶顺逆/外科内治法/外科外治法/疮疡/肿疡/溃疡/瘘/痈/颈痈/锁喉痈/发颐/腋痈/脐痈/臀痈/委中毒/囊痈/子痈/子痰/跨马痈/肝痈/肠痈/疖/暑疖/蝼蛄疖/疖病/疗疮/颜面疔疮/手足疔疮/蛇头疔/蛇肚疔/托盘疔/蛇眼疔/足底疔/红丝疔/烂疔/疫疔/疔疮走黄/流注/髂窝流注/疽/有头疽/内陷/无头疽/附骨疽/流痰/龟背痰/肾俞虚痰/缩脚隐痰/鹤膝流痰/穿拐痰/胁疽/瘰疬/臁疮/褥疮/袖口疳/风注/脱疽/恶脉/烧伤/冻疮/毒蛇咬伤/毒虫螫咬伤/破伤风/狂犬病/瘿/气瘿/肉瘿/石瘿/瘤/气瘤/血瘤/筋瘤/胶瘤/肉瘤/骨瘤/脂瘤/岩/茧唇/舌岩/肾岩/失荣/石疽/𤸔疮/乳房病/乳痈/乳发/乳疽/乳痨/乳漏/乳疳/乳头破裂/乳疬/乳癖/乳悬/男子乳肿/乳痛证/乳衄/乳岩/石淋/疝/狐疝/水疝/𤻊疝/血疝/肛门病/痔/内痔/外痔/内外痔/葡萄痔/钩肠痔/息肉痔/肛门周围痈疽/肛瘘/脱肛/锁肛痔/肛门皮包/皮肤病/热疮/蛇串疮/疣/寻常疣/扁平疣/传染性软疣/跖疣/丝状疣/尖锐湿疣/黄水疮/脓窠疮/发际疮/羊胡疮/丹毒/癣/头癣/手癣/足癣/甲癣/体癣/股癣/花斑癣/麻风/黴疮/疥疮/漆疮/松毛虫病/桑毛虫皮炎/虫咬皮炎/钩虫性皮炎/水渍疮/日晒疮/汗淅疮/湮尻疮/痱子/湿毒/浸淫疮/血风疮/">胎/四弯风/">/肾囊风/面游风/药疹/风㾦㿔/赤白游风/牛皮癣/白疕/风热疮/风瘙痒/猫眼疮/瓜藤缠/红斑性狼疮/硬皮病/瘢痕疙瘩/鸡眼/胼胝/粉刺/酒皶鼻/腋臭/白癜风/黧黑斑/油风/蛇身

☚ 小儿鳞体   中医外科学 ☛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分科之一,是以探讨和研究疮疡、瘿、瘤、岩、乳房病、肛门病、皮肤病和外科杂病的辨证论治规律为主要内容的学科。过去,跌打损伤和发生于眼、耳、鼻、咽喉、口腔等的部分疾病,曾属于中医外科学范畴,随着各学科的发展,这些疾病都先后归属于有关专科。中医外科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其范围逐渐扩大,例如石淋、疝等病过去多属于中医内科学的范围,随着中医外科学的发展,这些疾病已逐渐归入中医外科学的范畴。中医外科学所研究的疾病多有形可见,在治疗中常须内治与外治并重,亦有部分疾病单纯外治即可收效。中医外科学和中医其他学科一样,应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要有整体观念,既重视外症有肿痛痒脓等特点,又要以辨善恶顺逆来判断疾病的预后。因此,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不仅注意局部,而且要注意整体。
远在原始社会,人们在寻找食物与猛兽搏斗中,经常发生外伤,开始用树叶、草茎等包扎敷治伤口,以及压迫伤口止血等最简单的外科处理方法。在石器时代,人们开始石针砭石治病,用砭针排脓以治疗痈肿。《山海经·东山经》谓: “高氏之山……其下多箴石。”郭璞注:“砭针,治痈肿者。”其后,又发现一些外用药,这便是外治法的起源。从所发掘的甲骨文可以看到,早在殷代的卜辞中已载有十三种疾病,如疾自(鼻疾)、疾耳(耳病)、疾齿(齿病)、疾舌(舌病)、疾足(脚病)、疾止(指趾病)等,其中包括这些器官的外伤疾患,说明这一时期对疾病已有一定认识,并以器官位置定病名。据《帝王世纪》记载:“伏羲画八卦……乃尝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焉。”九针不单是针灸的器械,其中的絮针、锋针、铍针等还是外科器械,说明我国很早便已开始使用简单的外科器械了。到了周代(公元前1066~前222年),外科已独立成为专科。《周礼·天官》中始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之分,并载有:“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可以看出在周代外科已有外用药物、内服药物及调养的方法。周代的疡医就是外科医师,其治疗范围包括肿疡、溃疡、金疡、折疡等病,治疗方法则有用作外敷的“祝药”,用刀割除坏死组织的“劀”法,用腐蚀药物除去坏死组织的“杀”剂,在药物上则把五种药物(石胆、丹砂、雄黄、矾石、磁石)提炼而成的外用药治病,说明我国在三千多年前已发明化学制剂用于临床上,这是十分可贵的,也是中医外科学在古代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对痈疽的病因、病理、治疗已有相当的认识,《灵枢·痈疽》载有十八种外科疾病,并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汉代著名的外科学家华佗(公元141~203年)擅长外科手术,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后进行手术。这些方法曾流传到中东阿拉伯一带,对世界医学发展作出了贡献。现在我们使用的中药麻醉,就是在华佗的麻沸散启示下发展起来的。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对外科学的发展亦有很大的影响,如治疗肠痈、寒疝等方药,至今仍为临床所应用。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记载了用海藻治疗瘿疾,用狂犬脑贴敷狂犬咬伤的创口以治疗狂犬病。这些记述,是难能可贵的。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对瘿瘤、丹毒、疔疮、痈疽、痔瘘、疮病、伤疮、兽蛇虫杂毒病、皮肤病等已有较详细的记载,并对病因病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如知道疥疮的病源是虫等。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是总结前人经验写成的两部医学类书,既有理论,又有治疗方药,是外科方药的重要参考文献。如《备急千金要方》除了痈疽之外,还有痔瘘的疗法,并载有阴卵脱出以桑皮作线缝合,尿潴留病者以葱管作导尿器械等。
宋代医制把唐代的五科扩充为九科,把疮肿、皮肤病、骨折、出血、创伤等成为一科,金簇(军医)另成一科。外科专著有《集验背疽方》、《卫济宝书》和《外科精要》等。《集验背疽方》为南宋李迅所著,《四库全书》提要给以很高评价:“凡修候之虚实,治疗之节度,无不斟酌轻重,辨析毫芒,使读者了如指掌……洵疡科中之善本矣”。《外科精要》是南宋陈自明所撰,他总结前人和当代名医的经验,强调外疡的整体疗法,创托里排脓诸方,至今仍为医家所宗。王怀隐编的《太平圣惠方》中用很多篇幅论述了外科疾病,首先提到用砒剂治疗痔核,经过百余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并加以改进,到了公元1227年魏岘的《魏氏家藏方》已经做到在痔核周围先涂膏剂,以免灼痛,使枯痔疗法更臻完善。东轩居士的《卫济宝书》在医疗器械上有很多发明,书中载有灸板、消息子、炼刀、竹刀、小钩、钩刀等。同时,对疮疡的预后,《圣济总录》最早提出五善七恶的论述,有关瘰疬的治疗方法竟占二卷之多。到了元代,医学分科又把宋的九科扩大为十二科,把金簇与疮疡合并为金疮肿科,正骨独立成为一科。外科著作除朱震亨的《外科精要发挥》之外,有《外科精义》和《世医得效方》两大名著。齐德之著的《外科精义》是一本简明的外科书,总结了前人30多种方书的经验,在诊断、治法、用药方面都有简明扼要的叙述,足以代表十四世纪我国外科发展的概况,他倡导陈自明的观点,强调整体观,反对局部论,认为“治其外而不治其内,治其末而不治其本”的方法是有缺点的,主张治疗疮疡必须先审察阴阳虚实,然后采用内外相辅的综合疗法。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中有关正骨的篇章,是一本比较成熟的创伤外科学,对正骨和创伤外科手术有一定的贡献。
明代外科学的发展可称全盛时期,外科名医名著较多,有价值的医学著作不下二十多种,薛己著有医书16种,关于外科方面有《外科枢要》、《疬疡机要》、《外科发挥》等。《外科枢要》是参考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心得,从理论、治验到方药详加论述,条理清晰。如对预防新生儿破伤风的论述,强调“小儿生下时,欲断脐带,必以蕲艾拈香油浸湿,熏烧脐带至焦方断,其束带需软帛厚棉裹束,日间视之,勿令尿湿,以防脐风。”汪机的《外科理例》是其中一部有价值的外科著作,提出“治外必本诸内”,“外科者,以其痈疽疮疡皆见于外,故以外科名之。然外科必本于内,知乎内,以求乎外,其如视诸掌乎。”并且创造玉真散治疗破伤风。王肯堂的《证治准绳》外科的内容也非常丰富,对皮肤病亦有较详尽的叙述,并载有口唇、喉管创伤缝合术及缺耳、兔唇的矫形术,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和手术原则,指出凡瘤“按之推移得动者,可用取法去之,如推之不动者,不可取也。”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一书,既重视内治,也重视外治,既强调早期手术,又反对滥放刀砭,在外科诊断治疗上敢于创造发明,不墨守陈规,对促进中医外科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该书重点地论述了病因、证候、辨证、治疗及预后,并附有治验医案,切合实用,是一部较完善而富有临床价值的外科专书。陈司成的《黴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论述梅毒的专书,其中已有用砒剂治疗梅毒的方法,并指出梅毒是一种传染病。这就足以证明,我国在应用砒剂治疗梅毒远早于欧洲各国。
清代在外科方面也有不少杰出的人才和著作,如祁广生的《外科大成》、陈士铎的《外科秘录》、王洪绪的《外科证治全生集》、顾世澄的《疡医大全》、高锦庭的《疡科心得集》以及官方出版的《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都各有其特点。陈士铎不主张滥用刀针,而惯用内服药消散;王洪绪对痈疽的治疗,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要明辨阴阳,对阴证的治疗有所创新,公开了家传的阳和汤、醒消丸、犀黄丸、小金丹等,至今仍不失其实用价值。高锦庭以鉴别诊断的方式把类似的病症,列为一论,指出证相似而治不同、治同而证候不同,对于辨证论治颇有好处。此外,吴师机的《理瀹骈文》,专论药膏外治法,甚至内科病也用外治法,这是治疗学上的新成就。近代外科著作中,晚清余听鸿编辑的《外证医案汇编》是一部外科医案的专著,收集了清代名家陈学山、薛生白等人的外证医案700余例,分为十三部七十三门,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以“附论”的形式,总结该病的成因、证的变化以及内外方治法,论其利弊,辨其异同,并将流痰一病从流注中区分出来,对外科临床诊断起着一定的作用。本书特点是重在内治,而极少涉及外治之法,是其不足。近代张山雷的《疡科纲要》,主张治外疡必先精通内科学,他说:“抑知证虽外发,病本内因,固不仅大痈大疽,非通乎内科学者,不能措手,即寻常疮疖,亦无不与内证息息相通,岂可专治其外,而谓可有全绩……而仅知其内,不知其外,亦殊是医学之缺憾矣。”书中所列各论,立论简要,辨证用药较为精确,对外疡的脉象亦有详细的分析。
解放后,由于贯彻执行党的中医政策,中医外科学和祖国医学其他学科一样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各地先后成立了中医药研究所及建立了不少中医医院,设立中医外科门诊与病房,通过临床实践,在继承发扬中医外科学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同时,还编著和重印了大量的中医外科学专著,不断交流全国各地中医外科学的学术经验与成就,使中医外科学的理论和经验得到较快的普及与提高。如对疮疡的治疗,根据疾病的发展过程,按初起、成脓及溃后三个阶段,而采用消、托、补的三个大法,已成为疮疡辨证论治的一般规律; 枯痔钉、局部注射疗法治疗内痔,挂线疗法治疗肛瘘,中医药辨证论治治疗脱疽,外用双柏散、玉露散等治疗痈疮疔疖等外科疾患,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硬皮病、毒蛇咬伤、烧伤、破伤风等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用中药五虎丹、白降丹等治疗皮肤癌有了可喜的苗头;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临床和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减少了手术率,提高了治疗效果。今后仍应努力培养中医外科学专门人材,加强管理,继续努力发掘中医外科学的宝贵经验,不断整理提高,同时还应注意吸收其他学科的优点,用以发展中医外科学,加强中医外科学的学术交流,以促进对中医外科学的深入研究,为人类的卫生事业贡献力量。

☚ 中医外科学   外科疾病与气血、脏腑、经络的关系 ☛
0001925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6: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