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的发展
儿科学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及其疾病防治的一门医学科学。中医传统的儿科学具有悠久的历史。约于公元四世纪就有“小儿医”之称。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扁鹊名闻天下……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有关婴儿病、婴儿方书的记载也很早。据《诸病源候总论》载:“中古有巫方,立小儿《颅囟经》,以占夭寿,判疾病死生,世所相传,有小儿方焉。”著于春秋战国之际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有婴儿瘛,婴儿病痫的记述。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序》提到有《胎胪药录》一书,是最早的小儿专门药书。三国时华佗的“四物女宛汤”治小儿“下利病”。
在两晋、隋、唐医学家的著作中,有关儿科理论,与秦、汉医学一脉相承,并有发挥,自成体系。其中如西晋王叔和所著《脉经》,论述了“平小儿杂病证”的特点,指出“小儿脉呼吸八至者平,九至者伤,十至者困。”并谓“小儿大便赤,青瓣,飧泄,脉小,足寒,难已;脉小,手足温,易已。”同时,对吐𠯟,囟陷,瘈痛等病证,亦有论证。 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最早记述了危害小儿最大的“天行发斑疮”(天花) 的典型疾状和流行。这时期值得提出的是已流传着第一部儿科专著《颅囟经》,书中记载了小儿“纯阳”体质,小儿脉法以及惊、痫、疳、痢、丹毒等病证的治疗。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至卷五十,分述小儿杂病诸候,共255论。在儿科学上继承,发扬了先秦、汉、晋以来重视胎教、胎养、养小儿的优良传统。并在“养小儿候”中还指出:“小儿所以少病痫者,其母怀娠时,时劳役,运动骨血则气强,胎养盛故也。若侍御多,血气微,胎养弱,则儿软脆易伤,故多病痫。”对小儿始生的护养,主张“宜时见风日”,“不见风日,则令肌肤脆软”,“数见天日,则血凝气刚,肌肉硬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对于小儿发病,在“百病候”中论述:“小儿百病者,由将养乖节,或犯寒温,乳哺失节,乍伤饥饱,致令血气不理,肠胃不调。”同时,书中对胎疸、胎寒、解颅、囟填、囟陷、滞颐、小儿风痉、小儿肿满以及小儿伤寒、温病、时气病等,都能详其病源,析其证候。
迨及唐代,如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少小婴孺方》以及《千金翼方·小儿》等均为儿科学专论。分初生、惊痫、客忤、伤寒、咳嗽、癖结、胀满、痈疽、瘰疬、杂病等九门。对于王叔和所说“变蒸”是小儿生长发育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不是疾病的看法,提出异议。孙思邈认为“变蒸”必须在症状上与其它疾病详加鉴别,以防误诊。王焘的《外台秘要》虽是综合性医书,但其35、36两卷为“小儿诸病”专卷,分86门,着重论述了小儿初生调护、喂养、保育以及惊悸、夜啼、中风、咳嗽、天行、伤寒等,载方400首。此外,王超的《水镜图诀》最早记述了小儿的指纹诊法,为后世儿科医家以“虎口三关”脉纹形色辨别疾病证候的先声。总之,隋、唐医家不仅对儿科基本理论以及麻、痘、惊、疳四大证已有所载,而且治理方法亦甚详备。从此,为儿科的充实、完整与提高,奠定了基础。
儿科学专科的崛起。据唐代《六书》载: “元嘉二十年(443年)太医令秦承祖奏置医学,以广教授”。后来在太医署内设医学博士教授医学,训练生徒,其中专设少小科,促进了当时儿科学的发展。尔后宋代太医局,元、明、清太医院均设有小方脉科。宋淳佑九年 (1249年)创立慈幼局,收养遗弃的初生婴儿。此时,不仅儿科专著日益增多,而儿科医学理论系统渐臻完善。宋淳化三年(992年)所编的《太平圣惠方》指出“腑热生于细疹,脏热生于痘疮。”对天花与麻疹的发病病机作了初步的分析鉴别。相传北宋真宗时,有四川峨嵋山神医为当地群众种痘,预防天花,获得成功。这时享有盛名的儿科医学家钱乙,专攻儿科四十余年,精勤好学,于书无不窥,反对靳靳守古。经阎季忠(阎孝忠)整理的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反映了钱乙的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阐明了五脏寒热虚实的证候,建立五脏论治之方,如心热治以导赤散,心气实治以泻心汤;肝热治以泻青丸;脾虚吐泻生风治以异功散;肺脏怯治以阿胶散;肾水虚治以地黄丸等,都是结合小儿疾病特点因证制方。南宋刘昉的《幼幼新书》40卷,广集儿科证治,将《颅囟经》以后,著书以前,尽皆编入,是宋代“幼幼第一全书”。全书共分547门,取材广博,是现存的宋代儿科巨著。另有撰入佚名的《小儿卫生总微论方》10卷,论初生至成童诸病,均有可取,更可贵的是书中认定小儿脐风与成人破伤风为同一疾病,并指出脐风是由断脐不洁所致,从而提出用烙脐饼子,烧灼脐带以预防脐风;同时还有介绍了骈指切除,兔唇修补等先天性畸形矫治手术。随着当时对烈性传染病认识的不断深入,董汲的《小儿斑疹备急方论》为痘、疹专著的嚆矢。另外,陈文中的《小儿病源方论》重点论述养子直诀、小儿变蒸、小儿护理、三纹三关、面部形色、惊风、痘疮等,内容简要,亦有一定的影响。
宋以前儿科诸论,蔚为大观,其中以钱乙的儿科学术思想,影响最著。正如《四库全书目录提要》所云: “小儿经方,千古罕见,自钱乙始别为耑门,而其书亦为幼科之鼻祖,后人得其绪论,往往有回生之功”。
金元时期各家学说的争鸣,又一次促进了儿科学的飞跃发展。善用寒凉著称的刘完素,在其《宣明论方·儿科论》认为小儿纯阳,其病“热多寒少”,主张用辛凉苦寒,泻热养阴以治小儿热病,非常切合实际。张从正以“虚实者,诊病之标的;而补泄者,施治之大要”。他在《儒门事亲·小儿疮疱丹熛瘾疹旧蔽记五》指出小儿“斑疹伤寒”,是由“蕴蓄浊恶热毒之气”而发,宜遵《内经》以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宜“辛凉之剂”为治。李东垣学术思想的理论核心脾胃学说,对促进儿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善于滋阴的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小儿论》中指出“乳下小儿常多温热、食积、痰热为病”,这类病证多从热化,损伤阴液。故丹溪滋养阴液之法,实为儿科治疗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金元四大家在医学中各抒所见,均擅儿科,如李东垣的《保婴集》,朱丹溪的《幼科全书》对小儿诊法观形察色,辨脉,审手冷热,辨手筋脉形色,听声知病以及胎疾、噤风等均有独特的见解。元·曾世荣的《活幼心书》3卷和《活幼口议》20卷,亦均为当时儿科学的专著。二书对于儿科生理、病理、面部气色,初生幼儿证侯,胎中受病等,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挥。
明清时期儿科学有新的进展。如明·徐用宣的《袖珍小儿方》;寇平的《全幼心鉴》;薛铠、薛己父子的《保婴撮要》和《保婴粹要》; 万密斋的《幼科发挥》和《育婴家秘》;鲁伯嗣的《婴童百问》等,皆为儿科名著,大都继承前人的学术思想,并有发挥。如薛己继承了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虚实辨证,又以前贤之论加以补充,如在钱乙肝病胜肺、肺病胜肝的论治上,以张洁古之说为之注释,相得益彰。在五脏辨证上,薛己特别重视脾肾与各脏之间的关系,他说“凡脾之得病,必先察其肝心二脏之虚实而治之。盖肝者脾之贼,心者脾之母也。”这是薛己应用脏腑学说联系临床实践而发挥的。又如万密斋在钱乙“五脏所主”的基础上,提出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的观点,对后世探讨小儿生理、病理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意义。在治疗方法上,万密斋效法东垣,重视调理脾胃,保护胃气,提出“五脏以胃气为本,赖其滋养……如五脏有病,或补或泄,慎勿犯胃气。”这对儿科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中国的传统医学,从隋、唐时起即有分科,但历代医家勤于治学,博而能约。在学业上内、外、妇、儿皆精者,颇不乏人;其医学著作,各科咸备者,屡见不鲜。如明代方贤的《奇效良方》; 王纶的《名医杂著》; 楼英的《医学纲目》;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在其它学科论著的同时,均有儿科学基础与临床病证的论述。王肯堂的《证治准绳》,其中即有幼科一册;张介宾的《景岳全书·小儿则》,论述了小儿初诞护养,变蒸、五疳、痘、麻等,颇切实际。
明清儿科学除发展专科系统理论外,还重痘疹的防治。如翁仲仁的《痘疹金镜录》,聂久吾的《活幼心法大全》、《痘疹慈航》等,立论精详,辨证确切,为清代痘疹防治树立了楷模。
由于儿科中痘疹学直为医家所重视,但学说上亦有争鸣。初则钱乙近于凉解;陈文中偏于温补;朱丹溪乃折衷其间,解毒、发表、和中三者兼用。以后明·万密斋的《世医心法》,清·叶大椿的《痘学真传》,开示后学,很为实用。当时由于痘疹危害小儿生命甚剧,故治疹之法,亦降而益详,如谢朴斋的《麻科活人全书》与郑卜年的《折略》,夏云颖的《麻疹秘录》,孙安四的《阙待新论》,皆为名家专著,足资临证参考。近百年来,交通日益发达,疹病病毒常与喉证并发,故言治疹之法,又多与喉证相出入,扬州夏春农的《疫喉浅论》,孟河丁甘仁的《喉痧概论》,都是在发明此一问题的。
种人痘之法是我国医学的重要发明(参见“中国预防医学的发展”条)。清初俞茂鲲的《痘痧集解》载:“明隆庆年间起始种痘”。清代康熙的《庭训格言》有以政府命令推广种痘的记载。俞理初的《癸巳存稿》还载:“康熙时俄罗斯遣人至中国学种痘。”种牛痘之法,始见于邱浩川的《牛痘新书》。在《白岳庵杂缀》中。天花现已绝迹,种痘之法,已成历史陈迹。
清代儿科学的发展,不仅诊疗水平日益提高,儿科的专著更加繁荣。在《医宗金鉴》中已将《幼科杂病心法》、《痘疹心法》、《幼科种痘心法》分作三卷。儿科专著影响较大的有夏禹铸的《幼科铁镜》主张“望面色、审苗窍,从外知内”; 陈复正的《幼幼集成》认为母体的强弱与胎儿的成长、健壮有密切关系。书中除论赋禀、护胎外,尚列保产论,详述“产要”,以保母子平安。
至于小儿惊风的论证始于钱乙,古称为痉。方中行著的《痉书》一卷,历引《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发明之,喻嘉言的《医门法律》、程凤雏的《慈幼筏》亦大阐其义,而于证治理法,至陈复正的《幼幼集成》始告详悉。另外,恽树珏的《保赤新书》关于惊风在方药随证选用时,多用虫药,认为:“全蝎、蜈蚣、僵蚕、蕲蛇、虎睛,乃弛缓神经之正药,抽搐拘挛,撮口直视,得药可制止。”对于急、慢惊风,吴鞠通的《温病条辨·解儿难》说: “所谓急者一感即痉,先痉而后病;所谓慢者,病久而致痉者也。”并分小儿痉病为寒痉、风温痉、温热痉、暑痉、湿痉、燥痉、内伤饮食痉、客忤痉、本脏自病痉九大纲。弥补了明前诸家小儿痉病理法之不足。
此外,还有沈金鳌的《幼科释谜》,陈治的《幼幼近编》等,对儿科学内容有所增新。自清代温病学兴起以来,儿科急性热病治疗学得到了进步和发展。如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幼科要略》、《外感温热篇》卫气营血辨证,对儿科温病的辨证论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直指导着小儿多种急性传染性疾病的临床治疗。
建国以来,由于国家的重视,随着中医学的教学、医疗和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儿科学也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近年来不少单位培养了一批中医儿科专业人员,加强了儿童的保健工作,并重视妇女妊期保健,使婴儿在胎时即受到保护。初生儿平均出生体重较建国前有明显的增长。解放前严重危害儿童的传染病获得了有效的控制。中医儿科学专业机构的建设和管理将继续得到加强。中医儿科的基本理论和众多的临床经验也正在深入地整理发掘,使这一学科得到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