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书侍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书侍郎 中书侍郎官名。晋代始置,为中书省长官中书监、中书令的副职。下文中的中书郎,即中书侍郎。 ☚ 项城 蹶然 ☛ 中书侍郎 中书侍郎官名。晋代始置,为中书省长官中书监、令之副,它与监令的职责都是答复皇帝的咨询,负责起草诏敕及阅读奏章。隋代称内史侍郎或内书侍郎。 ☚ 内史令 中书舍人 ☛ 中书侍郎 中书侍郎官名。参见“门下侍郎”、“中书令”。 ☚ 中书令 中书舍人 ☛ 中书侍郎官名。唐代中书省副长官。置二人,正四品上。曾随省名改称为西台侍郎、风阁侍郎及紫微侍郎,不久皆复旧名。唐代三省长官渐为荣衔,中书、门下侍郎却因参议朝政而职位渐重,常常用为以“同三品”或“同平章事”任宰相者的本官。 中书侍郎官名。晋始置,为中书监、中书令之副。隋改称内史侍郎。唐随省名改易先后称西台、右省、凤阁、紫微侍郎等,旋仍复称中书侍郎。名义上中书侍郎为中书省长官中书令之副贰,但中晚唐以后,中书令常为虚衔,中书侍郎实为长官,其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为宰相之职。北宋因之,南宋建炎三年(1129),改称参知政事。 中书侍郎 中书侍郎官名。晋代置。宋以后废。掌参知军国重事出纳帝命。《晋书·职官志》: “中书侍郎,魏黄初初,中书既置监、令,又置通事郎,次黄门郎。黄门郎已署,事过通事乃署名。已署,奏以入,为帝省读,书可。及晋,改曰中书侍郎,员4人。中书侍郎盖此始也。及江左初,改中书侍郎曰通事郎,寻复为中书侍郎。”《旧唐书·职官志二》: “中书侍郎2员 (正三品),中书侍郎掌贰令 (中书令) 之职。凡邦国之庶务,朝廷之大政,皆参议焉。凡临轩册命大臣,令为之使,则持册书以授之。凡四夷来朝,临轩则受其表疏,升于西阶而奏。若献贽币,则受之以授于所司。” ☚ 中卫大夫 中书舍人 ☛ 中书侍郎 中书侍郎官名。隋以前或称中书郎。三国魏置中书,监、令下有通事郎,后改为中书侍郎。晋置四员,品第四,起草发布诏令,每人更直五日。东晋或称通事郎,或称中书侍郎,又掌诏命起草。南朝亦置,宋以后草拟诏命权渐归舍人,侍郎职少官清,成为诸王起家官。齐、梁皆置4人,梁、陈以功高者1人主省内事。宋五品,梁九班,陈四品。北魏,北齐均设四员,北魏初正四品,太和末为从四品上。北齐从四品上,兼管伎乐。隋初改称内史侍郎,置4人,正四品下,炀帝三年 (607) 减2员,十二年改称内书侍郎。唐高祖复改为内史侍郎,武德三年(620) 改为中书侍郎,正四品上,为中书令之贰、随省名改号,历称西台侍郎,凤阁侍郎,紫微侍郎。因中书令为宰相,中唐后又常缺员,故中书侍郎实为中书省实际负责人,多为 “同平章事”本官。代宗大历二年 (767) 升正三品。北宋前期为寄禄官,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始为职事官,正二品。以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执行中书令职务,另置侍郎参议大政。南宋高宗建炎三年 (1129) 又改中书侍郎为参知政事。辽中书省置。 ☚ 中书令 中书舍人 ☛ 中书侍郎zhōng shū shì láng官名,三国魏始置,属中书省,掌协助起草发布诏令。晋沿置,为中书监、令之副,助监令掌尚书奏事。其后,宋、齐、梁、陈、北魏、北齐皆置。隋称内史侍郎。唐代中书侍郎为正三品,掌贰令之职,朝廷大政皆参与,"临轩册命,为使,则持册书授之。四夷来朝,则受其表疏而奏之;献贽币,则受以付有司。其后各代,或置或不置。见《晋书·职官志·中书侍郎》、《宋书·百官下·中书令》、《南齐书·百官志》、《魏书·官氏志》、《隋书·百官上、中、下》、《新唐书·百官二·中书省》、《宋史·职官一·中书省》。 中书侍郎官名。三国魏置,为中书省属官,佐中书监、令起草发布诏令。亦称中书郎,五品。西晋沿置,员四人,轮流入直西省,专掌诏令的起草,五品。东晋时曾改称中书通事郎,寻复旧。南北朝沿置,但南朝宋以后草拟诏命的权力渐归中书舍人,宋五品,梁九班,陈四品,北魏从四品上,北齐从四品。隋朝因避讳,改称内史侍郎、内书侍郎。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复置,为中书省次官,佐中书令掌省务,员二人,正四品上。中期以后,中书令常阙而不授,由此职主持中书省事务。代宗时进为正三品。五代时,任此职者即为宰相。 中书侍郎官名。三国魏改中书通事侍郎为中书侍郎,亦称中书郎,吴称中书仆射。中书监、令之副。秉承君主意志草拟诏书。南朝时,中书通事舍人掌权,其位遂轻。隋代改称内史侍郎、内书侍郎,权位复重。唐代曾改称西台侍郎、凤阁侍郎、紫微侍郎,旋复旧称。时中书令不轻易授人,中书侍郎乃为中书省长官。自唐至宋,为宰相之职衔。南宋废。 中书侍郎官名。汉置中书,掌密诏,有令、仆、丞、郎四官。三国魏黄初初年,中书既置监、令,又置通事郎,掌起草诏命,位次黄门郎;蜀吴叫中书郎。晋改为中书侍郎,员额四人,为中书监、令的副职。历代沿置,隋改称内史或内书侍郎,唐曾改称西台侍郎、凤阁侍郎、紫微侍郎,旋复旧称。唐宋时因中书令不轻易授人,故中书侍郎实际上即为中书省的长官,并得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衔,成为宰相。北宋自元丰改制后,以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执行中书令职务,另置中书侍郎以代参知政事。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 129年),又改中书侍郎为参知政事,中书侍郎之官遂废。 中书侍郎职事官名。元丰改制之后,至南宋建炎三年,为副相之职(《朝野杂记》甲集卷10《参知政事》)。建炎三年四月十三日,“门下、中书侍郎复为参知政事”(《宋史·宰辅表》四)。详参“中书省 ·中书侍郎”条。 中书侍郎宋前期阶官名,新制职事官名。 职源中书侍郎之名始于晋,“及晋,(通事郎)改曰中书侍郎”(《晋书·职官志》)。隋称内史省侍郎、内书省侍郎。唐武德三年改为中书省侍郎(《大唐六典》卷9《中书省》、《隋书·百官表》下)。 职掌❶宋前期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所带阶官,实无职事。如王曾拜相,除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充会灵观使(《宋宰辅》卷4)。“宰相之职,以丞郎以上至三师为之”(《宋史·职官志》卷1)。 品位❶宋前期沿唐制为正三品。 简称与别名❶中书。《宾退录》卷1:“中书侍郎,旧称中书。”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