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书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书令 中书令官名。汉武帝时以宦官担任,掌传宣诏命。曹魏之时与中书监同掌机要。 ☚ 铁笼山 倡优 ☛ 中书令 中书令中书省的长官。中书省之权限历代变化很大,唐代初年,与尚书省、门下省并称三省,共管朝政。中书令与其它二省长官同为宰相。明初沿袭元制,以中书省统领六部,但不设中书令,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 ,明太祖废中书省,权归六部。 ☚ 太仆卿 周武帝以三教分次 ☛ 中书令 中书令官名。汉武帝时以宦官典事尚书,出入后宫,传宣诏命,称为中书谒者,其长官有令,仆射。汉成帝时改中书谒者令为中谒者令,改以士人担任。汉末曹操为魏王,置秘书令,以典尚书奏事,曹丕称帝后,改秘书为中书,设监、令各一人,并置中书郎若干人,负责诏令文书的起草。中书监、令品秩虽较尚书令、仆射为低,但与皇帝关系近密,典掌机要,故职权渐重。南北朝历代沿设。北周春官府有内史中大夫、下大夫,相当于中书令、侍郎之职。隋代以避讳改中书省为内史省,并废监,仅置内史令二人。炀帝时,内史令又改名为内书令。 ☚ 中书监 内史令 ☛ 中书令 中书令官名。汉武帝始置。唐代为中书省长官,与门下省侍中及尚书仆射等均为宰相,后专用以授资望特高者,不加同平章事者即不为宰相。宋初承唐制,但以官高极少真拜,以他官兼领者不预朝政,仅以示官阶、且多用为赠官。另置判省事一人、掌册文、覆奏等事。元丰改制后,以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执行中书令职务,另置侍郎为副长官。主掌政务、宣传诏令、批覆奏疏等。乾道八年(1172),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省中书令不置。 ☚ 登闻鼓院 中书侍郎 ☛ 中书令官名。汉武帝时始置。隋唐时期为中书省长官。隋代中书令置二人,正三品,唐承隋制,又曾改称为右相、内史令、紫微令等,不久均复旧称。中书令在唐朝前期与侍中、仆射同为真宰相,中叶以后,逐渐成为授予勋臣节将以示荣宠的虚衔。 中书令【同义】总目录 中书令令公紫微令 中书令zhōng shā lìng〖名词〗 中书令官名。汉代掌传宣诏令,多以宦者任之。东汉末年,曹操初置秘书令掌管机要文书及典尚书奏事。曹丕代汉称帝后,改秘书为中书。置中书监及中书令二职,由旧日幕僚刘放、孙资二人分别任之,因为二人资历不相上下,故监令是同等的,但“监”在前而“令”在后,权任都相当于宰相。以后各朝,有专置监的,也有专置令的。隋唐以后,中书监之名才完全废止。隋始以中书令为中书省长官,负责全国军政大务的决策工作,与门下省的侍中,尚书省的尚书令及仆射同称三省长官。至唐代,中书令居三省长官之首,地位更高,但不掌实权,仅是授与有特殊资望者的荣誉官职。多以中书(或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实际的宰相。宋代大体沿此制。隋曾因避讳而改称“内书令”或“内史令”。唐代亦曾改称“右相”、“凤阁令”、“紫徽令”等,施复旧称。元仪之中书令权位尤重,或以皇太子兼任。明代废。 中书令 中书令官名。三国时魏国始置。此后历代沿置,明以后废。初只为掌出纳帝命之官。后则为掌军国机要政令之官,南梁设置后,其为中书省行政长官。《晋书·职官志》: “中书监及令: 案汉武帝游宴后庭,始使宦者典事尚书,谓之中书谒者,置令、仆射。成帝改中书谒者令曰中谒者令,罢仆射。汉东京省中谒者令,而有中官谒者令,非其职也。魏武帝为魏王,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文帝黄初初改为中书,置监、令,以秘书左丞刘放为中书监,右丞孙资为中书令; 监、令盖自此始也。及晋因之,并置员1人。” 《旧唐书·职官志二》: “中书省: 中书令2员 〔汉、魏品卑而付重。魏置监、令各1员,历南朝不改。隋省监,置令2人,正三品。隋文帝废三公府僚,令中书令与侍中知政事,遂为宰相之职。隋曰内书令。天宝改为右相,至德二年 (公元757年)复为中书令。本正三品,大历二年 (公元767年) 十一月九日,与侍中同升正二品,自后不改也〕。中书令之职,掌军国之政令,缉熙帝载,统和天人。入则告之,出则奉之,以厘万邦,以度百揆,盖佐天子而执大政也。” ☚ 中官 中书监 ☛ 中书令 中书令官名。西汉武帝以宦官在内廷典事尚书,称中尚书,简称中书。其长官为中书令、仆射,掌传达政令。成帝建始四年 (前29) 废中书。魏文帝黄初 (220—226) 初改秘书为中书省,设监、令各一人,三品,同为中书省长官,实际在令在监下。中书监、令专典诏命,机要之权渐入中书省。晋因之。南北朝中书监、令渐为荣誉头衔。隋朝废监,置令2人,正三品,与尚书省、门下省长官并为宰相之任,改名内史令、内书令。唐又称中书令,2人,正三品。高宗龙朔二年 (662) 至咸亨元年(670) 改称西台右相,武则天光宅元年(684)至中宗神龙元年 (705) 改称内史,玄宗开元元年(713) 至五年改称紫微令,天宝元年 (742) 改称右相,代宗大历二年 (767) 升正二品。北宋初中书令未尝真拜,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以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职,原正二品,改称后升正一品。南宋省。辽、金实为虚衔。元中书令1员,初以相臣担任,世祖至元十年 (1073) 以后,例由皇太子兼之,亦为虚衔。 ☚ 中书监 中书侍郎 ☛ 中书令官名。汉武帝时以宦官任之,掌传宣诏命。西汉后期改为中谒者令。汉末曹操为魏王,置秘书令以司尚书奏事。曹丕称帝,改设中书监、中书令,秉承君主意旨,掌机要,发布政令。沿至唐代,只授给有特殊资望者,实际任宰相者多仅授以中书(或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宋制略同唐。元代中书令权位最重。隋代曾称内史令、内书令。唐一度改称右相、凤阁令、紫微令。明废。 中书令❶官名。汉代始置,行于曹魏,南北朝、隋、唐、辽、夏、金沿之。蒙古国时期,必阇赤(掌文书者)长或号中书令。太宗三年(1231),为适应对中原汉地统治的需要,将必阇赤机构称为中书省,必阇赤长耶律楚材称中书令,无定制。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即位后,立中书省,成定制。例由皇太子兼任,典领百官。三年,封皇子真金为燕王,守中书令。至元十年(1273),立真金为皇太子,仍兼之。大德十一年(1307),武宗以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均行中书令。至正十三年(1353),顺帝以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领中书令。令缺,则以右丞相、左丞相总省事。 中书令zhōng shū lìng官名,在汉朝为"中书谒者令"的简称,魏晋为中书省的长官之一。《汉书·司马迁传》:"迁既被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三国魏文帝改秘书令为中书令,掌机密,赞诏命,记会时事,典作文书,晋、宋、齐、梁、陈、北齐、北魏皆沿置,隋避国讳,改称内史令。唐代时称内史令,时称中书令,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等,其佐官有侍郎、舍人等。宋代中书令掌佐天子议大政、宣奉命令等,基本上与唐同。元代中书令掌领百官,会决庶务。见《通典·职官三·中书令》、《晋书·职官志·中书监及令》、《宋书·百官下·中书令》、《南齐书·百官志》、《魏书·官氏志》、《隋书·百官上、中、下》、《新唐书·百官二·中书省》、《宋史·职官一·中书省》、《元史·百官一·中书令》。 中书令官名。汉武帝时以宦官为之,典事尚书。成帝建始四年(前29)改为中书谒者令,始由士人为之。东汉省。曹操为魏王,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魏文帝时,改秘书令为中书令。与中书监同为中书省长官,位次稍低。北周时改称内史中大夫、内史上大夫。典掌机要,秉承君主意志草拟及宣行诏令,是事实上的宰相之一。东晋南朝大都由清贵大臣兼任。隋代改称内史令、内书令。唐曾改称右相、凤阁令、紫微令等,旋复旧称;非有特殊资望者,一般不授此职;实际为宰相者仅授中书或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称号。宋代罕有真拜者。元代中书令权位尤重,或有以太子、亲王兼任者。明废。 中书令官名。三国时魏以中书令与中书监同掌机要,监与令地位相同。蜀吴不设监,唯置中书令。晋与南北朝俱置监与令。南朝重中书,中书监、令往往为宰相之任。隋以后中书省不置监,单以中书令为中书省的长官,与门下省的侍中、尚书省的尚书令及仆射同称三省长官,均为宰相之任。中书省是参议朝廷大政的机构,故中书令更是肩负决策之重任。唐时因太宗为秦王时曾任中书令,臣下多不敢居此职,往往即以中书侍郎为本省长官。宋承唐制,虽设中书令之官,也虚悬而不补人。辽南面朝官有中书令,为荣宠汉官而设,无职掌。西夏设中书令,掌管国家行政。金初设中书省,有中书令,海陵王时废。元代中书令以皇太子为之,不常设。 中书令官名。 职源中书令之名始自汉武帝时,由服侍禁中的宦官担任。或说中书谒者令省称,或说尚书之在禁中执事者,称中尚书。《汉书 ·司马迁传》:“迁既被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并参《汉书 ·成帝纪》臣瓒注,《观堂集林》卷11《太史公行年考》)。 职掌❶宋前期不与政事,为加官或赠官,系叙禄位的阶官(《宋会要·职官》1之74)。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