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经济思想
历史上所谓的 “中世纪” 是指西欧封建社会早期和兴盛时期。在这一时期,教父哲学、以阿奎那为代表的全盛期的经院哲学、晚期经院学者的经济观点以及宗教神学体系的对立面——宗教异端构成了中世纪经济思想发展的主要脉络。
(1) 早期神父的说教。早期基督教经济思想产生于罗马帝国的衰亡时期。早期基督教的神父认为任何财富都是不正当的,人们应尽量避免拥有财产,如果不能避免,至少应避免崇拜它。神父虽指责财富和私有财产,但并不要求取消它们,普通人不一定要放弃财产,但应多行慈善。基督教神父还认为劳动是一种愉快而有益的活动,这其中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只从事脑力劳动而不从事体力劳动是懒惰的表现。早期基督教神父对商业尤其对大商业持否定的态度,但他们又指出,商人虽然贪婪且手段卑劣,但仍有可能为自己赎罪。贸易如果能摈弃各种不公正的手段,仍不失为一种受尊敬的职业。总之,早期基督教经济思想既有谴责财富、赞美劳动的一面,也有可供奴隶主和其他统治阶级加以利用的一面。
(2) 阿奎那的经济学说。托马斯·阿奎那 (1225—1274) 出生于意大利一个很有权势的伯爵家庭,是多米尼克教团的著名人物,被称为中世纪经院哲学的 “王子”,其主要著作为 《神学大全》。在经济方面,他论及的主要问题有公平价格、货币利息和私有财产等。在有关公平价格的问题上,阿奎那的说法是前后矛盾的。他一方面认为公平价格应当以商品生产时所消耗的劳动量为依据; 另一方面又以封建等级观念出发,提出公平价格必须保证出卖者有 “相当于他的等级地位的生活条件”,也就是说,不同等级的人出售同一商品可以有不同的价格,这仍然是 “公平” 的,这显然与前一种说法相矛盾。此外,阿奎那还认为,公平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但他未能区分出价格与价值,而是将两者混为一谈。阿奎那在货币问题上基本沿袭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但在利息问题上却作出了较为新颖的说明。他首先肯定放债取息是一种不公正的行为,同时他又将贷者让渡货币造成的不便或损失分为自愿的和非自愿的两种。自愿的损失不应索取利息,只有发生拖欠等非自愿损失时,贷者才有理由要求比本金更多的偿还额。但是,在自愿让渡货币的场合,货币如被用来合伙经营企业,货币所有者仍有权要求获得利息。在私有财产问题上,早期神父大多谴责私有财产,亚里士多德则极力为私有财产辩护,而阿奎那的观点正好介于两者之间。他不是无条件地反对私有财产,而是将财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加以区分,主张国家根据社会利益对私有财产进行管制,财产所有权属于个人,使用权则属于众人,这表明了阿奎那根据当时的客观情况对前人思想加以综合的特征。阿奎那还认为,封建社会的各种等级差别是自然的,这是因为上帝创造宇宙万物本来就有等级差别,低级的东西理应受制于高级的东西。
(3) 晚期经院学者的价格价值思想。晚期经院哲学中价格价值思想的主要代表是奥列维、斯格特和波拿达恩等人。奥列维 (1248—1298) 认为物品的有用性、稀少性和其满足买者的能力是商品价格的决定性因素。物品价格与其稀少程度成正比,物品价格高低,不仅取决于物品本身的有用程度,而且依赖于物品对买者的满足程度。斯格特 (1265—1308) 继阿奎那之后进一步明确将价格归结为生产成本和所费劳动。他认为物品的价格必须弥补商人购买、运输和储存物品的费用以及商人的辛劳和所冒的风险。与效用价值说相比,这种成本费用决定价值的思想更具客观性,更接近于现实。波拿达恩 (1380—1438) 一方面师承奥列维将商品价格的决定因素归结为效用,尤其是买者的主观评价,另一方面,他又同斯格特一样将公平价格看成一定幅度内的价格而非始终不变的定量,价格幅度取决于物品的稀少或富足、成本费用以及风险等因素。
(4) 宗教异端。中世纪的宗教异端主要有城市市民异端和农民平民异端两种。前者反映城市商人、行会师傅和部分下层贵族的要求,后者是农民和平民要求的直接表现,并经常同农民起义结合在一起。城市市民异端主要的经济观点是: 不攻击整个封建制度,只是反对教会的封建制度它揭露教会僧侣的腐败堕落和贪得无厌,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主张剥夺教会的一切世俗权力。农民平民异端的主要经济观点是: 社会的不平等是人为制度造成的,它抨击封建贵族的贪污腐化,主张取消私有制和一切等级差别。一些异端代表还号召人民起义,废除一切封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