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基督教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基督教又被新建立的一些封建国家利用而进一步发展。751年,已经形成统一组织的罗马教会参与了法兰克王国宫相矮子丕平(Pepin le Bref514—768)篡夺王位的活动,并于752年为丕平举行特别涂油仪式,奉他为“神命的君主”。丕平为报答教皇,则把征战夺来的意大利中部和北部的一部分土地赠给教皇,始有教皇国。丕平之子查理统一西欧建立了查理大帝国后,进一步确立了基督教的神权统治。罗马教会不仅成为西欧最大和最富有的封建主,而且是西欧封建统治的国际中心。为了与世俗政权争夺统治权,教皇与各国君王既相勾结又相争夺,甚至不惜动用干戈。在这一过程中,基督教也逐步传播到欧洲各国。
在基督教内部,自公元330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以后,教会也分成罗马和拜占庭两个中心。为了争夺对整个教会的最高领导权,它们之间进行了激烈的斗争。罗马教会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面临着封建诸国的争斗,不仅趁机扩大经济实力,而且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教皇被视为世俗的和精神的领袖,当然企图夺取整个教会的统治权和世俗世界的领导权。在东罗马帝国,皇帝集世俗和宗教的大权于一身,教会牧首必须听命于皇帝,地位虽然同罗马教皇不同,但是在同罗马教皇的斗争中,却受到拜占庭皇帝的支持。867年以后,东西教会围绕教廷和牧首在教区的管辖权、新入教的保加利亚的归属、一系列教规礼仪上的分歧等问题展开了近200年激烈斗争。1054年,双方互相革出教门,东西教会正式分裂,断绝一切来往,并互相攻击。西部为天主教,东部为东正教。此时,东正教已北传至俄罗斯,之后,随着拜占廷帝国的日趋衰落,俄罗斯正教会在东正教中的地位逐渐上升,企图将世界东正教的中心移至莫斯科,并别称莫斯科为“第三罗马”。
中世纪,基督教的教义、神学、哲学体系已经形成,组织系统更为完备,神权专制十分骄横。11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以教皇为首的西欧封建主,为了实现扩张的野心,在保卫基督教的圣战口号下,先后发动八次十字军东侵的战争。对不接受正统基督教教义的派别,一律斥为异端。罗马教廷除要求世俗政权共同镇压异端之外,还组织异端裁判所专事搜捕、审讯和迫害异端派别分子。中世纪晚期,教会和世俗封建主的专制腐朽已到了民众不能容忍的地步,人民的反抗日趋激烈,新兴资产阶级已出现于历史舞台,封建社会逐渐没落,基督教会处于更深的危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