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两小儿辩日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

亦题《小儿辩日》、《两小儿辩斗》、《两小儿辩日远近》。先秦寓言小说。旧题列御寇撰。原载《列子·汤问》。公木等编《历代寓言选》、顾之京等编《中国古代短篇小说选》、李格非等主编《文言小说》 皆录入。作品叙写: 孔子东游,路上遇到两个小孩正在争论。孔子问其故,一个小孩说: “我认为日始出时离人近,到中午时离人远。” 另一小孩认为日始出时离人远,到中午时离人近。第一个小孩接着说:“日初出时大如车盖,到正午时如盘盂那么小,这不就是因为距离远就看着小,离得近时就看着大吗?”另一个小孩说: “日初出时,天气凉爽; 到中午时,热得像钻进热水中。这不就是因为离得近就感觉热而离得远就感觉凉吗?”对两小儿的争论孔子不能解答,两小儿笑着说: “谁信你是知识丰富的人呢?”这是一则颇有兴味的小故事。它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习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它还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故事所写符合小孩子的思想和语言特点,通过两小儿对话来表现他们独立思考的精神面貌,读来意趣横生。这则故事,富于科学幻想成分。判断太阳什么时候离地面最近,也是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王充《论衡·说日》记载:“儒者或以旦暮日出入为近,日中为远;或以日中为近,日出入为远。其以日出入为近,日中为远者,见日出入时大,日中时小也。察物近则大,远则小,故日出入为近,日中为远也。其以日出入为远,日中时为近者,见日中时温,日出入时寒也。夫火光近人则温,远人则寒,故以日中为近,日出入为远也。二论各有所见,故是非曲直未有所定。”两小儿辩日,一小儿则是根据视觉来判断,认为距离近的物体形状大,距离远的物体形状小; 另一小儿则根据感觉来推论,靠近热源就感觉热,远离热源便感到凉。其实两小儿争辩的依据及其结论,都是不足为凭的; 孔子对此也说不清楚,都是受了时代的限制,即受到科学水平的限制而使然。用现代科学知识去解释、说明那两小儿争辩的问题,请看下面附录。
附录: 在早晨和中午,太阳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其大小也是相同的。而人们通常觉得早晨的太阳比中午时好像大些,是因为人眼接触物体所产生的错觉。太阳在初升和将落时,挨近地平线,附近往往有房舍树木做衬托,同这些事物相比较,因而形体显得大些; 而中午时的太阳在无边无际的高空中,没有东西同它相比较,因而形体显得小些。平时,我们看白色图形,总比看同样大小的黑色图形要大些。这在物理学上称为“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和将落时,四周的天空是昏暗的,太阳显得特别明亮; 而太阳在头顶时,四周天空已很明亮,相对之下,太阳同背衬的亮度相差不那么悬殊,这也使我们觉得太阳在初升和将落时显得大些。每天中午较热,早晨较冷,并非太阳离我们地面有远有近之故。中午时较早晨热,是因为中午时太阳光是直射在地面上,而早晨太阳光是斜射在地面上。太阳光直射时,地面和空气在相同的时间里、相等的面积内接受太阳的辐射热比起早晨太阳光斜射时更多,因而受热最强。所以中午较早晨时热。因此,两小儿以 “远者小而近者大”或 “近者热而远者凉”为依据,来推断日之远近,虽说具有探索精神,但不是科学的认识。孔子的态度比较实事求是,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参看戴文赛《中午太阳是否比早晚离我们近》,载《光明日报》 1955年8月15日 “科学副刊”。

☚ 愚公移山   小儿辩日 ☛
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

先秦寓言。战国时列御寇撰。《列子·汤问》:孔于东游,见两小儿辩,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沦沦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 两虎相斗   医驼 ☛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列子·汤问》


 【注释】
 ①车盖:古时车上安装的类似雨伞的遮日防雨的用具。②盘盂:盛器。盘:盘子。盂:盛液体的敞口器具。
 【意译】
 孔子到东方去旅行,看见两个小孩在辩论斗口,就去问他们为什么。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们近些,中午时离人们远些。”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远些,中午时近些。”一个小孩反驳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那么大了。这不是远的看起来小而近的看起来大吗?”另一个也有自己的理由,他说:“太阳刚出来时凉飕飕的,到了中午,就像手伸到了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感到凉吗?”孔子也不能判断他们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了起来,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解说】
 选择博学睿智的孔子来做两小儿辩日的“裁判”,不是出于偶然,便是有深意在焉。在当时人的眼中,连孔子都不能评判的是非, 自然是很玄妙的问题啦。然而人无完人。即使圣人也有他的能力域限,也有各自的 “阿基里斯之踵”。该则寓言或许就是想喻示人们,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可以渴求的知识却是无限的。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满足自己,而要不断进取。人的知识恰如一个圆, 圆越大, 圆圈外面未知的空间也就越大。其实,从这则寓言的具体叙述来看,孔子的尴尬似乎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每个人认识世界,认识现实的立场观点各不相同,即使是对于同一个事物,每个人的视角也不一定完全一致。正是依赖于各各不同的特殊认识和深刻的片面,才构成了对某一事物立体式的把握。因此,我们若想把任何事物都置于 “是”或 “非”的两重选择中,必然会陷入孔子式的尴尬境地。甲小孩认为太阳出来时近些,中午远些,他是从太阳给人的视觉形象的变化来看的;乙小孩认为太阳出来时远,中午时近,他是从太阳对地球表面的温度变化来看的。两者似乎都有道理,也都不全面,任谁也无法判断甲是乙非或甲非乙是。这或许是一种很简单的道理,可往往越是简单,越是容易被人忽略,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实例还少吗?但愿我们能从 “两小儿辩日” 的故事中更好地领会 “辩正”和 “全面” 的涵义。
 【相关名言】
 不学问者, 学必不进。

——唐彪


两小儿辩日 - 原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初中古诗文 - 可可诗词网

两小儿辩日

【题 解】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汤问》篇开头写殷汤和他的大夫夏革的对话,首句是“殷汤问于夏革”,故篇名叫“汤问”。《汤问》篇保留了许多独立成篇的寓言故事,本文就是其中之一。

故事记叙了两个小孩争辩太阳是在早晨距离人近,还是在中午距离人近,而孔子亦不能解答的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人们对自然现象的大胆质疑和独立思考,同时也启发我们:无论什么人,哪怕他的学识再渊博,也绝不可能无所不知,因而应当为人谦虚,不应该自我炫耀。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这则寓言在写作上的特点是采用了对话的形式,仅用100多字就构成了一个情节完整的故事,表达了引人深思的道理。本文从表现人物和展开情节的需要选材剪裁,详略得当。两小孩各提出看法时,一个引原话,另一个则语言从简;而摆出论据时,就写得完整,旗鼓相当。两小儿的争辩、论述过程也很简明、清楚。他们都是先提出各自的观点,然后提出论据,论证严密。人物语言符合人物身份特点,而且巧用比喻。以“车盖”喻日之大,用“盘盂”喻日之小,又用“沧沧凉凉”喻凉,用“探汤”喻热,既形象、贴切,又符合小儿的思维方式,读来倍感亲切。另外,文章把小儿们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的气氛烘托了出来,突出了小儿们那种天真无邪、为探求知识而热烈争论的活泼自然的神态。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故事是列子编出来的,文中讥笑了孔子的无知,并不一定真有其事。其实,关于太阳和地球的远近,在著作《列子》的时代是无法正确解答的。孔子的态度比较实事求是,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像他所倡导的那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一点应该充分认可。


《两小儿辩日》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两小儿辩日》

[原 文]

孔子东①游②,见两小儿③辩斗④。问其⑤故⑥。

一儿曰:“我以⑦日始⑧出时去⑨人近,而⑩日中时远(11)也。一儿以日初远(12),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13),及(14)日中则(15)如盘盂(16),此不为(17)远者小而近者大乎(18)?”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9),及其(20)日中如探(21)汤(2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23)也。

两小儿笑曰:“孰(24)为(25)汝(26)多知(27)乎(28)?”

[注 释]

①东:向东方,名词用作状语。②游:游历。③小儿“小孩。④斗:争,争胜负。⑤其:代词,他们,指两小儿。⑥故:原因,缘故。⑦以:认为。⑧始:初,刚刚。⑨去:离,距离。⑩而:连词,表承接。(11)日中时远:“日中时去人远”的省略,承前文省略了状语。日中,正午。(12)日初远:“日初时去人远”的承前省略。日初,是“日始出时”的另一种说法。(13)车盖:古代车上用来遮阳挡雨的圆形伞盖。(14)及:动词,到,等到。(15)则:却,转折连词。(16)盂(yú):盛饮食的器具,圆口。(17)为:是。(18)乎:吗。(19)沧(cāng)沧凉凉:形容十分凉爽。沧沧:寒冷的样子。(20)其:那,远指代词。(21)探;伸手去触摸。(22)汤:热水,开水。(23)决:判断,裁决。(24)孰(shú):谁,疑问代词。(25)为(wèi):通“谓”,认为。(26)汝(rǔ):你。(27)多知(zhì):有很多知识,知识丰富。知,通“智”,名词,知识。(28)乎:呢。

[译 文]

孔子往东游历,遇见两个小孩在争论。问他们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另)—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时),大得同车伞一样,等到中午却像(个)盘子(或)钵盂了。这不是因为远的时候大,而近的时候小吗?”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觉得挺)凉快;等到了中午,(热得) 像把手伸进烫水里—样。这不是因为近的时候热,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不能裁决(他们的是非)。

两个小孩讥笑道:“谁说你知识丰富呢?”

[鉴 赏]

两小儿辩日,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探求,说明宇宙无涯,知识无限,学习无止境。同时也告诉我们观察要准确,分析要全面,固执己见,各执一端,得不到正确的结论。

全文只有一百一十六个字,但两个小孩的形象写得很鲜活,聪明,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能够从人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生话的经验中,发现问题,而这些几乎全是靠对话描写的手段来体现的。

至于孔子对两小儿所争论的问题“不能决”,不但告诉我们,无论什么人,即使像孔子这样的大圣人,也不可能全知全能;而孔子那种不懂就是不懂,不装懂的实事求是态度是不应该被讥笑的。

《两小儿辩日》通过两个孩子对太阳远近的辩论难倒孑L子的故事,启发我们现察事物要注意精神实质,不要被表象所迷惑。同时文章肯定了古人寻求真理、渴望

揭开大自然奥秘的探索精神。

故事所写的本来只是两个小孩之间的一场辩论,孔子也只是一位偶然参与的听众,但写到最后,

文章的重点却落在他身上,并借此获得了更深一层的意义。从今天的观点来看,两个小孩对太阳离人

字数:1388

[作者及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为战国初期郑国人列御寇(生卒年不详)著。《庄子》中记载了许多关于他的传说,可见他应生活在庄子之前。《吕氏春秋》等书说“子列子贵虚”,可见列子崇尚“清虚无为”,师学黄帝、老子,所以道家尊列子为前辈。列子既然属于道家,而道家与儒家是两个对立的学派,常常互相讥讽,从本文的内容也看得出来。
《列子》共八篇,《汉书•艺文志》曾著录,惜早已失传。今本《列子》八篇,是魏晋人杂采先秦两汉有关典籍拼凑而成,全书共有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一百三十四则,思想内容驳杂,题材广泛,不但为研究魏晋提供了史料,而且颇具文学价值。如《杞人忧天》、《愚公移山》、《歧路亡羊》、《人有亡铁者》等寓意都很深刻。

《列子》

彭格人 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寓言“两小儿辩日”注释、翻译和解说 - 可可诗词网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列子·汤问》


 【注释】
 ①车盖:古时车上安装的类似雨伞的遮日防雨的用具。②盘盂:盛器。盘:盘子。盂:盛液体的敞口器具。
 【意译】
 孔子到东方去旅行,看见两个小孩在辩论斗口,就去问他们为什么。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们近些,中午时离人们远些。”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远些,中午时近些。”一个小孩反驳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那么大了。这不是远的看起来小而近的看起来大吗?”另一个也有自己的理由,他说:“太阳刚出来时凉飕飕的,到了中午,就像手伸到了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感到凉吗?”孔子也不能判断他们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了起来,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解说】
 选择博学睿智的孔子来做两小儿辩日的“裁判”,不是出于偶然,便是有深意在焉。在当时人的眼中,连孔子都不能评判的是非, 自然是很玄妙的问题啦。然而人无完人。即使圣人也有他的能力域限,也有各自的 “阿基里斯之踵”。该则寓言或许就是想喻示人们,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可以渴求的知识却是无限的。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满足自己,而要不断进取。人的知识恰如一个圆, 圆越大, 圆圈外面未知的空间也就越大。其实,从这则寓言的具体叙述来看,孔子的尴尬似乎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每个人认识世界,认识现实的立场观点各不相同,即使是对于同一个事物,每个人的视角也不一定完全一致。正是依赖于各各不同的特殊认识和深刻的片面,才构成了对某一事物立体式的把握。因此,我们若想把任何事物都置于 “是”或 “非”的两重选择中,必然会陷入孔子式的尴尬境地。甲小孩认为太阳出来时近些,中午远些,他是从太阳给人的视觉形象的变化来看的;乙小孩认为太阳出来时远,中午时近,他是从太阳对地球表面的温度变化来看的。两者似乎都有道理,也都不全面,任谁也无法判断甲是乙非或甲非乙是。这或许是一种很简单的道理,可往往越是简单,越是容易被人忽略,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实例还少吗?但愿我们能从 “两小儿辩日” 的故事中更好地领会 “辩正”和 “全面” 的涵义。
 【相关名言】
 不学问者, 学必不进。

——唐彪

两小儿辩日

两个小孩争辩太阳的远近。形容少年聪慧善辩;也用以指不可迷信权威。春秋时,孔子东游,遇见两个小孩正在争辩太阳的远近。一个认为日出时离人近而中午时离人远,因为远者小而近者大;另一个则认为清早时离人远而中午时离人近,因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二人谁也说不服谁,便来请教孔子。孔子一时不能决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呀!”(见《列子·汤问》)

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

人物传说。孔子到东方巡游,路上遇到两个儿童争论。一个说早晨太阳离人近,一个说中午离得近,各说各有理,争执不下,请孔子评断。孔子沉思良久,无法判断。两个儿童一齐笑他,说他连这个问题都说不清楚,怎么能说知识渊博得无所不知呢!

☚ 杨家埠的年画   孝弟之教 ☛
0001152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6:5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