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两参一改三结合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两参一改三结合liǎngcān yīgǎi sānjiéhé指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领导干部、工人群众、技术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结合起来。是“大跃进”时期提出的“鞍钢宪法”的管理原则之一。例如:“鞍钢宪法规定了坚持政治挂帅,加强党的领导,大搞群众运动,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等基本原则。”(《人民日报》1977.3.22) 两参一改三结合 两参一改三结合liǎngcān-yīgǎi-sānjiéhé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同工人群众结合起来的合称。 相关链接 1960年3月,毛泽东把“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制度称之为“鞍钢宪法”。 ☚ 两报一刊 两大阵营 ☛ 两参一改三结合工业企业管理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的一项制度和方法,是由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职工群众所创造的企业管理经验。“两参”,指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工人参加企业管理。“一改”,是指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以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三结合”,是指在生产、技术、管理等改革和改进上实行领导干部、技术(管理)人员和工人相结合,体现技术与生产、理论与实践、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精神。它是在总结了黑龙江的庆华工具厂和建华机械厂“两参一改”的经验及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三结合”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1959年在继续坚持群众参加管理的前提下,着重加强了专业管理,使群众管理与专业管理更好地结合起来,“两参一改三结合”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同时,还出现了工厂同大专院校、科研部门、工厂同设计单位、使用部门“三结合”等形式。“两参一改三结合”是党的群众路线在企业管理问题上的创造性发展。实行这种制度,有利于不断调整和改善企业生产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企业的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熟悉生产技术,使技术人员的科学技术知识更好的和广大群众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同时也能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为企业的管理工作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 两参一改三结合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处理企业内部关系、搞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基本原则。原是鞍钢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基本经验之一,后在我国企业中普遍施行,并为日本等国外企业管理者所高度重视。“两参”即干部参加生产劳动,工人参加企业管理;“一改”即改革企业中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三结合”即在技术改革中实行企业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的原则。社会主义企业是人民的企业,工人参加管理是工人当家做主的权力,知识分子和干部参加劳动,对于密切与工人的关系、熟悉生产、管理好企业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社会主义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有相应的规章制度,随着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要求规章制度也不断改革和完善。技术人员、工人、干部三结合是在技术改革中实行群众路线,解决重大技术问题的有效形式。 两参一改三结合 两参一改三结合1960年3月22日,毛泽东在中共鞍山市委《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的批示中提出来的。“两参”即干部参加生产劳动,工人参加企业管理;“一改”即改革企业中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三结合”即在技术改革中实行企业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的原则。“两参一改三结合”是正确处理企业内部关系,解决各方面矛盾,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指导方针,对办好社会主义企业也有重要指导意义。湖南是在1963年召开的全省工业交通工作会议后,抓《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的贯彻中,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矿)长负责制; 加强生产管理(包括计划和劳动管理)、技术管理和财务管理;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推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办法的。通过实施上述措施,1963年~1965年,湖南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8.5%,取得显著成绩。 ☚ 包产到户 经济体制改革 ☛ 两参一改三结合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1893—1976)对鞍山钢铁公司管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由于毛泽东对“鞍钢宪法”的充分肯定,“两参一改三结合”成了当时乃至其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工业企业管理中贯彻群众路线的一项重要制度和方法。参见“鞍钢宪法”。 两参一改三结合指干部参加生产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群众相结合的原则。它是中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和方法,是“鞍钢宪法”的一项基本内容。 两参一改三结合 两参一改三结合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技术人员、工人、干部“三结合”。它是1958年,中国工业和交通运输企业的职工群众在整风运动的基础上创造的企业管理经验,是在总结庆华工具厂和建华机械厂“两参一改”的经验,以及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三结合”经验基础上形成的。1959年,在继续坚持群众管理的基础上,着重加强了专业管理,使群众管理和专业管理更好地结合起来,两参一改三结合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1960年,鞍钢等企业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丰富和充实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内容。 ☚ 鞍钢宪法 工业七十条 ☛ 两参一改三结合 两参一改三结合两参,指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一改,指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三结合,指企业领导干部、技术管理人员和工人相结合。这是我国工业企业管理的指导原则。这句话首先是50年代由黑龙江建华机械厂和庆华工具厂等提出来的。1960年初,中共鞍山市委总结鞍钢的经验《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上报中央,毛泽东3月22日对此报告作了批示,他把鞍钢的经验称为“鞍钢宪法”,区别于苏联一个大钢厂的一套权威管理办法“马鞍宪法”。毛泽东指出的“鞍钢宪法”的主要内容是: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工厂企业的领导,坚持政治挂帅,大搞群众运动,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毛泽东当时曾号召全国一切大中企业、大中城市学习鞍钢的这一经验。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基本精神是:在社会主义企业中,工人、技术管理人员、干部都是企业的主人。干部参加劳动,对于密切与工人的关系,不搞特殊化,对于搞好企业管理,对于熟悉生产都是很重要的一着,而工人参加管理,则体现了工人当家作主的权利,体现了社会主义企业中的经济民主。规章制度是为现代化生产的发展而设置的,随着工厂企业生产的不断发展,那些不适应现代管理的旧规陋章要作改革和完善。三结合则是要求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贯彻群众路线,发挥各自的长处,密切领导、技术管理人员和工人之间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解决多方面矛盾,促进企业发展的正确原则。这个社会主义工厂企业的正确原则,对办好社会主义工厂企业是长期适用的。 ☚ 严重自然灾害 四清 ☛ 两参一改三结合 两参一改三结合我国50年代末、60年代初提出的在企业管理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的一项制度和方法。其主要内容是: 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在生产技术经济等问题上实行领导干部、技术 (管理) 人员和工人“三结合”。实行这种制度,有利于调整和改善人们在企业生产活动中的相互关系,调动广大群众从事生产、参加管理的积极性,使企业的管理工作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有利于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熟悉生产技术,了解实际情况,使技术人员的科学技术知识更好地和广大群众的生产实践经验相结合,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技术的发展。 ☚ 职工参与制 鞍钢宪法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