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丝虫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丝虫病filariasis

丝虫科(Filariidae)线虫寄生于动物腹腔、皮下组织、心血管和淋巴系统、脑、脊髓、腱鞘、关节以及眼前房等处引起的疾病。丝虫为细长丝状,一般无唇和口囊,口孔多直接与食道通连。雌虫大于雄虫,相差可达数十倍。以吸血昆虫为中间宿主。引起的症状因寄生不同部位而异。寄生于脑、脊髓时表现为神经症状,后躯运动障碍,腰痿弱、麻痹;寄生于眼前房时有角膜炎,产生角膜混浊现象;寄生结缔组织可引起腱炎、跛行;寄生于心血管引起循环障碍,呼吸困难和贫血等。采血发现微丝蚴;在寄生部位的活组织中发现虫体片段或微丝蚴;尸体剖检发现虫体,可作出判断。抗丝虫药有海群生、酒石酸锑钾等。应搞好环境卫生,防治吸血昆虫。

丝虫病

丝虫病sichongbing

由丝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疾病。丝虫是由吸血昆虫传播的一种寄生线虫,属于丝虫科。寄生于人体内的丝虫主要有3类8种: 分别引起班氏丝虫病、马来丝虫病、帝汶丝虫病,盘尾丝虫病、罗阿丝虫病、链尾丝虫病、常现丝虫病和奥氏丝虫病。传染源主要为带有微丝蚴的人,传播媒介为蚊、蠓、蚋虻等吸血昆虫。当带有微丝蚴的昆虫吸食人血时,将使人受到感染。丝虫病的病理反应及临床症状,主要是由成虫的代谢产物所引起的。表现为肺部或皮下组织中成虫所形成的结节,少数可引起腹腔内结节。肺内形成结节,可引起胸痛、咳嗽、咯血,皮下结节可引起皮肤瘙痒。通过结节的组织活检,可以确诊。在防止丝虫病方面,应加强个人卫生防护,普查普治感染者,防治媒介昆虫。治疗药物为乙胺嗪、左旋咪唑等。一般多主张联合用药。

☚ 绦虫病   钩虫病 ☛

丝虫病filariasis

系由丝虫引起的淋巴系统炎症及阻塞的一种慢性疾病。为我国四大寄生虫病之一。本病流行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本病分布亦较广泛。病人、某些家畜及野生动物为传染源;按蚊、库蚊等为传播媒介。蚊叮咬人后将微丝蚴输入人体,可有淋巴结(管)炎症表现;丝虫大量繁殖(或死亡后分解的毒素)可使淋巴管病损、增生、阻塞、造成淋巴回流障碍,产生象皮肿或乳糜尿。可用海群生等药物治疗;灭蚊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

丝虫病

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引起的寄生虫病,由蚊虫传播,主要表现为淋巴结炎、淋巴管炎、丹毒样皮炎、乳糜尿、鞘膜积液、下肢或阴囊橡皮肿等。可用海群虫等药物治疗。灭蚊、防蚊是预防的关键。

丝虫病

丝虫病

清宣统三年(1911)在衡阳白水发现腿部橡皮肿病人。民国26年(1937)长沙地区亦有发现。据1949年调查,丝虫病在郴县、桂阳、湘乡、宁乡、古丈、桑植等31个县、市流行。1958年经普查证实,长沙、衡阳、郴州、湘西自治州等地的69个县、市均有流行。1970~1978年再次调查,丝虫病是严重危害湖南人民的主要寄生虫病之一。病区遍及湘南、湘西、湘中和湘北的55个县、市,流行程度严重,流行区人口达2224万余人。流行的虫种有马来丝虫和班氏丝虫两种。传播媒介主要为中华按蚊和致乏库蚊,微小按蚊次之。湖南的丝虫病防治工作始于1951年。先后经历了查病摸底和初步防治、反复普查普治、重点查治及考核检收等阶段。30多年中全省累计查病血检4574万余人次,查出微丝蚴阳性者达85万多人,治疗重点对象75.6万余人次。从1976年起,先后在37个县、市计899.3万人口中,普服海群生药盐(将药粉拌入食盐中)治疗,投药半年后疗效显著。至1983年底,衡阳、祁东、麻阳、龙山、双牌、零陵、保靖、桂阳等35个县、市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即病区人群平均微丝蚴阳性率由防治前的4.61%降至0.01%以下)。1985年11月,省内55个丝虫病流行县、市,均达到基本消灭的标准。经卫生部考核验收后,1986年10月31日宣布湖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此后,各病区的防治工作转为常年监测。1986年有40个县、市开展灭丝后期监测。1990年又有44个县、市开展监测,发现4例阳性。1994年省卫生厅组织专业人员对岳阳市及保靖、东安、岳阳、华容、临湘5县、市消灭丝虫病进评审,确认5县、市均已达到部颁消灭丝虫病标准,并颁发合格证书。1995年,祁东、耒阳、常宁、衡南、衡阳市郊区、双牌、冷水滩、永州、蓝山、新田、新宁、邵阳市郊区、新邵、绥宁、城步、麻阳、通道、靖州、怀化、新晃、洪江21个县、市(区)达到消灭丝虫病标准。至此,湖南55个丝虫病流行县、市,已有26个县、市(区)达到部颁消灭丝虫病标准,占流行县、市(区)的47.27%。

☚ 血吸虫病   钩虫病 ☛
丝虫病

丝虫病

我国丝虫病为由班氏丝虫及马来丝虫寄生于淋巴系统引起的寄生虫病; 前者多寄生于腹腔、生殖系及下肢淋巴系统; 而后者多寄生于下肢浅淋巴管,引起相应病变。雌虫胎生微丝蚴由淋巴侵入血液,常于夜间在患者周围血液中出现,白天多聚集于肺毛细血管内。蚊虫叮咬患者吸入微丝蚴,在蚊体内发育为幼虫,蚊虫再咬人时使其进入人体,达大淋巴管及淋巴结发育为成虫。本病流行于热带及亚热带,我国见于15个省市,以华南,华中流行较多。5岁以下小儿发病较少,但新生儿也可查到微丝蚴,可能来自母体。淋巴管及淋巴结受成虫机械性及代谢产物刺激,发生炎症伴全身反应,反复发作可导致淋巴管阻塞,引起乳糜尿、鞘膜积液、阴囊水肿及下肢象皮肿。
小儿临床表现常不明显,每在普查中发现。早期症状以淋巴管炎及丝虫热为主。四肢淋巴管炎常自上而下,与细菌感染由下而上不同,局部红疼。深部淋巴系统炎症每不易确诊,位于腹腔者常似急腹症。反复发作为其特点。丝虫热主要表现为周期性发热,伴乏力,酸痛、纳呆、荨麻疹等,大多有淋巴管及淋巴结发炎。血嗜酸粒细胞增多。象皮肿、乳糜尿、鞘膜积液等晚期表现小儿少见。夜间找到血中微丝蚴可以确诊。乳糜尿及淋巴积液中也可找到微丝蚴。治疗以海群生应用最广,可杀死微丝蚴及成虫。口服每天10mg/kg,分二次,连服10日;或每天15mg/kg,连服5日为一疗程。近日认为长期间歇疗法,每周服药一次,连服7周,疗效可靠且安全。卡巴砷对成虫有效,左旋咪唑则对微丝蚴有效。因治疗时丝虫大量死亡引起的过敏反应,可予以阿斯匹林或肾上腺皮质激素对症治疗。丝虫病复发率高,最好每隔半年复治1次,连续3次。预防重在积极治疗病人,消灭传染源及大力灭蚊。

☚ 绦虫病   华支睾吸虫病 ☛

丝虫病

丝虫病

丝虫病是由丝虫经蚊媒介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所致的慢性传染病。寄生人体的丝虫,国内有班氏丝虫及马来丝虫;国外尚有帝汶丝虫、蟠尾丝虫、罗阿丝虫、常现丝虫、链尾丝虫及欧氏丝虫。丝虫成虫体长约2~6cm(班氏丝虫略长),似白色丝线,雌虫粗长而雄虫细短,常在淋巴管内缠绕一起,可活12年或更久。雌虫胎生微丝蚴,微丝蚴日间匿居肺、脾、肾等微血管中,夜间现于血流,寿命2~3月或长达2年。蚊吸血时微丝蚴随血入蚊胃,穿透胃壁而达胸肌,经1~2周发育成感染期蚴,移至蚊吻下唇,蚊吸血时进入人体,至淋巴系统定居:马来丝虫多寄居四肢浅部淋巴系统,而班氏丝虫多寄居泌尿生殖系淋巴系统。马来丝虫经3 ~4月、班氏丝虫约一年后发育成熟,交配产蚴。
病原学 血中带微丝蚴的患者与携带者是本病的传染源。淡色库蚊与致乏库蚊是班氏丝虫的主要媒介,中华按蚊与雷氏按蚊是马来丝虫的主要媒介。丝虫病流行于热带与亚热带,班氏丝虫病广泛分布于亚、非、中南美与大洋洲,马来丝虫病仅见于亚洲; 全世界受感染者约为2.5亿。中国北起鲁豫,南迄粤桂,东自海岛,西抵川黔,均有本病分布,尤以东南沿海、长江两岸与太湖流域流行最重。除山东、台湾省未见马来丝虫外,各地两虫并见。通常低洼平原多见班氏丝虫,水源丰富的山区多见马来丝虫;而舟山等地区山村多为班氏丝虫,海滨多为马来丝虫,此与媒介蚊种分布有关。1950年北方部队进驻舟山群岛,感染人数逐年增加,1953年调查微丝蚴阳性率平均为11.2%,部分连队达28%。解放后,国内对丝虫病进行了大力防治工作,取得很大成就,迄1983年底,在国内864个丝虫病流行县、市中已有463个县、市基本消灭丝虫病(以生产大队为单位,人群微丝蚴阳性率降至1%以下),防治前有3099万丝虫病患者,现已治愈者达2431万人。
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 本病早期症状是由于幼虫与成虫代谢产物,子宫排泄物及成虫机械性刺激引起淋巴系统炎症及全身过敏反应所致。
❶淋巴结炎: 可见局部淋巴结肿痛与压痛,多见于腹股沟与股部,单侧或双侧轮流发作。腹内淋巴结受累则有急性腹痛,疑似急腹症。
❷逆行性淋巴管炎:常伴发淋巴结炎,下肢多见;局部呈自上而下的红线,有灼热痛感与压痛,俗称流火。生殖系淋巴管受累,可致精索炎、附睾炎、睾丸炎,局部肿痛,久后呈现结节状肿块。
❸丹毒样皮炎: 因皮肤微细淋巴管炎引起皮肤一片红肿,宛如丹毒;多见于下腿内侧。
❹发热:上述症状常伴有发热、畏寒(类似疟疾发作)、荨麻疹、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因深部淋巴系管症而局部症状不明显,仅见发热等全身反应者称丝虫热。上述早期急性症状通常持续2~5天即自行消退,间隔数周或数月,每因过劳而有周期性反复发作。
晚期症状:由于反复发炎,局部纤维组织增生,淋巴管阻塞,淋巴回流障碍所致。
❶淋巴结肿胀:局部呈海绵样肿块,中心有硬核,腹股沟与股部多见。
❷淋巴管曲张:多见于精索、阴囊与大腿内侧,外观类似静脉曲张。
❸鞘膜积液:阴囊增大,透光试验阳性。如伴发阴囊淋巴肿,则皮肤增厚、多皱,表皮有小疱,内含淋巴液。
❹乳糜尿:尿呈乳白色或粉红色,静置后自上而下分白色乳糜液、乳糜凝块与红色沉渣等三层,大都间歇发作,可伴畏寒、发热腰痛。
❺象皮肿:多见于下肢、阴囊,偶见于阴茎与乳房等处,初为淋巴肿,局部肿胀、皮肤增厚;后期皮肤粗糙、变硬、起皱褶,或有疣状物,常因外伤与继发感染,形成慢性溃疡,不易愈合。感染丝虫而无症状者颇多。
诊断 曾在丝虫病流行区有蚊季节居留、且具典型病史者应疑及本病。流行区所见周期发作的逆行淋巴管炎、淋巴结炎、淋巴肿、象皮肿,基本上可诊断为丝虫病;具有泌尿生殖系病征者多属班氏丝虫病,仅见四肢病变者多属马来丝虫病。确诊须赖检出微丝蚴。通常于晚8时后取耳垂或指血三大滴约60ul涂制厚血膜,溶血后镜检计数及鉴定种属;虫数稀少者可用微孔薄膜过滤法检查。阴性者用浓集法:抗凝血1ml加1%氢氧化钠或蒸馏水9 ml溶血后离心,取沉渣涂片染色镜检。不便夜间验血者,可在白天服乙胺嗪0.1g,经30分钟取血检验。有淋巴结或淋巴管曲张、鞘膜积液者,可穿刺抽取淋巴液查微丝蚴。乳糜尿及鞘膜乳糜积液可于去脂后查微丝蚴。必要时剖检皮下淋巴管结节可检获丝虫成虫。疑难病例可试服乙胺嗪一疗程,在1~2周可出现发热、淋巴系反应及皮下结节或精索结节,可剖检结节获得成虫而确诊。检虫阴性者可试用皮内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免疫荧光试验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法协助诊断。
治疗 杀虫:
❶乙胺嗪(益群生,海群生)能杀灭微丝蚴与丝虫成虫。短程疗法:一日疗法,1.5g顿服;二日疗法,每日1~1.5g顿服或分2次服;三日疗法,每日1g顿服。适用于体质较好的青壮年大规模集体治疗,实施较方便,但反应较重,疗效较差。中程疗法: 0.3g每日2次,疗程5天或7天,适用于微丝蚴数量多、体质较差的患者;长程间歇疗法:0.5g每周1次,共服7周,或每15日或30日1次,共服12次,此法疗效可靠,副反应少。常见副反应为瘙痒、皮疹、发热、头痛、恶心、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等,少数可有喉水肿、肺水肿等严重反应。马来丝虫病反应较重,可在疗程初期服复方阿司匹林0.5g,每日3~4次,连服数次,以减轻反应,反应明显者可服复方阿司匹林或泼尼松治疗。
❷左旋咪唑:基质120~150mg每日2次,疗程3~5天。适用于不宜用乙胺嗪治疗的患者,疗效相似。
对症疗法:发热、急性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精索炎、附睾炎等患者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固定阴囊部位,局部湿敷,酌予解热镇痛剂;乳糜尿患者应卧床休息,抬高骨盆部位,限制脂肪饮食,多饮水及清淡饮料,试用灭滴灵、荠菜、芹菜、水蜈蚣等药物;肢体淋巴肿及象皮肿应抬高患肢,清洁皮肤,防治继发感染:轻症、早期可试用热藏组织液,透明质酸酶、氢泼尼松等药物治疗,或中药熏洗、烘绑疗法、桑绑疗法(注);重症、晚期考虑手术疗法,以消除或减轻症状。
预防 部队在流行区行军、作战时,应做好防蚊叮咬,食用含乙胺嗪的食盐或服乙胺嗪25mg,每周1次,如在流行区长期驻防,应定期抽查部分连队,如发现感染率显著增高,应作普查,凡有丝虫病典型症状、体征和(或)验血微丝蚴阳性者,均应服药治疗,每半年复治1次,连治3~4次,即可根治; 也可普遍配发含0.3%乙胺嗪的食盐(每日16.7g含乙胺嗪50mg)共半年,效果显著。
注:烘绑疗法:红土食盐调匀罨包,火烘至汗出后绷带包扎,每日一烘一绑共20天为一疗程。桑绑疗法:10%桑叶浸液肌注后绑扎,每天一次,共3周为一疗程。

☚ 血吸虫病   上呼吸道感染 ☛
0000930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4: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