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阿之战❶秦末项梁救田荣解东阿之围的战役。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六月,临济会战,齐王田儋战死后,田荣收齐军散卒东走东阿(山东穀城县阿城镇),又被章邯军所围困。七月,项梁引兵至亢父(山东济宁县南),闻田荣被困,旋即引兵北上救援,与章邯军激战于东阿城下,大破秦军。章邯兵败西逃,东阿之围遂解。田荣引军归齐,逐齐王田假等人,立田儋之子田市为齐王,自任相,田横为将军,恢复齐地。项梁则遣项羽、刘邦追击章邯,自率主力驻于东阿。 ❷东晋升平三年,前燕光寿三年(359年)八月,晋泰山太守诸葛攸率水陆二万西击燕,自石门(今山东平阴北)入,屯于河渚。燕上庸王慕容评、长乐太守傅彦率步骑五万与晋军战于东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阿城镇),晋军大败而还。 ❸唐宪宗时田弘正击败李师道之役。唐宪宗平定淮西吴元济后,于元和十三年(818年)七月,下诏公告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反叛朝廷之罪状,削其官爵,发魏博、宣武、义成、武宁、横海各道军共讨师道。魏博节度田弘正请率军自黎阳(今河南濬县)渡河,会义成军节度使李光颜于河南。宰相裴度建言宪宗:“魏博军既渡河,不可复退,立须进击,方有成效。既至滑州,即仰给度支,徒有供饷之劳,更生观望之势。又或与李光颜互相疑阻,益至迁延,与其渡河不进,不若养成于河北,宜使之秣马厉兵,俟霜降水落,自杨刘(今山东省东阿县北)渡河,直指郓州(今山东省东平县),得阳谷置营,则兵势日盛,贼众摇心矣。”宪宗用其策以示弘正。十一月,弘正即率军自杨刘渡河,距郓州城四十里处,筑垒屯兵。郓州大震。李师道即命诸将出战,各皆失利,败亡者相继。至十二月二十九日,魏博、义成军送所获李师道兵马使夏信澄以下四十七人。朝廷皆令释之,谕以“若有父母欲归者,优给遣之,朕所诛者,师道而已”。于是师道军中纷纷出降,师道兵势日蹙。十四年一月十七日,弘正与师道军战于东阿(郓州西北六十里),大破之,斩杀万余人。乘胜进占阳谷,又破之。师道益加恐惧,发民治郓州城堑,役及妇人,寻被其部将所杀。淄青十二州自李正已割据,至师道亡。 东阿之战❶秦末项梁救田荣解东阿之围战役。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六月,齐王田儋战死后,田荣收齐军散卒东走东阿,被章邯军所围困。七月,项梁引兵至亢父(今山东济宁南),闻田荣被困,旋即引兵北上救援,与章邯军激战于东阿城下,大破秦军。章邯兵败西逃,东阿之围遂解。 ❷东晋升平三年(359年)八月,晋泰山太守诸葛攸率水陆2万西击燕, 自石门(今山东平阴北)入,屯于河渚。燕上庸王慕容评、长乐太守傅彦率步骑5万与晋军战于东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阿城镇),晋军大败而还。 ❸唐宪宗时田弘正击败李师道之役。唐宪宗平定淮西吴元济后,于元和十三年(818年)七月,下诏公告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反叛朝廷之罪状,削其官爵,发魏博、宣武、义成、武宁、横海各道军共讨师道。魏博节度田弘正自杨刘(今山东东阿北)渡河。距郓州城40里处,筑垒屯兵。郓州大震。李师道即命诸将出战,各皆失利。十四年正月,弘正与师道军战于东阿,大破之,斩杀万余人。 东阿之战 东阿之战东晋升平三年(公元359年),泰山太守诸葛攸率水陆军2万人,自石门(今平阴北)驻屯于黄河渚。燕慕容评与傅颜率步骑5万,与晋军会战于东阿(今阳谷东),晋军大败。 ☚ 击毙日军旅团长土屋兵驻 东捻军转战山东 ☛ 00006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