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东门之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东门之枌 东门之枌《诗经·陈风》篇名。朱熹《诗集传》云:“此男女聚会歌舞,而赋其事以相乐也。”为反映男女歌舞欢会的民间风俗诗。《毛诗序》所说:“《东门之枌》,疾乱也。幽公淫荒,风化之所行,男女弃其旧业,亟会于道路,歌舞于市井尔。”显然与诗歌实际不符。诗三章,章四句,为赋体。首章写姑娘独舞,次章叙男女欢舞,末章述彼此相悦。全诗结构齐整,节律明快;描绘生动,“婆娑字形容绝妙”(孙鑛语,引自陈子展《诗经直解》),充溢着清新康乐之气。 ☚ 宛丘 衡门 ☛ 《东门之枌》宛丘之栩②。宛丘柞树连成片。 子仲之子③,子仲家里好姑娘, 婆娑其下。大树底下舞翩跹。 榖旦于差④,挑选一个好时光, 南方之原。同到南边平原上。 不绩其麻,撂下手中纺的麻, 市也婆娑。闹市当中舞一场。 榖旦于逝,大好晨光把你找, 越以鬷迈⑤。三番五次来回跑。 视尔如荍⑥,看你美胜锦葵花, 贻我握椒⑦。赠我一把香花椒。 (采用程俊英译诗,有改动) [注释] ①枌(fen):白榆树。②栩(xu):柞树。③子仲:古代陈国一个贵族的姓氏。④榖旦:吉日。⑤越以:发语词,即是“于以”。鬷(zong):屡次。⑥荍(qiao):锦葵。⑦椒:花椒。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男女相爱与欢会歌舞的民间情歌。每逢仲春时节,陈国的青年男女,便相会游乐于东门之外的宛丘之下,他们载歌载舞,互表衷情。在男欢女笑之中,选择称心如意的爱人,反映了当时陈国的特殊风俗。此诗与《宛丘》的主题相同,使我们能从其中了解到当时陈国青年男女丰富多彩的爱情生活。诗的男主人公受到一位美貌女子的青睐,她以花椒相赠,表示以心相许之意。花椒不值钱,礼品虽薄,但“匪女(汝)之为美,美人之贻”,表现了美人相赠的一片诚心,应该把它看得美妙无比。陈国地处中原,物质与文化生活都比较发达,反映在爱情上也相当文明,诗中所写的“如荍”的美女,即首章中所说的“子仲之子”,她敢于冲破家庭束缚,“不绩其麻”而跑去与男子幽会,并在市井之中的大庭广众之前翩跹起舞,最后“贻我握椒”而以心相许,便是忠贞的爱情生活的真实反映。其中只有坚贞,没有淫荡,所谓“乐而不淫”的民歌情趣,于此亦可窥见一斑。这是一首活生生的男欢女悦的爱情诗,但《诗序》却说:“东门之枌,疾乱也。”男女青年追求纯贞的爱情生活,应该是值得赞美的行为,而无端斥其为“疾乱”,自然又是正统的封建诗教在作怪。理学大师朱熹对此种正统解诗,也表示异议,他说:“此男女聚会歌舞,而赋其事以相乐也。”(《诗集传》)这算是有些大胆创新,把诗的主题说对了。但至清代又说是刺“巫觋盛行”,方玉润便极力持此说法,认为“此诗分明刺陈俗巫觋”,并说:“夫男女纵极淫乱,何至歌舞市井,会于道路,成何世界?”(《诗经原始》)。尽管此说在当时颇受欢迎,我们今天仍是不能苟同,还是把它理解为纯正的爱情诗。 全诗共有三章。第一章是写歌舞之地的环境。诗歌先从环境入手,说是国都的东门之外,白榆长得十分繁茂,风景美丽的宛丘,柞木又是绿树成荫。在这样绿树荫浓的环境里,正好是人们游乐的好地方。“东门之枌,宛丘之栩”二句,为诗中人物活动,安排了最为合宜的背景。紧接着就写人物活动,那些男女青年在树下载歌载舞,热闹非凡。在诗人的眼里,尤为引人注目的便是“子仲之子,婆娑其下”。子仲氏家里的姑娘,是能歌善舞的好手,她的优美的舞姿,吸引了所有在场的观众。这是一种特写镜头,凸显“子仲之子”的容态,也暗含着作者的无限倾慕之情。在这里看不到低回往复、沉郁悲凉的阴影,只有热爱生活、追求爱情的幸福,诗中充满着葱茏的欢乐与爱情,那生命的真纯与健美,节奏的明快与欢欣,不禁使人油然而生向往之情。 第二章写男女欢聚的盛况。青年男子谁个不钟情,妙龄女子谁个不怀春?每逢春光明媚的吉日良辰,那些少男少女们,便欣然来到“南方之原”。就在古木参天的林荫下,绿草如茵的芳坪上,纵情地唱歌跳舞,热烈地倾吐恋情,实在是人间最为快乐的事情。这个“南方之原”,应该就是距城南约三里的宛丘,是当时的风景名胜之地,一年四季这里都有祭事。祭神虽说是有迷信色彩,但也包含着娱乐的内容。到了祭日,倾城而出,万人空巷,宛丘成了美妙的乐园。男女青年“婆娑其下”,好像进入如痴似狂的梦幻境界。此时那些良家女子,也是“不绩其麻,市也婆娑”。她们丢下家务农活,神情恍惚地婆娑起舞,从市井至宛丘,沿途都是欢乐的人群。这样的场面宛若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风俗画,再现了陈国特殊的风俗民情,对于我们今天认识当时的社会面貌,是有重要意义的。但是,宋人严粲在《诗缉》中又说:“味此诗,不绩其麻,正是诮责之辞,非相乐之辞,首序未易尽去也。”其实正相反,“不绩其麻”,而去“市也婆娑”,恰好说明姑娘们在劳动之余,积极去参加歌舞盛会,反映了她的乐不可支的神情,怎么不是“相乐之辞”呢?诗中有的是欢乐,根本没有什么“诮责之辞”。 第三章写真诚相爱的恋情。经过歌舞相乐的媒介,一对青年男女不禁产生了恋情。他们相约要乘着佳期良辰一同前往,多次地私下幽会而共同寻芳。他们男欢女爱,两人踏芳草,颇有些自由恋爱的意味。彼此循环往复,一次一次地来回走动,相爱之情沉于心底,浮上面影,又互赠情物,互表心曲,犹如在梦幻的天国里散步,自然美与人情美融为一体,给人以许多美的享受。而在男方的眼里,女方简直像紫色的荆葵花一样美丽,即诗中所说的“视尔如荍”。女子居然又“贻我握椒”,更使男子喜出望外,受宠若惊,更放歌寄情,把说不完的真情又引向深入一层,真乃恣意纵笔尽传神,含蕴深厚而韵味悠然。清人方玉润说:“视如荍而贻之椒,则又观者互相爱悦也。此与《郑·溱洧》之采兰赠勺(芍)大约相类,而鄙俗荒乱,则尤过之,在诸国中又一俗也,故可以观也。”(《诗经原始》)说“互相爱悦”,是很好的意见,而又斥之为“鄙俗荒乱”,不免使人反感。男女相爱,互赠情物,照说是高尚的行为,纯正的风习,与“乱”字是挂不上钩的,它是纯真爱情的最初的萌醒,是一位青年对美满爱情的追求,给人感到爱情是美丽的,不失为渴望理想美的光辉诗篇。 本诗写情造境,均有独特的风韵。开笔写景,倾注了作者的思想意趣,有着雄浑雅正、清明俊逸的境界。这种理想的恋境为全诗拉开序幕,画面美使人倾心神往,宛若一幅明媚雅丽的春之图,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由此而抒写恋情,作者的感情奔涌,而又舒卷自如,移笔换形,处处生辉。树下的婆娑起舞,市井的婆娑起舞,写尽了风土人情之美,最后引出了优美而又风趣的爱情故事。两人踏草寻芳,已经是寓性情于游赏,有着雅趣横生的意态。而“视尔如荍,贻我握椒”二句,更具画龙点睛之妙。把追求爱情幸福的理想,融入一个传神的细节里,使得爱情诗歌更富诱人的美学意蕴。诗中所写歌舞,是世俗歌舞而非宗教歌舞,虽说世俗歌舞源于宗教歌舞,但其脱胎之后,就完全由祭神而化为娱人,已不见祈神祷福的踪迹。这是本诗与《宛丘》的不同之处,读时应注意加以区别,并可从中领略世俗歌舞的民间情味。诗的用语,亦有许多绝妙之处。如“婆娑”形象地表现了舞蹈的优美动作,所以清人孙鑛说:“婆娑字形容绝妙”(转引自《诗经直解》)。至今“婆娑”一词,仍有不朽的生命力,并扩大了使用范围,如形容风吹杨柳的姿态,亦称为“婆娑”等。再如“于差”、“于逝”,有相似之处,均为“吁嗟”之意,但却变换字形,显示笔法多姿的韵味。 东门之枌
本篇写一对男女青年通过在良辰会舞于市井而相爱结为情侣。它反映了当年陈地的特殊风俗。 本篇共三章。用赋体以男子的口吻叙写而成。一、二两章从回忆往事着笔,采用倒叙的手法写出一对男女青年由相识到相爱的经过,为末章的赠物定情提出了事情的因由与根据。首章追叙他与女子初相会的情景。相会的地点是在 “东门之枌,宛丘之栩”。枌,即白榆,因其皮色白,故名。宛丘,本指四面高,而中央低的地方。栩,柞木。他们在陈国都城附近的宛丘地方相会了。当时那里一片白榆与柞木正长得树干挺拔、枝杈繁茂,绿叶成荫,一片青葱蓬勃令人依恋的景象。正是在这里,“子仲之子,婆娑其下”。婆娑,舞貌。这时子仲氏家的姑娘正伴随着众多的男女青年在树下翩翩起舞。她轻柔优美的舞姿激动着场内的舞伴,吸引着场外的观众,目光都投向她。那个与她会面的男青年,也为她的优美舞姿所打动,不禁产生爱慕之情。 次章紧接首章追叙他约请女子选择良辰吉日共赴歌舞会的情景。选择的时间与地点是 “縠旦于差,南方之原”。由于他首次与女子相会已产生爱慕之情,为了追求她,遂和颜悦色想方设法恳请姑娘选择良辰吉日到南边那众人歌舞聚乐的市集去。女子对他也总算已有好感,便应诺了。遂“不绩其麻,市也婆娑”。她不顾正忙于绩麻,不顾家庭乃至邻人的反对,经男子一请求,便毅然答应与他同赴集市轻歌曼舞。这不能不说是反映了陈地青年女子性格的大胆泼辣与爽朗无羁。 经一、二两章对他们初相会及再邀赴舞会的追叙之后,接着便紧扣到第三章眼前的歌舞会。在这里,诗人直接描写了歌舞会的盛况。在风和日丽的仲春季节,四方的男女青年都会聚到市场上,要参加欢乐的舞会。想借歌舞之机,向心上的人表达爱慕之情。而那对男女青年,也满怀喜悦地“縠旦于逝,越以鬷 (zong,)迈”。男子出于对女子的爱慕、追求心切,抓紧时机找那女子趁此良辰吉日前往,并且两人一道同行。他们很快就来到市集,随即步入舞场,伴舞起来。那女子纤秀的体态、轻盈的脚步、柔和飘逸的舞姿,翩翩起舞,再加上她那顾盼传神的秋波,使场内的舞伴们无不为之敬佩,使场外的观众无不为之赞叹,那男青年更为之陶醉,对她的爱慕之情,已发展到迷恋,遂对她由衷地坦诚表白: “视尔如荍”。荍,植物名,一各荆葵,花呈淡紫色。将她比作一朵美丽的紫红色荆葵花,这就形象描写出她的秀美艳丽的容貌。她赤诚的心怀,忠贞不渝的爱情,也深深地打动了那女子,她竟“贻我握椒”。女子赠给他一把花椒是作为定情的礼物。这正如:“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芍药”(《郑风·溱洧》)一样。男子得到了他倾心的美丽的姑娘的爱情,遂使他欢喜若狂,感到幸福与自豪。其间的恋爱,至此已达到高潮,于是便戛然而止。 作者善于剪裁取舍,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三个爱情片断与关键的场景,从而省略了许多细节。从首章的东门宛丘相识,到次章邀其同赴舞会,再到末章的歌舞会盛况,其间有许多细节,但都省略了,只选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爱情生活片断加以描述,从而突出表现了题旨,其他一律删除不写。再从各章内的描述看,亦作精选省略,如首章从了解她的身份到目睹其优美的舞姿,本有许多经过细节,但都省略了,经选取,只描述了四句关键性的相会的场景;次章,邀女子赴舞会,这原非易事,本有许多经过细节,但却都省略了,只选取前两句来描述邀请的经过,选取后两句来描述邀约的结果;末章对如何博得女子的爱情允诺,本有许多细节,但都省略了,经选取,只描述后两句关键的表态定情场景。尽管作了剪裁省略,但并未影响表现事件的发展过程,却使男女爱情生活的发生、发展直至高潮,其总的脉络层次清晰而分明;并使布局错落有致,笔调摇曳多姿。至于所省略的经过细节,留给读者以想象的广阔空间。 此诗用赋体叙写,但叙事兼抒情,以活泼明快的笔调表现了诚挚纯真的爱情,形成一首古代美妙动人的风情诗,一幅古代生动逼真的风俗画。在中国古代民俗史上具有一定的价值。 东门之枌
【注释】 ①枌(fen坟):白榆。栩(xu许):柞树。②子仲:古代陈国的姓氏。子:在此指女子。③谷旦:吉日,好日子。于:语助词,无义。差(chai钗):选择。一说于差为吁嗟之省,叹词。原:高而平坦之地。④市:集市,此作在集市讲。⑤逝:往。越以:发语词,即于以。鬷(zong宗):屡次。一说总体,一起。迈:往,去。⑥荍(qiao桥):又名锦葵,花淡紫色。握,一把。椒:花椒,果实芳香,用以降神,这里已作为定情的信物。 【译文】 东门之外多白榆,宛丘之上有柞树。子仲家的好姑娘,独自树下翩翩舞。选择一个好时光,同到南边平原上。放下手中绩的麻,集市当中舞一场。趁着良辰同前往,多次相会同寻芳。看你胜如锦葵花,你赠我一把香花椒。 【集评】 《毛诗序》:“《东门之枌》,疾乱也。幽公荒淫,风化之所行,男女弃其旧业,亟会于道路,歌舞于市井尔。”(《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七) 宋·朱熹:“此男女聚会歌舞,而赋其事以相乐也。”(《诗集传》卷七) 【总案】 宗教习俗往往跟民间风情联系在一起,人间天上终以难分,本诗可作又一例证。诗可解作出自一位青年男子之口的情歌,对方(子仲之子)可视作一位持椒起舞的巫女。男女终于相爱,姑娘放下农活来到原野参加舞会,终以交往频频,相赠信物,以心相许。富有韵味的诗句,充满了对民间爱情的赞叹。 东门之枌东门之枌, 宛丘之栩。 子仲之子, 婆娑其下。 穀旦于差, 南方之原。 不绩其麻, 市也婆娑。 穀旦于逝, 越以𩱛迈。 视尔如荍, 贻我握椒。 都城东门之外是宛丘,宛丘之上,有榆树,有柞树,那是人们经常集会娱乐游玩的地方。在那浓荫之下,那样轻歌曼舞的,是子仲家那位漂亮的姑娘。 我选定了好日子,将去南郊的高地上。那时候她是不会在家织布纺纱的,在那热闹场所的舞会上,我将会见到她。 好日子到了,我到了南郊的高地上,我这里那里多次找,终于发现了她。“啊,你跳舞跳得多好啊!在我眼里,你真是一朵美丽的荆葵花。”她高兴了,热情地把一把花椒送给我,这花椒,真香啊! 《东门之枌》和前一首《宛丘》可以说是《陈风》中爱情诗的姊妹篇。如果说前一首是单相思的苦恋歌,那么这一首就应该说是一支合欢曲。 全诗三章,章四句,一章描述一个场面,分层次地写出了一个年轻人追求一位妙龄巫女,终于获得成功的三部曲。 第一章,诗人用了一串特写镜头:国都的东门外,东门外的宛丘,宛丘之上的榆树、柞树,树荫下的一位翩翩起舞的美丽的姑娘。这就是诗中主人公,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所倾心爱慕的心上人,子仲家的姑娘。他就是在宛丘树下的迎神舞会上第一次见到了她,她的舞姿太美了,他怎么也忘不了她,她太可爱了,他怎么才能追求到她呢? 第二章,写小伙子在打算、在想象怎样再一次见到那位子仲家的姑娘。他想,找出下一个良辰吉日,那时候,在“南方之原”,所谓原,是高而平的地方,南郊的高地,同东门外的宛丘一样,也是一个举行迎神舞会的地方,下一次该轮到那儿了。他想,那一天,她肯定不会呆在家里绩麻纺线,一定会到那热闹的场所去参加降神舞会。到那里,他将会再一次见到她。 第三章,写他们的爱情终于发了芽。就在那个良辰吉日里,他去到了“南方之原”,他无数次东寻西找,终于找到了她。他见到她,说什么呢?直接求爱吧,又似乎有点太早了。于是他只能从姑娘的歌舞谈起,他祝贺她表演成功,他夸她舞姿优美,但仅仅这些,他又感到不够劲,于是他说,“在我看来,你就像一朵美丽的荆葵花呀!”荆葵花除了美之外,是否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呢?古时注家没有说,我们也不便随意加上什么。但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姑娘似乎心领神会了,她高兴了,她把参加迎神舞会上用来迎神的花椒掏出一把送给了他。这是否意味着她接受他的爱呢?不过我们可以说,爱情已经发了芽,至于开花结果,则是以后的事。我们可以想象到,当小伙子得到花椒时,该是如何的兴奋啊!《邶风·静女》里写那位年轻人得到他心爱的姑娘从郊野里带给他的新生的白茅时是那样高兴,认为 “洵美且异”,而这个小伙子呢?他却得到了她用来接神的花椒,那种香,又如何能够形容呢! 不用重章迭唱,而用场面描写,是本诗写作上的特点。第一章是回忆,第二章是想象,第三章写现实,三个场面,三个层次,写出了一个恋爱三部曲。 对于此诗,《毛序》说: “疾乱也。幽公淫荒,风化之所行,男女弃其旧业,亟会于道路,歌舞于市井尔。”历来正统评《诗》者,也多持否定态度,认为是刺诗。理学大师朱熹则采取了客观主义的态度,“此男女聚会歌舞,而赋其事以相乐也。”(《诗集传》)今人则一般都认为是一首爱情诗。 东门之枌谷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谷旦于逝,越以鬷迈。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朱熹《诗集传序》云:“凡诗人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也。”《东门之枌》就是一首歌唱陈国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情歌。由于它是产生在该地崇信巫鬼,巫风极为盛行的特殊土壤之上,因而诗中描写之爱情,便以男女聚会,歌舞相乐的独特形式表现出来。吟咏此诗,顿觉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令人陶醉,使人神往。 全诗三章十二句,主要采用了铺陈其事的赋体。首章诗人回忆自己见到姑娘的最初情景: 在陈国城门附近的苑丘,白榆树挺拔茂盛,柞木树绿叶成荫,子仲家美丽的好姑娘,正在大树底下翩翩起舞。诗人被她那轻盈的舞姿所深深吸引,心中涌起浓浓的眷恋之情。二章紧承前章落笔,诗人千方百计请求姑娘选择一个良辰吉日,放下绩麻纺纱往南边的效原参加歌舞会。 这两章诗人追溯了自己和所爱女子在东门苑丘相识,并邀请其共赴舞会的情景。第三章诗人则直接描绘了歌舞会的盛况: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仲春时节,青年男女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举行欢乐的歌舞会。他们载歌载舞,并借此机会向心上人表达爱慕之情。就在这次聚会上,诗人终于幸福地获得了那位早已倾心的美丽姑娘的爱情,姑娘以一束芬芳的花椒作为定情之物。诗人惊喜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饱含深情的美丽诗篇。 在这首诗中,诗人截取了他爱情生活中最有代表性的三个片断,叙述了他从对姑娘一见钟情,进而相约同赴歌舞聚会,最终赢得姑娘芳心的全过程。布局错落有致,笔锋摇曳多姿。 前两章,诗人采用倒叙手法,回顾自己对姑娘的无限爱慕和苦苦追求。这位姑娘在春意盎然的自然风光中,沐浴着春天的阳光,带着青春的朝气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既是写实之笔,同时也染上了诗人一往情深的浓烈感情色彩。紧接着诗人把镜头聚焦在姑娘蹁跹的舞姿上。正是这“矫若游龙,翩若惊鸿”的美妙身影,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燃起了他心中熊熊的爱情火焰。既然善长跳舞是姑娘的独特魅力所在,那么轻柔飘逸的舞姿也就成了她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在第二章中,诗人极力恳求姑娘和自己一起去参加歌舞盛会也正是从姑娘的这一特长入手而获得了姑娘的应诺。诗人在屡次赞叹心爱的姑娘舞姿的美妙无比之后,又在第三章中,用紫红色的锦葵花作比,描绘了姑娘明艳秀丽的容貌。诗人从各个角度对意中人予以赞美,表达了他纯真炽烈的爱情,流露出他获得爱情后的喜悦和自豪。 这首诗,诗人勾勒了自己爱情生活的发生、发展直至高潮的全貌,但仅仅突出最关键的场景,而省略了许多细节,给读者以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如在第一章中,诗人只用“子仲之子”一句交待姑娘的身份。读到这里,我们不禁猜想,诗人是何以得知的呢?或许诗人久闻姑娘的芳名,默默地追随她已有数日,但始终未有勇气大胆地吐露心声; 或许诗人是偶然见之,即为其吸引,通过询问旁人或与姑娘的交谈而获知其姓名。使我们很自然地关注起他们的爱情发展。又如第二章主要写诗人恳求姑娘接受邀请共去欢聚,为何他最后要说: 在歌舞会上,你的舞姿将更轻盈动人呢?这固然反映了诗人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情,但我们不妨作这样的设想: 诗人见姑娘并未立即答应他的请求,深恐自己的满腔爱恋将付诸东流,便急中生智抓住了姑娘极其出众,颇为自负的高超舞技来打动她的心。运用这种虚实相间,有详有略的表现方法,给人一种流动曲折的美感。 此诗以诗人和心上人恋爱生活为主色,以其他男女青年的欢聚歌舞为配色,渲染出一种热闹喜悦的环境气氛,描绘出一幅情趣浓郁生动形象的风俗画面。《郑风·溱洧》也是这种点面结合的成功范例。全诗描写三月上巳,郑国青年男女到溱洧两水的岸边欢度节日的场面,而浓笔重染“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这样一对情侣的恋爱生活。它们使《诗经》中的爱情描写显得更加丰富多彩,阔大的场面描写和具体的人物刻画巧妙地融合在整首诗中。 屈原《离骚》“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以要之”王逸注:“椒,香物,所以降神是也。”可见巫女跳舞时带着花椒降神。陈国是个巫风盛行之地,故在民间歌舞中或许也采用了这种方式。姑娘终于被诗人忠贞不渝的爱情所感动,便把跳舞时拿着的花椒作为定情之物送给了诗人。正如《邶风·静女》所写“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故诗人把这束花椒视同异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椒,交音同,或为双关词。这诗中女子赠椒予诗人,正是以挚情相交之信物而定情。南朝乐府民歌中,就有许多利用同音或近音字词的,如以“丝”代思,以“莲”代“怜”等等。 这首诗,熔叙事和抒情为一炉,以活泼明快的笔调,歌唱了美丽纯洁的爱情,堪称一幅生动的风俗画。一首绝妙的风情诗。 东门之枌
【注释】①枌(fén):白榆树。②栩(xǔ):柞树。③子仲:姓氏。④婆娑:舞蹈。⑤穀旦:吉日良辰。差:选择。⑥市:集市。⑦逝:往。⑧越以:语助词。鬷(zōng):众,会聚。迈:行。⑨荍 (qiáo):荆葵花。⑩贻(yí):赠送。握:一把。椒:花椒。 【鉴赏】这是男女相互爱悦之诗。 陈国巫风盛行,国人多喜歌舞,尤其是青年男女,选择吉日,或在“宛丘”,或前往南方“原”地,并借聚会歌舞之机,相互倾吐爱慕之情。如果爱情成熟,便馈赠礼物以表爱悦。此诗正生动地再现了当时陈国的这一风俗。 全诗三章:首章前二句既点明了歌舞之地,也渲染了四周的环境。东门之外,宛丘之上,榆树、柞树浓阴覆盖,枝条飘拂,风景异常幽美。这正是青年男女聚会歌舞的好地方。后二句便端出了人物。一位姓“子仲”的姑娘,正在这天然的舞台上翩翩起舞。当然,偌大一个舞台绝非“子仲”姑娘一人独舞,要知道,诗只言“子仲之子”,这分明是她的情人目中之所见。二章写这对情人邀约同赴舞会。男子对姑娘说,选定一个吉日良辰,同往“南方之原”去聚会歌舞。姑娘二话不说,当即欣然答应下来。这一天终于盼到了。姑娘放下手中的“绩麻”活计,欢快地舞蹈着通过集市,前往南方郊原去聚会。舞台由“东门”、“宛丘”移到南方之“原”,这暗示出“原”地舞台更广阔,歌舞之会更盛大。三章写男女相悦之情。在一个美好的日子,这对情人结伴前往“南方之原”。“鬷迈”一语表明,还有许多对情人偕同前往。不过,诗中只着重写这对情人罢了。这对情人一来到“原”地,一边纵情歌舞,一边互吐爱悦之情。男子赞美“子仲”姑娘容颜娇美,宛如一朵鲜艳的荆葵花,“子仲”姑娘也一往情深,赠给男子一把花椒,用以作为定情的信物。从诗中“不绩其麻”一语看来,这是一首平民青年男女的恋歌想必无疑。 《诗序》说:“疾乱也。”这显然是一种偏见,可略而不论。姚际恒《诗经通论》说:“何玄子谓‘陈风巫觋盛行’,似近之。……《潜夫论》曰:‘诗刺不绩其麻,女也婆娑。今多不修中馈,休其蚕织,而起学巫觋,鼓舞事神,以欺诳细民’云云,足证诗意。”应该承认,陈国确有部分女子,放弃蚕织,以祀神为业,但此诗之女子绝非女巫。诗云“不绩其麻”,这只是说女子为了在吉日与情人聚会才暂时放下手中活计,根本不是放弃本业,起学巫术之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据《韩诗》将“于差”训作“吁嗟”更无道理。他还说:“古者巫之事神,必吁嗟以请。”试问,“吁嗟”是向上天祈雨之词,这与“不绩其麻”有何相干?若是讽刺巫风盛行,诗言“视尔如荍,贻我握椒”,这又作何理解?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是讽刺男女聚观巫觋祀神之诗,这固然不当,但他又说“视如荍而贻之椒”与《郑风·溱洧》之“采兰赠勺大约相类”,则是对的。可惜的是,他仍斥之为“鄙俗荒乱”,甚无道理。 东门之枌 东门之枌〔原文〕 ☚ 宛丘 衡门 ☛ 东门之枌dōngménzhīfén〔偏正〕 《诗经·陈风》的篇名。指荒淫的音乐。《诗经·陈风·东门之枌》:“~,疾乱也,幽公淫荒风化所行,男女弃其旧业,亟会于道路歌舞于市井尔。”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