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东胡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东胡

东北古族名。包括语言、习俗相近的众多部落或部落集团。分布于东北西部地区,西邻匈奴,东接诸夷,南有山戎。因位于胡人(匈奴)之东而得名。其经济生活以畜牧为主,兼营狩猎,是个居无定处的游牧民族。周初归服,曾向周室进贡方物黄罴。春秋时,随着山戎的衰落,逐渐南下,成为燕国北边的最大势力。在其经济生活中,农业和手工业也有了发展,阶级分化愈益明显。战国时形成了一个较大的部落联盟,联盟首领称“东胡王”,诸如后来的乌桓和鲜卑,都是这个部落联盟的一支。此时,其势力强盛,不断南下侵燕。燕昭王在位时,遭到燕将秦开的大举反击,被迫退却到今西喇木伦河流域,而燕筑长城“以拒胡”。秦汉之际,其势力仍较强大,曾向匈奴冒顿单于索取名马、阏氏和“瓯脱外弃地”,冒顿大怒,率部袭破之,虏其民人及畜产。从此,该部落联盟瓦解。后来的乌桓、鲜卑、契丹、蒙古等,皆与这个族系有渊源关系。

东胡

中国北方古代民族名。因居住于称作胡的匈奴东边,故名,春秋战国时期,多次侵扰燕、赵等国。后被燕将秦开所破,退千余里,迁至今西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燕设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5郡,并筑从造阳至襄平的长城以防东胡。前273年,被赵击败。秦末,恃强向匈奴索取名马、阏氏、土地,后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其中一部分退居乌桓山,是为乌桓。又有一部分退居鲜卑山,是为鲜卑。二者皆被匈奴役属。为游牧民族,以畜牧业为主,兼营狩猎,后逐渐有农业,手工业。

东胡

中国古族名。因居匈奴(胡)以东,故名。春秋战国时期,分布于燕国以北,盛时势力达到燕国东北及赵国的东边。屡扰燕、赵边地,迫燕以大将为人质。后为燕将秦开所破,退千余里,迁于今西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燕筑长城、置五郡以拒之。赵惠文王二十六年(前273)复为赵国所败,失原所占代(今河北蔚县一带)地。秦末,势力渐盛,东胡王强索匈奴名马、*阏氏、土地,后为匈奴冒顿单于击败,退居乌桓山(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北,即大兴安岭山脉南端) 的一支称乌桓;退居鲜卑山(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西)的一支称鲜卑。原以游牧狩猎为业,居无常处,后在接近汉族的地区产生农业、手工业。

东胡

095 东胡

中国北方古代民族,始见于周代,史家一般认为东胡在周代活动于今西喇木伦河流域,战国时南与燕为邻,东与夷相接,西为匈奴。一说因在胡 (匈奴)之东而得名。东胡的起源,历史上有屠何说、山戎说、土方说等。匈奴王冒顿袭灭东胡,虏其百姓和畜产。其余众一部分入匈奴,一部分保乌桓山为其号,一部分依鲜卑山为其号。东胡为游牧民族,以畜牧为业,兼事狩猎。历史上长期活动于东北地区,一部分同化于汉族,另外则以新的民族名称出现于历史。

☚ 胡   乌桓 ☛
东胡

东胡

中国东北古代民族。约公元前16至公元前11世纪,东胡即居住于商王朝的正北方。周初,东胡居住于周王朝的北边正东。春秋时,中国北部地区“百有余戎”,东胡即其中之一。当时其活动区域在燕国的北部。战国时期,东胡迁徙至燕国的东北部,即今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因其分布于匈奴(胡)以东,故名。东胡由许多族属相同而名号不一的大小部落组合而成。其经济生活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兼营狩猎。从出土文物及文献记载分析,东胡社会内部已出现了奴隶与奴隶主的尖锐对立,并以对外掠虏人口和财富来满足奴隶主的欲望。与东胡相邻的燕、赵、匈奴,不断以战争来反击东胡的掠夺。燕将秦开曾为质于胡,甚得东胡信任,后被放归,任燕将,率大军大败东胡,迫使东胡退却一千余里。燕亦筑长城,自造阳(今河北怀来县东北)至襄平 (今辽宁辽阳市),并置上谷 (治所在今河北怀来县)、渔阳(治所在今北京密云县)、右北平(治所在今河北平泉县)、辽西(治所在今河北卢龙县)、辽东(治所在今辽宁辽阳市)等五郡以御东胡。赵惠文王二十六年(前273年),赵国夺回被东胡强占的代郡。赵孝成王元年(前265年),赵将李牧在“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的同时,再次击败东胡。匈奴冒顿单于即位之初,东胡多次遣使索取名马、阏氏,并企图以武力夺取两族间一千余里的“瓯脱外弃地”。冒顿单于大怒,乘东胡轻敌无备突袭之,大破东胡,虏其民人及畜产。此后,东胡各部沦为匈奴的种族奴隶。东胡与中原除战争外,亦有正常的交往关系。早在周成王时,东胡的祖先就曾向周王朝贡献黄罴。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的青铜礼器大量流入东胡。燕国所盛产的“鱼盐枣栗”,颇为东胡人喜爱。中原各国的钱币,在东胡人的墓葬中屡有出现。东胡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被后来活跃于大漠南北的很多民族所袭用,并成了现在蒙古语的祖源。东胡灭亡后,其部落联盟中两个比较大的部落集团——鲜卑和乌桓仍活跃于历史的舞台上。

☚ 肃慎   狄 ☛

东胡dong hu

Eastern Hu (ancient ethnic group inhabiting what is now southeastern Inner Mongolia)

东胡

古族名。因居匈奴(胡)以东,故名。春秋战国时,分布于燕国以北,盛时达燕国东北及赵国东边。由族属相同之各部组成部落联盟,※乌桓、※鲜卑即其组成部分之一。屡扰燕、赵边地,迫燕以大将秦开为人质,掠赵代郡人众。后为秦开所破。退千余里,迁于今西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燕于造阳至襄平筑长城,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以御之。赵惠文王二十六年(前273),复为赵国所败,失原所占代地,孝成王元年(前265),再为赵将李牧所破,秦末汉初,东胡王恃强向匈奴索取名马、阏氏(匈奴单于后妃)、瓯脱(匈奴与东胡间之缓冲地带),为匈奴冒顿单于(前209—前174年在位)所灭,余众退居乌桓山(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北,即大兴安岭山脉南端)、鲜卑山(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西),一说是时始因以为号,分称乌桓、鲜卑。臣服匈奴,岁贡牛、马、羊、皮张。原以游牧、狩猎为业,追逐水草,居无常处,以穹庐为舍,食肉酪,衣毛毳,后在接近汉地处产生农业、手工业,能制造牧猎所需之工具、兵器、马具等,会酿白酒。有明显阶级分化,战争中常虏掠人口为奴。为匈奴灭亡后,源出东胡的乌桓、鲜卑和其分衍而出之※慕容部、※宇文部、※段部、※拓跋部、※秃发部、※乞伏部以及※柔然、※契丹等,都曾先后在中国北方兴起,建立割据一方的政权。

东胡

古族名。因居于匈奴(胡)之东,故名。春秋战国期间,南邻燕国,后为燕将秦开所破,迁于今西辽河上游的老哈河、西喇木伦河流域。秦末其势强盛,后为匈奴冒顿单于击败。余众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分别称为乌桓和鲜卑。

东胡

古代东北民族。因居匈奴(胡)以东,故名。春秋战国时,分布于燕国以北,强盛时势力达到燕国东北及赵国的东边。屡扰燕、赵边地,后为燕所破,退千余里,迁于今西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燕筑长城、置五郡以拒之。后为赵国所败,失所占代地。秦末,该部势力渐盛,强索匈奴名马、阏氏土地,后为匈奴冒顿单于击败,溃入山中。退居乌桓山的一支称乌桓,退居鲜卑山的一支称鲜卑。原以游牧狩猎为业,居无常处,后在接近汉族的地区出现农业和手工业。

东胡

古族名。以游牧为生,居住在我国东北部。战国时期与燕、赵为邻,屡次寇掠两国。先后为燕将秦开、赵将李牧所破,北徙于今西辽河上游。燕筑长城以防其侵袭。秦末东胡王曾恃强向匈奴索取名马、阏氏和土地,后被冒顿单于所破,余部分徙至乌桓山与鲜卑山,为乌桓和鲜卑的先祖。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4:5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