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东湖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东湖钱仁夫,字士弘,号东湖,明常熟人。弘治进士。历官工部员外郎。好著书,学者称东湖先生,画山水竹石,有逸致。字四体皆善,晚纳诗稿生圹中,铭曰诗冢。著有《归闲文纂》、《水部诗历》。 东湖dōng hú(号)见宇亨。 东湖dōng hú(号)见士弘。 徐俯1075—1141字师川,号东湖、东湖居士。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诗人。以父荫累官至司门郎,张邦昌僭位,遂致仕。高宗时,荐为右谏议大夫、中书舍人。绍兴二年赐进士出身,历擢端明殿学士,兼参知政事。后以事出知信州,奉祠归。原有诗集六卷,已佚。《宋诗纪事》等收有散篇。 东湖 位于湖北省武昌东郊,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区面积87平方公里,其中湖面33平方公里,为杭州西湖的五倍多。全湖港汊交错,素有九十九湾之称。东湖依其自然环境分为6个游览区:听涛区、磨山区、珞洪区、落雁区、白马区和吹笛区。前三个区已建成为相当规模的游览区,后三个区正在建设中。 听涛区为游览中心,建有听涛轩、水云乡、行吟阁、濒湖画廊、屈原纪念馆等。听涛轩全楼砖木结构,崇脊、展檐,檐高3.2米,长55米,深7.6米,四周以40根立柱支架,兼置花孔围栏。登楼眺望,东湖美景尽收眼底。听涛轩东侧小岛上的行吟阁,四面环水。取自《楚辞·渔火》中屈原的“行吟泽畔”之意而得名。阁仿古代砖木建筑形式,高22.5米,平面正方形,底边长12米,三层四角欑尖顶,层层飞檐,上覆翠瓦,四壁墩垛,阁内架红色圆柱,并设旋梯上下。阁前竖有屈原塑像,昂首仰天,款款漫步泽畔,似高诵《天问》。长天楼为东湖风景区主楼之一。全楼砖木水泥结构,绿瓦飞檐,形似宫殿,上下两层,总面积1775平方米。主楼两端有长廊通达左右方亭。凭栏眺望,碧波万顷欲接蓝天,有“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感。九女墩是东湖风景区主要景点之一。相传太平军占领武昌时,不少妇女积极参加作战。后清兵攻陷城郊,大肆屠杀,有9名女兵,宁死不屈,英勇抗击,壮烈牺牲。乡人含着泪,将其遗骸合葬于此。为避免清政府的滋扰,故不称坟而称墩。在墩前建层台,中立纪念碑,碑顶悬铜铃,风吹铃响,象征9位女英雄驰骋疆场的金戈铁马之声。 磨山,是东湖依山傍水的主要山脉。相传刘备在此搭台祭天,求神灵保佑自己下东吴平安。磨山已建成游览区,主要景点有楚天台、楚市、楚城、楚辞轩、离骚碑。山顶建有朱碑亭,亭前石碑上有朱德手书“东湖暂让西湖好,今后将比西湖强”的诗句,朱碑亭因此得名。登山四眺,十里长湖,八里磨山美景尽收眼底。山下有磨山植物园,内有植物五百五十多种。荷花、桂花、梅花、山茶花、杜鹃花、月季花、兰花各自成片,是我国赏梅胜地。西峰下有樱花园和七十八樱花亭,还有盆景园和千帆亭、冷艳亭、蕴谊亭、翠帷亭、雁栖水榭等景点。樱花树苗是邓颖超女士1979年访日时,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为表示对周恩来的怀念而赠送的,共78株,象征周恩来享年78岁,并寓意中日两国在1978年缔结和平友好条约。邓颖超嘱托将这78株树苗植于周恩来生前寄予厚望的东湖风景区,并建亭以为纪念。 珞洪区由珞珈山的放鹰台、岳飞手植的“岳松”和洪山的宝通禅寺、洪山宝塔、无影塔等景点组成。放鹰台是一座高出湖面10米,面积约10亩的土台。相传李白在湖北安陆成家后,还想建功立业,便四处拜谒名人,求取功名,但四处碰壁,十分沮丧。一天,他信步沿洪山北麓往东走,不觉来到湖边。忽听阵阵鸟叫,他拨开树丛,见一只小鹰被猎人下的套子套住了,即解开套子,小鹰冲上天空,绕李白盘旋了两圈才飞走。望着远去的小鹰,李白豁然开朗。从此,他就四处游历,长吟狂歌,不再求官。据说就是因为李白在此放过鹰,所以后来这里的鹰就特别多,也都飞得特别高。 白马区有个白马冢,相传赤壁大战后,鲁肃骑一匹白马路过此地,马陷泥而死,埋葬于此,把它的坟地取名为白马洲。吹笛区有座吹笛山,传说明太祖朱无璋第六个儿子朱桢来武昌时,曾在此吹过笛子。落雁区有座鼓架山,是战国时楚庄王击鼓督阵讨伐斗越椒之地,斗向楚庄王猛射一箭,射在鼓架上,此山因此而得名。鼓架山前有座清河桥,传为庄王帐下的神箭手养由基与斗越椒比箭,一箭射死斗越椒的地方。如此众多的古迹集中于一个风景区,在全国尚不多见。 〔古诗文赏析〕 绝 句 四 首(其三)
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晴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诗的下联也有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可见。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在江岸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当人们想到这些船只行将开行,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时,就会觉得很不平常。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呢?“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何等开阔! (周啸天) 〔现代散文〕 我常有幸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但不管游到哪,最令我魂牵梦绕的仍是这片秀丽多姿的青山绿水。在我的审美意识中,家乡的东湖是再美不过的了,不论走到哪,能作东湖人则使我自豪不已。 东湖风景区位于武昌的东郊,从黄鹤楼驱车约二十华里。论水,它烟波浩淼,约为杭州西湖之五倍;论山,它群峰簇拥,岗峦起伏;论深邃,它以九十九湾著称,曲折错落;论开朗,它以琉璃万顷,碧波如海见长。 东湖风景线是围绕湖滨展开的,亭台楼阁,参差错落,红花绿树,掩映生辉,或曲径,或小桥,或山石,或雕塑,或柳暗花明,或豁然开朗,步移景换,秀色可餐。东面的磨山,山色蓊蔚;西面的听涛,湖光潋滟。人们常说:“听涛风景甲东湖”,“不上磨山不知东湖美”。可见湖有湖的绝处,山有山的妙处。 听涛区的大门在黄鹂湾,黄鹂湾的西北有一个翠柳村,游人一进大门,就会自然联想到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黄鹂湾周围岗峦交错,中有湖水一湾,岸边垂柳依依,湾内荷花点点,轻舟荡漾,鸟语花香;翠柳村一个小山头的前沿有座雾抱亭,是由四座方亭和四座半圆角亭组成的内方外圆的环形亭,很有特色。亭内含一座天井,天井中栽有枫香一株,枝叶飘洒,覆盖亭宇,亭上有树,树下有亭,亭周广植乔木,亭中有树,树中有亭,树姿亭影,绰约别致,形成林中雾抱树,雾中树抱亭,树立云雾中的奇特景观。 听涛区的南端,建有先月亭一座,取“近水楼台先得月”之意。登亭四望,一片空旷,云水茫茫,水天一色。每当皓月临空,清光四溢,冰清玉洁,水月交辉,几疑置身广寒宫殿。从先月亭过柳堤,便有一坡,迎面立起石坊一座,上书“疑海听涛”四个苍劲的大字,听涛区由此得名。听涛区夹在珞洪、白马两区之间,以一片半岛几处触角伸向湖中,东湖东南几行远山遥遥相望,群山倒景湖中,别具意境。岛间又有黄鹂湾、天鹅池等内湖,湖中有湖,湖水澄澈,波光闪闪,景色诱人。岛内或山或坡,或堤或桥,高低起伏,曲折幽深。沿着十里湖滨,有“寓言公园”、“多景台”、“水云乡”、“听涛轩”、“行吟阁”、“梨园”、“鲁迅广场”、“九女墩”、“湖光阁”等三十多处风景点,正所谓“静时观水目能听,终日游山足不知”,难怪到过东湖的人无不为大自然的恩赐所感慨万千,终日游湖终不厌。 从湖光阁穿过池杉、夹竹桃间植的绿色长堤再往东北行,便是几抹青山、几湾绿水,山水交融、风光多变的磨山景区。如果说听涛区以湖光见称,磨山区则以山色见胜。 磨山,形园如磨,原名磨儿山。民间有“十里长湖,八里磨山”之说。磨山伸入东湖湖心,是东南岸群山中的主要山脉,六个山峰自东向西排列,蜿蜒嵯峨,起伏迭宕,气势磅礴,曲折幽深。山上苍松翠柏金桂丹枫,郁郁葱葱,望如翠屏,这是东湖群峰中最高处,也是游人观景的最佳处。 这里,主要展现的是以楚文化为主体的风景,已建成的有“楚天台”、“楚市”、“楚城”、“楚辞轩”、“离骚碑”、“祝融观星”等景点,磨山中峰的楚天台依山上升,层台累榭,气势恢宏,富丽堂皇。登台揽胜,极目楚天,东湖风光尽收眼底,一览无余,令君心旷神怡,遐想万千。楚天台下矗立着两只铜铸金凤,高7.2米,重15.8吨,代表至善至美的楚国图腾。楚天台后,沿石径小路前行100米,即可观赏到一座黑色高大的铸铁塑像,立于磨山西二峰顶。这座脚踏日月,昂首挺胸,目视东方的塑像,就是楚人的远祖——火神祝融。游客顺山而下,再进入古色古香的楚市一条街,不仅可感受到浓郁的楚国风貌,还可购买到富有楚国特色的文化工艺品。 磨山西峰已建成有“朱碑亭”、“千帆亭”、“翠帷轩”、“蕴谊亭”、“七十八樱花亭”、“冷艳亭”、“雁栖水榭”诸景色;山南的园林植物园,辖地6600亩,栽种各类植物550余种,分为梅园、桂园、杜鹃园、樱花园、荷花园、盆景园等,每年花开季节,百卉争妍,游人如织。郭沫若在《题东湖》律诗中就有“且喜东湖春早到,红梅万树一齐开”之名句,反映了磨山植物园王国的盛大。目前,磨山每年一届的东湖金秋园林艺术节活动更惹人注目,令中外游客赞赏不已。 美哉!东湖,愿您青山不老,绿水长流…… (戴晖) 〔民间文学〕 行吟阁前有一尊屈原塑像,相传行吟阁曾救过清代大才子纪昀的性命哩。 这一天,乾隆无聊,就拿纪晓岚来开心,随便问道:“纪卿,你说说,什么是最大的忠孝呢?” 晓岚应道:“圣人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所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是大忠;父要子亡,子不敢不亡,这是大孝。” 乾隆马上厉声说:“那好,我现在就要你去死吧,怎么样?” 纪晓岚跪下,从容朗声回答:“臣遵旨!” 乾隆又问:“你投河,上吊,还是自刎?” “一言为定,臣就去投河。不过,臣要去投长江!” “难道投黄河不行吗?”乾隆逼问。 “不行!”纪晓岚引经据典地说:“古人云:‘跳到黄河洗不清’嘛。臣生得磊落,也要死个清白!” 乾隆点点头:“好,寡人成全你了。去吧。” 乾隆很喜欢纪晓岚,想看看他怎样来解开这个难题。 过了几天,纪晓岚浑身透湿地跑来“复命”了。 “这不是纪晓岚吗?”皇上故作惊诧说:“你是人还是鬼?” “启禀吾皇万岁,臣是人。” “你为什么还没死?这可是最大不忠哟!” “回陛下,您看臣这身衣裳,就知道臣是没有违旨的。不过,臣在武昌行吟阁前,碰到屈原了。屈大夫见我投了江,硬把我从水里捞起来,推上岸,还说我死才是最大的不忠咧。” 皇上真的发懵了,忙问:“此话怎讲?” “屈原说: ‘战国时代吾楚王是个昏君,我投江是大忠。你没读过我在行吟阁前的诗歌吗? 可是,你纪昀,就完全不同了呀。你生正逢时,是清明盛世呀。要死,你该先回去问问你们皇上,是明君还是昏君。如果是昏君,那你再来伴我不迟;若是明君,你死了还不算,岂不还要连累你的皇上受到不白之冤吗?’臣当即说明是陛下口旨,屈大夫当即叱我胡说。那么,万岁,您说,能因我而连累您吗?”晓岚煞有介事地申述着。 “好家伙,真厉害,纪卿,孤真算服了你啦!”乾隆皇帝哈哈大笑,摸着胡须,不住点头,并亲手把纪晓岚扶了起来。 (杨代晔) 东湖川西著名古典园林。在新都县新繁镇西街。始为唐代西川节度使、著名宰相李德裕 (787年~850年) 任新繁县令时所开凿。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王安石之父任新繁知县时常至东湖游览,作七言长诗 《东湖瑞莲歌》。以后官居龙图阁学士的梅挚也写诗唱和,使东湖名声大振。南宋建炎年间新繁知县沈居中在东湖建 “三贤堂” 纪念李德裕、王益、梅挚三人。现存东湖园林为清同治二年 (1863年) 知县程晓松重建,并奠定今日之规模。占地18000平方米,湖面约占1/3。玲珑别致,布局谨严。现存园林建筑20余座,楼、台、亭、阁俱全,还有自宋以来名人学者撰写的碑、匾20余块,楹联10余幅。有 “西蜀名园” 之誉。1996年公布为第四批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东湖 东湖宋*苏轼的五言古诗,《凤翔八观》之五。东湖在凤翔东门外,分内外二湖。诗人写道:“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尔来走尘土,意思殊不堪。况当岐山下,风物尤可惭。有山秃如赭,有水浊如泔,不谓郡城东,数步见湖潭。入门便清奥,况如梦西南。”黄土高原的重山浊水与江水绿如蓝的天府之国是无法相比的,当诗人看到这一泓清潭,仿佛回到了家乡,惊喜之情溢于言表。诗中又说: “闻昔周道兴,翠凤栖孤岚。飞鸣饮此水,照影弄毵毵。”这就是古时的饮凤池,湖边有许多合抱粗的梧桐树。诗人在东湖留连忘返,“不辞日游再,行恐岁满三”,甚至看天色已晚,离开后,暮鼓敲响时却又再次来到了湖边。 ☚ 维摩像唐杨惠之塑在天柱寺 真兴寺阁 ☛ 东湖 东湖宋*苏轼的五言古诗,《凤翔八观》之五。东湖在凤翔东门外,分内外二湖。诗人写道:“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尔来走尘土,意思殊不堪。况当岐山下,风物尤可惭。有山秃如赭,有水浊如泔,不谓郡城东,数步见湖潭。入门便清奥,况如梦西南。”黄土高原的重山浊水与江水绿如蓝的天府之国是无法相比的,当诗人看到这一泓清潭,仿佛回到了家乡,惊喜之情溢于言表。诗中又说: “闻昔周道兴,翠凤栖孤岚。飞鸣饮此水,照影弄毵毵。”这就是古时的饮凤池,湖边有许多合抱粗的梧桐树。诗人在东湖留连忘返,“不辞日游再,行恐岁满三”,甚至看天色已晚,离开后,暮鼓敲响时却又再次来到了湖边。 ☚ 维摩像唐杨惠之塑在天柱寺 真兴寺阁 ☛ 东湖 178 东湖在武汉市武昌东郊,故名。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面积87平方公里,湖面约有33平方公里,为中型浅水湖。湖岸曲折参差,素有99弯之称。湖畔东、南、西三方,丘岗起伏,湖光山色,绮丽多姿。听涛区为东湖的游览中心,有行吟阁、听涛轩、水云乡、天长楼、湖滨画廊等景点。珞洪区有宝塔、古寺、烈士墓。朱碑亭在磨山西峰上,匾额为郭沫若手书,其前方红色大理石上镌刻朱德题词全文。名胜还有九女墩、湖光阁等。 ☚ 东坡赤壁 神农架 ☛ 东湖 东湖位于市东南。其地为箬篑山的一部分,相传秦始皇东巡会稽时曾在此停车喂马。汉时起即不断有人开采山上青石,历经一千多年,部分山体被凿成高约60米削壁和深达18米深潭。沿山脚则被凿成一湾宽约10米、深约5—10米的湖塘。清光绪年间邑人在此筑堤数百丈,堤内即为东湖,堤外是浙东古运河。景区内壁削岩奇,水深洞幽,因石成景,因水成趣,山光水色,美不胜收。沿湖配以雕栏回廊,曲水虹桥,宛如一座巨大的盆景。乘乌篷船游于其中,如入仙境。湖周有六亭,西有“香积”、“饮渌”、“听湫”,东为“寒碧”、“揽越”、“静趣”。所取亭名之妙,启人无尽想象。元代杨载、清代姚大源,近代孙中山、鲁迅、郭沫若等,都曾留下游踪。湖畔有“陶社”,为纪念辛亥革命烈士陶成章而设。 ☚ 府山 太平天国壁画 ☛ 东湖 东湖位于市东北。北宋端拱年间(988—989)这里曾是水军驻地。熙宁四年(1071),台州知州钱喧为游览、排水,始开为湖。经历代整修,成为临海一处风景区。湖面积约660平方米,有湖心亭、半勾亭、流杯亭、忠逸祠、小瀛洲、樵云阁、小鉴湖等。小瀛洲上有嘉靖三十九年(1560)所立明代抗倭名将谭纶画像碑和戚继光表功碑。 ☚ 巾子山 桃渚城 ☛ 东湖 东湖位于市东郊。亦名七星湖。古泉州有名的游览胜地。与韩愈同登“龙虎榜”的欧阳詹,曾用“含之以澄湖万顷,揖之以危峰千岭”概其胜。唐贞元九年(793),泉州太守席相在此设宴,送欧阳詹等赴长安应试。唐时湖旁有纪念席相及谪居来泉州的宰相姜公辅的二公亭,岁久亭圮。南宋庆元六年(1200)浚湖,积淤土成4座山丘,淳祐三年(1243)再次疏浚,又堆积3座,合称七星墩,今存残迹。宋以来文人颇多吟咏。南宋龙图阁直学士王十朋有《东湖二公亭》诗,以“二公亭插芰荷间,绿盖红妆四面环”描写七星湖荷景。今湖上仍芰荷遍布,胜景犹存。 ☚ 泉州天后宫 清净寺 ☛ 东湖 东湖位于市东隅。湖依江傍城,如牛角弯环,水面宽千余亩,湖上碧波粼粼,鱼泳鸟集,环湖曲径,竹影婆娑。北宋文豪苏轼曾题“东湖”,石刻今佚。湖东南堤上有古登龙桥,东湖公园内有革命烈士纪念碑、翼王亭、石达开祖母碑座等胜迹。现东湖辟为种鱼养殖场。湖藕肥硕,质嫩肉脆。鲜藕与藕粉,为贵港名特产。 ☚ 南山寺 9. 桂平西山风景名胜区 ☛ 东湖 东湖位于县城东门外。相传周文王时有凤凰饮水于此,故又名饮凤池。隋文帝时在池旁建岐阳宫。宋嘉祐七年(1062)苏轼任凤翔府签判,动员百姓扩浚池塘,引城西北角凤凰泉水注池中,栽莲藕,种细柳,建亭阁,并改名日东湖。清光绪年间,凤翔知府在湖东扩凿新湖,故今湖分内外。湖区建筑,屡毁屡修。水面自南而北有惠景堂、鸳鸯亭、春风亭、宛在亭、君子亭、断桥等。沿湖滨有一览亭、洗砚亭、望苏亭、不系舟、苏公祠等。苏公祠内又有嘉雨亭、凌虚台及纪念苏轼的诗词、绘画、书法等石刻。湖面荷花映波,风景如画。湖北堤柳垂丝,竹荫匝地。今外湖辟有民俗艺术展览馆,展出剪纸、木版年画、戏剧脸谱、皮影等数千种民间工艺品。内湖辟有凤翔县博物馆。 ☚ 秦雍城遗址 8. 麟游县 ☛ 东湖 东湖又名饮马池,位于市区东南隅。面积6358平方米,相传刘邦驻军汉中时,曾在池中饮马。今湖西墙垣中嵌有清代石刻对联一幅:“神龙能作苍生雨,饮马常怀赤帝风”。横额:“有龙则灵”。背刻“古东湖”三个大字。清嘉庆时于湖侧建三台阁,多角飞檐三层攒尖式建筑。夕阳西下,三台阁倒影湖中,景色雅丽。 ☚ 拜将坛 东塔 ☛ 东湖位于湖北武汉市东郊。湖面33平方公里,风景区面积约87平方公里。湖岸曲折,景色宜人。湖中有结构壮丽的湖光阁。湖西岸有行吟阁、九女墩、长天楼、屈原纪念馆、听涛轩、水云乡、沧浪亭、濒湖画廊、洪山宝塔、施洋烈士墓等。 东湖 东湖在广西贵港市城区内。湖水面积668亩,有一清代白石桥横跨南北,形似巨龙。故有人写诗赞此胜景曰:水从白玉环中过,人在青龙背上行”。清光禄大夫陈璚亲书“东湖”二字石碑立于桥头。这里曾是黄鼎凤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大败清军的古战场。民国十九年(1920年),县长黎庶希在湖的北隅建中山公园。民国二十三年广西政府拔款5000元在园中建翼王亭、石达开纪念碑和石达开祖母碑座。内中有于佑任、李宗仁、白崇禧、汪精卫、黄旭初等名人题字。近年来,县人民政府又拨款增建湖心岛石达开铜像和“渡船碑”,逐渐成为当地居民与外地游客赏玩的胜地。 ☚ 明秀园 七星公园 ☛ 东湖 东湖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东郊。为杨汊湖、汤林湖、郭郑湖、牛巢湖等湖的总称。集水面积约190平方公里,湖区港汊交错。其中东湖集水面积约119平方公里,湖泊面积33平方公里。湖岸线长115.5公里,湖长11.3公里。湖底高程15.12米。最大水深4.66米,平均水深2.48米,湖泊容量8150万立方米。纳西南丘陵来水,原为过水湖,于青山港处与长江相接,受江水制约。为著名风景区。 ☚ 西湖 严西湖 ☛ 东湖 东湖位于江西省余干县与新建县之间。东南濒南疆湖,北邻鄱阳湖。属鄱阳湖内湖。因位于南山之东得名。水面面积32平方公里,水深6~8米。水产丰富。 ☚ 南疆湖 大湖 ☛ 东湖 东湖位于江西省南昌县。唐元和三年(808年)在湖周筑堤,开南塘斗门以节江水,开陂塘以灌田。凡陂塘598所,灌田12000顷。 ☚ 常德诸堰 大农陂 ☛ 东湖 东湖在江西省南昌市区中心,湖面约13万平方米。雷次宗《豫章记》云:“东湖,郡城东,周四十里,与江通”。唐代张九龄有《临泛东湖·时任洪州》诗咏此。唐元和三年(808年),韦丹为除水患,首倡治湖。疏浚湖内淤泥,沿湖岸植柳树,有“万柳堤”的称赞。明代以后,东湖分成东、西、北三湖。民国初年,沿湖用红石垒岸,北湖又分成南北二湖,共为四湖。 ☚ 嵩梁山 百花洲 ☛ 东湖East Lak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