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东汉帝陵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东汉帝陵 东汉帝陵东汉十二个皇帝的陵墓。除汉献帝禅陵在山阳 (今河南焦作)外,其余十一陵都在洛阳附近。传光武帝原陵在洛阳东北孟津,北临黄河,南接邙山,陵西光武庙中有北宋开宝六年(973年)修庙碑,说明自唐以来即认定此处为原陵,现存坟丘已经后代培修。另外十个陵,据《帝王世纪》所载,明帝显节陵、章帝敬陵、和帝慎陵、殇帝康陵及桓帝宣陵,均在东汉洛阳城东南三十里至四十八里的区域内;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冲帝怀陵、灵帝文陵均在东汉洛阳城西北十五里至二十里的区域内;质帝静陵在东汉洛阳城东三十二里。东汉帝陵的布局和形制与西汉帝陵有所不同。从明帝显节陵开始,陵园四周不筑垣墙,改用“行马”,即一种临时性的竹木做的屏篱。不置陵邑,不建庙。明帝时,把每年元旦公卿百官会集朝贺皇帝的仪式和八月举行的“酎祭”,一并移至陵寝中举行,成为历代帝王举行“上陵礼”、在陵上举行盛大祭礼的开端。明帝临终下遗诏,把神主藏到光武庙中,从此废除为每个已故皇帝建立一庙的成规,而把许多祖先神主集中放到一座祖庙(即太庙)里,实行“同堂异室”的供奉办法。为了适应在陵园中举行祭祀的需要,开始在陵丘前建筑祭殿,这种布局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实为唐宋以后的享殿(献殿)和祾恩殿之滥觞。《水经注》记载,光武帝原陵隧道有“表象马”,即建在神道两侧的石象、石马。此种建置,开创了在神道两侧列置石像生的先例。东汉帝陵地宫也改变了西汉以“黄肠题凑”为椁的制度,多用石材建筑椁室,称为“黄肠石”。自清代以来,已发现被盗出的顺帝宪陵、桓帝宣陵、灵帝文陵等陵墓中的“黄肠石”,石上多刻有年号、监制官吏或刻工名号、编号、大小尺寸等,当是营建地宫的建筑材料。 ☚ 大葆台汉墓 沂南画像石墓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