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东林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东林寺 位于庐山西北麓。东晋高僧慧远于公元384年创建,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佛教的八大道场之一,净土宗的发源地。唐宋两代是东林寺的鼎盛时期。唐大中年间,殿厢塔室多达310余间,“规模宏远,足称万僧之居。”藏经10000余卷,为当时全国藏经最多的寺院之一。扬州龙兴寺高僧鉴真东渡前,曾到该寺驻足3天,将寺僧智思及东林教义带到日本,现在东林教仍为日本佛教的第二大教派。至今还常有中外僧侣到此朝宗祭祖。近年来,东林寺修葺一新,不仅修复了神运殿,三笑堂、念佛堂、斋堂、僧舍等,又新建了大雄宝殿、天王殿、五百罗汉堂,重建了白莲池。还保存了聪明泉、出木池、虎溪桥、远公塔、柳碑、六朝松等大量名胜古迹。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诗文赏析〕 晚泊浔阳望庐山
这首诗色彩素淡,浑然无迹,后人叹为“天籁”之作。前面四句,颇有气势,尺幅千里,一气直下。诗人用淡笔随意一挥,便把这江山胜处的风貌勾勒出来了,而且还传递了神情。 试想在那千里烟波江上,扬帆而下,心境是何等的悠然。然而一路上也不是无山,但却不见名山。直到船泊浔阳城下,头一抬,那俊伟秀拔的庐山突兀而起,“啊!香炉峰,我这才见到了你。果然名不虚传!”四句诗一气呵成,到“始”字轻轻一点,舟中主人那欣然怡悦之情就显示出来了。 庐山有两座香炉峰。李白描绘的“日照香炉生紫烟”指的是南香炉峰,孟浩然指的则是北香炉峰。北香炉峰矗立在东林寺的南面,在不少诗人的歌咏中常可见到它美好的身影。当年酷爱佳山秀水的白居易谪居江州司马时,就是在北香炉峰下筑草堂隐居达三四年之久。他在《庐山草堂记》中说:“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北香炉峰“其境胜绝,又甲庐山。”该峰之美,由此也就可以想见了。孟浩然虽然没有用什么词藻去渲染香炉峰的美,只用“未逢”和始见”两个词相互衬托,看似清淡,而其中所包含的美却又是何等侬丽!他用的纯乎是水墨的淡笔,那么含蓄、空灵,从悠然遥望庐山的神情中,隐隐透出一种悠远的情思。 诗人以上半首叙事,略微见景,稍带述情,落笔空灵,下半首以情带景,情是内在的,他又以空灵之笔来写,确如昔人评曰:“一片空灵。” 香炉峰烟云飘逸,远“望”着的诗人,神思也悠然飘忽,引起种种遐思。由香炉峰而很自然地想起了长眠峰下的东晋高僧慧远,他爱庐山,因而改变了南游罗浮的计划,在东林寺里专心静修达36年之久。据云那里是“洞尽山美,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清泉环阶,白云满室”。到这儿来的人都感到“神清而气肃”。这地方如此清幽,使人生发弃尘绝俗之想,当然也为那此山林隐逸之士所向往了。孟浩然是一位“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的人物,所以他那“永怀尘外踪”的情怀是不难理解的。他对慧远的钦敬之情,也从第五、六句诗中很自然地流露了出来。 诗人在遐想,深深怀念这位高僧的尘外幽踪。这时,夕阳斜照,忽然隐隐约约听到远公安禅之地的东林寺里传来阵阵钟声。东林寺近在眼前,而远公早作古人,高人不见,空闻钟声,心中不禁兴起了一种无端的怅惘。“空”字情韵极为丰富。这儿是倒装句法,应该是先闻钟声,然后得知精舍已“近”。这一结余音袅袅,含有不尽之意。且点出东林寺正是作者所向往的地方。“日暮”二字说明闻钟的时刻,“闻钟”又渲染了“日暮”的气氛,加深了深远的意境,同时也是点题。 这首诗,诗人写来真有“挥毫落纸如云烟”之妙。诗人写出了“晚泊浔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流露出对慧远的景仰之情和对隐逸生活的倾羡。然而尽管“精舍”很“近”,诗人却不写登临拜谒,笔墨下到“空闻”而止,“望”而不即,悠然神远。“诗至此,色相俱空,真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 〔现代散文〕 漫步寺前,只见殿宇巍峨,重阁高耸,黄墙碧瓦,气势非凡,显现出佛门胜地的深奥莫测的气氛。这里便是我国佛教净土宗的祖庭。 进得寺门,一池白莲开放,争奇斗艳。据传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对慧远仰慕得不得了,想加入“白莲社”。慧远“以其心杂”,没有同意。为了表示对入社的诚意,取得慧远对他的好感,谢灵运特地在这里开凿了一个水池,并植白莲于其中。凝视池水,莲花,从中还能领略到诗的朦胧,诗的潇洒,诗的神韵…… 池后的天王殿和大雄宝殿,气势庄严雄伟。七八米高的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等佛像高居佛龛之上,自然安祥地享受着四方善男信女的供奉。殿两侧是新建的五百罗汉堂。 殿后侧有一株粗大的罗汉松。据传是在慧远开山时由外国僧人带来栽植在这里的。老干虬枝,叶色墨绿,树干粗需数人合抱。它是东林寺现存最早的历史见证之一。微风吹来,枝叶发出“沙沙”的声响,好象在向游人述说该寺的历史兴衰。那茂盛的枝叶,好象在告诉游人:它欣逢盛世,佛宇重光,越活越年轻了。 步入神运殿,就见一个极普通的水池,长宽各丈许。看似普通,其实不然,它融入神力,池中竟可“出木”。慧远当年就在这出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池中,挑选松、杉、楠、梓等上等建筑木材建造佛殿。这神奇的传说,使许多游人在此徘徊寻觅,体味神威。 寺中的聪明泉,展示出一种佛化了的智慧和宁静。有一次。慧远与荆州名士殷仲堪在池旁谈论《易经》。殷仲堪能言善辩,口若悬河,远公十分佩服,于是指着井中的泉水说:“君之辩有若此泉。”后人就把这汪泉水叫作“聪明泉”了。 出东林寺,向寺北行约200米,拾级登上一座小山坡,便是远公塔院。远公塔为圆形,外表砌以径约半尺的卵石,酷似荔枝,故又称“荔枝塔”。一代佛教宗师的英灵就长眠在塔下。慧远大师在庐山三十余年,“迹不入俗,影不出山”,专心致志地宣扬和研究佛法,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中国的佛教史和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仅就他这种惊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着实令人感佩。我不信佛,也不禁面对远公的英灵合掌鞠了一躬。 (崔廷奎) 〔民间文学〕 东林寺前有条迂回曲折的小溪,叫做虎溪。虎溪之上有座小小的石拱桥,名字便叫虎溪桥。 据说,慧远大师到庐山后,他给自已定了一条规矩:影不出山,迹不入俗,送客也从不过虎溪桥。若是过了虎溪桥,寺后山上的护山神虎就会吼叫起来。 慧远喜欢跟有节操的名人雅上交往。他对隐居在山南栗里的陶渊明和简寂观道士陆修静倾慕已久,很想和他们见上一面,叙谈叙谈。可他又犯难:前往拜访吧,就破了规矩;约请他们来吧,又如何招待嗜酒如命的陶渊明和放浪形骸的陆修静呢? 有一天,慧远手中拿着一封信,突然仰脸大笑起来。众僧徒一看,感到很奇怪。慧远面带喜色地说:“陶渊明、陆修静即将来访。” 原来,陶渊明托人送信来,信中说,他和陆修静久慕慧远大名,拟于次日邀陆修静一起专程来寺拜见,只是担心能否让他在寺中喝酒。众僧徒一听,都把头摇得拨浪鼓似地说:“庙堂乃清静之地,岂能饮酒作乐?阿弥陀佛!”不料慧远却一反常态,不以为然地说:“陶渊明和陆修静乃当今名士,他们平生爱的就是喝酒。僧家纵有清规戒律,也不能强加于人呀!你们不必多言,师父我自有主意。”为了表示对陶、陆二人的诚意。慧远破例地派徒弟到寺外的雁门市打了几斤好酒来。 第二天,陶渊明和陆修静果然如期赴约,来到了东林寺。慧远闻讯,亲自把二位迎进寺里,立即摆上酒菜,请他俩饮酒。他自己却滴酒不沾,在旁席吃菜相陪。他们边喝边谈,陶渊明谈了他辞去彭泽县令后,归居田园,过着“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的恬静生活,神色非常坦然。陆修静畅叙了他在家乡吴兴建业讲道及返回庐山时一路看到的山川美景,眉宇间流露出欣喜之色。他俩对慧远的刻苦精神倍加赞赏。三人边吃边谈,越谈越投机。不觉日已偏西。 陶渊明和陆修静起身告辞,慧远亲自相送。三人边走边谈,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不知不觉已走过了虎溪桥。这时,后山的神虎突然吼叫起来。三人听到虎啸,立即停住脚步,相向“哈哈”大笑起来,慧远忙拱手道:“哎呀,过了虎溪桥了!二位好走,恕不远送。”陶、陆二人忙摆手道:“长老留步,不必客气。”慧远直到看不见二人的影子后才起身回寺。 就这样,“虎溪三笑”成了庐山的千古佳话。 (崔廷奎 整理) 东林寺在江西庐山西北麓。是我国佛教净土宗发源地。东晋太元十一年,名僧慧远在此建寺讲学,并创设莲社,倡导弥陀净土法门,后世推尊他为净土宗始祖。唐时极盛,有殿厢塔室共三百一十余间。寺前虎溪,自南向西回流,上有石拱桥。相传慧远专心修行,影不出户,送客不过虎溪桥。寺内有晋石塑、唐经幢及唐、明、清文物碑刻多品,十分珍贵。唐代诗人李白《庐山东林寺夜怀》,即指此。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上) > 僧院名刹部 > 名寺 > 東林寺 東林寺 dōnglínsì 座落於江西廬山西北麓。晉太元九年(公元384年)僧慧遠建。被後世尊爲淨土宗始祖的慧遠,在此寺講經達三十年之久。唐改稱太平興隆寺。宋仍復今名。紹興間毀廢,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重建,萬曆間增拓。清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擴建。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復修。爲佛教淨土宗(蓮宗)發源地,八大道場之一。主要建築有山門、神運殿、護法殿、三笑堂、念佛堂(亦稱“十八高賢影堂”)、文殊閣等。寺有慧遠墓、唐柳公權真蹟殘碑等。歷代名人題詠甚多。參閱宋·王象之《輿地紀勝·江州·景物下》、雍正《江西通志·寺觀三·九江府》。 東林寺 东林寺 东林寺在庐山西北麓,是中国净土宗发源地。386年(东晋太元十一年)名僧慧远在此建寺讲学,创设莲社,倡导弥陀净土法门,后世尊他为净土宗始祖。东林寺唐时达到鼎盛,有殿、厢、塔、室共310多间。 ☚ 琵琶亭 传统习俗/节庆会展 ☛ 东林寺 285 东林寺佛教八大道场之一。位于江西省庐山北麓,为东晋名僧释慧远创建于晋太元十一年(386),当年曾盛极一时。寺内主要建筑为神运殿、三笑堂、念佛堂、文殊阁等。神运殿内供有释迦牟尼、文殊、普贤、阿难等塑像,殿后东窗之下,嵌有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真迹残碑。念佛堂乃当年慧远与雷次宗等18人结白莲社诵经念佛、修炼净土之所。寺外有虎溪桥,据传为慧远送客处。此处山清水碧、风光宜人,许多风景如“聪明泉”、“石龙泉”、“罗汉松”等,均与慧远诵经传道有关,历代墨客也有诗篇传世,其中以李白 《庐山东林寺夜怀》、白居易《宿东林寺》、陆游《六月十四日宿东林寺》和岳飞《寄东林慧海上人》等最为著名。在东林寺之西,尚有晋代沙门竺昙禅室,即西林寺遗址。 ☚ 邺城遗址 大明宫遗址 ☛ 东林寺 东林寺位于庐山西北麓。东晋高僧慧远于太元六年(381)创建,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慧远在此结社讲经达三十年之久,是我国佛教八大道场之一,隋唐极盛时有建筑310余间,称“万僧之居”。南宋陆游《游东林记》:“寺极大,连日游历,犹不能遍。”曾被西域佛教界视为“东向稽首,献心庐岳”的圣地。唐代高僧鉴真亦曾至此,并将东林教义传入日本,后创东林教,尊东林寺为祖庭,尊慧远为始祖。寺内主要建筑有神运殿、三笑堂、念佛堂、文殊阁等。神运宝殿内,供有雕刻精美的释迦牟尼、文殊等金身塑像。传说慧远建此殿时缺少木材,当夜平地冒出水池,木材涌出,取之不尽,故曰“神运”。殿后有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真迹残碑和颜真卿题记两则。寺前有虎溪桥,相传慧远送客从不过此桥。一日,送陶渊明、陆修静,谈笑间,不觉过桥,虎即大吼,三人相视大笑而别,谓之“虎溪三笑”。李白《别东林寺僧》有“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的诗句。范成大亦有诗言其事,并嘱长老法才建“过溪亭”。古画《三笑图》(已佚)本此,苏轼有《三笑图赞》。寺内之三笑堂亦缘此而建。寺中还有聪明泉、卓锡泉、石龙泉等。 ☚ 铁船峰 西林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