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东林学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东林学派以明代顾宪成、高攀龙为代表的学派。因其于万历八年(1580年)在江苏无锡建立东林书院而得名。俗称东林党。该派讲学不仅讨论学术,而且议论朝政,标榜人物,一时领袖士林,天下士子闻风景从。其中大都为品格清高,关心时事,力攻阉党,勇于献身,屡蹶屡起,故受统治者忌恨,多次遭到残酷镇压。学术上基本恪守程朱理学,同时也肯定王阳明心学,企图调和两家矛盾。“性即理也,言不得认气质之性为性也。心即理也,言不得认血肉之心为心也。皆吃紧为人语”(顾宪成:《小心斋札记》),对王门后学趋向禅学持批评态度,并批评王阳明无善无恶是良知的理论是佛教的理论,它导致“空”和“混”的毛病。“空则一切解脱,无多挂碍……以仁义为桎梏,以礼法为土苴”,以至于“独立不惧,为意气用事者矣”;“混则一切含糊,无复拣择,……以任情为率性,以随俗习非为中庸”(同上书)。主张以圣人之言为道德评价的最高标准。认为虽然“人之一心,浑然天理”,但能使本心全然为天理者,则“惟圣人而已”。一般人的心偏驳不齐,“各是其是,各非其非”,不能作为评价的标准。王阳明“求诸心而得”,不以圣人是非为是非的理论必然导致“自专自用,凭恃聪明,轻侮先圣,注脚六经,无复忌惮”的结果。东林学派的伦理思想主要是维护和宣扬传统的纲常名教,坚守“君臣之分”,指出:“道者,纲常伦理是也。所谓天叙有典,天秩有礼,根乎人心之自然,而不容或己者也。”(同上)“天理者,天然自有之条理也。故曰天秩、天命、天讨,此处差不得针芒。”(高攀龙:《心性说》)东林学派还提出“恤穷民,体富民”的主张,认为“天下之是非,自当听之天下”(顾宪成:《以俟录·序言》)。主要人物还有钱一本、孙慎行、顾允成、黄尊素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