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蜜蜂eastern bee蜜蜂属的一个种。学名Apis cerana Fabricius。分布在亚洲,包括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中国、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东帝汶、菲律宾、日本、朝鲜以及前苏联远东地区,生存在热带、亚热带、温带3种气候带。 在自然界中,蜂群栖息在树洞、岩洞等隐蔽场所,营造多张垂直的巢脾。雄蜂巢房蛹期呈笠状凸起。分蜂期营造7~15个王台。蜂王和雄蜂的性引诱信息素同西方蜜蜂一致。工蜂的活动和行为与西方蜜蜂相似,但扇风的方向不同,在巢门的踏板上头向外扇风。工蜂的飞翔速度超过西方蜜蜂,采集范围半径1000~2000米。维持1~3千克(约1.5万~3.5万只工蜂)的群势。分蜂性强,容易发生整群迁徙。对大小蜡螟的幼虫缺乏抵抗能力,易受囊状幼虫病危害,但能抵抗大小蜂螨及胡蜂的危害。 蜂王有黑色和棕色两种体色。雄蜂体黑色。工蜂体长9.50~13.00毫米,前翅长7.00~9.00毫米,喙长3.00~5.60毫米,后翅中脉分岔,上唇基具三角形黄斑。体色变化较大,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品种,腹部以黄色为主,高寒山区或温带地区的品种以黑色为主。 东方蜜蜂的主要品种有中华蜜蜂、印度蜜蜂、爪哇蜜蜂、菲律宾蜜蜂、日本蜂(见蜜蜂品种)。爪哇蜜蜂(Apis cerana javana Ender.)分布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以及马来西亚半岛和帝汶岛。工蜂体长10.0~11.5毫米,平均喙长3.42毫米,前翅长7.5~8.0毫米。体色黑黄,与印度蜜蜂相似。后足基跗节具8条花粉刷的刚毛带。第5腹板的镜区比后腺区短。蜂群维持1~2千克群势。一般每群能生产10~20千克蜂蜜。菲律宾蜜蜂(Apis ceranaphilipine Skor.)分布在菲律宾群岛,以吕宋岛为主。工蜂体长9.5~11.0毫米,前翅长7.0~7.5毫米,喙长3.15毫米,上唇基红色,第5腹板的镜区与相似的后腺区等长。体色黑黄,与印度蜜蜂相似。蜂群一般维持1~1.5千克的群势,分蜂性强。日本蜂(Apiscerana japonica Skor.),分布在日本列岛。工蜂体长11.30~12.30毫米,前翅长8.50~8.70毫米,平均喙长5.25毫米,工蜂体色以黑色为主,蜂群维持2~2.5千克群势,分蜂性弱。 由于东方蜜蜂适应亚洲东南部热带、亚热带气候区的生态条件,能抵御蜂螨、美洲幼虫腐臭病和胡蜂三大主要敌害的为害,能较好地利用分散零星的蜜粉源。因此在中国的南部山区和印度的北部山区,采用活框饲养方法已显示出较好的经济效益。对东方蜜蜂的生物学特性、饲养技术、选种育种等研究时间不长,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东方蜜蜂的经济价值将会进一步提高。(彩图2) 东方蜜蜂eastern races of beesApis cerana Fabricius,蜜蜂属的一个种。原产亚洲,分化有中华蜜蜂、印度蜜蜂等亚种。主要分布在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中国、越南、缅甸、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朝鲜、韩国、日本以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生存范围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在野生状态下于洞穴中营巢。三型个体分化明显,蜂王和雄蜂的性引诱物质与西方蜜蜂相同,工蜂信息传递与西方蜜蜂相似。蜂王有棕色和黑色两类:雄蜂黑色,雄蜂蛹房房盖中央有小气孔。工蜂后翅中脉末端分叉;上唇基具三角形黄斑。工蜂在巢门口扇风时头部朝外,腹部朝向巢门。在进化上不如西方蜜蜂完善。分蜂性强。在缺蜜或遭受病、敌害侵袭时易逃亡。蜂群失王后易发生工蜂产未受精卵。蜂王产卵量、群势和采蜜量均不如西方蜜蜂。易受大、小蜡螟幼虫的危害,易感染囊状幼虫病,但抗蜂螨力强。善于采集零星蜜源,耐热抗寒,适应于广大山林地区的气候和蜜源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