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东坡七集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东坡七集

东坡七集

诗文别集。一作《苏文忠公全集》。宋苏轼撰。苏轼诗文,苏辙《亡兄端明子瞻墓志铭》著录者凡六集,即《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内制》十卷、《外制》三卷、《和陶》四卷。六集合刊,加上《应诏集》十卷,便是七集。《郡斋读书志》卷四下、《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皆著录。此七集,共收诗二千零八十七首(包括帖子词口号六十五首,原收《内制集》)、文一千五百八十九篇(不包括帖子词口号)。此书至明初传世已稀,明宪宗成化(1465—1487)间,程宗为重刻,易《和陶集》为《续集》,他如旧。后人简称程刻为《东坡七集》。《续集》除包括《和陶集》外,尚收诗五百二十六首、文一千一百四十六篇。以诗而论,其中八十多首系他人之作,如《送淡公二首》唐孟郊作,《辘轳歌》唐顾况作,《雷州八首》秦观作,《申王画马图》蔡肇作,《送公为游淮南》晁补之作,《再过泗上二首》张耒作,《答子勉三首》黄庭坚作;其中四十多首,已见《东坡集》、《东坡后集》,系重出,如《代书寄桃山居士张圣可》,即见《东坡集》卷一二,题作《正月二日往岐亭郡人藩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雨二首》即为《东坡后集》中的《连雨江涨二首》。其馀大约四百首,包括《郭纶》等七十九首源自宋仁宗嘉祐(1056—1063)间苏洵、苏轼兄弟自蜀江行转陆赴京师途中倡酬结集——《南行集》之诗,可信为苏轼作。所收之文,少数篇乃他人之作误入,数篇重出,如《与谢民师推官书》乃《东坡后集》卷一四《答谢民师出》。其馀包括书简八百篇在内的文章,皆可信为苏轼作。然苏轼诗文犹未全尽于此。此后清查慎行广泛搜求佚诗,并在宋百家注(题王十朋集)、施元之《注东坡先生诗》的基础上,为《补注东坡编年诗》五十卷。冯应榴继起搜求,并集诸家之注,益以己意,为《苏文忠诗合注》五十卷。二书收诗近二千七百首(不包括他集互见卷中的他人所作诗)。查氏稍前,明末茅维第一次把苏文全部辑集在《苏文忠公文集》(后来改名《东坡先生全集》)的前七十三卷中(后二卷为词)。此书收文三千八百多篇,其中书简约一千三百篇,较《东坡七集·续集》约多五百篇。苏轼有大量题跋杂记一类的随笔体文字,宋时,已收入《东坡手泽》、《仇池笔记》、《苏沈内翰》、《大全集》中的《志林》、《杂说》以及《百斛明珠》、《东坡诗话》等书中。茅本广为辑集,共得九百零七篇;而《东坡七集》所收此类文字,不过数篇。解放以后,苏轼诗、文集分别点校整理。《苏轼诗集》卷一至卷四六以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为底本;卷四七至卷五○,以冯应榴《苏文忠公合注》为依据;其末《增补》,收新辑佚诗十多首。198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1987年、1991年两次重印。《苏轼文集》底本为茅本。茅本辑文仍未尽,整理者复辑得苏轼佚文四百二十多篇(其中一些是残篇),附《苏轼文集》之后,以《苏轼佚文汇编》之名行世。198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1991年重印。

☚ 冯安岳集   栾城集 ☛

《东坡七集》

《东坡七集》

苏轼(1037~10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洵、弟辙并称三苏。他一生夹在新旧两党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历经宦海浮沉,多次遭到贬谪,最后竟远放海南岛儋州,遇赦北还,病死于常州。他在各地为官期间为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受到当地人民长久的怀念。追谥文忠。东坡继欧阳修之后成为北宋文坛巨擘,与欧阳修同为北宋文坛领袖人物。他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少有的全才,其散文、诗、词、书、画可并称“五绝”,都有极高的造诣。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创作与唐代韩愈齐名。有“韩潮苏海”之美誉,在北宋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在宋代与陆游并称苏陆,开有宋一代诗歌新面貌;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绘画是以文同为首的“文湖州竹派”的重要人物。在如此广泛的领域都取得如此引人瞩目的成绩,实为罕见。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为散文开拓了新天地;他的议论文哪怕有时理不胜辞,却似有一种魔力把读者吸引住;他的记叙文更是绘声绘色,写景状物,令人陶醉。其前后《赤壁赋》为千古绝唱。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说,东坡“所作文章才落笔,四海已皆传诵,下至闾 田里,外至夷狄,莫不知名”。他的诗现存4000余首,题材广泛,诸体皆擅,清新康健,流畅自然,想象力丰富,善用比喻,妙语连珠,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在艺术上独具风格,成一代之大观,李白之外,几无人可比。如《饮湖上初晴后雨》,已成描写西湖之绝唱。他的有些诗表现了百姓的疾苦,“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吴中田妇叹》),读之亦令人泪下。另外,东坡也有一些思想消极的诗。东坡词见《东坡乐府》条。

苏集版本,纷繁复杂。其诗文合刻本以明成化间程宗《东坡七集》影响最大。七集为《东坡集》、《东坡后集》、《东坡续集》、《奏议集》、《内制集》、《外制集》、《应诏集》,包括附录的年谱,共112卷。有清末端方校印本、《四部备要》本、1958年商务印书馆重印本(更名为《苏东坡集》)。其他较重要的有南宋郎晔选注的《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乃文选本,有《四部丛刊》,影印本、1957年文学古籍出版社校点本。诗集有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1986年中华书局出版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以上各集均无词。首先将苏文汇集起来的是明末茅维《东坡先生全集》75卷,其中文73卷,词2卷,无诗。新而较好的选本有王水照《苏轼选集》。


东坡七集 - 文学词典 - 可可诗词网

东坡七集

别集。北宋苏轼撰。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神宗熙宁年间,因不赞同王安石变法,自请外调,先后任杭、密、徐、湖等州地方官。元丰二年(1079),以讪谤朝廷罪被捕入狱,后贬谪黄州。哲宗元祐间,返京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因与旧党发生分歧,先后出知杭、颍、定等州。绍圣初,因为文讥斥先朝的罪名,远谪英州、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遇赦北归,次年卒于常州。

《东坡七集》分《东坡集》、《东坡后集》、《东坡续集》、《奏议集》、《内制集》、《外制集》、《应诏集》七种。文集中的部分诗文反映了苏轼的文学思想。苏轼重视文章的社会功能,他不仅在一般意义上主张文以明道,而且更重视文章对社会的实际作用,反对“多空文而少实用”(《答王庠书》),《凫绎先生文集序》、《与元老侄孙》等文表达了这一观点。苏轼还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南行前集叙》提出了写诗作文“乃不能不为之为工”的重要观点,指出创作应该是有感而发,应出于不能自己。在艺术风格上,苏轼强调自然平易,《答谢民师书》倡导为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并指出“辞至于能达,而文不可胜用矣。”反对矫揉造作。苏轼并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提出“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答谢民师书》),这触及到了文艺创作在形象思维和表现艺术等方面的特殊规律问题。

苏集存诗二千七百余首,题材广泛。苏轼以诗反映民生疾苦,指斥政治弊端,反映社会矛盾。《和子由闻子瞻将如终南太平宫溪堂读书》、《除夜直都厅囚系皆满,日暮不得返舍》及《五禽言》、《鱼蛮子》等诗,从各个方面反映了人民的困苦生活和悲惨遭遇。《许州西湖》、《李氏园》、《荔枝叹》对封建统治者的贪婪残暴和巧取豪夺作了严厉的批判。有些诗如《吴中田妇吟》、《山村五绝》,既真实地表现了农民的痛苦,也表达了他对新法的看法。苏轼还在诗中流露出对边防问题和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子由苦寒见寄》、《送子由使契丹》对朝廷苟安政策表示忧虑,并表达了为国破敌的雄心。苏轼的写景诗有很高成就,如《游金山寺》、《有美堂暴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饮湖上初晴后雨》,或写长江夜景,或写夏日骤雨,或写西湖胜景,有的景色撼人心魄,有的景色令人赏心悦目,都是盛传不衰的佳作。苏轼还在诗中描绘了农村环境的清新朴厚,如《新城道中》、《白塔铺歇马》展现的农村景象生机盎然,充满了生活情趣。在对大自然的描摹中,苏轼常注入个人不屈于逆境的乐观精神,《东坡》、《慈湖夹阻风》、《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都写得情景交融,富有深意。苏轼的理趣诗也富有特色,他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情景,表现出新颖独到的见解,既发人深思,又不失诗的趣味,《题西林壁》、《琴诗》、《泗州僧伽塔》等篇,都是含有一定哲理的作品,读来余味不尽。苏轼诗表现出非凡的想象力,恣意驰骋,奇趣横生,比喻丰富、新鲜、贴切,如《百步洪》连用几种形象来形容水势汹涌,是苏轼善用比喻的著名例子。苏轼诗还表现出散文化议论化的倾向,这些诗议论风发,自由流畅,但也有些作品因此而削弱了诗的形象性。

苏轼集中的散文各体皆备,内容丰富。其中政论文大都是与苏轼政治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作品。《策略》、《策别》、《策断》各篇论析了封建社会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对策;《留侯论》、《韩非论》、《贾谊论》等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析,从各个角度表达了他对当今政事的态度和主张。这些论文都具有辩论滔滔、文从字顺的特点。苏轼叙事纪游的散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亭台作记的《喜雨亭记》、《超然台记》、《凌虚台记》,记叙人物的《方山子传》、《书刘庭式事》,写自然风景的《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等都是广为传诵的佳作,这些文章常常熔抒情、叙事、写景、说理于一炉,不拘常格,汪洋恣肆。苏轼的书札、题记、叙跋等也各具特色,书简如《答秦太虚书》、《答谢民师书》,题跋如《书蒲永升画后》、《书吴道子画后》,杂记如《记承天寺夜游》、《记游松风亭》等文,或抒人生感慨,或记生活琐事,或说艺术见解,或述风土人情,都能不假雕饰,袒露真情,富有个性。

苏轼的作品标志着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最高成就,在宋代即广为流传,推动了宋代文学的发展。苏轼的各种文体对后代文人都有巨大影响,苏诗得到明代公安派、清代宗宋派的大力推崇,散文也被明、清许多文学家奉为典范。

有清末端方据明成化本校印本,称为善本。苏轼文集注本主要有宋郎晔选注《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六十卷,有《四部丛刊》影宋刊本。明末茅维集苏轼的文章为《东坡先生全集》七十五卷,1986年中华书局以此为底本,出版《苏轼文集》七十三卷。苏轼诗注本有题为王十朋编的《集注分类东坡诗》二十五卷,有《四部丛刊》影宋刊本;宋施元之及其子宿撰《苏诗注》四十二卷,有清康熙间刻本;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五十卷,冯应榴《苏诗合注》五十卷。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其诗注部分四十六卷,中华书局1982年点校出版。

东坡七集

诗文别集。北宋苏轼(1037—1101)撰。一百一十卷。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任学士,出知杭州,又被贬到惠州、琼州(今海南岛)。卒于常州,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同属北宋文学名家,并列唐宋八大家之列。琴、棋、诗、书、画、医,无所不精,儒、道、佛思想兼备,思想性格复杂。诗、词、文放任达观,风格豪迈自如,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是编所含七种为《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外制集》三卷,《内制集》十卷附《乐语》一卷,《应诏集》十卷,《续集》十二卷。《东坡集》、《后集》、《续集》分诗、词、赋、铭、颂、赞、论、策、表状、表启、奏议、书、传、墓志、记、释教等;《奏议》、《外制集》、《内制集》,是各种奏议和起草的文告。《应诏集》分策略、策别、策断、中庸论、人臣论、人物论。词多不在此编,另有词集《东坡乐府》单行。其诗歌,散文均开一代新风,对后世文学发展,影响深远。诗歌除挥洒自如,比喻贴切,富于浪漫色彩外,尚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最能反映其诗特色的是大量抒发个人情怀之作,如《游金山寺》、《和子由渑池怀旧》和描写自然景物之作,如《望湖楼醒书》、《饮湖上初睛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之句最为有名。其散文风格不求词藻宏丽,政论明晰透辟,游记和随笔如《日喻》,说理善于设喻,《石钟山记》写景精微,均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有《四部备要》本,附清末缪荃孙《梭记》二卷。另有《东坡全集》百十五卷,有《四库全书》,《擒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

《东坡七集》

诗文集。北宋苏轼(号东坡居士,谥文忠)作。110卷。凡《东坡集》40卷、《后集》20卷、《奏议》15卷、《外制集》3卷、《内制集》10卷、《应诏集》10卷、《续集》12卷,共7种,故名。东坡集在宋代所刻非一本,此为清末端方据明成化本校者,称为善本,附有廖荃孙所撰校记。又宋郎晔注《经进东坡文集事略》60卷,宋王十朋撰《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25卷,今均有影印宋刊本。宋施元之及其子撰《苏诗注》42卷,有清康熙间刻本。清查慎行撰《补注东坡编年诗》50卷,有乾隆间刻本。冯应榴《苏诗合注》50卷;王文诰《苏文忠诗编注集成》46卷,《总案》45卷,附录12卷,均有嘉庆间刻本,注释都较为详备。苏词别有《东坡乐府》,不在七集之内。

东坡七集

东坡七集

别集。北宋苏轼撰。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神宗熙宁年间,因不赞同王安石变法,自请外调,先后任杭、密、徐、湖等州地方官。元丰二年(1079),以讪谤朝廷罪被捕入狱,后贬谪黄州。哲宗元祐间,返京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因与旧党发生分歧,先后出知杭、颍、定等州。绍圣初,因为文讥斥先朝的罪名,远谪英州、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遇赦北归,次年卒于常州。
《东坡七集》分《东坡集》、《东坡后集》、《东坡续集》、《奏议集》、《内制集》、《外制集》、《应诏集》七种。文集中的部分诗文反映了苏轼的文学思想。苏轼重视文章的社会功能,他不仅在一般意义上主张文以明道,而且更重视文章对社会的实际作用,反对“多空文而少实用”(《答王庠书》),《凫绎先生文集序》、《与元老侄孙》等文表达了这一观点。苏轼还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南行前集叙》提出了写诗作文“乃不能不为之为工”的重要观点,指出创作应该是有感而发,应出于不能自己。在艺术风格上,苏轼强调自然平易,《答谢民师书》倡导为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并指出“辞至于能达,而文不可胜用矣。”反对矫揉造作。苏轼并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提出“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答谢民师书》),这触及到了文艺创作在形象思维和表现艺术等方面的特殊规律问题。
苏集存诗二千七百余首,题材广泛。苏轼以诗反映民生疾苦,指斥政治弊端,反映社会矛盾。《和子由闻子瞻将如终南太平宫溪堂读书》、《除夜直都厅囚系皆满,日暮不得返舍》及《五禽言》、《鱼蛮子》等诗,从各个方面反映了人民的困苦生活和悲惨遭遇。《许州西湖》、《李氏园》、《荔枝叹》对封建统治者的贪婪残暴和巧取豪夺作了严厉的批判。有些诗如《吴中田妇吟》、《山村五绝》,既真实地表现了农民的痛苦,也表达了他对新法的看法。苏轼还在诗中流露出对边防问题和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子由苦寒见寄》、《送子由使契丹》对朝廷苟安政策表示忧虑,并表达了为国破敌的雄心。苏轼的写景诗有很高成就,如《游金山寺》、《有美堂暴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饮湖上初晴后雨》,或写长江夜景,或写夏日骤雨,或写西湖胜景,有的景色撼人心魄,有的景色令人赏心悦目,都是盛传不衰的佳作。苏轼还在诗中描绘了农村环境的清新朴厚,如《新城道中》、《白塔铺歇马》展现的农村景象生机盎然,充满了生活情趣。在对大自然的描摹中,苏轼常注入个人不屈于逆境的乐观精神,《东坡》、《慈湖夹阻风》、《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都写得情景交融,富有深意。苏轼的理趣诗也富有特色,他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情景,表现出新颖独到的见解,既发人深思,又不失诗的趣味,《题西林壁》、《琴诗》、《泗州僧伽塔》等篇,都是含有一定哲理的作品,读来余味不尽。苏轼诗表现出非凡的想象力,恣意驰骋,奇趣横生,比喻丰富、新鲜、贴切,如《百步洪》连用几种形象来形容水势汹涌,是苏轼善用比喻的著名例子。苏轼诗还表现出散文化议论化的倾向,这些诗议论风发,自由流畅,但也有些作品因此而削弱了诗的形象性。
苏轼集中的散文各体皆备,内容丰富。其中政论文大都是与苏轼政治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作品。《策略》、《策别》、《策断》各篇论析了封建社会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对策;《留侯论》、《韩非论》、《贾谊论》等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析,从各个角度表达了他对当今政事的态度和主张。这些论文都具有辩论滔滔、文从字顺的特点。苏轼叙事纪游的散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亭台作记的《喜雨亭记》、《超然台记》、《凌虚台记》,记叙人物的《方山子传》、《书刘庭式事》,写自然风景的《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等都是广为传诵的佳作,这些文章常常熔抒情、叙事、写景、说理于一炉,不拘常格,汪洋恣肆。苏轼的书札、题记、叙跋等也各具特色,书简如《答秦太虚书》、《答谢民师书》,题跋如《书蒲永升画后》、《书吴道子画后》,杂记如《记承天寺夜游》、《记游松风亭》等文,或抒人生感慨,或记生活琐事,或说艺术见解,或述风土人情,都能不假雕饰,袒露真情,富有个性。
苏轼的作品标志着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最高成就,在宋代即广为流传,推动了宋代文学的发展。苏轼的各种文体对后代文人都有巨大影响,苏诗得到明代公安派、清代宗宋派的大力推崇,散文也被明、清许多文学家奉为典范。
有清末端方据明成化本校印本,称为善本。苏轼文集注本主要有宋郎晔选注《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六十卷,有《四部丛刊》影宋刊本。明末茅维集苏轼的文章为《东坡先生全集》七十五卷,1986年中华书局以此为底本,出版《苏轼文集》七十三卷。苏轼诗注本有题为王十朋编的《集注分类东坡诗》二十五卷,有《四部丛刊》影宋刊本;宋施元之及其子宿撰《苏诗注》四十二卷,有清康熙间刻本;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五十卷,冯应榴《苏诗合注》五十卷。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其诗注部分四十六卷,中华书局1982年点校出版。

☚ 临川集   东坡乐府 ☛
东坡七集

《东坡七集》

别集名。北宋苏轼(号东坡居士,谥文忠)作。110卷。其中包括《东坡集》40卷,《后集》20卷,《续集》12卷,《奏议集》15卷、《外制集》3卷、《内制集》10卷、《应诏集》10卷,共7种,因此得名“东坡七集”。东坡集在宋代,刻本很多,这是清末端方根据明代成化本校印所得,称为善本,附有缪荃孙所著的校记。又有南宋郎哗注《经进东坡文集事略》60卷,南宋王十朋编撰《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25卷,今均有影印宋刊本。南宋施元之及他的儿子施宿编撰了《苏诗注》42卷,有清康熙年间的刻本。清代查慎行编撰《补注东坡编年诗》50卷,有清乾隆年间的刻本。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50卷;王文诰《苏文忠诗编注集成》46卷,《总案》45卷,附录12卷,都有嘉庆年间的刻本。注释都较为详备。东坡词有《东坡乐府》,不在七集之内。

☚ 临川集   山谷集 ☛

东坡七集

别集。北宋苏轼作。明程宗编。一百一十卷。七集为:《东坡集》、《东坡后集》、《东坡续集》、《秦议集》、《内制集》、《外制集》、《应诏集》。有清末端方校印本。今人孔凡礼有《苏轼诗集》、《苏轼文集》校点本,中华书局(分别为1982年、1986年)版。

东坡七集

《东坡七集》

北宋苏轼著。凡110卷,包括《前集》、《后集》、《续集》、《奏议集》、《外制集》、《内制集》、《应诏集》7种,是一种诗文合集(词集不在其内)。该书中一些信、叙、记、赠序、杂文、题跋、碑文等,广泛地涉及散文美学思想。作者主要地继承了前代古文家以及老师欧阳修的理论、观点,又有所修正,有所拓展,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在文、道关系上,一方面宣扬正统的儒家文学观,批评了历代异端,特别是当时的新学(见《居士集叙》),一方面又把“道”变成容纳儒、释、道各家思想乃至事物客观规律的极其宽泛的概念。在创作中,用“文以述志”来取代“文以贯道”,强调主观的“意”在审美创造中的决定性作用。作者与父亲苏洵一样,坚持文贵自然的审美观,不仅要矫正五代文弊,而且要革除宋古文创作中“求深者或至于迂,务奇者怪僻而不可读”(《谢欧阳内翰启》)的新弊。而让自然与“奇怪”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即所谓“溢为奇怪”,又是作者在理论上独特的创造。在创作原则上,提出了“随物赋形”的新说,简言之,即取法自然,复归自然。这是一个包括审美观照和审美创造在内的美学命题,是对庄子“法天贵真”以及《易传》“观物取象”的审美观的继承与发展。作者还丰富发展孔子的“辞达”说,把它变成对审美创造过程完整的表述;提倡创作风格的多样化,批评了王安石所倡导的单一化与雷同化倾向;多处引用欧阳修的“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的说法,说明作品的美学价值取决于本身的客观性,取决于鉴赏者的“众口”,而不以个别人的褒贬为转移,等等,也都富有美学意义。

☚ 上人书   上枢密韩太尉书 ☛
0000468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8: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