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东坡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东坡dōng pō

(号)见子瞻。

东坡

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苏轼《东坡八首·序》有云: “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虽则如此,依然“欣欣欲自号鏖糟陂里陶靖节” (《与巩定国》),并因仰慕白居易之闲适风流而效其忠州 “东坡”之名以自号。不仅如此,苏轼又尝言,到黄州后,便“归诚佛僧”,黄州有安国寺,“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两忘,身心皆空,求罪始所从出而不可得。一念清静,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黄州安国寺记》)要而言之,陶渊明式的躬耕之节,白居易式的闲适之志,融入“深悟实相”(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的参禅意识之中,最终形成为“博辩无碍”的人生态度,这就是本诗所欲表达的深层内蕴。
首句看似平实,而有弦外之音在。苏轼在黄州,先此而有《定风波》词,结句云: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表达了一种雨既不怕、晴亦不喜的恬淡心境。此诗虽似着眼于雨过晴爽的旷怡,安见得不同时在为无晴无雨的超脱写怀呢?请注意接下一句: “市人行尽野人行”,此中情味,不妨从《定风波》词序所谓“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处去悟会。想来,诗人也许并不是雨后始出,当雨洗东坡之时,他只是浑然不觉就是了。既然如此,“市人行尽野人行”的意思,当是说,市人行时我亦行,市人行尽我仍行,这样,不仅写出了自己不以晴喜不以雨忧的超旷恬淡,而且点出了下面这样一个意味深长的道理: 倘若以风雨而藏行迹,必不能有领略晴光爽气的襟怀。在这里,“野人”一语的含意是十分丰富的。野,或指林野之境,或指野逸之怀,从而,“野人”就既可指谓林野之人亦可指谓野逸之士。作为一名躬耕者,“垦辟之劳”和 “玉粒照筐筥”的收获的喜悦使他对这片土地有着特殊的亲切感情,而作为一名像王禹偁一样“谪官却自当胜游”的放逸之士,悠悠野兴又使他企希着纵浪大化而归返自然的境界,所有这些,都是那困扰于机心的“市人”所不可能理解的,于是,“市人行尽野人行”,就不单写出了诗人形迹之脱俗,而且在暗示着自家之独觉独悟。
月色清朗,夜气清爽,曳杖东坡,其情何畅。当然,此情此景,也未尝不使人联想到那“有恨无人省”的幽愤和“名花若幽独”的寂寥,甚至使人不免 “伫立东岗一搔首,冷云衰草暮迢迢”(王安石《寄蔡天启》) 的感慨。然而,苏公襟怀,毕竟是独觉独悟般的超旷,险峻崎岖的坡头小路,在他的感觉中,不仅无异于坦途大道,而且正以其坎坷不平而饶有趣味。苏轼曾说:“每逢佳处辄参禅”,此际感受,是否正是所谓“佳处”呢?回答自然是肯定的。否则,何以要“自爱铿然曳杖声”呢?禅宗所谓“顿悟”,每每需要某种偶然的契机。月夜静寂中那木杖磕碰着坡头小路的声响,自然格外清晰,对于一位潜心禅理而使心神至于下意识之自觉者来说,这本自清晰的声响更具有使其顿然惊觉的效果。数年前,苏轼在徐州有《永遇乐》词,写夜梦而惊觉的境象,其中“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魂惊断”之句,正可作此诗之参悟处。所不同者,“铿然一叶”所惊断的只是真实的梦境,而这“铿然曳杖声”所惊断的无疑是那尘缘与俗念了。据说,香岩智闲禅师参禅不得,已近于绝望,“一日芟除草木,偶抛瓦砾,击竹作声,忽然省悟。”(《五灯会元》卷九)苏轼之自爱其铿然杖声,怕正是与香岩智闲一样,缘其有助于顿悟吧!
自然,诗境入禅而要自不失其美。即使没有顿悟的偶然机趣,那幽幽静夜、清清月色中的兀傲身影和木杖磕碰之声,难道不正像古琴夜吟三两声似的,以其悠悠远韵而令人神情为之高爽吗!
☚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
东坡

东坡

宋诗篇名。七绝。苏轼作。见《苏轼诗集》卷二二。元丰六年(1083)任黄州团练副使时作。东坡,位于黄州城东郊。陆游《入蜀记》:“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作者即垦辟躬耕于此,并以之为号。诗云:“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首句写东坡经一场大雨,碧海青天,清辉朗照,显得格外清爽空旷;次句云,奔波于嚣尘之人各自还家,喧闹息气一扫而空,此幽僻胜境应由超然物外之诗人独自领略。末二句写诗人于大石丛错之山坡上行进,非但不知烦恼,反而喜听手杖碰撞山石之声。此乃热爱生活之诗人于坎坷仕途中饱经政治风雨后,仍奋然前行之写照。诗将诗人气质、襟抱与风物融而为一,写得潇洒飘逸,情趣盎然。陈衍评为:“东坡兴趣佳,不论何题,必有一二佳句,此类是也。”(《宋诗精华录》)王文诰亦云:“此类句出自天然,人不可学。”(《苏轼诗集》卷二二)

☚ 百步洪   海棠 ☛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一字仲和,或作和仲,号东坡、东坡居士、铁冠道人、狂副史、老泉山人。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文学家。“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唐代散文家韩愈并称“韩苏”。苏洵之子,与父洵、弟辙并称“三苏”,又与弟辙并称“二苏”。人称“大苏”。“豪放词派”开创者。与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与南宋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嘉祐二年进士,又中制科,历官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凤翔签判、殿中丞等。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杭州通判,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后贬黄州团练副使。五年后改贬汝州。哲宗即位,起用苏轼为翰林学士兼侍读。轼因不满当权者尽废新法,自请外放,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绍圣元年哲宗亲政,尽黜元祐党人,轼先贬惠州、后贬儋州,历时七年。徽宗即位,以大赦北还,复朝奉郎,提举成都玉局观。次年卒于常州。南宋孝宗乾道六年,追谥“文忠”。著有《东坡全集》,又名《东坡七集》一百一十卷。
索引:苏轼,子瞻、仲和、和仲,东坡、东坡居士、铁冠道人、狂副史、老泉山人,大苏,学士,玉局,文忠;雪堂、雪浪斋、静常斋、南堂、思无邪斋、德有邻室、白鹤新居。

《东坡》

苏 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东坡是一个地名,在当时黄州州治黄冈(今属湖北)城东。它并不是什么风景胜地,但对作者来说,却是灌注了辛勤劳动、结下深厚感情的一个生活天地。宋神宗元丰初年,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弃置闲散,生活很困窘。老朋友马正卿看不过眼,给他从郡里申请下来一片撂荒的旧营地,苏轼加以整治,躬耕其中,这就是东坡。“荒田虽浪莽,高庳各有适。下隰种秔稌,东原莳枣栗”,诗人不只经营起禾稼果木,还在这里筑起居室——雪堂,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个大字,并自称东坡居士了。所以,他对这里是倾注着爱的。

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确实当得起一个“清”字。谢灵运写雨后丛林之象说:“密林含余清。”诗人的用字直可追步大谢。

诗人偏偏拈出夜景来写,不是无谓的。这个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日中为市”,市人为财利驱迫,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唯有“野人”,脱离市集、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诗人,才有余裕独享这胜境。唯幽人才有雅事,所以“市人行尽野人行”。这读来极其自然平淡的一句诗,使我们不禁从“市人”身上嗅到一股奔走闹市嚣尘的喧闹气息,又从“野人”身上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尽在不言中。诗人在另一首诗里说:“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那虽是咏定惠院海棠的,实际是借海棠自咏身世,正好帮助我们理解这句诗所包含的意境。

那么,在这个诗人独有的天地里,难道就没有一点缺憾吗?有的。那大石丛错、凸凹不平的坡头路,就够磨难人的了。然而有什么了不起呢?将拄杖着实地点在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擞地前进了。没有艰险,哪里来征服的欢欣!没有“荦确坡头路”,哪有“铿然曳杖声”!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对比中凸现出来了。这“荦确坡头路”不就是作者脚下坎坷的仕途么!作者对待仕途的挫折,从来就是抱着这种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态度,绝不气馁颓丧。这种精神是能够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的。小诗所以感人,正由于诗人将这种可贵的精神与客观风物交融为一,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句句均是言景,又无句不是言情,寓情于景,托意深远,耐人咀嚼。同一时期,作者有《定风波》词写在风雨中的神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与此诗可谓异曲同工,拿来对照一读,颇为有趣。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1: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