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流感病毒
丙型流感病毒是一种负链单链RNA病毒。至今仅在人和猪中分离到。对它的基本特性还知道得很少,它是否属于正粘病毒科尚未完全肯定。
病毒能凝集鸡和一些哺乳类动物的红细胞,并在室温条件下易从凝集的红细胞上游离下来。其游离机理至今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它不象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那样是通过病毒颗粒本身神经氨酸酶来实现的。由于在20℃左右本病毒易从吸附的红细胞上游离下来,所以血凝和血凝抑制测定应在4℃下进行。
α抑制素(鸡蛋的白蛋白)对多数病毒株的血凝能力仅有微弱的抑制,而多数病毒株对β抑制素 (正常小白鼠血清)和γ抑制素(正常马血清)是敏感的,但不同病毒株间对α,β和γ抑制素的敏感性是不完全相同的。有些正常动物如大白鼠、牛和猪等的血清中均含有丙型流感病毒的非特异性抑制素,而且它们不被受体破坏酶(RDE)所破坏。因此,对这些血清进行抗体测定时,应采用一些不太受非特异性抑制素影响的方法,如单向扩散溶血技术等。但一般认为正常人血清中不含有丙型流感病毒的非特异性抑制素,故对人血清进行血凝抑制测定时,血清经56℃30分钟灭活即可。
丙型流感病毒有共同的核蛋白和膜蛋白抗原。表面抗原(HA)较稳定,仅有微小的变异。近来有些报道指出,丙型流感病毒颗粒中测不出神经氨酸酶的活性,病毒颗粒表面含有神经氨酸,在凝胶电泳中见不到神经氨酸酶多肽及神经氨酸酶基因节段。其代表株,国际上有C/1233/47,C/AA/1/50,C/GL/1167/54,C/Georgia/1/69,C/NJ/1/76等。在中国也曾多次分离到人的丙型流感病毒及世界上首次分离到猪的丙型流感病毒。
病毒在鸡胚羊膜腔中能较好地生长,但不易在尿囊腔中生长。有些病毒株能在猴肾细胞中生长,在蛋白水解酶存在下也能在一些传代细胞中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2℃。
在人群中引起类流感感染,主要为散发病例。能自然感染猪。
主要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不显性感染多见。根据血清学调查结果,中国5岁以上人群绝大多数已有抗体,表明已受过感染。
实验诊断与甲型流感、乙型流感相似,所不同的是病毒分离一般通过羊膜腔接种,接种后鸡胚置32℃孵育,血凝及血凝抑制测定均在4℃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