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丘东平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丘东平1911—1941广东海丰人 丘东平
丘东平
丘东平 丘东平1910—1941小说家。原名谭月,号席珍。广东海丰人。1928年参加海陆丰起义,任彭湃的秘书。后在流浪生活中接近文学。参加过“左联”举办的工农文艺通讯员运动。1932年加入十九路军,参加上海“一·二八”抗战,发表反映土地革命时期农民思想变化的小说《通讯员》。1934年任《太白》助理编辑。1936年去日本,参加“左联”东京分会活动。1937年,和草明、邵子南、欧阳山合写中篇小说《给予者》(东平执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创作报告文学《第七连》《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等。1940年参加新四军,任“鲁艺”华中分院教导主任等职。1941年在反“扫荡”战斗中牺牲。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长夏城之战》《沉郁的梅冷城》《水兵》,中篇小说《火灾》及《茅山下》等。有《东平选集》。 ☚ 袁文殊 师陀 ☛ 丘东平 丘东平1910.5.16—1941.7.24原名丘谭月。曾用名丘谭业。字席珍、硕珍。笔名东平。广东陆丰人。1932年开始小说创作,第一篇短篇小说《梅岭之春》发表在香港《新亚细亚月刊》。同年在上海《文学月报》发表短篇小说《通讯员》,引起文艺界注目。嗣后陆续写了许多反映海陆丰农民革命运动和“一二八”抗战的小说,如《多嘴的赛娥》、《红花地之守御》、《沉郁的梅冷城》等,并出版短篇小说集《沉郁的梅冷城》(1935年)、《长夏城之夜》(1937年)、《水兵》,中篇小说《火灾》(1937年)等。郭沫若对他的早期创作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在他的作品中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纪的先影,我觉得中国的作家中似乎还不曾有过这样的人”(《东平的眉目》)。抗战爆发后,与欧阳山、草明、邵子南、于逢集体创作中篇小说《给予者》,最后由他执笔完成。1941年在陈毅的鼓励和帮助下,写作长篇小说《茅山下》。作品描写新四军和日本侵略者的激烈鏖战,展现了茅山地区革命群众生活的动人场面,但只完成了前五章。这时期还写有一些短篇小说,他牺牲后被编集为《茅山下》,由韬奋书店出版。 ☚ 丘士珍 白刃 ☛ 丘东平 丘东平(生平经历,文学活动和小说创作,参见小说卷)抗战爆发后,他写了报告文学《第七连》、《我们在那里打了败仗》、《我认识了这样的敌人》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作品反映了抗战初期上海军民的战斗情绪,揭露侵略者的暴行和不抵抗主义者的消极抗日。1938年春,他到南方参加了新四军,随军挺进苏南敌后,写了《三凌岗的小战斗》、《逃出顽固分子的毒手》、《友军的营长》等报告文学,反映苏南敌后的抗日斗争。这个时期创作的格调比较轻松,明快,反映了作者艺术风格的转变。1941年在苏北反“扫荡”战斗中牺牲。 ☚ 白塔 冯至 ☛ 丘东平 丘东平1910~1941现代小说家,革命战士。原名丘席珍。广东海丰人。1927年参加海陆丰起义。后加人十九路军,参与了上海“一· 二八”和热河的抗战。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参加新四军。1941年在反“扫荡”中光荣牺牲。其文学创作始于三十年代初。1932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通讯员》。1935年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郁的梅岭城》。写于1937年的短篇小说《第七连》,以“八·一三”抗战为题材,塑造了第七连连长丘俊率领战士浴血奋战的光辉形象。此后至牺牲前的主要作品还有《长夏城之战》、《水兵》、《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等。另有长篇小说《茅山下》等未完稿。他的作品产生于抗日战斗中,充满了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 ☚ 曹禺 叶紫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