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世界林产品生产和贸易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世界林产品生产和贸易world produc-tion and trade of forestry products

从1950年到80年代中期,世界供工业和造纸用的木材,分别增长1.7倍和3.5倍,制成材和木质板的增产尤为显著;供燃料用的薪炭材增长4倍多;林产品国际贸易的品种、数量和贸易值,也都有相应的增加。
生产概况 据1983年统计,世界森林面积为40.68亿公顷, 占陆地面积的30%,但分布很不均匀,苏联、巴西、加拿大、美国这四国的森林面积, 占世界森林面积的51%;陆地面积最大的亚洲,却只占世界森林面积的13%。发达国家在确保木材稳产、高产和优质的同时,还十分重视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努力实行人工造林,1950~1985年期间森林面积还略有增长。而发展中国家由于毁林开垦,或是用作燃料,森林资源不断缩小,尤以热带森林的破坏更为严重。1971~1985年,发展中国家的森林面积减少1.2亿公顷。林产品按其用途和加工程度分类,可分为:薪炭材、工业用材(包括纸浆用材和碎料)、制成材、木质板、纸浆、纸张和硬纸板等六大类,其生产发展状况见表1。


表1 1950~1985年世界林业生产发展状况

产 品单 位1950年1960年1970年1980年1985年
薪炭材
工业用材
制成材
木质板
纸 浆
百万立方米
百万立方米
百万立方米
百万立方米
万 吨
320
517
6
5
3 040
1 030
1 019
336
25
6 270
1 339
1 070
405
69
10 299
1 545
1 182
425
102
12 217
1 618
1 462
453
109
14 000
纸张和
硬纸板
万 吨3 9727 74012 80317 41819 300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60年代初期,建筑用材和纸张等的需求量激增,促进林业机械、运输工具和加工方法的革新,世界林业生产因而有较大的增长。发达国家在这一时期的生产中占优势。60年代以来,世界木材市场需求平稳,建筑用材的代用品纷纷问世,一些发达国家强调保护森林资源,提倡有计划的开发,因而世界原木产量增长不多,但制成材、木质板和造纸用材的生产,仍继续发展。从70年代初期至80年代中期,发展中国家的森林工业崛起,1971~1979年间,其工业用材平均每年增长4.3%,木质板平均每年增长7.7%,纸浆平均每年增长8.6%,都超过同期发达国家的增长率。到1985年底,世界原木(包括薪炭材和工业用材)总产已达30.8亿立方米。其中发展中国家占55.6%,但其原木总产中的80%是薪炭材。发达国家仍在工业用材、制成材、木质板、造纸用材及其产品的生产等方面占有优势。目前,世界林业生产正在朝着扩大人工造林,调整林种结构,发展林产品综合利用以及改善森林管理的方向发展。林业产品的主产国,依其原木产量多少依次为:美国、苏联、中国、印度、巴西和加拿大。此外,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刚果和加蓬等热带国家,也盛产木材。
贸易概况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1985年的40年间,林产品的国际贸易虽有发展,但受市场需求影响,起伏较大。70年代末期以来,发达国家大量削减建筑用材的进口,再加上美元升值等因素的影响,林产品的出口贸易值,1980年为556亿美元,至1982年下降到466亿美元。从1983年起开始回升,但直到1985年仍未恢复到

表2 林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状况

产 品单 位1950年1960年1970年1980年1983年
工业用材
制 成 材
木 质 板
纸 浆
百万立方米
百万立方米
百万立方米
万 吨
14.1
7.4
0.3
566
32.8
40.6
2.8
980
89.7
56.5
9.4
1 512
109.7
78.8
15.9
1 936
100.5
83.6
16.3
2 091
纸 张 和
硬纸 板
万 吨7151 2802 3363 5113 652

1980年的水平。林产品的出口贸易发展状况,见表2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期间, 林产品的国际贸易, 主要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 主要出口国为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北欧各国, 其中芬兰的出口量占其生产量的80%; 主要进口国为美国、英国和荷兰等。从70年代初期到1984年, 在部分发展中国家之间开始进行薪炭材的贸易, 国际市场对热带硬木的需求也较旺盛, 发展中国家的林产品出口贸易因而有所发展。林产品的进出口市场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到1983年, 林产品主要出口国为美国、马来西亚、苏联和加拿大等;主要进口国为日本、西欧各国和中国。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0:2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