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世界农业类型types of farming in the world根据世界各地农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基本特征而划分的类别。世界不同地区的农业, 由于其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别, 相应表现为多种多样的类型。 研究简况 在有关农业类型的研究中, 曾有三个学派起过较大的影响, 即: ❶由德国农史学家哈恩(E. Hahn,1856~1952)创建, 经韦伯尔(L. Weibel,1888~1950) 加以继承, 以生产手段和生产目标为基础, 着重从社会组织方面进行研究; ❷以美国地理学家贝克尔 (O. E. Baker, 1883~1949) 为代表,主要根据统计调查资料, 着眼于农牧关系的研究; ❸由美国的惠特尔西(D. S. Whitlesey, 1867~1947) 和琼斯 (W. D. Jones, 1886~1957) 创建, 以农业固有属性为主要指标, 强调农业地区类别的区分。他们在《世界主要农业地区》 (Major Agricultural Re-gions of the Earth, 1936年)一书中,曾根据五项指标, 把世界农业区分为13个类型。1964年国际地理学会 (IGU) 设立了农业类型学会委员会 (Commis-sion of Agricultural Typology)。曾任这一委员会主席的波兰籍教授柯斯特洛维茨基(J. Kostrowi-ski),在《世界农业类型初步研究》(A PreliminaryAttempt at a Typology of World Agriculture,1972)中,又根据社会与所有制、组织管理及技术、生产等三个方面的20个变数,得出27个类型。经整理合并后,又归结为原始农业、小农农业、大地产农业、面向市场的农业和社会化农业等五类,使这一研究更加深化。但由惠特尔西提出的划分指标及原则,经过适当修正后,仍被看做有关研究的基础。 由惠特尔西等提出的,可用来区分农业类型的指标是:❶作物与家畜的结合关系。农业生产中,作物与家畜的结合及分布,不仅是因受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多年来逐步传播扩散的结果,也是在生产及经营不断发展变动的特定条件下形成的,是可用来反映人类利用自然从事农业生产现状的相对稳定的标志。 ❷作物与家畜饲养方法。根据生产技术水平及经营方式,把作物栽培和家畜饲养方法做为指标,能从历史的发展阶段上来有效地判断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 ❸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这是用投入单位土地面积的劳力、资本来衡量的,它能用来反映农业生产经营中劳动生产率及土地生产率状况和资本、劳力的集约程度。 ❹农产品的商品率。它可以反映农产品的利用方式是以出售还是自用为主,是属于商业性的还是自给性的。 ❺农用建筑的类别及总体利用方式。根据农家及畜舍的结构和分布, 可有效地划分种植业设施的水平,养畜业是放牧的还是舍饲的,用来说明经营方式及生产水平的不同。 类型及其分布 关于世界农业类型的具体划分,经特里瓦撒(G. T. Trewartha)及鲁宾逊(B. H.Robinson)、哈蒙德(E. H. Harmond)等修正后的《惠特尔西方案》,从13个归并为9个类型:❶游牧业(nomadic herding)。在亚洲中部及西非、北非的广阔干旱地区,以饲养羊、牛、骆驼为主。当地牧民多随同畜群逐水草而居,衣食多仰赖于畜产品, 自给性较强。本类型分布情况与信奉伊斯兰教及喇嘛教的地区大体一致。世界上从事游牧业的大约有1 500万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定居轮牧的趋势已相当显著。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如绿洲(oasis)等有泉水处, 已较早形成在灌溉基础上的集约种植业。此外,在南非的局部地区及散居北极圈的爱斯基摩人,也以游牧为主。 ❷放牧业(livestock ranching)。在一些气候较为干燥的地方,随近代欧洲移民的迁入而形成。如北美大陆的西部、从巴西到阿根廷的南美高原、澳大利亚的干旱地带和新西兰的南岛高地以及南非高原等地。在广阔的土地上,粗放经营,主要靠天然牧草饲养牛、羊等家畜。产品是肉、皮、毛以及各类奶制品。其中不少是公司经营的,饲养成本低。随着交通运输及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如阿根廷、澳大利亚已形成专业化产地。 ❸原始的自给农业 (rudimental subsis-tence farming)。又可分为移动耕作(shifting culti-vation)及定着耕作(sedentary tillage)两类。移动耕作亦称“游农”(shifting agriculture),一般分布在低纬度湿润多雨地区。如中南半岛的偏远地方,加里曼丹、新几内亚等岛屿的内部深处,中非、南美亚马孙河流域等处的热带雨林及与之毗邻的热带草原(savannah)等地,土质多为贫瘠的红壤,受风化、侵蚀严重。农业生产落后,通常为刀耕火种,即农民选一块土地,砍去草木,再用火焚烧,然后用简单工具开穴播下种子或块根,待时去收获。等到地力耗尽,再另换一块地种植,原地用自然休闲恢复地力。当地的社会生活多停留在部族阶段,土地由部族首领定期分配,经济上的自给性极强。定着耕作是在一些交通比较方便、人口相对密集的地方形成的,现存于东南亚、中南美以及非洲等地,居民的住处虽然固定,但耕地仍常变动。在这类地区养畜业不发达,役畜极少。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交往的增多,商品经济已渗入,出现了种植橡胶、油椰、花生、可可等经济作物,以供外销。 ❹集约的自给农业(intensive subsis-tence farming)。分为旱地及水田两类。水田分布以亚洲东部、南部为主,地处季风带,夏季湿润多雨。这类地区推行多熟种植,复种指数高,基本上属于多劳多肥为特点的劳动集约类型。旱地农业以中国的华北、东北,东南亚的高原、山区以及印度次大陆的西部为主。此外,从亚洲中部到北非的沙漠中散存的绿洲农业以及埃及尼罗河三角洲的灌溉农业,基本上也应归入这个类型。水田和旱地除了主要种植的作物有所不同外,在土地利用和经营方式上差别不大。养殖业除役用的马、牛之外,还有猪、鸡等畜禽。在一些山区丘陵的缓坡上多栽种桑、茶、果树等。 ❺地中海式农业(mediterranean agriculture)。原指地中海沿岸适应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湿多雨气候特点的农业。后来对具有类似的气候条件,如适于种植小麦、黑麦,饲养羊等家畜,栽种柑橘、葡萄、橄榄等果树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美智利中部、里海南岸以及非洲南端等地,也都统称为地中海式农业。这类地区因雨季和作物生长时节不完全协调,有灌溉条件, 可种植多种亚热带作物。除地中海沿岸部分地方外,通常是以小农为主的多种经营,集约化程度较高,但差别很大。随着市场的发展,园艺业的比重日益增大。 ❻商业的谷物农业(commercial grainfarming)。主要指从乌克兰到西伯利亚的苏联、美国中西部和加拿大中部夏短冬寒的大陆性气候的广大地区的农业。这里的垦殖历史不长,多是在19世纪产业革命后,城市人口剧增,对谷物需求加大的背景下开发的,至今仍是地广人稀。经营规模大。种植的作物以充作商品的小麦占绝对优势。作物与家畜的结合方式较为单纯一致,早期多以饲养利用役畜为主,进入本世纪后, 土地利用虽仍较粗放,但机械化实现较早较快, 产品的商品率也较高。19世纪后期起, 小麦是国际贸易中的主要谷物, 它的丰歉直接影响到国际谷物贸易。但当世界小麦生产过剩时,这一类型地区有部分谷物农场又和畜牧业相结合, 成为混合农业。 ❼农牧混合农业(livestock and cropfarming)。包括商业性和自给性两种,都是从西欧传统农业发展而来的。种植业和养畜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差别只在于商品率的高低有所不同。商业性的混合农业除了德、法、西班牙以及东欧的个别国家, 还盛行于美国中部平原从俄亥俄州到衣阿华州的玉米带,南美巴西、阿根廷, 以及南非的部分地区。自给性的混合农业分布于波兰到俄罗斯草原的广大地区及墨西哥南部高原等地,种植的作物和饲养的家畜种类较多,主要是小麦、玉米、燕麦、马铃薯、甜菜, 以及牛、猪、鸡等。在邻近城市的地区则种植蔬菜、果树等园艺作物。技术水平一般较高, 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 大量使用厩肥和化肥, 一般都推行轮作制, 以草田轮作及种植饲料作物为畜牧业服务, 农牧结合, 土地利用较为合理, 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都较高。 ❽商业的制酪农业(commercial dairy farming)。这是以生产牛奶以及奶油、奶酪等奶制品为主的商品率最高的农业类型。是近百年来随着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而形成的。盛行于欧洲北海及波罗的海沿岸的一些地区。在美国的东北部、澳大利亚的东部沿海地区、新西兰的北岛, 以及许多大城市郊区都有乳酪业。与之相配合, 种植的作物如大麦、黑麦、马铃薯以及各种根菜、牧草, 多用作精粗饲料。 ❾商业的专门化农业(commercial specialized agriculture)。散布于世界各地。经营上颇具特点, 有以种植甘蔗 (西印度群岛及印度尼西亚等地)、橡胶 (南美东南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茶(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可可(西非沿海各国)、香蕉(巴西等南美国家)、棉花(美国)、麻(菲律宾)等单一作物为主的种植园, 也有以生产花卉(荷兰)、蔬菜(意大利波河流域、美国加利福尼亚)、葡萄(法国巴黎盆地)等供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园艺作物为主的集中产区。这种农业类型大都起源于16世纪的种植园。欧洲殖民者到美洲、非洲、东南亚等地, 在掠夺的土地上, 用奴隶或契约劳力来从事专门农产品生产, 商品率极高, 但生产技术落后, 这反映了殖民时代的历史特点, 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上起过巨大影响。当殖民地国家取得独立以后, 种植园有的收归国有, 有的转给农民经营。此外, 新兴的园艺业则体现了生活日益提高后人们需求的趋向, 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